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描述經濟指標復雜關系

如何描述經濟指標復雜關系

發布時間:2023-07-17 15:16:28

Ⅰ 考察經濟總量的指標有哪些並說明相互之間的關系

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產總值(GDP, 即國內生產總值) 及本地居民生產總值 (GNP, 即國民生產總值)。
衡量方法包括:

1. 收入法
是通過加總本國居民、公司和個人直接得自當期貨物和服務生產的收入,即要素收入之總和。對這種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給出的國內總收入,只要隨庫存增值對之進行調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如果再加上來自國外的財產凈收入,就可得出國民生產總值。

2. 支出法
是把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及凈出口進行加總,從而得出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總支出。它只是總和最終購買價值,而把所有對中間貨物的支出排除在外。
3. 產出法
是匯總該國的工業和生產型企業在每一生產階段上的增加值。這些增加值之和得出按要素成本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若再包括來自國外的財產凈收入,它就能給出國民生產總值。
GDP(gross domestic proct)國內生產總值,是指經濟社會(及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動)的市場價值。是一個地域概念。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則是個國民概念,乃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例如:一個在日本工作的美國公民的收入要計入美國的GNP,但不計入美國的GDP中,而記入日本的GDP。反之,一個在美國製造業中開設公司的日本老闆取得的利潤是日本GNP的一部分,但他是美國GDP的一部分。
若某國一定時期內的GNP超GDP,則說明該時期該國公民從外國獲得的收入超過了外國公民從該國獲得的收入;而GDP超過GNP時,說明的情況則正相反。供參考。

Ⅱ 如何理解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復雜性

2016年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疲弱復甦態勢,我國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進而影響到國內經濟運行和結構調整特徵及趨勢明顯。

一是世界經濟貿易仍將維持低速增長態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雖然在各國大規模刺激政策作用下一度快速回升,但隨著刺激政策的退出和作用衰減,世界經濟貿易自2012年以來重新回落至4%以下的低增長,復甦動力明顯不足。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10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5年全球經濟和貿易量分別增長3.1%和3.2%,預計2016年將分別增長3.6%和4.1%。但從去年4季度以來各主要經濟體的主要經濟指標情況看,今年全球經濟貿易增速難以明顯回升,多數研究機構和國際投行預計今年僅有0.1~0.2個百分點的微弱回升。總體看,世界經濟仍處在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各國都在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為未來的經濟增長積蓄動能,世界經濟在短期內仍難以擺脫低速增長狀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中期展望,2020年前世界經濟貿易的年均增速分別難以超過4%和5%,明顯低於金融危機前5年5%和8%左右的年均增速。

五是全球產業重組和產業鏈布局調整步伐加快。隨著新技術發展和產業化進程加快,移動互聯網、可再生能源、物聯網、3D列印、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而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金融、商貿、製造、教育、醫療等更多領域普及應用和融合發展將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傳統產業將全面轉型升級。在全球產業加快重組的同時,依託信息化、智能化、小型化、分散化、個性化的新型生產組織方式將逐漸取代分工明確、規范嚴格的標准化大工廠生產組織方式而成為主流,國際分工方式也面臨變革。另一方面,美國主導推進跨太平洋(601099,股吧)夥伴協定(TPP)和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投資夥伴協定(TTIP),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為基礎全面擴大市場准入,將勞工標准、環保標准、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競爭中立等新議題納入談判范圍,不僅為國際經貿規則標准提高設立了新標桿,抬高了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門檻,而且會逐步改變全球產業鏈布局,對其他經濟體產生貿易投資和產業轉移的負面效應。

六是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上升。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際力量對比顯著改變,世界多極化更趨明朗,全球治理體系和結構繼續發生改變。面對新興大國的加速崛起,美國等發達國家竭力維護其全球主導地位和既有利益,各國都在調整發展戰略和對外關系,各種矛盾凸顯,競爭摩擦加劇。由此引發的地緣政治沖突更加頻繁,非經濟因素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在上升。從目前情況看,中東局勢、美俄關系、極端勢力的恐怖襲擊、歐洲難民問題、朝核問題、伊朗導彈問題等,都有可能出現難以預見的新變化,世界經濟復甦也因此會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總體看,我國的外部發展環境依然復雜多變。雖然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外部發展環境有望保持和平穩定,有利於我國繼續發展。但是,由於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世界經濟仍處在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和變革期,地緣政治關系復雜變化帶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的狀況短期難以改觀,外部環境變化對我國的挑戰也在增多。

對中國經濟五大影響

從目前情況看,外部環境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世界經濟貿易增長低迷既導致外需拉動作用減弱,也為我國深化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帶來新契機。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外貿出口增速持續回落,去年甚至出現負增長,已連續4年未完成預期目標。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今年外貿出口穩增長仍面臨不少困難。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寄希望於擴大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而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要適應國際國內需求結構變化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外貿優進優出,更好發揮外貿進出口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

二在科技產業大變革背景下,我國既面臨迎頭趕上的機遇,也不排除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拉大、傳統產業面臨被技術性淘汰的風險。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的研發投入力度,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新興經濟體也在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更加重視發展製造業。我國在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領域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在製造業領域的傳統成本競爭優勢逐漸弱化,產業發展進步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若不能有效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就有可能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在傳統製造業領域也會面臨來自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激烈競爭。

三是大宗商品供求格局變化和價格回落,既有利於我國降低進口成本和增加能源資源進口,但也會加劇上遊行業和企業經營困難。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無論是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都會增加能源資源消耗總量。因此,石油等大宗商品供求關系寬松和價格低位運行,總體上有利於保障能源資源供應安全和降低發展成本。但另一方面,在經濟換檔減速、需求擴張放緩、產能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國際市場供應增多和價格大幅下跌也對我國能源資源開采加工等上遊行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生產者價格的持續回落也會進一步加劇企業經營困難,去產能、降成本壓力增大。

四是國際經貿規則主導權之爭,既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規則制定帶來難得機遇,也對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市場開放帶來挑戰。去年10月,美國主導的有12個亞太經濟體參加的TPP談判最終達成協議,不僅在市場開放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而且在環境保護、勞工標准、競爭中立、電子商務、金融等服務業開放等領域設立了新標准,對未來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的演進具有引領示範作用。我國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為維護我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就必須主動參與推動多邊經貿規則制定和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同時,也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貿體系變革的新形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五是地緣政治關系復雜多變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構成潛在威脅,也擴大了我國在大國關系動態博弈中的迴旋餘地。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不斷從經濟、金融、科技、產業等領域向社會、政治、軍事、安全和國際治理等更廣泛領域傳導,全球利益格局的戰略博弈更加激烈,地緣政治和大國關系深刻調整,全球恐怖主義出現新回潮,熱點敏感問題頻發。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既要堅持原則,妥善處理大國關系,有效應對和管控風險,主動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更要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對外開放合作新格局,贏得發展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Ⅲ 微宏觀經濟學中GDP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關系

宏觀經濟學中GD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X-M)。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為消費、投資以及凈出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由於經濟水平不同,所採用的指標體系應有區別參考如下:

1、由於中國絕大多數人口是來自居住在農業區鄉鎮的富餘勞動力,所以農民工就業的難易程度直接反應各產業和各區域產業經濟活躍度;
2、企業創立和破產注銷數據按月統計,也是直接反映區域經濟活躍度情況;
3、專利和技術轉讓情況反應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產業化轉化為生產力並開工投產情況;
4、所得稅情況,按月支付,則直接反應區域企業經濟活躍度;
5、勞動保護用的消耗數據則反映製造業活躍度情況;
6、人才和核心人才離職率則直接反映大型企業活躍度,離職率高則企業經營出現嚴重問題,反映經濟開始走向疲軟,等待復甦;
7、高品質消費品的庫存和銷售數據動態;
8、規模經濟成分中,股市確實是晴雨表;但對於非規模經濟,股市反應不明顯。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如需解決具體問題(尤其法律、會計、醫學等領域),建議您詳細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應答時間:2021-11-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Ⅳ 最全常用經濟指標及解釋

經濟指標:

a、國內生產總值

(1)國內生產總值的含義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

GDP:C+I+C+X 式中:C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C為政府支出、X為凈出口額。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於增長抑或衰退階段,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便可以觀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兩種,以總額和百分比率為計算單位。當GDP的增長數字處於正數時,即顯示該地區經濟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如果處於負數,即表示該地區的經濟進入衰退時期了。由於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的總量乘以"貨幣價格"或"市價"而得到的數字,即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於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因此,總產量即使沒有增加,僅價格水平上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是會上升的,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只是一種假象。然而,有實質性影響的卻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率,所以使用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指標時,還必須通過GDP縮減指數,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做出調整,從而精確地反映產出的實際變動。因此,一個季度GDP縮減指數的增加,便足以表明當季的通貨膨脹狀況。如果GDP縮減指數大幅度的增加,便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是貨幣供給緊縮、利率上升、進而外匯匯率上升的先兆。

(2)國內生產總值的解讀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而減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而歐元區11國中除愛爾蘭較高外(9.0%),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僅為2.2%、1.5%和1.2%,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這促使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啟動以來,對美元匯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貶值了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從而導致經常項目逆差,這樣,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

二是如果該國經濟是以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則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減緩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的壓力。

三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改善本國產品的競爭地位而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經濟增長率高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而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的趨勢。

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由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後,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去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於此水平表示有通貨壓力;低於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人衰退的跡象。

b、利率

(1)利率的含義

利率,就其表現形式來說,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同借貸資本總額的比率。多年來,經濟學家一直在致力於尋找一套能夠完全解釋利率結構和變化的理論,"古典學派"認為,利率是資本的價格,而資本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利率的變化;凱恩斯則把利率看作是"使用貨幣的代價"。馬克思認為,利率是剩餘價值的一部分,是借貸資本家參與剩餘價值分配的一種表現形式。利率通常由國家的中央銀行控制,在美國由聯邦儲備委員會管理。現在,所有國家都把利率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之一。當經濟過熱、通貨膨脹上升時,便提高利率、收緊信貸;當過熱的經濟和通貨膨脹得到控制時,便會把利率適當地調低。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經濟因素之一。

(2)利率的解讀

利率水平兌外匯匯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利率是影響匯率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知道,匯率是兩個國家的貨幣之間的相對價格。和其他商品的定價機制一樣,它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所決定。外匯是一種金融資產,人們持有它,是因為它能帶來資本的收盜。人們在選擇是持有本國貨幣,還是持有某一種外國借幣時,首先也是考慮持有哪一種貨幣能夠給他帶來較大的收益.而各國貨幣的收益率首先是由其金融市場的利率來衡量的。某種貨幣的利率上升,則持有該種貨幣的利息收益增加,吸引投資者買人該種貨幣,因此,對該貨幣有利好支持;如果利率下降,持有該種貨幣的收益便會減少,該種貨幣的吸引力也就減弱了。因此,可以說"利率升,貨幣強;利率跌,貨幣弱"。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在外匯市場均衡時,持有任何兩種貨幣所帶來的收益應該相等,這就是:Ri=Rj(利率平價條件)。這里,R代表收益率,i和j代表不同國家的貨幣。如果持有兩種貨幣所帶來的收益不等,則會產生套匯:買進A種外匯,而賣出B種外匯。這種套匯,不存在任何風險。因而一旦兩種貨幣的收益率不等時,套匯機制就會促使兩種貨幣的收益率相等,也就是說,不同國家貨幣的利率內在地存在著一種均等化傾向和趨勢,這是利率指標對外匯匯率走向影響的關鍵方面,也是我們解讀和把握利率指標的關鍵。例如,1987年8月後,隨著美元下跌,人們爭相購買英鎊這一高息貨幣,致使在很短的時間內英鎊匯率由1.65美元升至1.90美元,升幅近20%。為了限制英鎊升勢,在1988年5-6月間英國連續幾次調低利率,由年利10%降至7.5%,伴隨每次減息,英鎊都會下跌。但是由於英鎊貶值過快、通貨膨脹壓力增加,隨後英格蘭銀行被迫多次調高利率,便英鎊匯率又開始逐漸回升。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巨大,大大超過國際貿易額,表明金融全球化的極大發展。利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的影響比過去更為重要了。當一個國家緊縮信貸時,利率會上升,征國際市場上形成利率差異,將引起短期資金在國際間移動,資本一般總是從利率低的國家流向利率高的國家。這樣,如果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就會吸引大量的資本流人,本國資金流出減少,導致國際市場上搶購這種貨幣;同時資本賬戶收支得到改善,本國貨幣匯價得到提高。反之,如果一國松動信貸時,利率下降,如果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則會造成資本大量流出,外國資本流人減少,資本賬戶收支惡化,同時外匯交易市場上就會拋售這種貨幣,引起匯率下跌。

在一般情況下,美國利率下跌,美元的走勢就疲軟;美國利率上升,美元走勢偏好。從美國國庫券(特別是長期國庫券)的價格變化動向,可以探尋出美國利率的動向,因而可以對預測美元走勢有所幫助。如果投資者認為美國通貨膨脹受到了控制,那麼在現有國庫券利息收益的吸引下,尤其是短期國庫券,便會受到投資者青睞,債券價格上揚。反之,如果投資者認為通貨膨脹將會加劇或惡化,那麼利率就可能上升以抑制通貨膨脹,債券的價格便會下跌。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美國在存在著大量的貿易逆差和巨額的財政赤字的情況下,美元依然堅挺,就是美國實行高利率政策,促使大量資本從日本和西歐流人美國的結果。美元的走勢,受利率因素的影響很大。

c、通貨膨脹

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通貨膨脹對匯率變動的影響變得更為重要了。通貨膨脹意味著國內物價水平的上漲,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

由於物價是一國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通貨膨脹也就意味著該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在國內外商品市場相互緊密聯系的情況下,一般地,通貨膨脹和國內物價上漲,會引起出口商品的減少和進口商品的增加,從而對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發生影響,導致該國匯率波動。同時,一國貨幣對內價值的下降必定影響其對外價值,削弱該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人們會因通貨膨脹而預期該國貨幣的匯率將趨於疲軟,把手中持有該國貨幣轉化為其他貨幣,從而導致匯價下跌。按照一價定律和購買力平價理論,當一國的通貨膨脹率高於另一國的通貨膨脹率時,則該國貨幣實際所代表的價值相對另一國貨幣在減少,該國貨幣匯率就會下降。反之,則會上升。例如,20世紀90年代之前,日元和原西德馬克匯率十分堅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兩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一直很低。而英國和義大利的通貨膨脹率經常高於其他西方國家的平均水平,故這兩國貨幣的匯率一下處於跌勢。具體說來,衡量通貨膨脹率的變化主要有生產物價指數、消費物價指數和零售物價指數三個指標,下面我們將分別討論。

(1)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的含義及解讀

生產者價格指數(Procer Price Index),是衡量製造商和農場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價格指數。它主要反映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化狀況,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成本價格變化情況。一般是統計部門通過向各大生產商搜集各種產品的報價資料,再加權換算成百進位形式以方便比較。例如,我國有1980年不變價、1990年不變價,美國是以1967年的指數當作100進行比較的。該指標由勞工部每月公布一次,對未來(一般在3個月後)的價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影響很大,也是預示今後市場總體價格的趨勢。 '

因此,生產者價格指數是一個通貨膨脹的先行指數,當生產原料及半製成品價格上升,數個月後,便會反映到消費產品的價格上,進而引起整體物價水平的上升,導致通脹加劇。相反,當該指數下降,即生產資料價格在生產過程中有下降的趨勢,也會彭響到整體價格水平下降,減弱通脹的壓力。但是,該數據由於未能包括一些商業折扣,故無法完全反映真正的物價上升速度,以致有時出現誇大的效果。另外,由於農產品是隨季節變化的,而且能源價格也會周期性變動,對該價格指標影響很大,所以使用該指標時須加整理或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才宜作分析。

在外匯交易市場上,交易員都十分關注該指標。如果生產物價指數較預期為高,則有通貨膨脹的可能,央行可能會實行緊縮貨幣政策,對該國貨幣有利好影響。如果生產物價指數下跌,則會帶來相反效果的影響。

(2)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的含義及解讀

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在美國構成該指標的主要商品共分七大類,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飲品住宅;衣著;交通;醫葯健康;娛樂;其他商品及服務。在美國,消費物價指數由勞工統計局每月公布,有兩種不同的消費物價指數。一是工人和職員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W。二是城市消費者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IU。

CPI物價指數指標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啟示性,必須慎重把握,因為有時公布了該指標上升,貨幣匯率向好,有時則相反。因為消費物價指數水平表明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反映經濟的景氣狀況,如果該指數下跌,反映經濟衰退,必然對貨幣匯率走勢不利。但如果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匯率是否一定有利好呢?不一定,須看消費物價指數"升幅"如何。倘若該指數升幅溫和,則表示經濟穩定向上,當然對該國貨幣有利,但如果該指數升幅過大卻有不良影響,因為物價指數與購買能力成反比,物價越貴,貨幣的購買能力越低,必然對該國貨幣不利。如果考慮對利率的影響,則該指標對外匯匯率的影響作用更加復雜。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減弱,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弱。相反,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下降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下降,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上升,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強。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均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通貨膨脹上升同時亦帶來利率上升的機會,因此,反而利好該貨幣。假如通貨膨脹率受到控制而下跌,利率亦同時趨於回落,反而會利淡該地區的貨幣了。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會導致"龍舌蘭酒效應",這是拉美國家常見的現象。

d、失業率

(1)失業率的含義

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是指一定時期全部就業人口中有工作意願而仍未有工作的勞動力數字。通過該指標可以判斷一定時期內全部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一直以來,失業率數字被視為一個反映整體經濟狀況的指標,而它又是每個月最先發表的經濟數據,所以外匯交易員與研究者們喜歡利用失業率指標,來對工業生產、個人收人甚至新房屋興建等其他相關的指標進行預測。在外匯交易的基本分析中,失業率指標被稱為所有經濟指標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場上最為敏感的月度經濟指標。

(2)失業率的解讀

一般情況下,失業率下降,代表整體經濟健康發展,利於貨幣升值;失業率上升,便代表經濟發展放緩衰退,不利於貨幣升值。若將失業率配以同期的通脹指標來分析,則可知當時經濟發展是否過熱,會否構成加息的壓力,或是否需要通過減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美國勞工統計局每月均對全美國家庭抽樣調查,如果該月美國公布的失業率數字較上月下降,表示僱傭情況增加,整體經濟情況較佳,有利美元上升。如果失業率數字大,顯示美國經濟可能出現衰退,對美元有不利影響。1997年和1998年,美國的失業率分別為4.9%和4.5%,1999年失業率又有所下降,達到30年來的最低點。這顯示美國經濟狀況良好,有力地支持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強勢。

另外,失業率數字的反面是就業數字(The Employment Data),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非農業就業數據。非農業就業數字為失業數字中的一個項目,該項目主要統計從事農業生產以外的職位變化情形,它能反映出製造行業和服務行業的發展及其增長,數字減少便代表企業減低生產,經濟步入蕭條。當社會經濟較快時,消費自然隨之而增加,消費性以及服務性行業的職位也就增多。當非農業就業數字大幅增加時,理論上對匯率應當有利;反之則相反。因此,該數據是觀察社會經濟和金融發展程度和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

e、貿易平衡

(1)貿易平衡的含義

外貿平衡數字(Trade Balance Figure)反映了國與國之間的商品貿易狀況,是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外匯交易基本分析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一個國家的進口總額大於出口,於是便會出現“貿易逆差”的情形;如果出口大於進口,便稱之為“貿易順差”;如果出口等於進口,就稱之為“貿易平衡”。美國貿易數字每月公布一次,每月末公布上月的數字。我國至少每季也要公布進出口數字。

(2)貿易平衡的解讀

如果一個國家經常出現貿易逆差現象,國民收入便會流 出國 外,使國家經濟表現轉弱。政府若要改善這種狀況,就必須要把國家的貨幣貶值,因為幣值下降,即變相把出口商品價格降低,可以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因此,當該國外貿赤字擴大時,就會利淡該國貨幣,令該國貨幣下跌;反之,當出現外貿盈餘時,則是利好該種貨幣的。因此,國際貿易狀況是影響外匯匯率十分重要的因素。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充分說明這一點。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連年出現逆差,致使美國貿易收支的惡化。為了限制日本對美貿易的順差,美國政府對日施加壓力,迫使日元升值。而日本政府則千方百計防止日元升值過快,以保持較有利的貿易狀況。

由一國對外貿易狀況而對匯率造成的影響出發,可以看出國際收支狀況直接影響一國匯率的變動。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對該國的貨幣需求就會增加,流人該國的外匯就會增加,從而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上升。相反,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對該國貨幣需求就會減少,流人該國的外匯就會減少,從而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降,該國貨幣貶值。具體說來,在國際收支諸項目中對匯率變動影響最大的除了上面的貿易項目外,還有資本項目。貿易收支的順差或逆差直接影響著貨幣匯率的上升或下降。例如,美元匯率下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的貿易逆差愈益嚴重。相反,日本由於巨額的貿易順差,國際收支情況較好,日元的外匯匯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同樣,資本項目的順差或逆差直接影響著貨幣匯率的漲跌,當一國資本項目有大量逆差,國際收支的其他項目又不足以彌補時,該國國際收支會出現逆差,從而引起本國貨幣對外匯率下跌。反之,則會引起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

f、外匯儲備狀況與外債水平

外匯儲備狀況是外匯交易基本分析的一個重要因素,其重要功能就是維持外匯市場的穩定。一國的貨幣穩定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特定市場條件下其外匯儲備所能保證的外匯流動性。從國際 經驗 看,即使一國的貨幣符合所有理論所設定匯率穩定的條件,但是,如果這一貨幣遭受到投機力量的沖擊,且在短期內不能滿足外匯市場上突然擴大的外匯流動,這一貨幣也只好貶值。從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看,在濃厚的投機氛圍下,缺乏耐心的國民和謹慎的外國投資者常常喪失對貨幣的信心,成為推動外匯市場劇烈波動的致命力量。在這一力量的推動下,政府維護匯率的努力實際遠在儲備降為零之前就已經被迫放棄。

外債的結構和水平也是外匯交易基本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個國家對外有負債,必然要影響外匯市場;如果外債的管理失當,其外匯儲備的抵禦力將要被削弱,對貨幣的穩定性會帶來沖擊。許多國家如阿根廷、巴西等的外債數額超過其儲備額,其初始的想法是外債會保持流動。但是,在特定的市場條件下,如果該國通過國際市場大規模融資的努力失敗,失去了原來的融資 渠道 (這也正是東南亞貨幣危機和阿根廷金融危機中所出現過的),就只能通過動用外匯儲備來滿足流動性,維持市場信心,:外匯儲備的穩定能力就會受到挑戰。從國際經驗看,在外債管理失當導致匯率波動時,受沖擊貨幣的匯率常常被低估。低估的程度主要取決於經濟制度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性。而若一國的短期外債居多,那將直接沖擊外匯儲備。而如果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援”,貨幣大幅貶值在除了承受基金組織貸款的商業條件外,還要承受額外的調整負擔。

g、預算赤字(Budget Deficit)

這個數據由財政部每月公布,主要描述政府預算執行情況,說明政府的總收入與總支出狀況:若入不敷出即為預算赤字;若收大於支即為預算盈餘;收支相等即為預算平衡。外匯交易員可以通過這一數據了解政府的實際預算執行狀況,同時可籍此預測短期內財政部是否需要發行債券或國庫券以彌補赤字,因為短期利率會受到債券的發行與否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外匯交易市場對政府預算赤字持懷疑態度,當赤字增加時,市場會預期該貨幣走低,當赤字減少時,會利好該貨幣。

h、零售銷售(Retail Sale)

零售銷售(Retail Sale),其實是零售銷售數額的統計匯總,包括所有主要從事零售業務的商店以現金或信用形式銷售的商品價值總額。服務業所發生的費用不包括在零售銷售中。

零售數據對於判定一國的經濟現狀和前景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因為零售銷售直接反映出消費者支出的增減變化。在西方發達國家,消費者支出通常佔到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像美國、英國等國,這一比例可以佔到三分之二。

在美國,商務部統計局每個月進行一次全國性零售業抽樣調查,其調查對象為各種型態和規模的零售商(均為商務部登記有案的公司)。因為零售業涉及范圍太廣,因而採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以取得較具代表性的數據資料。耐用消費品方面的零售商包括汽車零售商、超級市場、葯品和酒類經銷商等。由於服務業的數據很難搜集、計算,所以將其排除在外,但服務業亦屬於消費支出中重要的一環,其消費增減可以從個人消費支出(包括商品零售和服務)這一數據中得出結果。

在西方國家,汽車銷售構成了零售銷售中最大的份額,一般能夠佔到25%,因而在公布零售銷售的同時,還會公布一個剔除汽車銷售的零售數據。此外,由於食品和能源銷售受季節影響較大,有時也將食品和能源剔除,再發布一個核心零售銷售。

一國零售銷售的提升,代表該國消費支出的增加,經濟情況好轉,利率可能會被調高,對該國貨幣有利,反之如果零售銷售下降,則代表景氣趨緩或不佳,利率可能調降,對該國貨幣偏向利空。

在美國,通常在每月11-14日公布前一個月的零售銷售數據。

i、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20世紀40年代,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調查研究中心為了研究消費需求對經濟周期的影響,首先編制了消費者信心指數,隨後歐洲一些國家也先後開始建立和編制消費者信心指數。

大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Board)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與美國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不同,前者將1985 年的水準定為100,由紐約民間組織大企業聯合會每月抽樣向5000 戶口家庭調查而得,調查內容包括消費者對經濟景氣、就業市場以及個人收入的展望等。

公布時間為每月最後一個周二發布當月數據。解讀:重要性為中等。該數據在與其他諸如密歇根大學消費信心等指數合並觀察時,將有助於了解消費者目前及未來的心態。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描述經濟指標復雜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稻草人童話故事告訴你什麼 瀏覽:314
用紙做的故事書怎麼裝訂 瀏覽:516
哪裡有經濟學人的閱讀賬號 瀏覽:662
屬虎鼠女人的婚姻如何 瀏覽:102
一建經濟列入當期費用的有哪些 瀏覽:684
愛情規劃師有哪些職業 瀏覽:831
如何培養自己的事業心 瀏覽:105
海州幸福南路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瀏覽:419
美女上班遲到被經理罵是什麼電視 瀏覽:716
收入最大的經濟來源是哪些行業 瀏覽:384
激情十承諾屬於什麼愛情 瀏覽:726
幸福樹怎麼吃嫩枝 瀏覽:638
以竹開頭的詩句有哪些形容美女的 瀏覽:743
你理想的婚姻怎麼樣的 瀏覽:436
世界多極化有哪些經濟影響 瀏覽:238
秋季健康教育知識講座主題有哪些 瀏覽:777
太和鎮在哪裡辦健康證 瀏覽:624
事業單位人員上崗工資是多少 瀏覽:959
如何才能讓老婆在婚姻里順心點 瀏覽:901
美女問乞丐一天收入多少錢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