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天津未來發展空間是巨大的,天津目前的發展情況如何
可以發現天津未來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現在天津發展的情況一直在穩定前進當中,在各個方面都有發展。
現在的內外格局有所變化,根據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有一定的關系,這也跟天津未來的發展是有一些聯系的。在數據上也會看到有一些不同之處,大家能夠感受到要求比較明顯,而且市政府在認識上也是高度清晰的,無論是行動在內,還是行動過程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機遇是難得遇見的。正是因為有重大結構的調整,還有一些新的詞彙出現,這座歷史古城有了新的發展。
② 天津還會崛起進入前五嗎
既然是第五,那就分一下前四個會是誰。
北京,說實話天津超過北京的可能性為0,不用解釋。
上海,中國經濟中心,和上海比天津輸在區位上,趕超上海基本無望。
蘇州,蘇州承接上海的外溢,已經遙遙領先,但蘇州的問題在於依賴上海。天津趕超蘇州的條件是與北京互動,目前來看條件還不允許。
廣州,華南地區中心城市,廣州和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可謂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因為香港作為整個中國對外的大門,所以門面一定要華麗。趕超廣州也沒有可能性。
深圳,深圳完全是改革開放的得益者,眼下深圳有著雄厚的資本,又有廣深互動。趕超深圳可能性也不大。
南京,杭州,武漢,成都。四座城市作為新興城市,發展速度快,這種發展速度肯定是不可持久的,正如20歲的小夥子,有無限的精力,但他總會到30歲,40歲。天津和這幾個城市在伯仲之間。
綜上所述,天津重回前五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北京、上海、蘇州、廣州、深圳每一個都很難跨過去。天津的區位是優勢也是劣勢。天津提製造業立市是非常准確的,以製造業與北京互動,重回前十還是沒問題的。
身為天津人說幾點自身觀點:
1.政府政策上來說:天津還能不能發展看政府有沒有決心發展,如果有決心,政策上給予大的支持,招商引資,再發展的幾率很大;
2.產業結構上來說:目前天津的產業結構很多都是第二產業,還有就是大型的國企央企,2015年、2016年為響應中央「藍天計劃」,天津可是關停了上萬家化工企業,並主動擠水分,犧牲自己的GDP,這是壯士斷腕的精神;想要再發展,互聯網的腳步是跟不上了,北有北京,南有深圳,東有杭州,金融上也不如上海廣州有吸引力,現在只能著眼於未來,跟上物聯網、智能化的腳步,著力引進5G、晶元、智能製造企業才有可能實現重返前五;
3.職權職能上來說,天津一直擔任著北京的「帶刀護衛」角色,地理上,作為北京東大門,拱衛京畿,經濟上,承接非首都職能任務,全力做好服務首都任務,自身的發展顯得次要,這又是犧牲的精神;
4.人文信息上來說,天津人熱心腸,也好客,天津人說話風趣幽默,包容性也強,天津人也確有小富即安心理,雖天津離婚率不低,但天津人的幸福感也在全國是名列前茅,人文環境基礎很好。
總結來說,能不能回到前五或者排在多少名沒有關系,排名高點高興,排名不高也無所謂,用我們天津話來說「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會的,但不是近期。落子雄安有著深刻內涵,個人覺得,從地理角度出發,白洋淀水系和天津獨流河必將開發為新的運河,直通渤海,後期向西連通黃河,此舉必然會讓天津經濟再次迎來新的高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經濟發展也是一樣。
目前的態勢房地產的紅利期已經過去,發展製造業和高新產業才是出路。可是目前的天津製造業以及高新 科技 的產業環境已經今非昔比。行業產業鏈不完整,行業產業鏈的形成需要大的龍頭企業帶動。這只能呵呵。
除了產業鏈人才也是關鍵,沒有大型龍頭企業就算有海河人才計劃也是杯水車薪。
所以如果政府不行政干預招商引資大型龍頭企業,天津的產業環境堪憂。又何談崛起?
天津回到前五肯定沒問題,首先天津人信心滿滿,從抖音上不難看出人們幸福感很強,好吃好喝,歌舞昇平,疫情結束後肯定會開足馬力,大幹快上,迎頭趕上[加油][贊]
現城市掉下去了,很難得恢復,各個城市都在競爭,特別是省會城市,要想超過更加難,全省優勢投入省會建設。唯一的是利用直轄市,能夠獲得更大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政策決定權,實行政策強制傾斜,才能夠超越進入前五。
西安很不滿意唉,再不努力就被合肥超過了,還想前五?gdp第五是廣州,第六是蘇州,第七是成都,接下來依次是武漢,杭州,南京,然後才是天津,你看看都拉哪去了?整天凈想沒用的,-2020年新晉萬億俱樂部都在努力超你呢!
不管會不會進入前五,我們都愛他。
天津是我們的家鄉,他好我們開心,不好我們也愛。
祝福天津越來越好!
理論上還是能超北京重返top2的,可能過個三十年五十年就可以了,畢竟地理位置和基礎設施放在那裡,先天自帶10000平方公里沿海帶港口的平原
你認為天津不是前五?那是第幾?2020財政收入,天津可是前三哦
③ 天津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國經濟界正在形成一種共識:上世紀80年代看珠江三角洲,主要看深圳;90年代看長江三角洲,主要看浦東;新世紀前十年看環渤海地區,主要看天津濱海新區。天津地處環渤海中心,是華北、東北、西北三大區域的主要出海口,也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區,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這個重要的地緣,也賦予了天津「區域龍頭」的城市新定位。
這個新定位,高瞻遠矚,也任重道遠。龍頭地位的含義是多方面的,不僅表現在經濟總量和市場規模上,也表現在對周邊地區的經濟拉動作用上。如何以更好的戰略規劃來使環渤海圈加快步入區域經濟良性發展的軌道?如何將天津建設成為現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帶動並提升整個京津冀都市圈的競爭力?全球經濟危機給中國帶來的警醒與啟示是必須拉動內需,那麼天津又如何在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住房、交通、人才、收入、社會保障、城市建設等諸多方面作出努力,以適應新定位的戰略要求?
我國自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出現了兩個高速成長點,第一個經濟快速成長點是廣東,第二個成長點是上海浦東。而環渤海經濟圈將是今後10多年裡中國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的第三個區域支撐點,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環渤海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將從佔全國的25%(2000年),提高到2010年的佔28%,到那時,北起大連,南至青島環渤海灣地區將與華東、華南沿海一起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海岸 」。(根據地區經濟發展關聯性的觀點,要談天津未來的發展趨勢,就必須結合環渤海經濟圈來做定位、研判、預測)
目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已呈現出兩大明顯的趨勢:其一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正在向「東移」,即由西歐移向東亞,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其二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北上」,既由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北上到中部的長江三角洲,再進一步北上到北部的環渤海地區,或稱之為「四河」(即黃河、海河、灤河、遼河)三角洲。上述兩大經濟發展趨勢的交匯點,正好是環渤海經濟圈;這種世界經濟發展的「東移」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北上」,兩者交匯的時機,是環渤海經濟圈快速發展千載難逢的極好良機,這也是天津經濟快速發展的良機。
因此,環渤海經濟圈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熱點地區,而且也是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總量約佔全中國的1/5,所以它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正在形成中國經濟的第三個區域經濟支柱,成為拉動中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狹義上的環渤海經濟圈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可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其陸地面積51.4萬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積7.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15億,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這里的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佔到全國的1/4,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近20個大中城市遙相呼應,數千家大中型企業虎踞龍盤,包括天津、大連、青島、秦皇島等中國重要港口在內的60多個大小港口星羅棋布,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帶動的兩側扇形區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一) 新興產業發展快速
伴隨著中國近20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環渤海經濟圈已經成為中國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後的第三個大規模區域製造中心。依託該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環渤海地區不僅保持了諸如鋼鐵、原油、原鹽等資源依託型產品優勢,同時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迅猛發展。
(二) 外來投資日益密集
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北方外來投資最為密集的區域,且持續成長。目前全球82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設立在北京,佔41.2%;同時,有87家外埠大企業在北京設立了103家研發機構,另有8家即將建立駐京研發機構,這一數量還在繼續成長。在北京建立研發中心和運營總部,把生產基地建在天津、山東等地,正成為更多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戰略布局。天津目前擁有外商投資企業1萬余家,其中全球500強企業在此設有200餘家生產性投資企業,大連的外商投資企業也超過8,000家,累計外商投資達到120多億美元,是東北地區外商投資最多的城市。外商投資帶來的管理、技術和營銷等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將在環渤海地區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釋放,加速啟動老工業基地的能量,提升舊產業並同時形成新興製造業。
(三)城市聯合初現端倪
環渤海經濟圈內城市發展必須集聚區域優勢,方可保持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內城市的聯合起飛已初現端倪。2001年10月,由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主持100多位學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被建設部審定。專家認為,京津兩地加強合作將大大增強地區的向心力和輻射力。2002年10月,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聯席會在濟南召開,29個成員城市達成經濟合作項目30個,合作金額33.6億元。自1992年來,聯席會議共達成1,400多個合作項目,合作金額近300億。
(四)經濟互動迅速發展
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互動,使其長期的「諸侯經濟」格局被打破。通過區域內資源互補、優勢整合,環渤海經濟圈已經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電子、汽車、機械製造業產主導的產業集群,各具特色的產業帶開始形成。北京有中國最大的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科研、貿易、生產基地,集中了軟體開發及信息技術的優秀人才;天津開發區已成長為環渤海沿海經濟活躍度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it製造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這里還是全國最大的電子通訊設備、液晶顯示器等生產基地;經過10多年的建設,河北省目前已形成海運產業、制葯業、生態農業等特色經濟發展區域,外商投資地區和領域不斷拓寬;而山東半島也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家電、電子生產基地。環渤海地區已經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術產業帶,為中國5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年均成長20%作出了貢獻。
(五)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環渤海經濟圈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從軟硬體方面加速展開。這一區域逐步形成了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國際物流中心。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機場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首次聯合後,2002年10月,北京與天津港口岸開始直通,兩市實現了港口功能一體化互動;天津港保稅區建立了中國首家空港國際物流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窗口和國際物流綠色通道。首都國際機場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聯合,率先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的整合;而北起山海關、南至山東煙台的環渤海經濟圈鐵路大動脈,目前已經完成約2/3的建設。
總之,中國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成就及巨大的發展潛力正吸引著?\多目光,以環渤海經濟圈為中心輻射開去,將形成一個重要的世界商業市場。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之優勢及前景
(一)環渤海經濟圈發展之優勢
地緣優勢將進一步凸顯。環渤海經濟圈面對東北亞和太平洋地區,具有地域上的整體性,擔負著開拓東北亞,走向全世界的任務。同時,環渤海地區地處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四大經濟區的交匯處,是中國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沖,又是內陸連接歐亞的要塞,還是中國經濟由東向西擴展,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紐帶。由於這一地區正處在西連中俄蒙,東通中日韓的中間地帶,所以還具有發展本地區經濟的得天獨厚的腹地基礎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加快這一地區的發展對於中國西部大開發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帶動意義亦很大。
加入wto將進一步打破經濟發展瓶頸。由於受中國傳統計劃經濟及行政區劃影響,環渤海地區始終未能形成一個經濟圈,一體化程度很低,良好發展潛力遠未得到釋放。在東部各大經濟區中,環渤海地區國有經濟比重最高,企業整體市場意識相對淡薄,政府對企業干預比較大,區域發展缺乏明顯的產業分工。中國入世無疑將加速打破這些制約經濟起飛的「瓶頸」,同時擴大開放可使這一地區更多地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及市場,打破對外經濟相對較弱的狀況。
企業制度創新將形成新的生態鏈。作為老工業城市密集、老企業集中的環渤海經濟圈,隨著改革深化、民營資本的加入、新政策的不斷出台,強勢國企的重組以及企業制度創新的「內生性」, 將形成新的生態鏈,釋放出巨大潛力
環渤海經濟圈的「老樹發新芽」類傳統製造業的伸縮空間十分廣闊,舊的經濟發展包袱將逐漸被甩掉,而新的發展機遇即將來臨。在一定意義上,這一地區製造業的發展比主要靠外部動力刺激的廣東更有基礎和優勢。
④ 天津什麼時候能發展起來
天津從目前的條件看,不具備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潛質,在國際大都市最重要的領域——金融、文化、科技、創新、交通、高端第三產業等方面都很欠缺,而單靠港口優勢和製造業優勢不可能成為國際大都市。天津要想成為國際大都市任重道遠。
⑤ 到2035年天津將基本建成什麼的現代化大都市
第一階段,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市,基本形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實現海空兩港鏈接全球,建成世界一流智慧綠色樞紐港口和國際航空物流中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000萬標准箱,機場旅客吞吐能力達7000萬人次。
同時,實現融入區域,兩網三圈暢聯京冀,建成高效率快速網和高品質干線網,形成京津雄30分鍾城際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時高鐵交通圈和3小時高速公路物流圈。此外,實現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全面覆蓋,雙城間軌道交通30分鍾通達,基本實現建制村10分鍾到公交站、鄉鎮15分鍾上高速。第二階段,到本世紀中葉,設施、服務、技術、管理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5)天津經濟什麼時候能復興擴展閱讀:
《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實施意見》日前正式印發。天津市提出了「以港口為魂、鐵路為骨、道路為基、航空為翼,打造國際樞紐港口、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國家會展中心三大物流節點,構建連通西向北向的鐵路貨運對外通道、內通外聯廣泛覆蓋的韌性公路網路、服務末端高效運轉的集疏運體系等三大運輸通道。
全面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為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的總體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