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農業經濟領域可以提一些什麼問題

農業經濟領域可以提一些什麼問題

發布時間:2023-07-31 07:32:21

『壹』 農業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呵呵 不是僅僅學種地啊
我們大一大二先要學一些經濟學基礎 就好似你所說的宏觀經濟,微觀經濟,還開設一些農業發展原理 農村經濟統計等課的。都是幫助更好的學習這門課。
農業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是農村農業和農民的問題,當然也包括農產品市場和宏觀調空方面的東西了。很符合時代要求。
內容大致包括:
1.土地問題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農業體系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2.農業的生產結構與經濟結構、農業發展戰略;
3.農業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科學技術的組織利用和經濟效果;
4.農業計劃、農業經濟核算和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
5.農產品貿易與價格;
6.農業資金和財政信貸;
7.農業中的分配和農業擴大再生產問題等。
其中,有的已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如農業生產經濟學、農業技術經濟學、農業資源經濟學、農產品貿易與價格學、農業發展經濟學等。
有的很抽象有的很具體。要是感興趣的話,學起來挺有意思的。
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的居多,也可在與農業有關的金融、投資、商品流通、生產加工、的行政部門、科研機構從事農業行政管理、農村發展與農業政策的科研工作。
大概就好似這些

『貳』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知道的請回答,謝謝。

要致富,先修路。
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與解決思路

1.縣鄉政府職能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的考察與分析 1.1縣鄉政府目標定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縣鄉政府的目標定位建立在兩個必要條件之上:國家的政治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實現既定目標的社會經濟資源動員能力。縣鄉政府的目標定位天然承繼了中央政府的目標追求,還承擔著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和推動經濟建設的任務,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確保主流意識形態的長期穩定。具體表現在實行經濟發展的目標管理、開展橫向競爭與多種形式的對上競爭等。政府主導模式確實推動了經濟增長。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的行政推動力量也日益顯露其不足之處。(1)縣鄉政府擁有的行政權力和手段有限,尤其是鄉鎮作為政府的最低層次沒有管轄權,難以統籌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鄉鎮經濟事務,也不具備對各項工作進行全面、綜合安排與調控的能力;(2)縣鄉政府由於人員素質和信息化程度方面的限制,難以比較准確地預測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和制定實施正確的本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3)縣鄉財政普遍困難加之政府工作作風等方面的問題,要政府繼續為經濟增長負責就往往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4)農業結構調整緩慢,農民增產不增收,但是鄉鎮領導又必須承擔經濟增長之責,加之考核制度不完善,受目標考核等因素影響,容易誘發幹部行為短期化。 1.2縣鄉機構擴張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1998年國務院曾提出用3年時間完成鄉以上四級政府機構改革。但是縣鄉機構設置多頭重復的擴張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以四川為例,鄉鎮財政供養人數由1994年的65.94萬人增加到2000年的76.64萬人,每年增加財政開支8億多元。縣、鄉財政供養人口,很大部分由行政編制轉為了地方負擔的事業編制。(1)機構設置多頭重復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鄉鎮政府財政緊張,壓力表現為首先要保證完成上級規定的稅收上繳任務,其次要保證鄉鎮本身的工資發放。生存困擾的直接後果是基層組織將工作目標轉向自身,組織行為嚴重扭曲,農村政府的服務農村社會職能已經日益扭曲為謀求自身利益職能,由此構成了對政府職能轉變的最直接的障礙;(2)過高的人員成本加重了鄉鎮財政與農民負擔,也造成鄉鎮幹部隊伍結構中普遍存在的親姻血緣聯系,成為疏離干群關系、排斥農民利益的特殊群體;(3)相對於管理范圍狹小、管理事務有限的縣鄉經濟社會事業,日益龐大的政府機構和日益擴張的政府職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大了政府管理運行成本;(4)在全能政府格局尚未改變的情況下,政府發展經濟的行政推動、直接干預,排斥了社會經濟組織的自主發展和市場經營,擴大了資源浪費和投資失誤,進一步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1.3縣鄉政府職能越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由於地緣政治因素和農村經濟的分散特點,縣級行政區劃相對穩定、變動較少,政權建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加強。縣級政府雖然擁有強大的行政功能,卻缺乏經濟調控的有效手段,在競爭環境的逼迫下,加之各類市場組織發育的普遍落後,政府在管理經濟中只能依靠行政手段來彌補自身的劣勢。這是從政府與市場關系而言的。從政府組織內部而言,主要體現在政府部門相對於人大的越位、相對於所屬、所轄事業部門的越位、相對於村民委員會等的越位。縣鄉政府職能越位,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例如:部分鄉鎮超越經濟能力搞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由於未能進行科學規劃與很好的利用市場力量,結果不僅導致許多小城鎮成為一無產業基礎、二無市場依託、三無居民社區的「空城」,更導致政府負債居高不下。以四川為例,2003年債務余額居全省鄉鎮前10名的均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重點鎮。全省建制鎮債務用於企業投入佔16.9%、交通建設佔15.5%、學校建設佔10.7%、政府修建佔5.2%。再如,由於經濟行為錯位,責權利關系不對等,政企不分、主體不明、關系不清,基層政府組織常常向企業直接投資、間接借貸、提供擔保,一旦市場競爭影響和自身條件限制以及政策環境變化,擔保風險顯現,就形成大量債務轉化、沉積。 1.4縣鄉政府職能缺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職能缺位與縣級財政能力的薄弱有一定關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後,政府財政汲取機制從政府—農民的分配型汲取,向農民—政府的收入型汲取轉變,汲取能力相對下降。但由於農民與幹部的素質以及政治、經濟機制的不成熟性,導致政府在市場化進程中汲取社會資源能力弱化和基層財政相對貧困;縣級政府在職能結構上是完整的,但許多機構主要是為了保證中央和省級政權的宏觀經濟調控及財政收益,並不賦予縣級機構獨立決策權和管理許可權,部門或地方間的利益糾紛一旦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保護和默許,就增加了縣級調控的難度,由此出現「缺位」。鄉鎮一級情況有所不同。造成鄉鎮政府職能缺位的原因大致由於:在職能機構設置方面,相對於黨委的「搶位」,政府職能缺位在所難免;鄉鎮政府作為政府的最低層次本身擁有的行政權力和手段有限,又必須承擔很多超越其能力范圍的責任;財政普遍困難的客觀因素以及鄉鎮政府角色錯位和工作作風不深入等主觀因素,也導致農村政府引導和調節鄉鎮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低下。縣鄉政府職能缺位所導致的最直接後果之一就是農村社會、公共事業長期受到冷落,發展緩慢滯後。縣鄉政府自身的財力不足以支撐這些公共產品,冀望動員農民出工、出錢興修和維護公共工程,更是困難重重。同時,縣鄉政府職能缺位在基層政府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方面表現地尤其突出。農村村落家族文化回復,各種帶有濃厚家族色彩的非正式力量在鄉村社會興起,鄉村社會秩序出現一定程度的紊亂。2.縣鄉政府職能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失調的原因分析 2.1政治體制方面的原因 我國所經歷的社會轉型是一場復雜的整體性的社會嬗變,社會轉型期道路具有四個特點:漸進性、整體性、非同步性、計劃性與自發性並存。由此也導致制度供給不足和制度的「路徑依賴」問題。(1)制度供給不足的直接表現形式是傳統政府行為模式的失效。反映到現實中,表現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快速推進和政治體制改革遲緩的強烈反差。(2)「路徑依賴」的直接表現形式是政府行為的歷史慣性,即政府的行政模式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指令性色彩,政府並沒有真正作為一種規范性和服務性的力量而存在。在現行政治體制框架下,基層政府作為基礎性的國家政權力量,必須承接來自國家的行政強制和命令;同時農民民主意識和法治意識日益強烈,他們強烈要求重新界定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的合理邊界。這使得農村基層政府陷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政治體制改革的遲滯,使得農村基層政府陷入困境之中。 2.2經濟體制方面的原因 縣鄉財政是基層財政,也是地方財政的基礎,直接為縣鄉居民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直接關繫到基層政權的建設。(1)1994年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較少顧及地方稅的有效性,經濟不發達的縣、鄉兩級財政收入明顯下降,公共開支缺少相應的稅收來源,迫使地方政府不斷尋求預算外收入。(2)不僅中央集中各地的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量較多,地方得到兩稅增量的比重下降幅度大;同時省級和市級政府在中央集中基礎上又對共享收入和地方固定收入進行了分成;雖然各縣都與鄉鎮劃分了稅種,但縣鄉政府爭飯吃的矛盾相當突出,形成了鄉財政無稅可分的局面。(3)分稅制以後地方政府事實上承擔著許多本該由中央政府承擔的職能,例如提供義務教育、本區域內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環境保護、行政管理等多種地方公共物品,同時還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而且縣、鄉兩級政府所要履行的事權,大都剛性強、欠賬多,所需支出基數大,無法壓縮。 在此有必要重點探討農業稅取消之後對縣鄉財政以及政府運轉的影響。目前全國已經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宣布取消農業稅。農業稅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由1950的41%下降到2004年的不足1%。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增收的作用是積極的,但同時也對基層政府運作產生一定的影響:首先,基層政府長期形成的沉重債務更加難以得到消化;其次,農村公共物品長期以來的供給缺位現象有可能因此持續緊張惡化;再次,農村稅費制度欠缺相關配套制度的保障與支撐,改革進程缺乏牢固的制度基礎,有可能出現反復。因此,在取消農業稅的背景下,在推行基層政權機構改革的同時,如何建立並完善省級以下的轉移支付制度、保證縣鄉兩級政府的穩定收入來源,依然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規范的過程。推進基層機構改革是從源頭上與制度上鞏固農村稅費改革、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必然舉措,絕對不能將取消農業稅與基層政府改革對立來。 2.3雙軌制度方面的原因 中國政治建設的特殊性決定了政治運行總是處在一種國家制度性規范和各種傳統因素造成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共同起作用的雙行軌道中,並且二者經常處於一種「膠著」狀態。制度性規范與非正式制度因素的某些因子具有一種天然的契合性,在農村基層行為中,政府職能的權威性和合理性往往需要藉助非正式制度的重新詮釋和解讀來獲得和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在目前的條件下,完全依靠制度性規范的作用來維護社會秩序和調整社會關系並不現實。一方面,當前農村的制度性規范尚沒有完備到能夠完全消除非正式制度發揮作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制度性規範本身也不可能完全覆蓋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在現實中,農村社會的制度因素與非正式制度因素往往表現出相對立的形態特徵。一個典型的表現是:家族主義與村民自治法律精神的對立。這使得農村基層政府在職能調整過程中,必須謹慎地在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雙重軌道中尋找出恰當的治理路徑。 2.4文化觀念方面的原因 從公民的認同角度可以把政治文化分為三種類型:蒙昧型政治文化、服從型政治文化、參與型政治文化。我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文化大體上是一種蒙昧型政治文化與依附型政治文化的混合體,它有其特殊的宗法社會背景。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政治文化正從蒙昧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向參與型政治文化轉型。新的情境下,有效的基層政府治理的實現,有賴於其自身的行政理念、行政思維的轉變,這是治理方式轉換的根本因素。而行政思維和行政觀念的轉變卻是一個相當長的艱難過程。改革進程中,新的政治文化的強烈呼喚和舊有政治文化的固守其位,展示出強烈的對立特徵。這種對立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新的治理模式與傳統治理模式的沖突和對抗,以及在治理模式的沖突和對抗中所形成的農村基層政府職能轉化困境。3.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職能定位創新所謂政府職能創新,就是政府要擯棄計劃經濟時期固有的農村經濟與社會管理模式,分清政府與市場作用的界限,將政府職能轉移到市場失效領域與公眾服務領域,通過創新舉措,全面調整現有關系,優化農村地區的政府職能,推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促進城鄉社會和諧共存。 3.1新形勢下的縣鄉兩級政府職能定位 從一般意義講,實現政府合理定位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有限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高效政府;服務政府。具體到縣鄉政府各自的定位又有所差異。就縣級政府而言,其行為范圍應該確定在如下幾個方面:完善市場秩序,規范市場行為;解決與生活相關的社會服務與設施;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分析,鄉鎮政府更應該成為一個社區自我管理、自我運作、自我服務的地方區域自治組織,職能定位應局限於彌補「鄉村社會不能」上,其行為范圍必須取決於農村社會自治的范圍起作用的程度,應始終堅持社會自治范圍最大化。 3.2縣鄉兩級政府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縣級政府改革有兩條思路可以參考:(1)取消市管縣的領導體制,實行省管縣的行政體制,調整省行政區劃,相應增加省的設置,恢復地方政府省、縣、鄉三級政府體制。但本質上它沒有涉及縣鄉政府本身職能轉變和治理結構完善,縣鄉政府及其運行機制中積重難返的矛盾沒有解決。(2)加大縣級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加快機構改革和精簡人員的步伐,明確縣級政府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建立地方公共財政制度,以縣民主自治帶動區域民主自治。該思路具有歷史基礎和思想基礎,有相對的前瞻性。但是實行以縣為重點的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改革目標與政府體制、社會環境、公民認知都還有差距,可控程度較低,風險系數較高。推進鄉鎮改革有如下三種基本形式。(1)撤銷鄉鎮政府體制,將縣一級定位國家最基層的政府組織。(2)建立體現鄉鎮自治的社會管理委員會,形成具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監督的鄉政自治。(3)在城市輻射密集(如成都市周邊)或農村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通過鄉改居(街道)的辦法,實現社區自治。 3.3縣鄉政府改革的主要對策 (1)縣級政府改革的主要對象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兩點:一是機構改革,涉及對象主要是「人」;二是體制改革,涉及對象主要是「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縣級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職能,同時優化縣級政府經濟引導與調控職能。切實推進縣級政府機構改革與人員分流;進行幹部選拔任用機制的改革試點,在候選人的確定問題上試行「公推公選」,確定、任命則由以往黨委常委會票決方式改為全委會票決方式;縣級財政體制改革涉及到中央、省、市、縣財權、事權劃分,其中關系較為復雜,大致而言:縣級財政體制進行改革必須與政府職能轉型相互配合,以建設公共財政促進縣級政府職能轉變。在上述改革基礎上,對縣級政府的職能行為進行調整。強化縣級政府的治安、民政、文教、衛生等公共職能、優化政府的經濟引導與調控能力等。 (2)鄉鎮政府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實現鄉鎮自治,核心的是建立實現經濟發展的體制和制度框架,以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形成激發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逐步推進基層民主,變鄉鎮政府為自治組織;推進鄉鎮產權改革,使集體資產從鄉鎮政府所有轉變為農民人格化的具體所有;重新確立上下關系,國家應當履行其職責為鄉村公益事業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立法保障以推動鄉村公益事業建設;規范縣對鄉、鎮的領導方式和管理行為,變原有的直接行政領導關系為區域管理的指導協調關系;為鄉鎮組織釐定一整套完整、科學、程序嚴密的自治法律,把鄉村自治與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加快鄉鎮合並的步子,擴大鄉鎮行政管轄范圍,同時推進行政村的合並與調整;改革財政分配體制,更加嚴格科學的劃分政府財稅收入和社區財稅收入的稅收范圍和徵收標准,建立以自治財政為目標的社區公共財政體制;把社會自治組織的機制創新作為構建農村社會管理微觀制度的重要形式,發展各類經濟自治組織、中介服務組織與社會自願組織等。

『叄』 目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1、市場化糧食價格機制有待形成完善。

我國自2004年全面放開糧食市場的同時,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及種糧積極性、穩定農業生產,國家又先後於2004年和2006年在主產區實施了稻穀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國家又先後於2004年和2006年在主產區實施了稻穀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這「一增一減」的變化使得我國的農產品價格政策陷入兩難的境地。

2、農民增收面臨瓶頸。

農民收入分為四部分: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這兩大支撐農民增收的傳統動能在逐漸地減弱。此外,我國涉農補貼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對直接形成農民收入的總量仍然相對不足。

3、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步入深水區。

2015年9月,國家在29個縣開展了集體資產股份改革試點。從改革效果看,權屬問題清晰並形成了一定的激勵機制。以往農民並不了解農村集體資產,通過試點,農民開始對分紅產生預期並關心集體資產,這對幹部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監督壓力。

按照我國現實的農村情況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雖有法律地位,但卻無法人地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並沒有在工商機關登記注冊,並不具備法人地位。解決的辦法是應該在《民法總則》中給以確認。

4、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仍處於過渡階段。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分為三塊:國家征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承包地改革。征地制度改革中面臨的核心問題是農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後的增值收益怎麼分配。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村發展有了新的產業、新的業態,農村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曲折以及新的難點和風險點,正確理解和把握這些難點和風險點並科學合理地逐一攻克,在改革過程中將成本降到最低。

(3)農業經濟領域可以提一些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新世紀以來,我國連續出台了14個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全國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在這些政策的指導下,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多年的連增且保持在歷史較高水平,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成績面前,有一種聲音認為,農村形勢好了,就可以不用過多地關注農村發展改革了。這種錯誤觀點在我國歷史上是有過教訓的。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越是在農業形勢好的時候,越需要關注農業農村經濟,強調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農村發展改革面臨的主要難點和風險點

『肆』 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捕捉市場信息模鬧的能力不足,農產品增產不增收市場決定生產、生產服務市場,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只有通過市場機制來組織和調配生產要素,才能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叢液展。農民種什麼,養什麼,不是政府所能確定的,也不是農民隨心所欲的,而是由國內外市場供求狀況決定的。近年來,一些地方在結構調整中,不研究市場規律,而是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各種「大戰」,如紅麻大戰、柑桔大戰、蘋果大戰、蠶繭大戰等此起彼伏,造成農業生產能力的大起大落,農民投資的巨大損失。
2、農業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廣緩慢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的現狀,存在「三低一高」現象:一是農業發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三是轉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國此項比率為30—40%,也就是說成果轉化後的2/3沒有得到普及。四是農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我國共有2億多文盲半文盲,而2/3集中在農村。農業科技水平低已經成為今後農業旦鄭罩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3、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後我國對農業的投資嚴重不足。由於投入不足,農業抗災能力明顯下降,我國大部分六七十代建立的農業基礎設施還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現有水庫1/3帶病運行,灌區工程基本完好率僅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現象十分普遍。

『伍』 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

農業農村經濟面臨新情況,新予盾,新問題。

農民的傳統種植,跟不上市場市場需求的轉變,導致高投入,高消耗,地產出,低收益。

因為抓不住市場行情導致農啟洞敏民種植越來越單一。

我們這現在就種大糧玉米,黃豆。

一些土地迫切需要改造,無灌溉設施,春天不下雨,地里就長不出來苗。

由於種地收入不高,農民種地積極性受挫,也無能力大量投入,再者有一些地是租種的,也無法去改造,具有承包權的主人,地都不種了,更不可能投入資本改良土地。

我認為農村農業現在最需要,除了產田改造之外,還需要品種改良,提高產量,高科技服務農業,在不少農村還是空白。農村種地科技含量很低,就是基礎的大功率農用車,打葯滅草。

不管收入多少,

農民還是守著那句老話,莊稼不收,年年種。

不過現在政策好,種地悄枝有補貼,怎麼也賠不上,薄利多種年頭好就掙一筆,年景不好就白玩了,賠不上,老百性就是這么說地。

農村種地歲數大的多,外出打工也幹不了什,也沒人用,守著一畝三分顫嫌地混生活,還挺自在悠閑的,他們也習慣了農村慢節奏穩定的生活。

閱讀全文

與農業經濟領域可以提一些什麼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78代表什麼愛情暗示 瀏覽:167
我要怎麼跟你講我的故事文案 瀏覽:193
為什麼現在的婚姻不如以前 瀏覽:642
高淳事業編招多少人 瀏覽:181
我們是怎麼熬過婚姻 瀏覽:345
92年出生屬猴今年愛情運怎麼樣 瀏覽:8
講愛情小視頻老師叫什麼名字 瀏覽:760
做健康體檢做哪些 瀏覽:582
讀者和故事會投稿哪個容易 瀏覽:26
經濟困難人均應該填多少 瀏覽:576
渭南事業單位聯考多少分上岸 瀏覽:858
廣西怎麼重新申請健康碼 瀏覽:802
離奇的婚姻有哪些 瀏覽:851
環翠樓哪裡辦健康證 瀏覽:678
剛剛買的幸福樹卷葉了怎麼回事 瀏覽:168
真正愛情帶來什麼感覺 瀏覽:993
五年級小美女的道長什麼樣 瀏覽:89
重陽節有關故事有什麼習俗 瀏覽:558
哪些時辰生人有健康年輕的心態 瀏覽:785
健康證血p點高什麼情況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