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宋朝的經濟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咸平三年(1000年)頌行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野昌嘩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陳寅恪言:「華夏迅寬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② 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研究中國歷哪扒史的日本與歐美漢學家,大多傾向於認為宋代是中國傳統文明的高峰期,是中國邁進近代門檻的歷史轉折點,如法國漢學家謝和耐在他的《中國社會史》上稱:「11—13世紀,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與李兆昌前代比較,沒有任何一個領域不顯示出根本變化。
不僅是程度上的變化(如人口猜彎增加,生產普遍發展,對內、對外貿易增長,等等),而且是性質改變。政治風尚、社會、階級關系、軍隊、城鄉關系、經濟形式均與唐朝這個中世紀式的貴族帝國迥然不同。一個新世界誕生了,其基本特點已是近代中國的特點。」
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史系博士、歷史學家黃仁宇也提出:「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
火葯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鍾,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隻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在11、12世紀內,中國大城市裡的生活程度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較而無遜色。」
城鎮發展:
宋朝的城鎮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北宋末期有四十六個十萬口以上的城市。包括開封、洛陽、應天(今商丘)、大名、杭州、鎮江、蘇州、江陵(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長沙)、泉州等。宋朝首都東京開封府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店鋪多達六千四百餘家。
宋朝打破坊市分區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夜市與曉市。南宋行在臨安府(今杭州)人口在1274年達到125萬,城內極其繁華,時人稱為東南第一州。就連南宋滅亡後,馬可·波羅依然稱杭州為「天城」。
③ 宋朝的經濟是怎樣的
宋朝的經濟在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裡面達到一個鼎盛時期,經濟最富有、國家最富強的時期,從目前出土的宋代銅錢來看批量最大,就可以想像到當年的繁華景像……
④ 宋朝時期的經濟水平怎麼樣
宋朝的經濟水平真的還挺高的,財力雄厚,同任何一個朝代相比都能說得上話。真正開始走向鼎盛時期是在宋朝的第三個皇帝任位期間,也就是宋真宗時期。宋朝的皇帝除了個別,還都是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宋真宗一生勤勤懇懇,立志要開創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除了皇帝,還有一幫忠心為國的好朝臣,君臣一心,很快,宋朝的局面變得開闊起來。
宋朝也在軍事上花了很多錢,不過宋朝本身重文輕武,在根本上,軍事得不到重視,砸再多的錢也是白搭。宋朝在軍事上投入的錢真的不比唐朝要少,可是雙方的軍事差距太大了。就好比你養一個孩子,只給他錢,不投入精力,是不是最後養不成什麼東西,這就是宋朝養不活軍事的道理。
⑤ 南宋和北宋哪個更繁華宋朝的經濟到底有多強呢
宋朝(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時期,傳九位皇上,享國167年。與宋代統稱宋代,又稱兩宋,因皇家姓趙,也稱趙宋。宋代(1127-1279年),中國歷史上的時期,宋朝覆亡後,趙構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與宋朝統稱為宋代,共傳五世九帝,享國一百五十二年。
在大部分地區,顧客合同期滿後能夠退佃起移,人身依附關系大幅變弱。顧客立即納入宋代戶口,擔負國家一些賦役,不再是地主的「私屬」,因此得到一定的人身自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宋代農戶能夠較為自由地遷移,轉為城市從業手工業或商業的活動。
宋朝詩文造就雖不如唐詩,卻另有特點。宋詩多喜講理,尚討論,以理趣漸長;多以冷靜的心態去體察客觀現實,「以方學為詩」,比較喜歡用典,書香氣較濃,顯得委曲精深;往往把短文的技巧,句法引進詩里,構造方式,敘述方法和語言特點具備散文化趨向。
現有宋代文學的作家、著作,不但總數極大,超出宋朝,而且在內蘊特性、藝術表現上也有自己的特性,不是宋朝文學的"附庸"。宋代後半期,士人人群依違於科舉體系而出現了階層分化,江湖作家群登上了文學舞台,導致文化的下沉趨勢。南宋時期又完成了2個重心的遷移:由北而南和由雅而俗。
據記載核對,宋代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80%,一個熟練地技術工人年收入要高於當時的知府,四大發明有二項誕生於宋朝。據史書記載,宋代年財證收入最大曾做到16000萬貫。在現在就是一億六千萬白銀。
宋朝後半期的一般年代也可達億貫,即使是在土地大大縮水的宋代,財證收入也達到10000萬貫。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定義呢?我們用其他的數據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清朝的財證情況在封建社會中是比較好的了,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歲入約為三千多萬兩。總數依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代,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過數億,可能為宋代人口的10倍以上。可是直至清末,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代的水平。
當然不是。比照歷史我們能發覺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暴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皇朝之一。僅有的幾回較大規模的造反,如方臘起義,鍾相楊幺造反等都不曾超出一省的范圍。可見人民生活條件並不是很差,至少不會比任何一個封建社會差。
通常是工業。熙寧十年宋朝稅款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這個數字表明,組成國家財證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宋代得到龐大的財證收入並不是靠加劇對農民的盤剝,而是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工業極其興盛,生產力水平提升的結果。也剛好說明了宋代沒有農民起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