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果重生古代如何作用經濟學原理

如果重生古代如何作用經濟學原理

發布時間:2023-07-16 10:52:58

經濟學是怎樣的一門學科

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 《博弈聖經》中講到:經濟學是輸贏與均衡在公共空間里的概念。「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觀點是:政治學、倫理學、政治經濟學三位一體,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倫理學與經濟學》認為: 「(原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學科曾經認為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亞當·斯密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並非新穎獨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統的經濟學說,為該領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完全可以說《國富論》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國富論》之後的100年,自由主義經濟繁榮的背後漸漸顯露出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必然和社會財富分布不均、貧富懸殊的弊端。德國人卡爾·馬克思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的代表是其勞動力,而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中提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剩餘價值」等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歷史編輯本段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各個歷史時期,有不少思想家對當時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發表見解,形成某種經濟思想,但是沒有形成系統,並常與他們的政治、法律、倫理、宗教等思想混雜在一起。因此,古代經濟思想的發展,可以稱為經濟學前史。
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古中國和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的經濟思想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庄,如何使具有使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後法國重農學派都有影響。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從國家組織原理,以及從使用價值的生產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於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個社會分工學說,縱然旨在為他設想的奴隸主理想國提供理論根據,但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提出了一個理論分析。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論和孟軻的農耕與百業、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有關經濟思想方面的貢獻,不僅在於他指出了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系即等價關系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和貨幣性質的學者。但是他對追求貨幣財富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都從公正原則出發持否定態度。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於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公元前234~前149)、瓦羅(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他們論述奴隸制農庄的管理和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把農業放在社會經濟的首位,贊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是古羅馬對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是羅馬法中關於財產、契約和自然法則的思想。古羅馬早期有十二銅表法,以後在帝國時期有市民法(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民事法律)和萬民法(適用於帝國境內的各族人的法律)。在這些法律中,古羅馬法學家對於財產權、契約關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買賣、借貸、債務等關系都有明確的解釋,這些思想對於中世紀的「公平價格」概念和以後資本主義社會中關於一切經濟行為都基於私有財產權的經濟思想,而有重大的影響。萬民法所依據的普遍性原則和自然合理性,以後逐漸形成自然法則思想,成為資本主義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來源。
西歐中世紀雖然經歷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從11世紀開始才真正建立起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為教會所壟斷,形成所謂經院學派。經院學派主要用哲學形式為宗教的神學作論證,但也包含某些經濟思想,用來論證某些經濟關系或行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後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教會不得不回答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貸款利息的正當性問題,一是交換價格的公正性問題。貸款取息與教義抵觸,教會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後來迫於大量流行的貸款取息的現實,經院學派不得不採取調和態度。如13世紀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原則上反對貸款取息,但認為在貸者因出貸蒙受損失,或借主逾期未還,或以入伙方式貸款等情況下,可以收取利息。關於公平價格的概念,在古羅馬法學家著作中提出過。在中世紀神學家中較早論述公平價格的是大阿爾伯特(約1200~1280),他認為公平價格是和成本相等的價格,市場價格不能長期低於成本。托馬斯·阿奎那基本上接受這個看法,但加上了許多主觀因素。對這兩個問題,在中世紀並未形成有說服力的觀點,但為以後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研究的課題。
19世紀末期,隨著資產階級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演變,即更傾向於對經濟現象的論證,而不注重國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經濟學家改變了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英國經濟學家W.S.傑文斯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確提出應當用「經濟學」代替「政治經濟學」,認為單一詞比雙合詞更為簡單明確;去掉「政治」一詞,也更符合於學科研究的對象和主旨。1890年A.馬歇爾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原理》,從書名上改變了長期使用的政治經濟學這一學科名稱。到20世紀,在西方國家,經濟學這一名稱就逐漸代替了政治經濟學,既被用於理論經濟學,也被用於應用經濟學
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在秦統一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帝國前的戰國時期,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學術思想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們的經濟思想,對中國的封建經濟思想以至中國封建經濟本身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因而反映這個制度要求的各家經濟思想以及以後的演變,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經濟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所說的「道」不單指自然界的道,同時也指人類社會的道。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在當時日益發展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這種經濟思想在漢代司馬遷的著作《史記·貨殖列傳》與《史記·平準書》中得到闡發。司馬遷反對當時桑弘羊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主張封建官府壟斷鹽鐵等重要工商業的經營,主張農工商各業應任其自然發展。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 即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義利關系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長期爭辯的一個問題。儒家承認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對求利,但是他們把義放在首位,認為求利活動應受義的制約,主張重義輕利,先義後利。這就是說,要把合乎封建等級利益的規范,作為求利的前提。盡管當時(如法家)和以後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但是儒家貴義賤利的理論,卻占統治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富國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門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後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商鞅和以後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又是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因此,富國必須「重本」。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易於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產,因而主張「禁末」。不僅如此,他們還主張「強國」就須「弱民」,即採取刑賞的手段,使生產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產所需之外的生產品,上交國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財富。《管子》的富國思想,在「重本」一點上和商鞅、韓非相同,但對「末」有不同理解,認為要限制的只是「刻鏤」、「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與農、士同列為四民,四民同列,重點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張富國必須富民,認為「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以後,荀況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的富國思想,著有《富國》專篇,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富國理論。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業在社會經濟中起作用,只是說對商賈的數量要有所限制;並明確提出富國必須以富民為基礎,主張「上下俱富」。富國之策,受到漢以後歷代思想家的重視。到宋代,李覯著有《富國策》十篇。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賦稅思想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主要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後,對農業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於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管仲相齊時,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賦稅徵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壞差別征以不同的稅額,體現了使納稅者負擔公平的原則。儒家在賦稅問題上主張「薄稅斂」,即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但荀況不是象孔丘、孟軻那樣主張恢復「藉田以力」的「公田」制來達到這個目的,而是追隨管仲的思想,認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張「等賦」,即按田地優劣制定賦稅的等差。這些都表明中國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樸素的級差地租觀點。
平價思想
平價思想即關於穩定物價的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這方面的論述。如《周禮》一書很注意對市場、物價進行管理的問題,提到當時官職中有司市、賈師掌握「平市」、「均市」、「成價」、「恆價」等事。戰國時代,李悝、范蠡鑒於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管子》的《輕重》篇,則從貨幣流通量影響物價的角度,提出國家可利用收縮或投放貨幣的政策來平抑物價和積蓄重要物資,同時也可用來作為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活動的手段。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的平準、均輸政策,主要目的也在於平抑谷價。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於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
奢儉思想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繫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先秦儒家,把「禮」作為區別奢儉的標准,反對各個等級的人有超禮制標準的消費,超過即被指責為奢,其目的是維護消費方面的等級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張黜奢崇儉,只是區別奢儉的標准不同於儒家。墨家主張不分等級,以維持生命健康需要為消費標准;道家則以原始時代簡陋的生活條件作為理想。秦漢以後,黜奢崇儉成為對待消費問題的封建正統教條。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於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對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陸楫都有所闡發。陸楫明確反對禁奢,認為擴大消費是增加貧民生計的重要途徑;儉只能使一人一家免於貧,而奢則能「均天下而富之」。這種學說是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發展的反映。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方面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大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② 十大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③ 慢讀《經濟學原理》:十大經濟學原理

選擇慢讀是因為這段時間以來其實讀了不少書,但是記下的並沒有多少,也就是說明讀了沒用。

後來也嘗試了記重點筆記,但是讀書其實和看電影差不多,同樣一句話只有在場景里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另外有些讀書時覺得看了就懂的淺顯道理,等到生活中再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還是會忘了。

因此我選擇慢讀,一點點架構整個知識體系,雖然在快節奏社會效率才是很重要,但是看得快了等於沒看,不如慢慢來吧。

劃線是原文,未劃線是自己的理解,劃線加塗色代表自認為很重要,盡量跳過描述性的話語,盡量吸取精華。

第一章經濟學十大原理

由於資源稀缺,社會資源的管理就是重要的。資源天生具有稀缺性,即社會提供的東西少於人們想擁有的。經濟學也就是研究人們如何對自己擁有的資源進行分配決策,從而探索出規律和趨勢。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獲得一樣東西,通常要放棄另一樣東西,而著就是一種交替關系。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交替關系。比如學生有時間,那麼是用時間來學習還是用時間來玩,選任何一樣都會失去時間,其實就是一種資源配置。

社會面臨的另一種交替關系是效率與平等之間的交替。效率是指怎麼樣拿的快,拿得多,平等是平均分配。以政策為例,有利於成功人士的政策固然可以更快創造財富,但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就減少了窮人的獲取,換句話說犧牲了平等。但如果過於側重平等有利於窮人,從成功人士身上拿走太多,又會挫傷成功人士創造財富的積極性。

良好的政策一定是頭部玩家有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底層又不至於掉的太遠,甚至被拋棄。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句話:兼顧效率與公平。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這也就是傳說中的機會成本,由於面臨取捨,人們就會考慮成本和收益,換句話說哪個更有利選哪個,而被放棄的就是機會成本。

在現實生活中,機會成本通常不直觀,很難直接看出來,比如上大學和進社會工作,看起來上大學花的學費和生活費是機會成本,但是大學里吃住要遠比進社會花的少,吃住的節省也可以算是一種上大學的收益。

由此延申還有短期收益、長期收益的問題,比如學習當然是有長期收益的事情,但是玩樂的短期收益又更加直觀,道理就這么簡單。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這種調整就是邊際變動,由此也產生邊際效應。舉例:同樣是讀書,上三年學跟上兩年學之間的差別就是一種邊際效應,比較兩者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就能夠做出考慮,是否值得多上一年學。

再比如飛機有空位時,多一名乘客的收益大,成本增加卻很少,這也是邊際效益。

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個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會考慮成本和收益作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決策也會受影響。蘋果貴了,人們就會少吃,但生產商就會僱傭更多人去採摘,也就是擴產能,供需雙方都因為成本收益變動而做出了決策。

所以制定政策就要多考慮隨之而來導致的行為變化。比如安全帶普及,原本是希望保護人的安全,但是人們因為有了安全帶,感覺安全了,反而更加放肆的開車,最後,安全帶的普及導致的結果時:司機死亡率下降,車禍數量上升,行人死亡人數增加。

所以,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所以,分析任何政策,不僅要考慮直接影響,也要考慮間接影響。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並不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說你贏我輸。比如一個家庭如果完全與其他家庭隔絕,沒有貿易沒有競爭,那麼這個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做衣服、蓋房,而貿易可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來以較低的價格買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和勞務。

國家貿易也可以使本國專門從事自己擅長的獲得,並享有更多豐富的物品和勞務。當然,這是理想原理,在實際操作里,各國還是會設置貿易壁壘保護自己的本國產業,否則問題就來了。

比如,如果中國做衣服比種糧食掙錢,那大家都去做衣服,糧食全靠進口,萬一哪天人家不賣糧食,那你也就失去自主權要麼高價買要麼等餓死,所以國家說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的觀點就是價格指引家庭和企業在市場進行交易。價格反映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

由於在不知不覺中權衡利弊,價格指引大家趨向於更有利的活動,從而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社會福利社會財富最大化。

而這也被西方學者用來闡釋為什麼共產主義蘇聯走向失敗,蘇聯的價格由政府指定而不是市場決定,導致價格指引家庭和企業實現效率的作用失靈,簡單來說就是經濟發展之後。

但這個看法也比較片面,如果只做經濟考量,只考慮價格,那毒品是不是應該放開?因為管控所以取得毒品的成本巨高,導致毒品價格高,按照這個市場邏輯,那就應該放開毒品管控,大量資本湧入毒品市場,導致的結果就是社會失控。

所以市場經濟有它的優點,但也需要管控,所以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該放就放,該管就管。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就是促進效率或者促進平等,但市場有時並不能有效配置資源,也就是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兩個原因:一是外部性,一個行動對其他人福利的影響,如果化工廠不承擔排污的成本,它絕對會大量排放。二是市場勢力,也可以理解為壟斷,獨家佔有資源那麼就獨家享有議價權。

看不見的手也不能確保公平地分配經濟成果。市場有效率,但是不能保證公平。NBA球星比國際象棋手掙的多,是因為人們更願意看NBA,但你能保證球星一定比棋手更幸苦?這公平嗎?所以網上也總有一種聲音,憑什麼明星收入那麼高,還不是因為觀眾多,他們不見得比科學家付出多吧?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生產率決定生活水平,換句話說誰會掙錢,誰就有錢,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生產率增長的放緩也就導致了生活水平增加的緩慢,這是根本,也是幸福感降低的緣由。

美國日本這些年來生活水平沒有增加多少,並不是因為中國強大的競爭力,而是他們自身的生產率增長變慢,但是政客們都是看破不說破,轉移矛盾去甩鍋。

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關鍵問題是政策如何影響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良好教育,擁有生活物品與勞務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獲取最好技術的機會。

這才是根本,而不是像西方一些人叫囂著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本質上還是他們的生產率低,不考慮提高生產率只想著不讓別人進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有財政赤字的政府需要為赤字籌資,也就是到金融市場去借錢,那麼就減少了其他借款人獲得的資金量,這也就減少了人力資本(學生的教育)和物質的資本(企業的工廠)。

現在的低投資意味著未來的低生產率,所以通常預算赤字抑制了生活水平的增長。錢都被國家耗著了,大家能用的也就少了,就這么簡單。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罪魁禍首是貨幣量的增長,大發貨幣導致貨幣貶值,錢不值錢。

按道理,各國都應該抑制通貨膨脹,但美國就是會濫發美元,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它多印錢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掠奪資源,而讓持有美元的其他國家承擔損失。短期來說這當然是美國佔便宜,但是也就影響了美元的信用,所以都在考慮慢慢棄用美元。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交替關系,而這種交替關系的產生是由於某些價格調整緩慢。

低通貨膨脹也就是通貨緊縮會引起失業增加。例如當政府減少了貨幣量,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遭遇居高不下的價格,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下滑又導致企業解僱工人,也就是失業問題,因此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簡單來說就是人手上錢少了不值錢了不願意買東西,商家賣不出去就解僱人,導致人手上的錢進一步減少。雖然這是暫時的,但這個暫時也可能持續多年。

與通貨膨脹對應起來看更容易理解。所以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不是好事。

再次梳理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作出決策:1.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整個經濟如何運行: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關於個人作出決策的基本結論: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交替關系,任何一種行動的成本可以用所放棄的機會來衡量,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作出決策,以及人們根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交易的基本結論:貿易可以是互利的,市場通常是協調人們之間貿易的一種好方法,如果存在某種市場失靈,或者如果市場結果不平等,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場結果。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根源,貨幣增長是通貨膨脹的最終的根源,而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歡迎留言評論,如果你覺得有幫助,歡迎點贊收藏加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閱讀全文

與如果重生古代如何作用經濟學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城縣怎麼開健康證明 瀏覽:444
怎麼樣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瀏覽:783
個人經濟賠償申請書怎麼寫 瀏覽:314
美美的少女心甜甜愛情怎麼表達 瀏覽:444
經濟學pq的最大值怎麼算 瀏覽:816
愛情不遠為什麼第五關一直點不動 瀏覽:892
渝北區事業編制單位有哪些 瀏覽:136
寓言故事葉公好龍是個什麼樣的人 瀏覽:659
美女的排尿部長什麼樣 瀏覽:754
女主如何找到幸福 瀏覽:830
兔子和鼠配婚姻如何 瀏覽:750
肥西幸福園是什麼建的 瀏覽:206
九江沙河經濟開發區是哪個區 瀏覽:308
涉外經濟學院每屆招生多少 瀏覽:79
言情都市愛情劇有哪些 瀏覽:583
健康管理師新手上路怎麼學 瀏覽:119
怎麼畫幸福的底線 瀏覽:79
男人怎麼拍美女的圖片 瀏覽:944
哪個省的美女多男人少 瀏覽:504
幸福里如何增加收客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