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是怎麼樣的
近些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創新創業活躍,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目前,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深入推進,數字經濟正在加快向其他產業融合滲透,提升經濟發展空間。
在數字經濟領域,中美兩國處於領跑地位。據浪潮信息聯合國權威機構IDC發布的《2020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計算力與經濟增長關系十分密切,調查顯示,計算力指數平均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
並且AI計算占整體計算市場的比例每年都在提高,從2015年的7%增長到2019年的12%,專家預測到2024年將達到23%。而中國在全球對於數字經濟的拉動作用最為明顯,尤其是2015-2019年期間,在樣本國家的AI計算市場支出增長中,有近50%來自於中國的貢獻。
數字經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因為它能夠打破阻礙經濟發展的瓶頸,突破障礙,充分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真理。雖然中國沒有抓住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但是幸運的是,我國抓住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
2. 數字經濟未來如何可持續發展大咖們這么說
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2019年,德國、英國、美國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超過了63.4%;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達到38.6%,在疫情期間依舊獲得了約10%的增長,為經濟復甦做出突出貢獻。
未來,怎樣助推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這一過程中, 科技 又該如何賦能?在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鑫苑金融學講席教授、副院長,清華大學金融 科技 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58數科CEO葉偉接受中國財富網采訪,圍繞上述問題做出回答。
數字經濟助力全球經濟復甦
「數字經濟對經濟復甦主要有三方面貢獻,一是增加就業機會;二是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學習成本和新技術推廣成本,提升經濟生產能力;三是直接拉動居民消費。」葉偉表示。
近年來,網路運營、短視頻審核、快遞、網約車司機、主播等新興崗位不斷涌現,創造出大量的多元化就業機會。58同城招聘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一季度,得益於以直播電商、O2O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快遞員招聘需求環比增速達67.83%,上升最快。
此外,葉偉進一步指出,雖然在疫情影響下,居民消費開支大幅下降,但隨著數字化浪潮發展,大量線下實體店、 娛樂 活動等轉至線上,居民線上消費習慣獲得培養,雲課堂、雲 娛樂 、雲購房等新業態、新模式均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張曉燕同樣表示,經過2020年疫情的考驗,數字經濟在幫助企業復工復產、促進勞動就業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以重慶大足區為例,該地在疫情期間曾出現較為嚴重的上下游產業鏈失衡,遇到了現金流和用工用人不到位的情況。為改善局面,當地政府牽頭打造了數字經濟生態圈,讓企業通過「政企通服務平台」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從而實現了成本的節約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並使公職人員能利用該平台進行線上辦公,其它人員藉助其獲得教育機會及用工信息,多方獲益。
未來,數字經濟如何引領新增長?
當前,雖然數字經濟已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在張曉燕看來,前路依舊風險重重。如各行業、各部門交流數據的機制不夠健全,存在數字分割現象;數據的安全、立法以及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此外,如何進行有效的國際合作也是巨大挑戰。
下一步該怎麼發展數字經濟?張曉燕認為,打造數字經濟生態圈,才是穩定的、可持續的、平衡的增長模式。
「這個生態圈裡有政府,有企業,有個人。」張曉燕說,政府可以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基礎設施,營造 健康 環境,並提供有效監管;企業應藉助數字經濟生態圈實現自己的升級、轉化,尤其是金融 科技 企業,既有金融屬性,又有 科技 屬性,可幫助其他企業加入生態圈,並為其提供資金;對於居民來說,通過參與數字經濟生態圈促進他們的就業,提高收入水平,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數字經濟紅利。
實際上,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政府已採取大量行動。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移動通信基站總數937萬個,國內5G基站開通71.8萬個,覆蓋全國地級市以上城市及重點縣市。同時,為搭建數字經濟生態圈,浙江等多地政府也都進行了有益嘗試。
「不過,就產業鏈看,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下遊行業已率先跨入數字化經濟門檻且發展較快,如線上購物、網約車等;而上游的製造端、供應端則由於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人才缺乏,數字化道路仍舉步維艱。」葉偉指出,未來,要想實現完整產業鏈的數字化,還需要政府在政策層面予以支持,並建立相應的產業基金。此外,鼓勵數字化較為成功的行業核心企業發揮示範作用,在技術、人才等方面扶持產業鏈上的其他公司,也將推動數字經濟深化發展。
3. 數字經濟如何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原因如下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當今時代,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日益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需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挖掘數據價值,激發數據要素活力。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基礎,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因此,我們應當充分釋放數據要素活力,發揮數據要素對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一是提升數據供給質量。加強數據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數據資源標准體系建設。提升數據管理水平和數據質量,以實際應用需求為導向,適應不同類型數據特點,大力發展專業化、個性化數據服務,滿足各領域的數據需求,實現數據資源高質量供給。二是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在加快構建數據產權、流通、分配等規則體系的基礎上,重視建立健全數據資產評估、登記結算以及交易撮合、爭議仲裁等市場運營體系,探索場內和場外相結合的數據交易模式,培育規范的數據交易平台與市場主體,加快數據要素的市場化流通。三是創新數據開發機制。統籌公共數據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構建規范有序的國家數據開放共享平台。打破數據孤島,釋放數據紅利,鼓勵多方力量進行增值開發利用。在建立多樣化的數據開發利用機制基礎上,大力提升數據開發及應用水平。
加強技術引領,提升數字研發能力。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一是推動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瞄準量子信息、網路通信、集成電路、關鍵軟體、智能硬體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有針對性地開展高端晶元、操作系統、人工智慧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注重原始創新,重點突破「卡脖子」難題。二是培育數字技術研發人才。實施「互聯網+技能」培訓計劃,支持校企共建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展數字人才技能大賽,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發展通道。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快培育復合型「數字工匠」。三是打造數字技術研發平台。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的科技力量,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統籌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匯智聚力推動戰略性顛覆性技術向前發展。
深化產業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升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這就要求堅持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釋放新技術對產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一是夯實數字基礎。加快建設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推進基礎設施智能升級,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雲網協同和算網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算力、演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為數字產業優化升級提供技術支撐。二是強化技術應用。發揮「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優勢,把握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方向,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利用新技術對產業進行全方位、全形度、全鏈條改造,發展平台賦能的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線上營銷、遠程協作、數字化辦公、智能生產線等應用,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三是營造產業生態。加快營造數字賦能的產業生態,實施數字變革創新行動。發揮工業互聯網產業新優勢,推動鏈主企業建設產業鏈賦能平台。打造5G全連接工廠和全場景數字經濟園區,探索全鏈條、整園區賦能增效路徑,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產業升級。
完善數字治理,規范數字經濟發展。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兩手抓,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一是加強數字經濟監管。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把監管和治理貫穿創新、生產、經營、投資全過程,實現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全領域監管。明確主管部門和監管機構職責,開展社會、媒體、公眾監督,建設行業自律機制。形成監督合力,改進監管技術和手段,探索建立適應平台經濟特點的監管機制,有效打擊數字經濟領域違法犯罪行為。二是加快數字經濟立法。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數據安全,建立數據安全管理、風險評估、檢測認證等機制。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健全技術規則治理體系,規范數字經濟發展,切實保障市場主體、從業人員以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三是推進多元主體治理。建立完善政府、平台、企業、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多元參與、有效協同的數字經濟治理新格局,形成治理合力,鼓勵良性競爭,維護市場秩序。暢通和規范多元主體合理訴求表達和正常權益保障渠道,做好各類矛盾、問題及糾紛化解與預警工作,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