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年宏觀經濟政策新舉措有哪些
在經濟下行壓力仍存背景下,2020年宏觀政策將以「穩」為主。財政政策繼續保持積極基調,收支平衡壓力下減稅降費力度或邊際遞減,專項債穩增長作用將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維持穩健,仍存在結構性調整空間,操作將更趨靈活。
雖然仍側重於穩增長,但政策仍然對防風險予以高度關注,出於穩增長和防止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的需要,金融監管仍有邊際微調可能。
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當前我國經濟仍處於「三期疊加」階段,「三期疊加」決定了經濟增速有所放緩。2019年政策的大趨勢是防止經濟過度下行,給企業和生產者調整的時間和機會,保證大多數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順利度過。
2020年上半年經濟形勢應該會延續當前平穩的態銷漏沖勢,呈現開門紅效應。當前政策框架仍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其中穩增長是十分必要的。
(1)2020年如何抓經濟擴展閱讀:
政策解讀
總體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六穩」,反映了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定性;「穩」中有變,則反映了宏觀政策的前瞻性和針對性,而且針對的都是經濟運行的結構性和機制性問題。
從根本上看,制約經濟穩定增長的最大障礙,從來就不是資金,而正是結構性和機制虧殲性問題。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明年經濟工作的重心對准了結構性和機制性因搜或素,可謂正中「靶心」。
無論明年或更長時間內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只要有序推進消除結構性和機制性障礙,經濟平穩運行就將獲得堅實支撐。
B. 2020年內經濟發展重點工作安排是怎樣的
首先,宏觀調控方面著重強調穩就業,並提出一系列支持政策。穩就業成為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是政策重點支持群體,報告提出要:
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繼續執行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等制度,六月到期的抗疫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延長到年底,其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延緩到明年,預計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2019年為2萬億,超出市場預期);
進一步降成本:從工商業電價、寬頻和專線資費、國有房產租金等方面降低中小企業經營壓力;
強化金融支持:積極利用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政府性融資擔保政策,鼓勵銀行大幅增加對小微企業的信用貸、首貸和無還本續貸,並提出要求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進一步要求銀行讓利,提出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的目標,2019年年底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2萬億,2020年新增有望達到1.28萬億以上。此外,報告還提出要加強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
圖表: 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億元)
資料來源:Wind資訊、廣發證券財富管理部
其次,報告要求繼續深化改革、擴大內需、脫貧攻堅、對外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政策。
深化改革▼
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要素市場配置化改革(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創業板試點注冊制、土地審批權下放等),提升國企改革成效,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製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大幅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工業互聯網和智能製造是政策支持重點),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擴大內需▼
在海外疫情每日新增病例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內需尤為重要,報告提出要推動消費回升,擴大有效投資,其中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符合市場預期;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比去年增加2萬個,略微超出市場預期。
同時,產業支持政策更加明確,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路,拓展5G網路,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消費需求。
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相比417政治局會議,重提「因城施策」,邊際超出預期),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實施支持湖北發展政策,提高生態治理成效,保障能源安全等。
脫貧攻堅,對外開放和社會事業改革。▼
報告中提出,脫貧攻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硬任務,抓好農業生產和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特別是要支持農民就近就業創業,反映出疫情沖擊下農民工就業難度加大,需要重點政策支持。
對外開放方面,海外疫情沖擊下外需沖擊較大,促進外貿基本穩定是工作重點,中美摩擦下積極利用外資更為重要,「一帶一路」、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仍然是我國應對外部沖擊的重要指導。社會事業改革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底線,此次疫情沖擊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將是下一階段民生事業建設重點,教育公平、基本民生保障等方面工作仍將繼續推進。
此外,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落實特區政府的憲制責任」,人大也發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草案)》,將進一步完善「一國兩制」整體框架,但中美摩擦背景下可能引起一定資本市場沖擊。
廣發證券投資顧問鄭峰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11010019)
C. 2020年我國經濟工作要堅持以什麼為動力
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
1、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依然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基本思路之一。
2、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從經濟角度看,「穩」就是要全面做好「六穩」工作,「進」就是要在創新驅動、改革開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領域有所突破。
3、堅持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與高質量發展在內涵和外延上是基本重合的,要貫徹好新發展理念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4、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其基本含義是從生產端入手,通過改革體制機制來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以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的一種宏觀經濟政策。
(3)2020年如何抓經濟擴展閱讀
具體要求:
1、這就要求明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
2、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3、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四個堅持」定調2020年經濟工作
D. 2020年央行如何宏觀調控經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2020年宏觀經濟怎麼走?財政政策如何與貨幣政策更好地協同發力?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日前在發布的報告中表示,2020年仍需要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以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順利實現「決勝小康」目標。同時,報告還指出,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體現穩增長的底線是防風險。
專項債仍是財政政策的主要抓手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增長3.8%,增幅同比回落3.0個百分點。財政支出方面,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6463億元,增長7.7%,高於收入增幅3.9個百分點。
「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的主要抓手仍為地方政府專項債,預計2020年專項債限額在2.8-3萬億之間。」報告指出,2019年9月4日,國務院提前下達了2020年專項債新增額度。今年年初專項債發放額度將會大幅超過去年。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顏色表示,雖然今年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但是由於從2019年七月份開始中央就一直強調儲備一批大項目,因此預計今年便會有部分已准備好的戰略性項目提前落地,專項債規模擴張疊加專項債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比例下調政策的影響,其對基建投資的撬動作用將顯著加強,對經濟拉動作用或於今年二季度開始見效。
貨幣政策將更加註重穩增長
貨幣政策方面,報告認為,2020年央行貨幣政策風格或將有所轉換,寬松信號也將更加明確。
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到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與之前的「松緊適度」有所不同。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定調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經濟下行與通脹壓力並存下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度調節。另一方面,對於通脹,由於結構性通脹擴散能力有限,預計物價雖然在今年上半年仍會維持高位,但下半年有望回落,因此為貨幣政策風格的調整提供了空間。
報告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流動性的表述仍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並對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提出要求,要「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另外,國常會明確提出2020年要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加之我國中小銀行風險上行,均為央行進一步降准提出了要求。
顏色也表示,相較於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我國的存款准備金率較高,因此仍有較大降准空間。除此之外,今年財政政策穩增長的發力點為專項債,規模較大,貨幣政策需要通過降准來保障流動性充裕,從而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
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需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報告還提出,中長期看,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經濟能否完成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尤為重要。
「而全要素生產率能否繼續提高,取決於能否找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以及如何有效釋放新動能。」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在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過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結構性力量。
第一,中國經濟的「再工業化」,進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驅動產業的變革,可以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
第二,「新基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圍繞產業變革、產業互聯網所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雲計算設備等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第三,大國工業還有發展空間。未來諸如民用航空、飛機發動機、集成電路等的發展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注入可能。
第四,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除技術外,「制度改革」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能形成制度紅利空間,讓全要素生產率保持較高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