『壹』 什麼是計劃經濟
問題一:什麼是計劃經濟 ke./view/25266#1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 *** 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 *** 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淵源與發展
計劃經濟的起源是與對市場經濟的批判開始。 一般來說,最早出現計劃經濟構想的是李斯特對於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的批判,當時是作為 *** 干預經濟行為的第一次理論闡述,之後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更是系統的闡述了 *** 對經濟干預的必要性和對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受其影響德國誕生了經濟學的歷史學派,大力宣揚 *** 控制經濟行為,同時以這種思想主導德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德國的發展飛躍,也形成了馬克思口中的「國家資本主義」,這種靠 *** 干預執行計劃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就是一種計劃經濟。 之後由於一戰德國戰敗, *** 失去了對國際經濟關系有效的控制能力,歷史學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後德國經濟依舊保留很強的 *** 干預特色,納粹上台以後,重拾了歷史學派的做法,恢復了德國經濟。所以德國的混合經濟實際上是脫胎於計劃經濟。
蘇聯出現以後,計劃經濟的理論發展得到了提高,蘇聯經濟學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寫了《新經濟》,系統完善的樹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 *** 干預經濟的模式。 之後蘇聯為了自己的霸權,以經互會為媒介通過計劃經濟方式控制他國經濟,與美國推行市場經濟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控制他國經濟類似。
而日本於20世紀40年代學習蘇聯經濟制度,制定了40體制,之後在50年代,日本實行了50體制的計劃經濟模式,完成了經濟騰飛。80年代後日本開始針對其計劃經濟的特點進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並未因改革經濟獲益。 隨著蘇聯的解體,經互會解散,徹底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崩潰,計劃經濟影響跌入歷史最低。
[編輯] 特點
在計劃經濟下,三個經濟問題都是由 *** 或常財團決定的(資本主義國家則是財團與 *** 結合的形式,又被稱為「國家資本主義」)。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國家大部份資源由 *** 或是財團擁有,並且由 *** 指令的形式來分配資源,不受市場影響。舉例 *** 認為國家需要蘋果,在計劃經濟下,被 *** 選中的個人集體(一般為符合該類生產的要求)都要按 *** 指示進行種植蘋果的工作,但事實上實際生產的產品可能不滿足或超過了實際需求。
計劃經濟裡面不但國家經營的產業是由 *** 控制,連私人企業也要受 *** 指示運作。私人企業決定生產什麼,由 *** 作主;私人企業以什麼方法生產,由 *** 決定;生產出來的東西又如何分配,也是 *** 決定。國家操控著私人市場的供應,由價格以至銷售渠道,都是 *** 或是壟斷組織(辛迪加、托拉斯,卡特爾等)決定。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最屬性之一的,因此計劃經濟又常被解釋與共產主義相通。但是馬克思著作中並沒有關於計劃經濟的內容,提倡和實踐計劃經濟是在列寧時期。 最典型的計劃經濟例子數以蘇聯。而現存的例子則是朝鮮、古巴和緬甸、日本等。
[編輯] 優勢
[編輯] 經濟穩定
計劃經濟可確保所有資源都能持續運用,不會受到經濟周期的波動所影響。由是者停產以至失業問題都不會發......>>
問題二:什麼是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mand economy),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 *** 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 *** 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中文名
計劃經濟
外文名
mand economy、planned economy
別稱
計劃經濟體制
應用
經濟生產
概念含義 聽語音
計劃經濟相對於市場經濟,是指一種不同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的,實踐中低效率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問題三:目前中國的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區別? 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區別
二者都是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式。所謂社會資源配置,就是決定一定時期,社會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如何分配。
二者區別在於配置資源的根本方式不同。計劃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如何分配等經濟決策的大權高度集中於 *** ,尤其是中央 *** , *** 通過制定一個無所不包的計劃,來安排上述事情,來配置資源。在市場經濟下,上述經濟決策是由經濟主體分散自主作出的。而他們決定上述問題的依據是市場價格,價高利大則生產,否則就不生產。因此,市場價格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指揮人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因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機制。當然,市場經濟並不是完全沒有計劃。每個企業都有嚴密的計劃。但是,有計劃不等於就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本質特徵是, *** 的指令性計劃是社會資源配置的決定性手段。市場在這里是殘缺的,價格不反映商品供求 ,只是單純作為核算手段。
問題四:什麼叫計劃經濟? 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 *** 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 *** 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揣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問題五: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有什麼區別? 最簡單的理解就是計劃經濟與實際經濟的區別。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區別 這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經濟體制.主要區別有: 一是經濟運行的機制不同.計劃經濟是無所不包的國家計劃,市場經濟是市場機制,即價格供求競爭利率等. 二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後者主要是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調節經濟的方式不同. 前者是國家直接調控企業,後者是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四是所有制結構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結構單一,後者所有制結構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著平均主義嚴重,後者注重效率.
問題六:什麼是計劃經濟體制 你可以理解成日穿的經濟模式的強化版這樣很好理解
計劃經濟模式有幾大特徵
一全民醫療免費 --不要驚訝 美國的現在剛剛採用的制度 朝鮮和古巴很久以前就有了
二企業終生制--雖然無法選擇工作 不過也不會被開除 所有人的工資都一樣 一線工人的工資有獎金 領導反而沒有獎金 所有領導比工人窮
三沒有自負盈虧 ― 國家統一計劃 有計劃才生產
四所有商品國家定價沒有浮動價格 ――鐵一樣的價格 決定不會浮動 兩德統一前 東德的香腸價格因為統一定價便宜的不的了 比西德便宜的多 就是因為不自負盈虧的企業生產的統一價格
這些就是計劃經濟的體制
問題七:什麼是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相對與市場經濟,是指一種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新型科學的社會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是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的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保證。只有實現計劃經濟這一科學體系,社會經濟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弊端,才能達到社會經濟高速、平穩和健康的發展。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 *** ,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 *** 所擁有的,並且由 *** 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被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問題八:計劃經濟的缺點和優點分別是什麼 30分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民主制度,計劃經濟的特徵是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人民所有,計劃經濟相對於市場經濟,是指一種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新型科學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體制的最大優點: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是一種環保經濟。
3、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計劃經濟的長處在於:第一,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重點建設。第二,對經濟進行預測和規劃,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在宏觀上優化資源配置,對國民經濟重大結構進行調整和生產力合理布局。第三,能夠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兼顧效率與公平。
計劃經濟的弊端
第一,對微觀經濟活動與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難以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容易產生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相互脫節。
第二,不能合理地調節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容易造成動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現象。
第三,計劃容易脫離實際,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費等等缺陷。
第四,計劃經濟體制與由眾多平等個體組成國家的現實世界相沖突。在一國內,宏觀上人為地製造出計劃制訂者,計劃執行者,計劃執行利益受損者,微觀上的企業主體被分成企業管理者和勞動人員等等,形成特權階層和被奴役階層不可避免。消極怠工成為勞動者的必然選擇。
問題九:計劃經濟是什麼意思 計劃經濟: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 *** 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 *** 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問題十:什麼是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的特點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 *** 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
特點:
在計劃經濟下,三個經濟問題都是由 *** 或是財團決定的
計劃經濟裡面不但國家經營的產業是由 *** 控制,連私人企業也要受 *** 指示運作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最屬性之一的,因此計劃經濟又常被解釋與共產主義相通
『貳』 什麼是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計劃經濟體制具有以下重要特徵 :
公有制經濟在所有制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 基於經典馬克思主義對於社會 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描述, 公有制一直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要財產形態。 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過程, 本質上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化和國有化的過程。
(2)計劃經濟如何劃分擴展閱讀:
建國頭七年在我國基本形成的這種具有某些中國特點的計劃經濟體制,起過重要的積極作用。
首先,運用這種新的經濟體制有助於在短期內醫治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惡性波動,以順利地渡過經濟困難時期。建國伊始,面對國民黨政府留下的財政枯竭、通貨膨脹的局面,由於國家加強了集中管理,不出一年時間,就基本制止了通貨膨脹,經濟初步獲得穩定。
中財委在1949年關於穩定物價斗爭的總結中曾指出:在市場物價問題上的較量,不但需要統一的指揮,而且要有保證實施這種統一指揮意圖的能力。就是說,要能做到集中使用力量,靈活調度物資,全面指導物價。
薄一波後來在總結這一條歷史經驗時說:「40年來,我們看過來看過去,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又還不富裕的大國里,要長期保持金融物價的基本穩定,經濟的基本穩定,維護中央的權威,保證政治與經濟必要的集中統一是不可缺少的,中央有力量,各個地區都會得到益處」。
『叄』 計劃經濟到底是什麼
因為數據的獲取,一個國家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有可能被我們發現。在沒有發現X光和CT機之前,中醫是沒辦法把肚子打開來看一看,所以中醫的號脈,望、聞、問、切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指揮系統,但是X光和CT機出來以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相信在數據時代,我們對國家和世界的經濟數據的明確掌握,就像我們擁有一個X光機和CT機那樣。。。。。。進入數據時代以後,請大家記住,數據就是對未來的研判。信息IT是對昨天的總結為主,而數據是對未來的研判和預判。『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我們必須學會上醫治未病,未病就是可能出現的問題。
所以,馬雲口中的「計劃經濟」,跟前蘇聯和中國在1992年之前的「國家計劃」並不是同一回事,它指的是一種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能讓資源得到更高效配置的經濟機制。
『肆』 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經濟體系下,所有的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都是完全由市場價格機制所引導的,不受到國家或是地方政府的引導限制。,商品經濟是一種和自然經濟相對立的經濟模式,其是商品生產、交換、售賣的全過程總和。
1、市場形式的不同:在市場經濟形式下,市場的形式是一種多層次多線條的球狀化結構,即不同行業之間相互聯系,而每個行業內部又會朝縱向和橫向不斷拓展,最終形成一個龐大、復雜的市場形式。而商品經濟的市場,是一種單層次的多線條結構,不同行業之間的經濟交互是比較淺的,聯系並不是很緊密,而且存在差異化的行業經濟區別。
2、市場類型不同:商品經濟是以商品交換為目的的一種經濟形式,所以在市場類型上,其只有一種類型,也就是商品交換市場,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建立在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的。而市場經濟除了商品交換市場之外,還具有生產要素市場,這就是和商品經濟存在的最大區別。
3、經濟發展不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商品經濟的未來就是市場經濟,或者說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過渡階段,因此二者在最終形態上是存在差異的。
(4)計劃經濟如何劃分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市場經濟制度是把雙刃劍,相比於傳統的計劃經濟制度,激發了人的積極性,但同時也擴大了個人的盲目性。考慮到當時落後的科技水平,實行這種制度是利大於弊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人類不應該固步自封,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日益嚴重,我們必須要著手解決市場經濟制度帶來的弊端。
母親系統實際上吸收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優點,並用科技的手段解決弊端,魚和熊掌並非不可兼得。如今科技水平已經具備這樣的條件,但現實是在瘋狂逐利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很多公司只想著用這些技術發廣告(短期獲利)、建立產品圈。
『伍』 計劃經濟名詞解釋
一、計劃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二、計劃經濟相對於市場經濟,是指一種不同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的,實踐中低效率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三、基本特徵
20世紀50年代我國基本建立社會福利制度後,經過多年的發展,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社會福利制度已表現出十分鮮明的特色。
(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鮮明烙印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社會福利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國家理論、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計劃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分配理論等都是當時我國社會福利思想的重要依據。而實踐上我們對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強化,又使得計劃經濟時期的社會福利政策深深地打上了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烙印。
1.公有制是社會福利體制的制度基礎
在大力倡導公有制的前提下,我們對社會福利的理解是,在公有制的條件下才能實行真正意義的社會福利制度。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社會福利制度完全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並成為公有制的附屬物,使當時我國的一切福利制度和政策都與公有制密切聯系。
在公有制條件下,全部生產資料為人民群眾所有,社會福利服務產品也應該為人民群眾所共同擁有。國家作為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代表,有權按照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來制定社會財富的分配規則和計劃,並按此規則和計劃來決定福利分配方式,這無疑又強化了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的決定性的主體地位。
在公有制條件下,當時的社會福利提供與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密切相關。公有化程度越高的部門享有的國家福利水平也越高。因此,我國最初的社會福利制度首先建立在公有制部門,並且此後公有制部門的國家福利水平一直高於私有制部門,全民所有制部門高於集體所有制部門。
2.計劃經濟體制是社會福利制度的基本背景
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社會福利制度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強調國家的「計劃」職能,由國家和政府來調撥社會福利資源,保障了國家在社會福利資源調撥方面的權力,使國家能夠在經濟條件比較困難的情況下,維持社會福利事業。二是平均主義成為社會福利制度安排的指導思想。任何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公平理念基礎上的。計劃經濟時期起支配作用的社會公平觀是平等主義,這種平等主義又滲透著極大的平均主義成分,使社會福利不再是社會公平、平等理念的同義語,忽略了不同個體之間對社會福利的差別需求,忽略了社會成員更高層次的福利需求,從而使其深化為雖受惠程度不高,但人人有份、人人平均享有的必然的物質待遇,也使社會福利只限於給人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卻不能提供更高層次的公共需求。
(二)條塊分割的、封閉的體系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社會福利制度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城市職工的單位福利,以本單位職工為服務對象,包括勞動保險、生活服務、文化娛樂和福利補貼等,其提供者是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二是以城鎮無經濟收入和生活無人照料的老年人、殘疾人和孤兒等特殊群體為服務對象的民政福利,包括生活供養、疾病康復和文化教育等,由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門提供和管理;三是農村的社會福利,主要是面向「五保戶」特殊人群,以集體經濟為基礎,由農村集體組織統包統管。這是三個獨立運行的部分,它們之間少有交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同部門的福利制度基本滿足了不同群體的福利需求,不同部分的人只能在其所屬的條塊范圍內享受相應的福利待遇。
1.城市職工單位福利比較健全和完善
單位福利,以機關、企事業單位為組織實施,呈自我封閉狀態。單位福利使在本單位就業的職工既獲得了比較健全的勞動保險福利,也獲得了以住宅福利為代表的比較優惠的生活福利,甚至醫療、教育這些較高層次的福利需求也能得到滿足,還能使其家屬享受到相應福利待遇,職工子女的就業問題也能得到安置。單位福利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單位福利設施的舉辦和福利項目、補貼的安排是各單位在國家統一規定下自行操辦,有一定的自主性,各單位之間由於性質和經濟狀況不同,福利待遇標准有較大差異;二是單位福利建立在職工與單位的這種依附關系的基礎之上,只有本單位的職工才能享受到本單位的福利,脫離了此單位後,相應的福利也隨之消失;三是單位的福利項目和設施只面向本單位內部,不管單位規模如何,都具有「小而全」、「大而全」的特徵。
2.民政福利的狹義性突出
新中國社會福利制度的最初創立,就是致力於解決災難救濟和失業困難問題。當時舊社會遺留下來大量的難民、災民、遊民、乞丐、失業者,城市貧困問題極其突出,連年戰爭使農村的生產自救能力極弱。因此,社會救濟和對困難人群的社會福利服務成為當時常規性的制度。但由於國家財力有限,城市貧困者等其他弱勢群體被排除在福利救濟范圍之外。只有那些無依無靠、無家可歸、無生活來源的「三無」孤寡老人、孤殘兒童、殘疾人和精神病人才能成為民政福利的服務對象,這些特殊人群的社會福利完全由國家包辦。受資金局限,當時的服務機構數量少、規模小,服務質量亦較差,總體呈現低水平運行的狀態。
3.農村社會福利水平較低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農村社會福利資源主要來自於家庭。農業合作化完成後,農村逐步建立了以集體經濟為基礎,集體福利、家庭自我照顧和國家福利救濟相結合的社會福利體制。建立在集體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福利是單位性質的低水平的福利。如同城市的單位福利一樣,農村的集體福利本質上也是單位福利,而不是社會福利,集體的經濟狀況直接決定了農民的福利惠及情況。此外,農村社會福利僅僅局限於基本救助的層次,住房、教育、公共設施等福利嚴重缺失。只有莊稼歉收,自然災害災荒發生以後,農民才能得到國家的福利救助。而其他時候只有農村的「五保戶」才能享有社會福利。
(三)呈現「國家—企業」的運行模式
國家運用行政權力,對社會福利資源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配置,成為福利制度的責任主體,而這種福利制度的實施又主要依靠企業來具體完成,由此形成了「國家—企業」的福利運行模式。
1.國家是最基本的社會福利責任主體
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了國家與社會的高度一體化,社會的發展完全依附於國家的控制。 [3] 表現在社會福利領域,中央政府作為實施社會福利制度的直接責任主體,以中央財政為經費來源,向有關社會成員提供相應的福利待遇。
以國家作為責任主體的福利保障,充分體現了社會福利制度是分配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公共政策。國家在法律和政策規定的范圍內,提供福利資金和福利服務,滿足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福利需求,解決其基本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帶有極強的公益性。除農村的「五保」以外,政府通過財政撥款對國家機關及企事業單位人員的福利保障直接負責,還通過企業包辦工人福利事務,敦促企業實現對職工的福利保障。
2.單位承擔社會福利的管理責任
在城市,政府將社會福利保障交給企事業單位去執行。政府制定基本的法規和政策,企業按照政府的規定具體落實職工的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各項福利保障制度。政府為企業提供和撥付資金。美國社會學家華爾德(Andrew G Walder)闡述當時計劃經濟時期工人從企業得到社會福利的狀態:在國營單位中得到就業機會的重要性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在中國,人們獲得物質與社會服務———其多寡決定了每個人的生活水平———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通過市場上的金錢交易,而是通過官方機構直接分配或用規章來決定。住房、定量的耐用消費品、生活必需品、補貼食品、各種貨物、重要的社會服務、醫療保健等等主要是單位通過其行政部門和單位里的工會來提供的。企業也負責管理國家提供的勞動保險、福利、社會保險,並提供各種各樣的補貼、補助、貸款。與蘇聯的福利體系一樣,中國的福利制度完全通過單位來管理,受益人只包括單位的職工。得到國營企業正式職工的身份,對一個人的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大於工資上顯示出來的差別。 ①
國家通過單位為職工提供各種生活福利、工資補貼、政府補助、社會服務、福利和保險等。據1978年的數字,所有福利加起來平均每人527元(等於增加了82%的工資)。 ② 各項福利待遇一應俱全,包括工傷或職業病、工傷致殘、非因工受傷或得病、非工傷致殘、家屬受傷或得病、死亡補助、未成年子女死亡補助、產假、退休金、退職金、生活補助、調換工作補貼、糧食補貼、探親假及其補助、交通補貼、工人家屬喪葬費補助、哺乳期女工食品定量補貼、家庭臨時困難補助、住房、子女教育、幼兒園和托兒所、職工食堂、職工醫院、文化體育設施等,形成了以企業為中心的社會分配格局。這種主要以企業為中心而不是以社區為中心的福利,被國外學者稱為「廣泛的社會文化福利」。 [4]
在農村,政府將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交給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去實施和落實。同樣是由政府制定規則,由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去承擔對本社隊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撫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撫養義務人但義務人無撫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進行「五保」供養。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還承擔著對本社隊貧困戶的扶持照顧和救濟等工作。在集體經濟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村基礎教育體系和農村公共醫療衛生(合作醫療)體系。其中以社隊為基礎進行籌資和組織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赤腳醫生」制度),堪稱中國農村社會福利制度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