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信息經濟學的戰略是什麼意思

信息經濟學的戰略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7-23 05:35:19

A. 什麼叫作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有兩條主線。
一是以弗里茲·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和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為創始人的宏觀信息經濟學。
宏觀信息經濟學又稱情報經濟學、信息工業經濟學。以研究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為主,是研究信息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生產、流通和利用以及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是經濟學的重要領域。

二是以斯蒂格勒和阿羅為最早研究者的西方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信息經濟學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價格,並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論來修正傳統的市場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確知的假設。重點考察運用信息提高市場經濟效率的種種機制。因為主要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定合同、契約、及對當事人行為的規范問題,故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

B. 信息經濟學的分類

信息經濟學的分類2006-11-26 22:19 80年代和90年代,世界經濟學最重要的發展之一是信息經濟學逐漸進入主流經濟學,進而成為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199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3位研究與信息經濟學有關的博弈論的學者,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詹姆士·莫里斯(J A Mrrlees)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維克瑞(W Vckery)教授,這表明信息經濟學己成為經濟學最具發展前途的領域,它對市場經濟理論的補充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此同時,我國國內有關信息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異常豐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不同層次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闡明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有的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信息活動,有的是從信息學角度來闡述經濟活動,如暨南大學承擔的「中國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和吉林大學信息管理系(原吉林工業大學情報工程系)靖繼鵬教授承擔的「信息商品市場運行機制與管理模式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以及由吉林工大主持的部級課題「信息經濟學理論與應用研究」、「信息市場環境分析與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等等。此外,一些相關課題的研究也涉及到了信息經濟學。如謝康的《信息經濟學原理》一書實際上是作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信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政策依據和法理基礎」和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資助課題「網路環境下的信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它主要為上述信息消費課題的研究提供較為全面、完整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思路。這些都展現了我國信息經濟學研究的興旺景象.
信息經濟學研究對象多重性及研究內容的豐富多彩,使得其學科分類研究出現多樣化格局。烏家培教授按研究性質將信息經濟學學科體系劃分如下:

一、理論信息經濟學與應用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按其研究的性質,可分為理論信息經濟學和應用信息經濟學。
理論信息經濟學主要研究信息及其特性對經濟主體的行為與相互關系的影響,旨在藉助信息以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因素所帶來的影響。這種不確定性因素包括市場的、技術的、政策的以及其他的不確定性因素。所以,信息與經濟間關系的研究成了理論信息經濟學的重點領域。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會起到如下幾個作用:一是分析經濟發展的成因,特別是信息(包括知識)作為經濟中重要投入要素的作用,這種作用具有邊際效益遞增的趨勢;二是了解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程度以及披露方式對市場有效運轉的重要作用,信息失靈必然導致市場失靈;一是加深認識,越是復雜的經濟活動(如金融、環保等)越要依賴於信息,信息對這類活動的作用在增大,缺乏信息,缺乏必要的信息處理能力,都會影響這類活動的效率,甚至導向失敗;四是有助於揭示信息分布的非對稱性對激勵機制、商業談判、制度安排的影響,藉以減少風險成本,並使管理更有效。
應用信息經濟學是從研究信息產業(包括知識產業)和信息職業(包括知識職業)開始的。它主要研究信息產品(包括服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信息系統和信息網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產業、信息市場以及信息化等方面的經濟問題。在信息革命推動下,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應用信息經濟學要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多。信息經濟的研究成了應用信息經濟學的重點領域。這種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認識和掌握信息產業的發展規律,通過發展信息產業來提升和優化經濟結構,以達到改造傳統經濟和發展新經濟的目的。其次,有利於加速發展生產力,促進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早日到來,為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奠定經濟基礎。
理論信息經濟學與應用信息經濟學的區分是相對的。作了這樣區分,並不等於說,理論信息經濟學不講應用,應用信息經濟學沒有理論。事實上,理論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正在走進現實生活,如委託代理理論己被廣泛應用於制度設計中;應用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也在不斷形成各種理論。如信息產業理論、信息市場理論、信息經濟理論等。信息經濟學的這一分類只是說明理論信息經濟學與應用信息經濟學研究的角度和問題各有不同而己,但它們的研究內容都可歸結為信息及其產業化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後果。

二、微觀信息經濟學與宏觀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按其研究的層次或范圍,還可分為微觀信息經濟學與宏觀信息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是從微觀經濟學中分化、獨立出來的。由於信息在傳統的微觀經濟學中只是一個常數,以往的經濟學家們把它看作像空氣和陽光一樣,認為信息總是充分的、完備的,得到它不需要任何成本,對它的特性和作用也缺乏認識,他們就在這樣的前提下導出了一系列經濟理論的結論。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和日益發達,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發現信息在經濟活動中是一個重要的變數,它常常是不充分的、不完備的,而且是有成本的,其分布還是不對稱的。因此,經濟學的信息假設改變了,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學原有的一些結論也需加以改變。經濟學家們從信息的研究中認識到市場是有缺陷的,也會失靈。從這個意義上說,微觀信息經濟學是經濟學一種新的透視或分析方法。
微觀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在不確定、不對稱信息條件下如何尋求一種契約和制度安排來規范當事者雙方的經濟行為,又稱為不對稱信息經濟學或契約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經濟人和「完備信息」。在此前提下,任何經濟行為的結果都是確定的和唯一的。換句話說,抉擇與行為後果一一對應, 「帕累托最優」(Pareto Perfect)是可以實現的。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是最優化決策問題,即如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以赫伯特?西蒙(H.A.Simon 於1978年以其《對經濟組織內決策程序所進行的開創性研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和肯尼思·阿羅(K.J.Arrow於197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主要研究領域是不確定條件下的經濟行為研究)為代表的一批歐美經濟學家在60年代率先對「充分信息假定」提出質疑,指出不確定性是經濟行為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決策都面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抉擇策略與行為後果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一種抉擇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後果,同一個後果也可能由不同的抉擇產生。進入70年代以後,喬治.斯蒂格勒(G.J.Stigler於1982年以其在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方面的開創性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威廉?維克里、詹姆斯?米爾利斯等人對這一問題作了進一步研究,從現實的制度安排和經濟實踐中發現,不僅行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勻、不對稱的,即同一經濟行為的當事人雙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這種狀況會嚴重影響市場的運行效率並經常導致「市場失靈」。這一重要發現(此前也許有人發現過這類問題,但並未給予充分重視和深入研究) 構成了不對稱信息經濟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微觀信息經濟學主要研究市場信息對經濟行為的影響及其後果,它與理論信息經濟學有重疊之處。但是,微觀信息經濟學還對信息進行經濟學研究。由於在經濟學中對微觀和宏觀的劃分,有兩種不同的理解。除微觀研究個量問題而宏觀研究總量問題這種理解外,還有一種理解認為微觀是研究企業問題的,而宏觀是研究企業層次以上的國家和世界問題的。根據這種理解,在應用信息經濟學中也有與企業問題相關的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所以,不能把微觀信息經濟學完全等同於理論信息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的主要意義並不在於理論方面,而是在於它在實踐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價值。事實上,幾年前美國政府就已開始運用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制訂經濟政策,一些政府機構和企業也已採用這一理論方法進行招標、拍賣等經濟活動,了解這一點,對我們開展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微觀信息經濟學作為現代經濟學一個十分活躍的前沿分支,其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對傳統經濟理論的基本假定提出了質疑和挑戰,更為重要的是,它解決了許多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在實踐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前景。盡管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是從經濟研究領域中展開的,但其核心的研究對象是信息及其在經濟行為中的作用機制,因而決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它同樣應當屬於情報學研究的范疇。確切地說,微觀信息經濟是經濟學和情報學研究的交叉領域。因此,情報工作者應當拓展視野,抓住時機,迅速投入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這不僅是時代的呼喚,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情報學發展的契機。
宏觀信息經濟學至今還沒有足夠的依據能被視為一種新的宏觀經濟分析方法。信息對宏觀經濟總量的影響很復雜,目前研究還不多。但是,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以及信息經濟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等這類研究,卻日益增加。宏觀信息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國家和世界的信息產業、信息貿易等經濟問題。信息經濟的研究是宏觀信息經濟學的重點領域。所以,宏觀信息經濟學與應用信息經濟學有重疊之處。然而,宏觀信息經濟學不研究企業范圍的信息經濟問題,因此,它與應用信息經濟學還是有區別的。

三、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與不同分類的關系

我們在前面討論了信息經濟學兩種分類方法的異同,從中看到,理論信息經濟學與微觀信息經濟學之間,應用信息經濟學與宏觀信息經濟學之間,互有交叉,既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又有不重合的部分。從我們列舉的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問題,還可以看出,無論是信息的經濟研究,還是信息經濟的研究,或者信息與經濟間關系的研究,每個部分都兼有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的內容。這些研究內容與不同分類的關系,如圖所示

C. 信息經濟

6.1.1信息經濟的概念和特徵

在信息生命周期全過程中都需要人的參與,需要人、財、物等資源的消耗和支持,並在信息活動中可以為信息使用者帶來經濟價值。因此,可以說信息具有商品所應具備的最基本要素:價值和使用價值。由此可以認為,信息本身就是一種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信息在買賣、交換的過程中,形成了信息市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信息產品和服務的商業化程度也迅速提高,信息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信息產業逐漸形成,從而產生了信息經濟(Information Economy)。

美國的馬克盧普(F.Machlup)和波拉特(M.U.Porat)以信息生產和使用中的轉化過程為視角,將信息經濟定義為國民經濟中所有與信息從一個模式向另一個模式轉換有關的經濟活動領域。我國學者馬費成教授認為信息經濟是指信息從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轉換的相關經濟活動的總稱。

美國經濟學家兼企業家霍肯(P.Hawken)則以信息所帶來的好處為視角,認為信息是減少產品和勞務中的物質消耗,提高其中的智能和信息比重的經濟。該定義體現了每一件商品或服務中都包含物質和信息兩種成分的觀點。當物質的比重大於信息的比重時,就是傳統的「物質經濟」,反之則是「信息經濟」。也就是說,信息經濟是指依靠更多的知識和信息,生產出物質和能源消耗更少、質量更好的產品的經濟。

我國學者烏家培教授從宏觀和中觀兩個層次分別定義了信息經濟。從宏觀層次上,信息經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物質基礎,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的基於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從中觀層次上,信息經濟是指信息經濟部門、信息經濟活動,不涉及農業、非信息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等其他經濟部門。

匯總以上各方觀點,可將信息經濟的定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把信息經濟看做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部門,即信息產業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區別;第二類是把信息經濟看做是一種社會經濟結構,即從經濟中信息與物質的比重,以及信息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能耗比等方面來對信息經濟進行界定。

信息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經濟形態,與傳統經濟形態不同,具有如下特徵:

(1)信息成為生產要素之一。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三要素是勞動力、資金和土地(又稱生產資料)。19世紀前後,西方發生了一系列技術變革使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很多學者將「技術」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組成「生產四要素」。20世紀以來,隨著進入信息社會,人們逐漸對信息的作用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一些學者認為生產要素應該包括勞動力、資金、土地、技術和信息,即「生產五要素」。

(2)信息成分比重大的產品或服務占據主導地位。在社會產品或服務的生產過程中,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採用,同時社會產品或服務中信息的搜集、傳輸、加工、使用等過程也需要支付一定成本。因此,在社會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構成中,信息所佔的成本比例越來越大。有些情況下,信息與物質一起構成了產品或服務。有時,信息本身就是一種產品或服務。

(3)信息市場和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信息產品或服務的交易需要,信息市場逐漸形成,並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結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日益成熟的信息市場環境下,信息產品或服務的交易量越來越大,信息產業逐漸發展壯大並獨立出來,成為一種新興產業。

6.1.2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信息經濟學是信息科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6.1.2.1 信息經濟學的形成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由於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信息投入所佔比例不高,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慢,信息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不大,從而使物質經濟在社會經濟結構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興起,信息經濟和信息產業得到發展,使得信息經濟學被逐漸被關注起來。1959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爾薩克(J.Marschak)發表了《評信息經濟學》一文,標志著信息經濟學的誕生。6.1.2.2信息經濟學的初步發展階段(20世紀60~70年代)

在這一階段,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分為兩條主線:宏觀信息經濟學和微觀信息經濟學。

宏觀信息經濟學又稱情報經濟學、信息工業經濟學,以馬克盧普(F.Machlup)和波拉特(M.U.Porat)為代表人物。1962年,馬克盧普在其《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一書中,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這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國際影響的、在宏觀信息經濟學中影響最大的信息經濟學著作。

微觀信息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信息經濟學,以斯蒂格勒(Gorge J.Stigler)和阿羅(K.J.Arrow)為代表人物,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價格,並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論來修正傳統的市場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確知的假設,並重點考察運用信息提高市場經濟效益的種種機制。1961年,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勒在美國《政治經濟》雜志上發表了著名論文《信息經濟學》,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信息對價格、工資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的影響,並第一次將信息作為經濟活動的要素和經濟運行的機制加以研究。

在這一階段,出版了大量有關信息經濟學的論著,如美國的約維茲(M.Yovits)、英國的愛爾金森(J.Ilkeson)等。1976年,美國經濟學會在經濟學分類中首次列出了信息經濟學,1979年首次召開了國際信息經濟學學術會議,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國際性論壇。

6.1.2.3信息經濟學的成熟與蓬勃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

20世紀80年代以後,信息經濟學理論日益系統化、邏輯化,各方面研究更加深入,並有多項成果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逐步成為當前最活躍的研究領域。

1983年,美國經濟學家羅默(Paul Rome)提出應把信息當作一種生產要素,重視信息在經濟中的作用。羅伯特(Robert)、保羅(Paul)等人通過大量實證研究,認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均的原因不在於有形資本的多寡,而在於無形資本(如知識、教育、信息)的差異。2001年、2005年、200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授予了在信息經濟學作出傑出貢獻的經濟學家們。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引進並接受信息經濟學這一新興學科。一般通過邀請外國信息經濟學家來華講學和翻譯有影響的信息經濟學著作等方式,將國外信息經濟學研究成果傳入我國。

6.1.3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6.1.3.1信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信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研究主要是探討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體系、學科性質、相關學科、發展規律、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等。

6.1.3.2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主要探討信息不完全與不對稱原理、信息共享與再生原理、信息公共物品原理、信息商品化原理、信息產業邊際收益遞增原理等基本原理的內容和應用范圍。

6.1.3.3博弈論和非對稱信息經濟學理論

博弈論和非對稱信息經濟學理論主要探討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信息不確定與預期效用理論、信息不確定與實物期權理論、不確定性下的信息決策、委託-代理關系、信息不對稱下的最優激勵合同、委託-代理關系的多階段博弈動態模型、道德風險與錦標制度、逆向選擇與信號傳遞等。

6.1.3.4信息商品

信息商品的研究著重探討信息商品的需求與供給及其供需平衡、信息商品的消費過程與消費效益、信息商品的成本與價值、信息商品的定價策略與定價方法等。

6.1.3.5信息市場

信息市場的研究主要探討信息市場的內涵與特徵、信息市場的功能與作用、信息市場的運行機制、信息市場的管理等。

6.1.3.6信息資源及其配置

信息資源及其配置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討信息資源的構成與特徵、信息資源的功能與作用、信息資源配置的目標與原則、信息資源配置的層次和內容、信息資源配置的機制與模式、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益與評價等。

6.1.3.7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的研究主要探討信息產業的含義和特徵、信息產業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信息產業的產業結構、信息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

6.1.3.8信息經濟學發展問題

作為新學科的信息經濟學,無論是研究領域、研究內容還是學科體系都尚未成型。因此,需要將信息經濟學看做是一個動態體系,隨著社會進步和環境改變,需要不斷完善信息經濟學的體系。如近年來出現的網路經濟學、電子商務經濟學、信息生態經濟學等。

D. 微觀經濟學的五大基本原理

1、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

2、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應答時間:2021-04-1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E. 對信息經濟學的看法、理解

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變看什麼是信息經濟學

——答王則柯教授之三

謝 康

王則柯教授(以下簡稱王教授)認為,「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如何讓人講真話,如何讓人守諾言的學問」。那麼,讓我們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變看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看看王教授推崇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在信息經濟學歷史發展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為此,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回應王教授的觀點:

第一,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阿羅1984年出版了一本論文集《信息經濟學》(Basil Blackwell)。他在該書中文版序言中寫道,「或許,從來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會否認,大多數經濟決策都是在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作出的,但只是在最近幾十年,大約從1950年開始,明確地分析不確定性下的經濟行為的工具才得以運用。一旦不確定性的存在在形式上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經濟作用就變得十分重要了」,「數理統計學家早就認識到了復雜的抉擇問題,信息經濟學已經吸收了、並且還將繼續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本書中的論文是在一段很長的時期內分別撰寫的,它們的演變過程為讀者揭示了信息經濟領域里研究重點的轉變」(參見阿羅《信息經濟學》,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中文版序言)。

在這本論文集中,阿羅共收集了從1949年到1981年中的18篇論文,內容涉及統計決策、信息價值、組織議事日程和大團隊的資源配置等。按照王教授給出的信息經濟學的定義,這18篇論文中頂多隻有3篇論文屬於信息經濟學范疇。但是,阿羅對信息經濟學發展的貢獻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這種貢獻不是誰可以隨意否認的。

第二,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施蒂格勒對信息經濟學思想的論述主要體現在他早期的三篇論文中,即《信息經濟學》(1961年)、《勞動市場的信息》(1962年)和《論寡佔》(1964年)。按照王教授的標准,這三篇經典的信息經濟學論文全部不算信息經濟學,至少不算「正宗」的信息經濟學。但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82年授獎公告中,將施蒂格勒譽為「信息經濟學」和「管制經濟學」的創始人,以及邊緣科學——法律經濟學的先驅之一。施蒂格勒在後來出版的《價格理論》(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中,在第14章進一步細化了他對信息經濟學搜尋理論的探索。同樣地,我們相信,施蒂格勒在信息經濟學中的開創性思想不會隨著研究重點的轉變而成為非信息經濟學的內容,搜尋及寡佔中的信息經濟問題依然值得我們去研究。

第三,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赫什雷弗和賴利發表在《經濟文獻雜志》1979年第4期上的調查,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包括:信息的決策,公共信息與市場均衡,研究與發明經濟學,信息優勢與信息的市場顯示,合理預期與信息效率等五個部分。赫什雷弗和賴利按照市場不確定性和技術不確定性將信息經濟學劃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分支體系。如果按照王教授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范疇,只有信息優勢與信息的市場顯示大體可以算作信息經濟學內容。但是,從赫什雷弗和賴利對信息經濟學的學術貢獻上,我們更接受他們的看法而不同意王教授的觀點。赫什雷弗(1973)認為,信息經濟學是經濟不確定性理論自然發展的結果。按照王教授劃定的范圍,赫什雷弗對信息的私人和社會價值及其發明活動的回報的研究,肯定不屬於信息經濟學的范圍,但是,為什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李紹榮同志依然稱這是赫什雷弗對信息經濟學的貢獻呢?(有興趣的讀者參見李紹榮《傑克·赫什利弗對信息經濟學和沖突分析理論的貢獻》《經濟學動態》2001年第10期)

第四,王教授說我們「把信息技術信息產業這些與『非對稱信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拿到信息經濟學裡面喧賓奪主」,說我們這樣做不能與「國際接軌」。那麼,還是以事實來說話吧!目前國際上唯一一本以信息經濟學為主題出版、著名經濟學家阿羅擔任第一任主編的信息經濟學刊物《信息經濟學與政策》雜志,刊載的論文既有討論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的,也有大量論文討論信息產業理論,特別是電信產業及服務定價、網際網路壟斷與競爭等內容的。如果王教授不信的話,不妨通過國際互聯網找來看看。此外,《中級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的作者范里安建立了個人網站,取名為「信息經濟——關於網際網路、信息商品和知識產品的經濟學」(www.sims.berkeley.e/resources/infoecon),刊載他發表的有關信息商品定價、網路經濟的探討論文。在范里安《中級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1996年第6版之後)中,作者將信息技術與非對稱信息分別安排兩個獨立章節來討論,並沒有定義前一個章節為信息產業、後一個章節為信息經濟學。

我們藉此向王教授請教一個小問題:信息商品定價究竟是屬於非對稱信息理論的問題還是屬於信息產業的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既不完全屬於非對稱信息理論問題,也不完全屬於王教授劃定的信息產業問題,它只能屬於信息經濟學的問題。這里,就涉及到我們與王教授之間對信息經濟學這個概念的不同理解了。王教授將信息經濟學狹義地理解為非對稱信息理論,而我們則廣義地將信息經濟學看作是研究與信息相關的經濟現象的一門學問,或者說,信息經濟學就是研究經濟行為中的信息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它不僅包括非對稱信息理論、激勵機制理論,而且還包括搜尋理論、信息價值理論、信息商品定價、網際網路經濟、信息化理論及信息產業理論等。

第五,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移,可以清楚地看到究竟什麼是信息經濟學。它先從統計決策的研究做起,從討論不確定性入手,逐步出現多個方向的研究領域,包括施蒂格勒的搜尋理論、阿羅的信息價值理論、維克里與莫里斯的第二投標法與最優稅激勵機制理論、阿爾其安的信息成本與定價理論等。20世紀70年代,出現以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等為代表的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80、90年代,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逐步被運用到從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市場到發達國家金融服務市場等領域。但是,90年代後,信息商品定價、信息產業、信息化、網際網路和網路經濟等問題紛紛成為討論議題。非對稱信息理論直到1995年前後才較為普遍地出現在標准經濟學教科書中。

對信息經濟學的范疇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關鍵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信息經濟學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學,它不可能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就停滯不前了,更不可能由於非對稱信息理論或激勵機制理論成為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信息經濟學就將自己局限在這個領域中。基於這樣的看法,我們認為,任何人從任何角度研究或探索信息的經濟現象或經濟本質,研究或探索由於信息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都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都應該可以看作是對信息經濟學的探索。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探索信息的經濟問題乃至一切經濟問題,使經濟研究沒有禁區,才有可能做出王教授提出的「我國學子對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將做出不但世界推崇而且世界採用的貢獻」。如果對不符合自己觀點的著作或論文就使用漫罵式的語詞隨意批評,或者自己畫地為牢,這樣的話,要想達到王教授的目標恐怕是不可能的。我們主張:專心做自己的事,不管它是不是某些人劃定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只要社會需要、國家需要、學術發展需要和自己興趣所在,就去研究,就去探索、就去發展。同時,也斗膽向王教授提個小建議:既然您認為您做的才是「正宗」的信息經濟學,那麼,為什麼不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去研究和探索具體的信息經濟學問題呢?這樣做不是更有利於信息經濟學的發展么,這樣不是更有利於消除經濟學研究中的浮躁氣么。

我們認為,對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的討論有一定的意義,但對信息經濟學的實質發展沒有大的價值,特別是如果長期陷入這種隨意批評之中,或者在學術批評上采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戰式的批評態度,那是在浪費自己寶貴的學術研究時間。王教授主張採用「現代經濟學」代替「西方經濟學」一詞,您有權利和自由在您的文章中這么做,但是,他人也有權利和自由在他們自己的著作中使用西方經濟學這個概念。同樣,王教授有權利和自由提出自己對信息經濟學范疇的理解,但是,他人同樣有權利和自由提出不同的理解。這些對信息經濟學的不同理解應該而且可以並存,不存在科學與非科學之分。

附:

《科學決策》2000年第4期

國外信息經濟學的研究

謝 康

近來國內學術界就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的問題展開了討論,王則柯在1999年6月4日《南方周末》以《是信息經濟學嗎?》為題對黃淳和何偉《信息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一書提出商榷意見。在6月25日同一報刊上,黃淳以《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為題回答了前者的商榷。本文不準備直接探討什麼是信息經濟學,而是通過對國外信息經濟學的研究進展做概要述評,從中反映國外信息經濟學研究現狀,為國內的有關討論提供研究背景。

一、國外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角度

作者贊同世界銀行副行長約瑟夫·斯蒂格利茨(1985a)的看法,可以將信息經濟學看成是一種透視法,即觀察經濟現象和規律的一種方法。信息經濟學就是以信息經濟學的透視方法形成的理論結果和知識體系。那麼,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的透視方法呢?或者說,國外學者是從哪些角度分析信息經濟現象的呢?從作者掌握的文獻來看,國外學者主要從五個角度分析信息經濟現象。

第一個角度是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的假設出發分析經濟現象。這一角度的研究絕大多數建立在與一般均衡分析相銜接的基礎上,但也有部分研究成果至今無法與一般均衡分析相銜接,如1961年喬治·斯蒂格勒在《信息經濟學》中創立的搜尋理論。但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經過羅斯柴爾德和P·戴蒙德等人的整理和發展,搜尋理論已經改頭換面為一套有關信息資源配置機制的理論。

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假設為前提進行的各種微觀經濟學研究成果,形成了當代最富特色的信息經濟學理論,我們將之稱為微觀信息經濟學理論。80年代末,90年代初,微觀信息經濟學中的委託-代理關系、激勵機制、不利選擇(或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市場信號和搜尋等基本概念,逐步融入國外微觀經濟學經典教科書的內容中。

H·范里安《中級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1990年版)在最後一章安排了上述內容,這部教材是國外較早將微觀信息經濟學概念及其理論納入教學內容的權威教材之一。在該書1996年版(第四版)中,作者將最後一章的標題由「信息」改為「非對稱信息」,同時,安排獨立一章闡述信息技術經濟原理(主要分析網路經濟的外部性及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David M. Kreps《微觀經濟學教程》(1990年版)將全書分為五個部分,依次是個人與社會選擇、價格機制、非合作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專題,以及廠商與交易。在信息經濟學專題中,包括了道德風險與激勵、不利選擇與市場信號,以及信息披露原則與機制設計三大部分內容。1992年瓦爾特·尼柯爾森在《微觀經濟學原理與運用》(第五版)中,增加了信息經濟學一章(第10章),討論了信息的性質、信息價值、信息與保險、道德風險和不利選擇等內容,並在其他章節中討論了信息與帕累托效率、廣告與信息等問題。1993年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1995年平狄克等在他們先後出版的教材中,分別收錄了微觀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前者收錄了次品市場和不利選擇、激勵機制、搜尋、廣告、政府信息政策,及勞動市場的不完全信息等內容,後者收錄了次貨市暢�市場信號、道德風險、委託-代理問題、激勵機制及勞動市場的信息問題等內容。

1995年以來,微觀信息經濟學的著作不斷增多。Donald E. Campbell在《激勵:激勵與信息經濟學》(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著重探討了激勵的環境、機制設計與改進等問題,分別討論了隱蔽行動、隱蔽特徵、名譽、私人商品與公共商品的資源配置,以及激勵中的社會成本與效率問題。Ian Molho在《信息經濟學:市場和組織中的撒謊與欺詐》(Blackwell Published Ltd, 1997)中,分別討論了次貨市場中的不利選擇、市場信號、道德風險和激勵機制的設計四部分內容。Ines Macho-Stadler和David Perez-Castrillo在《信息經濟學導論:激勵與合同》(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中,依次討論了基本信息模型、道德風險、不利選擇、信號理論及應用問題。

不確定性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范圍與微觀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多有重疊,少部分著作乾脆起名為《不確定性與信息經濟學》,如John J. Mccall編的《信息與不確定性經濟學》(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和Laffont《不確定性與信息經濟學》(1997),後一本書較為系統地分析了不確定性、風險、信息結構、偶然市場理論、不完全市場中完備預期的均衡理論、資本市場理論、保險市場理論、通過價格傳遞的信息理論、不利選擇與匯率,以及道德風險與匯率理論等。早在1986年,C. Mckenna在《不確定性經濟學》(Wheatsheaf Book Ltd.)中,也分別討論了不利選擇、市場信號和搜尋理論。

此外,當代經濟博弈論的理論著述,也基本上將不利選擇、道德風險、激勵機制和市場信號納入分析框架中。1994年Eric Rasmusen在《博弈論與信息:博弈論引論》(Basil Blackwell Ltd.)中,按照博弈理論、非對稱信息和應用三個部分,系統地闡述了博弈論與微觀信息經濟學的關系,具體討論了名譽、道德風險、不利選擇和信號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在談判、行動、定價、市場進入和產業組織行為中的應用。在David M. Kreps《微觀經濟學教程》(1990年版)(Harvester Wheatsheaf)中,微觀信息經濟學理論與博弈理論之間得結合相當精彩,國內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等,1997)中的不少精妙之處似乎也受益於這本教材。

第二個角度是從統計決策的角度出發,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實現最優信息經濟。已經去世的前美國經濟學會會長雅各布·馬爾薩克和著名經濟學家肯尼思·阿羅在這個領域建樹獨特。「信息經濟學」這個概念是馬爾薩克在1959年最早提出來的,他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研究中,逐漸建立起最優信息系統的選擇的信息系統經濟學理論。這一理論得到了阿羅、馬歇爾·約維茨,以及日本野口悠紀雄等經濟學家的擴展。80年代後,最優信息系統選擇理論成為管理會計理論中的前沿領域,1985年英國會計學教授羅伯特·斯卡彭斯在《管理會計發展概況》中對此做了專門評介。目前,美國部分大學管理學院中開設的信息經濟學課程,多有介紹馬爾薩克的這套理論。在馬爾薩克看來,信息經濟學由決策科學派生出來,具體研究如何選擇最優信息系統或最優信息結構的一門經濟學。

1984年,阿羅將其在1949-1981年間發表的18篇論文匯集成冊,作為個人選集第4冊以《信息經濟學》(Basil Blackwell Ltd.)為題出版。顯然,這雖然只是微觀信息經濟學的一部論文集,而不是對微觀信息經濟學理論作形式化總結的論著,但是,阿羅這部文集涉及的問題大多屬於微觀信息經濟學的基本研究論題,正如他在該書中譯本序言中所說的那樣,「本書中的論文是在一段很長的時期內分別撰寫的,它們的演變過程為讀者揭示了信息經濟領域里研究重點的轉變」。阿羅這段論述似乎明白地告訴我們,信息經濟學象任何學科一樣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重點、熱點問題和前沿領域,不能因為某個領域不再是信息經濟學的重點領域而被誤認為不再屬於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了。

F. 信息經濟學名詞解釋

信息經濟又稱資訊經濟,IT經濟。作為信息革命在經濟領域的偉大成果的信息經濟,是通過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兩個相互聯系和彼此促進的途徑不斷發展起來的。所謂信息經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為物質基礎,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的,基於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

信息經濟的發展,不僅不會否定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的存在,相反會促進這三種經濟的素質通過信息化後大為提升,並導致不可觸摸的信息型經濟取代可以觸摸的物質型經濟而在整個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

對於信息經濟的確立,可以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來加以明確:區別一個經濟時代,不是看它生產什麼,而是看它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從這一角度來提出具體衡量標准,如果把信息經濟作為一個經濟時代來看待的話,就有三個數量標准:

(1)信息部門所佔比重大於物質部門所佔的比重;

(2)信息部門所創造的產值在GNP中所佔比重大小;

(3)信息勞動者在總就業人口中所佔比重大小。如果這三個指標都超過50%以上,才能視為信息經濟佔主導地位。

閱讀全文

與信息經濟學的戰略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別人說幸福來了怎麼回復 瀏覽:159
家庭經濟困難證明附件怎麼上傳 瀏覽:913
如何擁有一個健康的舌苔 瀏覽:933
雨夜編導故事怎麼寫 瀏覽:538
愛情有哪些意象 瀏覽:27
孕婦怎麼吃飯才健康 瀏覽:57
美女吃了好不好住哪在哪裡 瀏覽:394
外國哪個國家美女最美 瀏覽:601
美女成功逃脫霸氣復仇是什麼電影 瀏覽:901
哪裡可以調解婚姻 瀏覽:958
過年幸福指數是多少 瀏覽:525
東莞哪裡辦理健康碼 瀏覽:894
我有10畝地可以做什麼事業 瀏覽:360
手帳本美女怎麼畫 瀏覽:586
玻璃愛情表達的什麼 瀏覽:928
如何看透愛情人情 瀏覽:272
愛情為什麼不能持續 瀏覽:917
在婚姻中怎麼去愛一個人 瀏覽:191
軍事經濟屬於什麼專業 瀏覽:221
十二星座裡面哪個星座出美女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