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泉州泉港這邊怎麼這么窮千萬別說煉油廠什麼的!經濟遠遠落後於晉江石獅!
那是肯定的啊,晉江石獅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晉江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由一個農業窮縣發展成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製造業基地。2003年1-7月,GDP達到204.39億元,財政收入達15.3億元,全社會出口商品總值達11.36億美元。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福建省首位。
泉港光從地名上我聽都沒聽說過,一個地區要是有特色,經濟搞的好,傳誦的人也就多了,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再就是GDP在泉州也排不上名,煉油廠有什麼用,油價下跌,照樣受到牽連。
② 石獅的經濟比晉江弱一點,為什麼在歷年的全國百強縣都沒有進入而弱於石獅的惠安縣都排在30幾名。
現在的所謂百強縣就是靠錢買名次的,石獅的人均GDP是福建省第一的,超過晉江的,晉江只不過是總量多,但是晉江人口比石獅多幾倍呢,人均比石獅少很多的,所以還是石獅發達
中國經濟總量是世界第二,但是沒人承認中國是發達國家,因為人均少得可憐
③ 我的家鄉最美|家鄉的石獅
文/阿靜
華燈初上,霓虹閃爍,又一次我回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站在千獅橋上,任思緒漫天飛舞。
只要回來我就會來這里走走,石獅陪伴我度過了那些春夏秋冬,見證了這座小城的發展,也承載了我這遊子的鄉愁。
大家或許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米脂的婆姨綏德漢。我的家鄉,正是地處陝北黃土高坡溝壑區的一個小縣城—綏德縣,素有天下名州之稱,這里的綏德漢其實指的就是能工巧匠的綏德男兒,他們用雙手雕刻著一個又一個傳奇,石雕也便成了家鄉的一個代名詞。
小城通衢迅頌陝、晉、寧、蒙四省,從古至今就是西北著名的「旱碼頭」之一「,而作為連接城區東西的千獅橋更是承載了極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用。
千獅橋全長311米,寬15米,共有1008隻石獅,大到丈余,小到二三寸。重達三十噸,輕到百十克。橋上石獅子千姿百態,站、走、蹲、卧、爬、滾、騰、躍、吻、抱等無一雷同。石獅子不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它們的內心世界十分豐富,不僅有喜怒哀樂,還有貪玩的、警覺的、好鬥的、馴服的、機敏的、貪婪的、虛懷若谷的。千獅橋的娃娃石獅天真活潑,嬉皮笑臉;青年石獅親密無間,象一對難舍的戀人;壯年石獅忍辱負重,發憤圖強;老年石獅歷畝扮鄭經滄桑,悟得人生真諦。公獅滿身豪氣、霸氣,母獅無微不至呵護缺閉幼獅,體現出了人世間偉大的母愛。我在贊嘆著家鄉人民如此精湛的石雕技藝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我喜歡和它們對話,會講一些趣事給它們聽,彷彿它們都懂。兒時,考了多少分,有沒有挨罵。又得了什麼獎勵,也來這里。今天和誰誰誰鬧別扭了,也來,雞零狗碎的小事都會來了說上一點,很多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從這一頭走到那一頭,再折返,彷彿不厭其煩。橋頭會有一些小商小販叫賣水果,糖果,襪子之類的,人來人往,好不熱鬧。那時候車少,人少。都已化成濃濃的家鄉記憶。
突然有一天,聽到有幾個人在用老師口中的普通話說著什麼,我大概明白他們的意思就是這石獅真的太美,他們要做生意。那年我12歲,沒去過再遠的地方,沒見過外面的世界。我夢想著有一天我也能走出去。那時候只有大巴,偶爾能看到客運站開出的大巴車,我注意到了西安,北京。
我努力讀書,小城在一天天的發展著,來了越來越多的外地人,開始做起了生意,街上的店面越來越多了。火車站建起來了,聽說是開往西安的綠皮火車,我欣喜著,激動著。又跑去千獅橋上眺望,夢想那個叫遠方的地方。慢慢發現橋上的車越來越多,甚至開始有些擁堵,我知道是石獅開始走向遠方了。
後來,我如願以償的去了省城西安讀書,我也會常常說起那個叫千獅橋的地方,並引以為傲的家鄉。再後來我走的越遠了,深圳,上海,南京、蘇州再到北京,在家的時候拚命的想離開,離開了又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而小城的火車站也陸續開通了通往北京,成都,蘭州,重慶,新疆,內蒙,上海等很多遠方的列車,我也慢慢不再從西安轉車了,回家的路變得近了,我又有了幾分竊喜。
隨著經濟發展的愈發加快,小城城鎮化進程也加快,城區人口迅猛增長,城區交通壓力與日俱增,千獅橋已經無法再承擔繁重的運輸任務。「橋太窄了,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堵車最為嚴重,在千獅橋上慢慢悠悠的得30分鍾才能過橋。」幾年後我回家,計程車師傅笑著說:「有時候還不如步行走的快了,我們現在就盼望著拓寬工程盡快完工。
2012年,千獅橋被拓寬15米,張燈結綵,夜晚更顯它的恢弘氣勢。站在被拓寬翻新後的千獅橋感覺到了小城如此繁榮,勤勞的家鄉人民在用雙手努力創造著幸福,我家人也住上了電梯房,燒起了地暖。
與此同時,小城建起了「天下名州石牌樓」。 石牌樓為五門六柱十九樓,雙面單式結構,長36.9米,高16.9米,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塊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石牌樓的五門取意中興之門,走向世界之門。
而小城旁邊的黃土文化風情園里的獅子更是登峰造極,大的占滿一座山崖,小的藏在了小小的石縫里,威猛的氣貫長虹,可愛的忍俊不已。這種文化淵源是深深植入到了家鄉人的骨子裡的。
自此,小城走出了陝北,走向了世界。
然而,2017年7月26日,剛剛過去的5個月前,一場洪災一夜間摧毀了一座城。
所幸人員轉移的夠快,半夜1點,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政府人員沿街挨家挨戶去敲門讓趕緊撤離到地勢較高的地方。
小城內10餘座大橋發生漫水,多處道路中斷,水、電、天然氣、通訊設備等陸續中斷。常常被我們走街串巷的「二道街」的西山大街受災最為嚴重。這條街臨近河道,時至27日中午,整條街還是幾乎全部浸泡在泥和水之中。一眼望去,水面不只漂浮著一層層雜物,還有許多汽車。
唯有千獅橋,巍然屹立在那裡,行使著它的使命,為人們輸送著救援物資,撤離重災中的人們。
洪水無情人有情,大災大難之後,小城人民沒有倒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武警、公安、消防一批批的人民子弟兵抵達,小城的全部公職人員和有勞動能力的小城人民都加入了抗洪救災的隊伍中,擔負起救災的重任。看到一個個救災搶險的畫面時,我被感動著。
災後一個月後我回去過一次,城市主要道路和基本設施都已復原,防疫工作也做的很到位,危樓在改造或重建了,摧毀的橋梁也都在修葺中,沿街商鋪也陸續開起來了。
災後重建,任重道遠。但我堅信人在,千獅橋在,城就在,家鄉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