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縣域經濟20強出爐,首個千億縣誕生!你的家鄉上榜了嗎
近日,安徽各縣(市)相繼發布2021年主要經濟數據,縣域經濟總量20強名單新鮮出爐。
與2020年相比,2021年安徽縣域經濟總量20強名單基本保持穩定,位次相對變化較小; 20強經濟總量總和達到10670.76億元,占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4.84%。
你的家鄉上榜經濟20強了嗎?一起來看。
肥西突破千億,10縣域破500億,廣德成為新晉者
2021年,在安徽省59個縣(市)中, 合肥市肥西縣創造了安徽縣域經濟發展的 歷史 ,成為首個「千億縣」,經濟總量突破千億,達到1018.7億元。
肥東位居第二,經濟總量達到811.4億元,長豐以761.94億元位居第3。 三縣持續多年位居安徽省縣域經濟前三甲。
天長市經濟總量突破600億元,達到622.5億元,位居第4;無為市經濟總量達到577.76億元,位居第5。
排在第6的是廬江縣,經濟總量達到547.2億元;濉溪縣緊隨其後,總量為540.78億元;巢湖市排在第8,為523.1億元;當塗縣達到520.98億元,排在第9;太和縣以508.7億元排在第10。 前十強縣域經濟總量全部突破500億元。
從縣域經濟總量10強榜單來看 ,入圍門檻進一步提高,達到508.7億元, 比2020年的463.5億元提高了45.2億元 。
從20強榜單來看 ,上榜門檻達到380.7億元, 相比2020年的346.5億元,提高了34.2億元。
在20強梯隊中,1000億、500億、400億成為3個整數關口, 肥西縣是目前安徽唯一縣域經濟總量超過1000億元的; 肥東成功邁上800億元台階,長豐突破700億元,天長突破600億元。 同時, 超過500億元的縣域達到10個,比2020年多出了5個。 超過400億元的縣域達到18個,比2020年多出了5個。
從20強榜單變化來看 ,縣域經濟格局保持相對穩定, 相比2020年,懷遠縣跌出前20強,廣德成為新晉者。
從經濟增速來看 , 肥西縣以13.7%高居榜首 ,當塗縣排在第2,增速達到11.3%,天長、界首、廣德三縣(市)增速同為11%。寧國經濟增速為10.7%,無為為10.5%,長豐為10.3%,肥東為10.1%。 這是20強中9個增速超過10%的縣域。
20強中, 有15個縣域經濟增速超過安徽省8.3%的經濟增速。
合肥五縣域齊聚前十,皖北縣域表現亮眼
從20強的所屬市域來看, 縣域發展呈現非均衡狀態 。
合肥5縣(市)全部上榜,並且全部位於10強。 2021年,合肥經濟總量成功突破1.1萬億,達到11412.8億元,繼2020年 歷史 上第一次進入全國城市經濟20強後,成功趕超福州,位居全國城市第19位,下轄5個縣(市)也收獲了輻射帶動、產業聯動的紅利,迎來快速發展。
阜陽有4個縣(市)上榜 ,位居第2,分別是太和、潁上、臨泉和界首。2021年,阜陽經濟總量首次突破3000億,邁入「大城市」門檻。
同在皖北, 亳州2縣上榜 ,是蒙城和渦陽。這些縣域人口多、市場大、資源稟賦相對較好,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雙輪驅動」加速期,經濟發展提速較為明顯。
滁州有天長、鳳陽2縣(市)上榜。 滁州已連續三年站上安徽經濟「第三城」。在滁州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紅利,積極對接「大江北」戰略中,縣域經濟穩步發展,實力逐漸增強。
宣城也有寧國、廣德2縣(市)入圍。 宣城以對標融入滬蘇浙為抓手,堅定不移學湖州、提標桿的持續進程中,所轄縣域眼睛向東看、目標跟東比、身子往東靠、步伐朝東邁,發展速度明顯。
此外, 蕪湖、淮北、馬鞍山、安慶、宿州6市各有一縣(市)上榜。 蚌埠、六安、淮南、銅陵、黃山和池州,目前沒有縣域上榜經濟總量20強榜單。
從全省區域分布來看 , 皖北地區有9縣上榜 ,分別是濉溪、太和、潁上、鳳陽、臨泉、蒙城、蕭縣、渦陽和界首; 皖中8縣上榜 ,分別為肥西、肥東、長豐、天長、無為、廬江、巢湖和桐城; 皖南有3縣上榜 ,分別為當塗、寧國和廣德。
從安徽「一圈五區」發展格局來看 , 合肥都市圈有8縣上榜 ,可見省會合肥的帶動作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有12縣上榜, 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有10縣上榜 ,皖北的後發優勢正在轉化為發展的競爭優勢。
敢於同先進比高下,敢於同自己過不去
在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的持續進程中,安徽縣域都在奮力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紅利,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自2016年起至2020年,安徽不僅實現了百強縣「零」的突破,已有多個縣市入選全國百強榜單。 2021年,安徽肥西縣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在全國百強縣中位列第57位 ,進步速度備受矚目。
但同時也應看到,身處長三角,安徽縣域經濟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和潛力。 2021年,江蘇有17個千億縣,浙江有9個。
在賽迪2021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上, 江蘇上榜25個,浙江上榜18個,安徽只有3個。
一位安徽皖南的縣委書記深有感觸地對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說: 「 向東看,永遠感覺到差距。 」
實際上,安徽一直在努力追趕,派出幹部交流,向江浙縣域學習好經驗、好做法、好作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縣域經濟發展,產業是第一生產力。梳理江浙的強縣會發現, 產業是其發展壯大的唯一法門。
比如,安吉是全球最大的椅子生產基地;永康是世界五金之都;溫嶺是中國小型泵業名城、中國小型空壓機之都……
在浙江,這樣的「全國第一」乃至「全球第一」的產業集群比比皆是 ,塊狀經濟、塔式經濟體齊頭並進,行業龍頭、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層出不窮。
表面上看是經濟數據、產業發展的差距,實質上是思想觀念、工作方法上的差距,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的差距。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有落差並不可怕,有差距意味著有發展的空間,想像的空間甚至跳躍的空間。
安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保持奮勇爭先的事業追求,強化爭先進位、走在前列的意識,敢於同先進比高下,敢於同自己過不去,確保所承擔的任務在全國橫向比較中都能獲得高分、確立優勢。
安徽所有縣域都必須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對標意識,快馬加鞭,正如一位皖江城市帶上的縣委書記強調的, 要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
特別是自2021年以來,「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幹部交流」「雙招雙引」「畝均論英雄改革」等一連串熱詞,彰顯出安徽後發型縣域潛力和優勢。
但要將這些潛力和優勢轉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勝勢,既需要縣域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更需要把發展的狀態提起來、勁頭鼓起來、標桿立起來、作風強起來,努力加油使勁。
撰文:姚成二
Ⅱ 安徽有多少市和個城市的經濟排行…
安徽城市最新排名
第1名合肥
做為省會,今年被列入全國文明城市推薦名單。安徽的老大,你不得不承認,在安徽的城市,綜合來說,算是最好的一個城市.作為安徽省省會和安徽目前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合肥在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具有超強競爭力,其綜合實力在省內無城市可與之匹敵,理所當然是全省第一!
第2名蕪湖
作為皖江龍頭,雖然近年來發展速度有所減慢,工業、財政等經濟指標相繼被馬鞍山趕超,但蕪湖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依然是皖江和皖南地區最強的。 即使是座美麗的城市,也只是鏡湖區不錯,蕪湖不大,但比合肥干凈..空氣好.經濟實力比較好,能生產奇瑞汽車就足以證明,又出了個趙薇.但我個人不認為蕪湖比合肥好,這只是片面的觀點.畢竟安徽的資金全都投入建設在合肥身上了。
第3名馬鞍山
城市總體規模不大,倒很精緻。 雖然馬鞍山市人均GDP高,有錢...也只能排第3,看看馬鞍的火車站吧真差。但是在馬鞍山消費高於安徽其他16個城市,...靠近南京,有馬鋼,所以也會持續快速發展.馬鞍山的小資也是正常的。
第4名淮南
全國較大市,近年經濟勢頭持續攀升,人均工資躍居全省首位,經濟工業實力皖北第一。地理位子優越,承南接北,毗鄰省會。煤炭儲量華東第一,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在皖北,淮南的經濟排第1,但是也有些弊端,例如環境和治安.犯罪..有煤炭,豆腐節,.確實是座開放城市..但經濟持續攀升.不可忽視.
第5名蚌埠
這座原先安徽排名第二的城市現在在皖北諸市中底氣越來越不足,難以排上老大了,如今的蚌埠已經日漸黃花...但蚌埠人還是很拽的。不過有一定經濟復甦跡象。 作為安徽老牌省轄市,蚌埠近年來的衰落讓人心痛,尤其是工業實力不僅遠落後於淮南,甚至連全省八大工業城市的地位也搖搖欲墜,但這並不影響蚌埠奪得皖北中心城市的寶座。相對於皖北其他五市,蚌埠在交通、商貿、科教、文化及城市影響力等領域均無出其右。
第6名銅陵
在安徽它應該是一座不被人看好的城市,但這座古銅都,人均GDP、人均收入、財政收入在安徽算還好,城市規模不小,城市規劃和建設也不錯,只是發展地皮有限,未來可將樅陽東部六鎮劃過來後,人口達100W以上,跨江發展,實現皖中南中心城市的目標..
第7名淮北
三區1縣,靠蘇魯豫皖的腹心之中心,城區干凈,今年和合肥一並被列入全國文明城市推薦名單,有煤炭資源. 弊端是鐵路交通不方便,有機會和宿州整合,將有利於往高處發展,
第八名安慶
城市規模與銅馬差不多,城區建設比巢湖黃山都差,經濟也不行.但它畢竟是老省會,經濟文化底子厚(特別是桐城),近兩年來正在奮力崛起,或許它將重現昔日輝煌.. 作為安徽的老省會,安慶長期偏居皖西南一隅,命運與蚌埠頗為相似。
第九名滁州
靠近南京,安徽九大經濟重鎮之一,城市規模較小,還沒有轄市天長大,城建一般,電子產業發展不錯,但它完全依賴轄縣市支撐,市本級發展潛力不大..
第十名阜陽
安徽第一農業大市,城區人口不少,交通也很發達,特別是鐵路.但經濟實力太差,主要是無資源、無重大經濟產業.城市道路寬闊,衛生狀況較差,文化底蘊也不照... 作為安徽人口最多的城市,阜陽伴隨著王懷忠、大頭娃娃、「阜陽幫」而「名聲鵲起」的同時,又似乎成了被人們遺忘的角落。阜陽不崛起,皖北難崛起;皖北不崛起,安徽難崛起
Ⅲ 池州和無為哪個經濟好
無為市經濟好。
1、無為是安徽省地級城市中排名第5的城市,經濟總量達到577.76億元,位居第5。
2、排在第9的是池州市,經濟總量達到447.2億元,無為經濟更好,是一個發展很快的城市,兩者相差130億的經濟總量。
Ⅳ 安徽省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市,淮北,亳州,宿州,你最看好誰
我覺得無論是從文化底蘊還是從省內的影響力來看,宿州還是要比其他幾個市更好一些,更有發展潛力。
安徽的發展重點向皖北傾斜
我想宿州之所以擁有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卻沒能夠趕上發展的快車 是由於它總是沒能夠趕上發展的好時期。但好在宿州當地的通信產業較為發達,第一產業為種植業,從經濟發展上與其他的望北城市相比向來是比較穩定的,去年在安徽的GDP排行榜中排第8位,皖北城市的第3位。
所以我覺得宿州雖然目前並不是那麼發達,但是從它的發展潛力以及經濟實力上來看,還是會比其他的城市要優越一些,皖北城市的發展相對於皖南來說可能的確會慢一些,但好在近些年來安徽的發展側重點開始放在皖北,未來皖北城市將迎來一波不錯的發展機會,勢必也會變得更加繁榮。
Ⅳ 無為縣的經濟
從2000年起,無為9年躋身「安徽省十強縣」行列。2010年,全縣經濟發展實現「六個突破」和「一個完成」,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50億元,地方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電纜產業產值均突破2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際利用縣外資金均突破100億元;財政收入17.8億元,完成了年度目標。全縣已初步形成以電線電纜超百億元產業集群為龍頭,以船舶製造、農副產品深加工兩個超20億元產業和羽毛羽絨、紡織服裝兩個超10億元產業為補充的八大主導產業體系,其中特種電纜產業集群位居全中國四大電線電纜產業基地第二位,被科技部命名為「國家火炬計劃特種電纜產業基地」。
201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27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8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155.7億元,增長19.6%;第三產業增加值67.7億元,增長9.8%。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由上年的17.6:55.6:26.8調整為17.3:57.6:25.0,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佔GDP的比重為53.2%,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人均GDP18907元(摺合2991美元)。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5.4億元,增長14.5%;財政收入24.3億元,增長19.7%;固定資產投資200億元,增長2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9億元,增長15.2%,經濟發展跨上了新的台階。
2013年一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2億元,增長11.6%;財政收入6.9億元,增長25%;固定資產投資38.3億元,增長2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1億元,增長13%。 無為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棉花、油料、水產品總量躋身全中國百強。其中,棉花年產量超百萬擔,為中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
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大小麥、蠶豌豆、薯類、玉米、高梁、大豆等。無為縣歷來以種植水稻為主。解放後,糧食生產逐步發展,1949年種植糧食109.66萬畝,總產2.44億公斤,畝產223公斤。此後20年中,糧食產量時起時伏,除自然災害減產外,增長不明顯。1970年種植129.34萬畝,總產4.32億公斤,畝產334公斤,總產和畝產分別比1949年增長76.9%和49.8%。1971年到1978年,糧食總產徘徊在4~5億公斤之間,畝產停留在350~450公斤左右。1979年糧食產量迅速提高,總產突破5億公斤大關,畝產達461公斤。1988年種植90.37萬畝,總產5.44億公斤,畝產601公斤。1949年至1988年,40年間,總產和畝產分別增長1.2和1.7倍。 1988年全縣平均畝產達318公斤,復種指數為1.89,創歷史最好水平,總產達54.4萬噸。
2011年無為縣完成農業增加值18.9億元,增長5.2%;林業增加值1.5億元,增長2.1%,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68.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4%;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78.5千公頃,增長1.4%。
2012年,無為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6.8億元,增長10.5%。漁業發展態勢良好,全縣養殖水面24.6萬畝,水產品總產6.3萬噸,其中河蟹養殖面積達15.3萬畝。農產品加工產值達110億元,增長13.4%。 解放前,個體手工業遍及全縣城鄉。居住在廣大農村的一部分農民,也兼營商品性手工業生產。他們來源於農民,服務於農村。具有新興工業色彩的私營工業和兼營商品性生產的私營工業則為數不多。
解放初,政府熱情幫助私營工業和手工業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繼爾,積極組織私營工業、手工業走公私合營和合作化道路,投放或組織資金興辦了電廠、糧食加工廠、酒廠、印刷廠等企業。1958年「大躍進」,地方工業蓬勃興起,迅速辦起冷凍廠、大江鋼鐵廠、大江通用機械廠、紡織廠、合成氨廠、鉀肥廠等。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不少工業企業因產、供、銷失調,經營虧損而關、停、並、轉。1970年後,大辦地方「五小工業」,先後辦起紡織廠、制葯廠、化肥廠、無線電元件廠、水泥廠等骨幹企業,1979年後,改革開放,工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到1988年,全縣共有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452個,年平均職工31929人,完成工業產值(1980年不變價)28121萬元;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357個,9747人,完成工業產值12512萬元;城鎮合營及個體工業完成工業產值1284萬元。全縣共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1917萬元。列入地方國民經濟計劃的產品有,原煤、食用植物油、飲料酒、配混合飼料、成衣服裝、機制紙及紙板、水泥、磚、瓦、日用陶瓷器、中小農具、電風扇、棉紗、布、塑料製品、皮鞋、合成氨、農用化肥、交流電動機、化學原葯、大輸液、粘土、位移感測器、雨傘、羽毛球、民用鋼質船舶、內河拖輪配件、齒輪、橡膠涼鞋、水泥電桿、農用桁條、釉面磚、大米、麵粉、板鴨加工等35種。
2012年無為縣已形成以電線電纜超400億元產業為龍頭,以新型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羽毛羽絨和紡織服裝等產業為中堅的主導產業體系,其中電線電纜產業規模位居中國四大電線電纜產業基地第2位,是安徽省最典型、最成熟、最活躍的產業集群之一。
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43.7億元,比上年增長21.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3戶,比上年增長14.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545.2億元,同比增長44.0%。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54.1%,比上年提高44.4個百分點;利稅總額40.4億元,比上年增長31.3%;實現利潤24.5億元,增長26.1%;成本費用利潤率4.94%,比上年下降0.59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398577元/人,增長22.5%。
2012年,全縣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635.8億元,增長18.8%。2013年一季度,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9.3億元,增長17.1%。
礦業開發是無為縣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礦產資源遍布全縣各個鄉鎮,集中分布於崑山、牛埠、鶴毛、蜀山、太平等13個鄉鎮。
Ⅵ 安徽哪些縣市比較好
安徽省一共有56個縣。
主要有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廳森、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壽縣、鳳台縣、含山縣、當塗縣、鳳陽縣、明光市、天長市、定遠縣、來安縣等等。
合肥: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段睜廬江縣。
蕪湖: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
蚌埠: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
淮南:鳳台縣、壽縣。
馬鞍山:扮燃畝含山縣、和縣、當塗縣。
淮北:濉溪縣。
銅陵:樅陽縣。
安慶:懷寧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
黃山: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
阜陽:臨泉縣、阜南縣、太和縣。
宿州:蕭縣、碭山縣、靈璧縣、泗縣。
滁州:全椒縣、來安縣、鳳陽縣、定遠縣。六安:霍邱縣、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
宣城: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池州:青陽縣、石台縣、東至縣。
亳州:蒙城縣、渦陽縣、利辛縣。
Ⅶ 安徽哪個城市最好
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