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台灣經濟轉型時期是指多少年

台灣經濟轉型時期是指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3-07-31 04:40:00

① 台灣GDP的鼎盛期

——80年代,台灣經濟進入了鼎盛期。台灣的人均GDP由1980年的2394美元增長到1990年的8325美元。台灣正式成為發達經濟體。
——90年代初期,台灣經濟還保持著高速增長。不過,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台灣經濟進入了幾年的衰退期。2002年,以美元計價的台灣GDP還低於1997年。
1993年,台灣的經濟增長率還高達10.75%的增長率。不過,自此以後,台灣的經濟增長率再也未能達到10%以上了。1997年後,經濟增長更是是逐年下滑。
台灣經濟發展的高峰已經過去了。
——進入21世紀,台灣的經濟繼續在波動狀態。2001年和2008年台灣的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

② 上世紀60到80年代台灣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台灣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一)得益於大量的美國經濟援助以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美國從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從1950年至1965年給台灣的經濟援助共計l5億美元。15年間,「美援平均約佔台灣投資毛額的34%,從而彌補了台灣商品及勞務人超的91%」。

美國對台灣的經濟援助不僅限於資金或物資,還包括軍事援助、低利貸款、直接投資、技術轉讓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台灣學者認為,如果沒有美援,「台灣經濟至少要比現在落後20-3O年」。此外,戰後西方國家在60-7O年代的經濟繁榮,給台灣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二)從祖國大陸帶去的財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蔣介石敗退台灣時,從上海運送黃金80萬兩以及大量銀元、美鈔到台灣,由孔、宋家族將20億美金轉移至美國花旗、大眾等銀行,並帶去了大批各類財經人才。

這些資金和人才對台灣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民黨統治集團還將大量的機器設備運到台灣。

(三)台灣民眾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台灣民眾勤奮節儉、吃苦耐勞,對台灣在提高儲蓄率以集聚資本,以及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民在工業化過程中作出了犧性,中小企業者成為出口貿易的主角。

(四)台灣當局制定了穩定中求發展等經濟政策。

如在發展策略上先發展農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再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然後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較好地結合了台灣的實際情況,並有效地利用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契機。

(五)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對台灣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近十多年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已具一定規模,互補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腹地。台灣每年從兩岸貿易中獲得巨額順差,保證了其貿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島的投資能力。

大批台灣勞動密集型企業投資大陸,緩解了其在本島發展的困難,並且有利於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特別是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祖國大陸在台灣出口份額中的比重上升,減輕了台灣外貿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對台灣經濟的穩定也有重要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揭秘台灣經濟迅速騰飛之謎: 五大因素不可或缺

③ 台灣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經濟以什麼為主

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台灣,可以說是經濟高度發展的典範,亞洲四小龍之一,1994年一個台灣島的GDP,相當於整個中國大陸的一半,台灣的人均GDP更是驚人地名列世界第14名。

但如今台灣經濟輝煌不再,年增長率只有3%,比亞洲的平均增長率還差一個多百分點,台灣經濟為什麼會掉入衰退陷阱難以自拔?台灣經濟高速發展了30年,並有能夠有力阻止貧富分化,社會基本上是均富的,讓每一個台灣人都能看到希望,但現在隨著台灣政治經濟格局的劇烈變化,社會發展越來越封閉,上下層流動性越發變差,經濟發展越來越慢。

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始於1990年台灣政治放寬對經濟的管制,使台灣經濟迅速全球化,很多台商為了尋找更便宜的經濟要素,迅速將企業轉移到了中國大陸、東南亞等人力、稅收、地價便宜的國家和地區。

該經濟發展模式被形容為葉克膜經濟,就像人體機能一旦喪失後,只能靠外來的輸血輸氧系統維持生命。這種模式下的台灣的經濟動能不是來自於內部,而是依賴於外部供給,像現在台灣企業僱用的大陸員工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島內員工數。

台灣企業發展成為跨國企業之後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導致台灣政府對這些企業的管控力越發下降。在1990年之前,國有企業對台灣GDP的貢獻率達到了三成,有關機構還可以通過政策干預市場、介入企業管理,但1990年以後,隨著以大家族企業為首的私營企業大規模擴張,嚴重削弱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能力。

私人財閥對政府官員的籠絡甚至控制也極大的影響了政府決策的制定和落實。台灣私營企業的大型化導致政府功能逐漸喪失,新自由主義泛濫,大企業或富人繳稅驟減,壓力全壓到了中下層人民,導致階級矛盾不斷激化。

進入21世紀之後,台灣也深感經濟問題的棘手,所以他們一直採用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義,不斷減輕企業稅負,以期望將已經在大陸和海外發展的台企資本迴流到台灣島內。但減稅政策並沒有起到很大的效果,反而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弊病,台灣的遺產稅由原來的45%降到了10%,資本確實迴流了,但都跑到台灣的股票和房地產行業了,沒有真正用於科技研發和產品的更新換代。減稅這種政策沒有真正起到刺激台灣經濟發展的作用。

1990年以後,台灣大企業大型化趨勢越來越嚴重,保守估算,名列台灣前十大企業的平均員工數為10萬,而這之後的20多年中,這十大企業的總營收在全台灣總收入原佔比由原來的25%上升到40%以上。

而這些大企業大都掌控制在私人財閥手中,他們仍然採用封建傳統的家族經營模式,而不是健康的、專業化的、理性的資本主義管理模式。

這些大型化的台灣家族企業,最大的弊病在於其不是靠內部產業改造升級和產品創新來獲得更大的生產推動力,而是不斷追逐更便宜的勞動力和土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如富士康已經把廠子開到了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中國大陸。

這些家族企業看起來規模越來越大,但其產品毛利率卻越來越低。台商的這種落後且普遍的經營管理模式是導致台灣企業難以長足發展的最大弊病,也是制約台灣經濟產生新增長點的最大瓶頸。台灣經濟放開全球化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自由化程度。獲利的僅僅是屈指可數的少數大規模私人企業,下層民眾和中小企業成為了給大型企業發展買單的受害者。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積極作用沒有發揮多少,反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負面問題如社會不安、政治沖突等。

台灣在新千年之前,黨營國營的企業仍然可以占據到台灣所有企業的前10名,但某輝上台後,他不想與舊官僚舊體制為伍,所以拉攏了一幫信奉新自由主義的財經官僚,大力推動經濟自由化、民營化,這樣做的結果是,基本上把原先掌控台灣經濟命脈的國營企業全部賣給了某輝要好的私人財閥。

1990年之前,台灣是不存在以銀行家的說法的,但1990年以後出台了新銀行法,允許台灣本土企業家開設銀行,之後石化、電氣、高鐵、通信這些關系經濟命脈的行業都賣給了私人財閥,大量的民營資本企業迅速建立。

閱讀全文

與台灣經濟轉型時期是指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樣的美女呢 瀏覽:701
婚姻相差太大如何改變 瀏覽:325
幸福人家屬於什麼社區 瀏覽:504
我們應如何實現個人幸福 瀏覽:461
如何解決新兵思想問題小故事 瀏覽:859
土多缺金的婚姻如何 瀏覽:501
泰國的美女是哪裡的 瀏覽:854
眩暈怎麼幸福 瀏覽:138
哪些城市有你的故事 瀏覽:193
如何找事業的甜蜜點 瀏覽:562
為交通事業人員做了什麼貢獻 瀏覽:771
28發的猴和31發的蛇婚姻如何 瀏覽:480
婚姻一方有抑鬱症怎麼辦 瀏覽:89
事業單位有多少裸考 瀏覽:843
熬人的婚姻是什麼意思 瀏覽:850
深州有什麼美女 瀏覽:230
不努力你怎麼給晚輩講故事 瀏覽:301
行政事業單位的在編合同制工人是什麼編制 瀏覽:645
除了當幸福來敲門還有哪些 瀏覽:139
事業單位錄取一般什麼時候上班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