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改革中的經濟能力如何提升

改革中的經濟能力如何提升

發布時間:2023-07-20 23:21:53

❶ 如何進一步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

一、深刻認識我國開放型經濟內外環境的變化
當前,全球經濟結構深刻調整,圍繞制度、規則、市場、技術、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復雜變化,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性、緊迫性日益突出。

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力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金融危機爆發5年來,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一波三折,充滿不確定性。在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裹足不前的背
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方興未艾,自貿區建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截至今年7月,向世貿組織通報並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共有249個。特別是美歐繞開世貿
組織,開展跨太平洋夥伴關系(TPP)、跨大西洋夥伴關系(TTIP)等「高水平」自貿區談判,對國際經貿環境影響深遠。國際產業分工面臨新變化,一些中
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迴流,服務外包和服務投資成為國際經貿合作新熱點。這為我國提升在全賣野扒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帶來機遇。

國際經貿規則競爭日趨激烈。面對世界經貿格局新變化,各國圍繞國際市場與資本的爭奪更加激烈,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變革。發達國家致力於制
定新的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積極推進「競爭中立」、勞工標准、環境保護等「21世紀」新議題談判,以佔領未來國際競爭制高點。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我國必須
著眼經濟利益遍布全球的現實,全面參與重大經貿合作談判,在新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中搶佔先機。

我國傳統比較優勢面臨階段性變化。長期以來,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是支撐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重要優勢,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大規模
城鎮化過程中,剩餘勞動力持續從農村向城鎮轉移,開始出現總量過剩和局部短缺並存的勞動力供求新格局,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長期化,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單純
依賴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我國的比較優勢亟須從「數量、價格優勢」向「質量、效益優勢」轉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02年至2012年,我國出口總額
年均增速達到21.3%,在全球的位次由第六位升至第一位。201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3867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和全
球價值鏈的拓展,我國開放型經濟仍然蘊含巨大發展潛力。從對外貿易看,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佔全球比重達到11.2%,這個數字在脊罩全球貿易發展歷史上並
不算突出。據世貿組織秘書處的有關資料統計,英國1870年出口佔全球的18.9%,美國1921年達到22.4%,明顯高於我國水平。我國服務貿易進出
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出口居全球第五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從對外投資看,201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居世界第三位,但由於起步較晚,對外直接投資
存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0.2%,英國的29.4%,德國的34.4%。要把我國巨大的發展潛力轉化為現實成就,必須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著力增強開放
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准確把握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內涵

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根本在於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克體制機制的痼疾,釋放深化改革的紅利,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實現改革創新與擴大開放良性互動。我國很多領域開放水平依然較低,很多關鍵領域的改革仍然需要通過開放獲得外部動力。我國製造業開放發展的成功
經驗表明,保護只能保護落後。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必將推動涉外法律體系、政府管理方式乃至人們思想觀念的重大變革,發揮改革牽引作用,破除有礙開放
型經濟發展的中昌思想桎梏與現實阻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實現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良性互動。對內開放是對外開放的基礎和前提。在深化對外開放的同時,要把對內開放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決定》指出: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對內對外開放的互動,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
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實現擴大國內市場准入與開拓國際市場良性互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著眼全球配置資源和要素,有效利用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決定》指
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繼續主動開放國內市場、提高利用外
資質量的同時,要秉承利益互換、對等開放的原則,消除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障礙,堅持擴大外需和提振內需並重,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不斷拓展我國
經濟發展空間。

實現深度參與全球化與防範經濟風險良性互動。隨著國際國內市場深度融合,內外環境復雜多變,我國引進來和走出去將面臨更多風險和挑戰。要堅持在
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深化對外開放,在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增強風險防範能力。既要重視防範國內市場開放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和產業沖擊,也要重視拓展海外市場
過程中的人員與資產權益保護問題。

實現鞏固傳統優勢與培育新優勢良性互動。在鞏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優勢,通過技術改造、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更要加快培育參與
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這是提升我國產品和服務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保持開放型經濟發展不竭動力的堅實基礎,是促進由經貿大國向經貿強國轉型
升級的重要支撐。

三、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思路與舉措

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關鍵是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後勁。

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完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協同推進東中西部對外開放,逐步形成分工協作、互動發展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決定》指出:「抓
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推動內陸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
旅遊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這為深化內陸、沿邊開放明確了政策著力點。東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率先實現轉型升級,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提
升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內陸地區要依託本地優勢,提高吸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能力,加快發展特色外向型產業。沿邊地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邊疆穩定、民族
團結、周邊和諧的需要,合理布局基礎設施項目。著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
面、從線到片,形成向東向西全面開放的國際經濟合作帶。

放寬投資准入,提高利用外資綜合效益。利用外資要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內市場競爭相結合,更加註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
和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利用外資的技術溢出和綜合帶動效應。《決定》指出:「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這是我國外商投資管
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按照《決定》要求,以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契機,探索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加快外資管理模式創新,推動政府職能
轉變,「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建立利用外資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利用外資從注重規模向提高質量與綜合效益轉變。借鑒主要經濟
體的成功經驗,健全國家經濟安全保障機制。

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全球價值鏈整合與國際化經營能力。《決定》指出:「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這將進一
步壯大我國走出去的微觀主體,釋放對外投資合作潛力。積極、有序、安全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到海外整合和延伸產業鏈,提高我國在全球
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的能力,推進從吸收外資大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大國。加強規劃引導,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開展國際化經營,吸納先進生產要
素,建立海外營銷網路,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完善走出去服務支持體系,強化海外資產和人員安全保障。

統籌多雙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決定》指出:「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
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這為完善新時期對外經貿關系布局明確了重點。在雙邊層面,創新與發達國家的合作模式,加強政策協
調,增進開放互信;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維護共同利益。在多邊層面,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
義,減少和消除貿易投資壁壘;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更趨公平合理。在區域層面,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主動參與新議題談
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貿區網路。在次區域層面,深化大湄公河、泛北部灣、大圖們江等地區合作,形成於我有利的地緣經濟和政治新格局。

❷ 如何提升政府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

切實提高政府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廣西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各級政府擔負著推進地方加快發展的領導職責,履行好職責,加快經濟發展,就要切實把握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新特點、新規律、新要求,進一步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加強和改善對經濟工作的領導。

從發展的要求和政府的職責來看,政府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應該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堅持發展新理念,把握發展規律,確定發展目標,規劃發展布局,制定發展政策,創新發展模式,集聚發展力量,落實發展舉措,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效益,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本領。筆者認為,提高各級政府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應在如下六個方面下功夫。

1.努力提高推動加快發展的決策能力

這里說的加快發展的決策能力,除了必須堅持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之外,主要是圍繞加快發展這個主題,理清政府決策層的發展思路,努力使決策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使政府更好地引導、管理和推動經濟發展。一是把把握發展機遇和把握發展規律統一起來,在抓住發展時機的同時嚴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遵循經濟規律來謀劃發展;二是把促進經濟更快發展和促進更好發展統一起來,在推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認真做到速度和效益相一致,實現「好」字當頭、「快」在其中;三是把推動單方面發展和統籌協調發展統一起來,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全面加強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環保建設,使其統籌協調發展;四是把抓階段性發展和抓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在研究階段性發展目標的同時全面謀劃整個地區的長遠發展,統籌利用和節約資源;五是把調動人才資源促發展和集聚群眾力量推進發展統一起來,在把人才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撐的同時,充分調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加快發展。

2.努力提高加快重點產業發展的能力

加快經濟發展就必須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支柱產業增量。從廣西目前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資源優勢來看,需要各級政府努力:一是在強化工業主導地位的基礎上抓好「四個同時」,即同時抓做大總量和提高質量,同時抓盤活存量和擴大增量,同時抓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優勢產業培育壯大,同時抓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加快建設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二是在突出支柱產業中強化「四個加大」,即加大工業技術改造和投資力度,做大做強製糖、汽車、電力、機械製造、有色金屬、鋼鐵、鋁工業、建材、林化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等優勢產業;加大工業園區建設力度,更多地吸引大企業大項目落戶;加大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力度;加大籌措建設資金渠道廣度,為加快重點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撐。

3.努力提高擴大對外開放的能力

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多地招商引資,是我區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最佳選擇和戰略重點。廣西處於環北部灣中心位置,是促進中國與東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橋梁和戰略樞紐,是我國西南地區、中南地區走向東盟、走向世界的門戶。要把廣西建設成為中國與東盟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必須努力提高各級政府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上對外對內開放和區域合作的本領,努力提高與世界各國和國內各地一道共架開放合作之橋、共築開放合作平台、共同開拓東盟市場、共享多區域合作商機的本領,進一步推動和深化廣西與國內外的經貿合作,使廣西在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中得到加快發展。

4。努力提高推進改革創新的能力

當今時代,知識.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正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力量,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緩解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維護國家戰略利益,就必須盡快加快推進科技進步,盡快提高開放條件下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以便盡快克服技術瓶頸的制約。為此,各級政府要把努力提高推進體制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本領作為領導加快發展極其重要事情來抓,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加強科技知識學習,努力掌握現代科技加速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在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更有力地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依靠創新提升競爭力,搶佔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5.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依法行政是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一些政府官員和部門在行政中,亂查、亂扣、亂罰以及損害公民權益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不僅破壞了經濟發展的環境,而且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各級政府要強化依法行政觀念,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本領,在市場引導和經濟監管中嚴格依法規范政府職能,有效約束政府權力;嚴格實施行政執法行為,健全和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大力加強行政執法監督,促進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全面提高執法隊伍素質,預防和減少行政執法過程中的失誤。

6.努力提高抓落實求實效的能力

要提高政府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必須建立健全一整套部署、檢查、評比、激勵、督導機制,確保加快發展的所有決策、目標、措施都能落到實處,能收到理想的實效。當前迫切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五種機制:一是進一步建立健全責任機制,把各項目標任務細化量化到崗位、到個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二是進一步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形成主抓部門牽頭負責、相關部門協調配合整體聯動的工作機制。三是進一步建立健全督辦檢查機制,多角度、多層次地落實督辦檢查工作。四是進一步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切實做到獎懲得當,獎懲適時,鼓勵先進,激勵後進。五是進一步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和糾正工作落實中的問題,確保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

領導經濟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同工作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帶領幹部群眾努力完成發展目標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實現。為此,一要加強學習,在解放思想中提高。二要振奮精神,在搶抓機遇謀加快發展中提高。三要突出重點,在統籌協調促加快發展中提高。四要開拓進取,在改革創新爭加快發展中提高。五要以人為本,在凝心聚力推動加快發展中提高。六要轉變作風,在破解加快發展難題中提高。

❸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是基於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後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內需要不斷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對外需要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其落實的關鍵在於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通過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國內外經濟環境新變化要求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是與發展環境密不可分的。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戰略機遇期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壓力加大。
國際方面,近期世界經濟逐步復甦,但進程緩慢,國際市場持續震盪。受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問題等的拖累,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短期內難以實現強勁反彈。在原有需求動力減弱的背景下,許多國家紛紛謀求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拉動增長,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態勢顯現,新興行業和技術創新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在外需增速放緩的同時,國內的綜合成本卻持續上漲,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盈利空間急劇縮小。此外,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有限等問題也制約著中國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
「我們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經濟轉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出口投資拉動型向內需導向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從低質低效行業向高質高效行業的轉移,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的全面提升。這也需要政府轉變管理經濟的模式,在發揮好宏觀管理和指導作用的同時,堅持市場的導向作用,尊重市場規律,開展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要素與結構調整,積極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關鍵作用。
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先決條件
三十年多前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排除了思維模式的障礙,逐步拆除了體制上的桎梏,讓社會生產力從傳統的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在,我們無論是在經濟結構、增長方式,還是在區域差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此前的改革潛力已逐漸釋放,需要新的動力。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的顯著變化,我們急需新一輪的改革,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新的對內對外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一)營造平等競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以適應和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目前,市場還存在部分行業缺乏競爭,政府對經濟活動直接干預過多、過度監管與監管不到位並存等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有待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和合規經營還有待提高。我們應該通過有力的改革舉措,切實打破壟斷,增強競爭,尤其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和經營環境,通過優勝劣汰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增強企業生存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公司,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和發展活力,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良性市場格局。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要求我們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要牢牢把握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本質,積極建設和運用好金融系統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的整體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這次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有些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的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實體經濟的嚴重惡果。我們要以此為戒,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通過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體制問題、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深化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有針對性的金融改革措施,有效疏導實體經濟發展瓶頸,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處於相對初級階段,資金的利用效率還不是很高。在做好金融監管,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和推進有益的金融創新,維護金融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提升其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構建有效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三)實施創新驅動,加快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創新將是中國經濟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造良好的政策體制環境,鼓勵與保護市場的創新能力,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健全相關法制環境,實現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把社會智慧和力量引導到創新發展上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抓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是中國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我們要通過快速提高創新能力,轉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的狀況,不斷提高資本投入的技術含量和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加快向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上游移動,保證中國在新一輪的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優勢。
三、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提法體現了我國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更加重視開放的質量與效益,順應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凸顯了內外統籌的科學發展思路。結合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看,此次提出的「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與以往的「擴大對外開放」相比,強調了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當前,我們需要努力轉變對外經濟粗放型發展的模式,引導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競爭成本向競爭技術與品牌的轉變,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例,鼓勵企業提升科研與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中國創造」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經濟效益,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實現對外經濟的高效益、高質量發展。
在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堅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理解和尊重合作方的利益訴求,積極尋找利益共同點,推動與經貿夥伴的相互開放和務實合作,不斷拓寬外部空間,為我國的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❹ 如何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1、加快區域融合發展

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主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產業轉移,努力在科技成果轉化、農產品供應、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生態環保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積極參與國家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和中原城市群建設,加強與中西部城市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爭做山東向西開放的窗口。

全方位參與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西部經濟隆起帶建設,加強與濟南的對接融合,實現與周邊兄弟城市的聯動發展、協作共贏。

2、努力提高國際化水平

推動各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加快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積極推進保稅物流中心和物流園區建設,發展航空物流、保稅物流、進口商品分銷、倉儲加工、外貿金融等服務業,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開放口岸。

堅持外資、外貿、外經「三外」並重,努力增加進口、擴大出口,積極引進國際資金、技術和人才,引導企業按照國際一流標准進行生產經營。

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發海外資源,開展全球並購,承包工程項目,安全高效地建設「海外聊城」。

3、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

改進招商方式,優化配套服務,突出精準招商、專業招商、企業招商,著力引進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的企業和項目。

努力提高市屬開發區和各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水平,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快發展特色產業,提高新上項目的科技含量、投入強度、質量效益等標准。

推動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升在「國家隊」中的位次排名,促進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江北水城旅遊度假區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積極爭取京九高鐵、鄭濟高鐵、聊泰鐵路、德單高速、聊城機場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盡快開工建設,為大開放、大發展搭建起便捷高效的立體通道。

4、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5、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6、要有規則意識,要有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的本領,有經濟安全防範意識。

7、形成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4)改革中的經濟能力如何提升擴展閱讀:

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原因

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構築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

1、積極開展跨國並購。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在全球整合資源鏈,樹立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打入國際主流市場。以企業為主體,全面提升生產要素跨境流動水平;加強海外能源資源合作開發;推動從生產製造向研發和市場營銷環節延伸,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延伸,從「綠地投資」為主向「綠地」和「並購」多種投資方式並舉轉變。

2、加強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推動在資源富集地區進行能源資源開發、農業項目綜合開發和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供應保障。

3、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可以有效釋放我國已經形成的充足生產能力,規避貿易壁壘,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要繼續推進我國已啟動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從政策、資金、配套服務等方面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

4、繼續推動對外間接投資。以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資渠道,逐步形成以企業和居民為主體的對外間接投資格局。繼續促進中資境外企業對外投資方式向投資辦廠帶動跨國並購、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創辦工業園區、科技園區等多種形式發展。

❺ 如何全面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一、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

重點是轉變外貿和利用外資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但與此同時,出口貿易中也存在著出口商品多為附加值較小的低技術的產品和資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產品仍占較大比重等問題。為此,一方面要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提高「三個比重」,即盡快提高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農產品在出口產品中的佔比。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支持軟體、文化和中醫葯等重點領域服務出口。另一方面要加快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幫助企業提高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不斷開發和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優勢的產品出口。加強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相結合,不斷提升傳統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出口競爭力。同時把扶持自主品牌特別高科技自主品牌作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核心環節。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出口商品群。

轉變利用外資方式的重點是發揮好外資在產業升級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藉助外資促進各產業以技術為重點的自身素質的提高,統籌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承接國際製造業轉移,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技術產業、高端製造環節。另一方面藉助外資促進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我國服務業總體水平較為落後,擴大服務業開放,吸收外商投資,有利於引進新的服務業態、管理方式,培養服務業管理人才,並隨著人才流動,向本土服務企業產生明顯的溢出效應。我國服務貿易長期處於逆差狀態,服務外包有利於提高我國服務業出口競爭力、解決中高層次勞動就業和擴大服務出口,要高度重視並加以發展。

二、堅持進出口並重,內外需協調

要樹立新型對外經濟合作觀念,堅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經貿關系,既努力爭取和維護我國正當權益,又妥善處理同其他國家的利益關系盡量減少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摩擦。當前國際經濟復甦緩慢,外部需求依然疲軟,為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繼續把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放到擴大國內需求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忽視或放棄外需。作為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中國經濟已經融入了世界,內需和外需都是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動力。如果一味地強調內需為主,而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一旦出口持續下降幅度過大,必然導致企業停產倒閉增多、失業人員增加等經濟和社會問題。

從本質上講,內需與外需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內需的快速增長為擴大外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內市場和生產的擴大,可以增強產業競爭力,提高產業配套能力,為進一步擴大出口創造條件;國內研發和技術設備投資的增加,可以帶動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推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另一方面,外需可以直接帶動國內消費、投資和政府開支的增加。出口可以直接帶動就業,提高居民的收入,拉動國內消費;外需擴大形成的規模經濟和產業集聚效應,有利於降低中、高檔消費品價格,促進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外需作為最終需求,對相關產業及其上下游產業的投資需求具有引導作用和乘數效應;製成品出口增加形成的技術外溢效應,可以帶動國內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三、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

要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以我為主、擇優選擇,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開放,促進「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

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一方面要盡可能地提高其對國內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比如外商投資企業的創新,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部分,其技術溢出將有利於增強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未來吸收外資,要把提高外資項目的技術水平與溢出效應放在重要位置。同時要發揮好外資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東部地區要繼續發揮經濟外向程度高和資金、人才、技術、區位、配套能力等方面優勢,率先實現利用外資由「量」到「質」的轉變。同時明確不同的區域定位,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在全國逐步取消外資優惠政策的過程中,適當保持中西部地區的政策優勢。另一方面還要盡可能降低吸引外資付出的成本,防止負面作用。控制引資的政策成本,控制引資的土地、資源與環境成本,控制招商引資的直接成本,實現從「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的轉變,降低招商成本。

四、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競爭新優勢

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構築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第一,積極開展跨國並購。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在全球整合資源鏈,樹立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打入國際主流市場。以企業為主體,全面提升生產要素跨境流動水平;加強海外能源資源合作開發;推動從生產製造向研發和市場營銷環節延伸,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延伸,從「綠地投資」為主向「綠地」和「並購」多種投資方式並舉轉變。第二,加強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推動在資源富集地區進行能源資源開發、農業項目綜合開發和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供應保障。第三,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可以有效釋放我國已經形成的充足生產能力,規避貿易壁壘,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要繼續推進我國已啟動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從政策、資金、配套服務等方面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第四,繼續推動對外間接投資。以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資渠道,逐步形成以企業和居民為主體的對外間接投資格局。繼續促進中資境外企業對外投資方式向投資辦廠帶動跨國並購、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創辦工業園區、科技園區等多種形式發展。

五、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隨著我國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影響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外部因素進一步增多,風險進一步加大。例如,我國能源進口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費的對外依賴程度持續上升。近年來外貿依存度最高時段已經達到70%以上
,國際市場的風吹草動必然影響到我國的對外貿易,進而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運行。外商直接投資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得當,外資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增強我國的經濟競爭力,改善國家經濟安全。但是,如果管理失當,則可能出現外資在國內市場的壟斷、對戰略行業的控制等風險,威脅國家經濟安全。

如何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金融風險的能力?一方面要通過上面提到的措施,全面提高企業、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特別是增強作為經濟血脈的金融業的整體實力,以此打牢抵禦國際經濟金融風險的基礎;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風險預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提高規避風險和化解風險的能力。要密切關注世界經濟走勢,對苗頭性、趨勢性問題早發現、早研究、早採取措施。要建立健全國內市場運行監控體系和國際收支預警機制,加強對商品進出口、資本跨境流動的監測。強化對各種金融風險的監測和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提高金融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此外,還應充分利用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內市場廣闊、綜合實力不斷提高的有利條件,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訂,促進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構建,為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金融風險的能力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閱讀全文

與改革中的經濟能力如何提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言情都市愛情劇有哪些 瀏覽:583
健康管理師新手上路怎麼學 瀏覽:119
怎麼畫幸福的底線 瀏覽:79
男人怎麼拍美女的圖片 瀏覽:944
哪個省的美女多男人少 瀏覽:504
幸福里如何增加收客 瀏覽:603
兗州哪裡有看婚姻的 瀏覽:376
四年級編故事作文怎麼寫 瀏覽:216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瀏覽:772
怎麼擁有健康的身體 瀏覽:640
經濟之聲用什麼語言翻譯 瀏覽:84
遼寧為什麼那麼多美女 瀏覽:657
別人說幸福來了怎麼回復 瀏覽:162
家庭經濟困難證明附件怎麼上傳 瀏覽:915
如何擁有一個健康的舌苔 瀏覽:935
雨夜編導故事怎麼寫 瀏覽:540
愛情有哪些意象 瀏覽:29
孕婦怎麼吃飯才健康 瀏覽:59
美女吃了好不好住哪在哪裡 瀏覽:396
外國哪個國家美女最美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