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代經濟分水嶺是什麼
發達經濟體的經驗表明:城市化拐點是現代經濟的分水嶺。
二戰後,70年代伊始,率先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美國開始步入10年滯漲周期。80年代初,拉美步入城市化下半場,拉美債務危機隨即發生。80年代末,東歐、蘇聯開始產生城市化拐點陣痛期,東歐開始解體,90年代初,前蘇聯同樣陷入解體的命運,盧布如水銀瀉地般一路狂貶。曾經貴為世界第二的俄羅斯的GDP已經淪落至不及中國廣東。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日本開始駛入無盡的沉淪深淵,滑向「下流社會」。1998年,城市化拐點之上的四小龍和四小虎,爆發舉世矚目的經濟危機,從此經濟開始走上下坡路。
㈡ 經濟體是什麼
經濟體(economy)是指對某個區域的經濟組成進行統稱和劃分。經濟體可以指一個地區,如中國台灣地區,或地區內的國家群體,如歐盟、東盟等。
簡介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以建立起來的基礎。
目前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幾個主要經濟體為美國、歐盟、中國、日本因為中國等國家經濟發展迅速,所以這些經濟體之間的排名經常發生變動。而排名也是依據經濟體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來確定的。
㈢ 宏觀經濟研究的內容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國民經濟的各個總量和相互關系
一一一一、、、、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指標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指標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指標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指標 1、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以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即在一定時期內究竟創造了多少新的物質財富。所謂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的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單位和個人。所謂經濟領土是指由一國政府控制或擁有的地理領土,即在本國地理范圍基礎上,還包括了該國駐外使領館、科研站和援助機構等,並相應扣除外國駐本國的上述機構。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式,三種方式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 (1)生產法 是從生產方面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式,也稱部門法和增加值法。其計算公式為: GDP=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增價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2)收入法 是根據生產要素在初次分配中應收到的收入份額來計算增加值,然後加總各部門增加值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其計算公式為: GDP=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3)支出法 又稱最終使用法。即GDP構成人們的收入後,是如何支出的。其計算公式為: 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 三種計算GDP的方法都有各自的用途。生產法,其生產階段形成的總量可以反映和研究國民經濟部門構成及其變化情況。收入法,其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在分配階段表現的總量,可以反映和研究國民經濟的分配構成及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原始收入構成狀況。支出法,可以研究最終產品使用的構成及其規模狀況,研究使用中的各種比例關系。 三種方法計算出來的國內生產總值在理論上應當相符,即所謂「三面等值」,但是,由於資料來源不同,實際上往往存在三值差異,這種差異屬於統計誤差。 2、國民生產總值(GNP)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 GNP=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國外從本國獲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 與國內生產總值不同,GNP是個收入概念,GDP是個生產概念。GNP衡量的是一國國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是從國內生產還是從國外生產中獲得的。 3、國民可分配總收入(GDI) 國民可分配總收入是指本國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原始收入的基礎上,經過與國外的轉移支付收支後可最終用於消費和投資的收入。 GDI=國民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轉移支付凈額 4、價格指數 價格指數是用來反映物價水平及其變化的一種指標。價格指數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按照定義,價格指數是從該年價格水平與基年價格水平(設定為100)的比率乘以100計算而得。 我國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價格指數有: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等。根據國際通行做法,從2001年起,我國以2000年價格水平為基數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反映我國通貨膨脹(或緊縮)程度的重要指標。 二二二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1、總供給與總需求 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個關鍵概念,也是宏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總量指標。總供給平衡既是宏觀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又是宏觀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問題。凱恩斯把復雜的宏觀經濟進行抽象,得出總供求平衡方程式: 消費+儲蓄+財政收入+進口=消費+投資+財政支出+出口 宏觀經濟要想正常運行,總供給一定要等於總需求。總供給和總需求相互作用產生的種種失衡結果,成為了政府宏觀調控的對象與動因。 2、政府與市場失靈 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由於經濟中存在的外在性,公共物品和收入、分配等市場失靈問題,需要政府幹預經濟。政府具有穩定經濟、提供公共服務、創造公平競爭條件、進行收入再分配的職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簡言之,市場失靈的部分由政府出面解決,市場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要出面干預。 3、財政赤字與國債 所謂財政赤字是政府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出現的收支失衡表現,簡言之,是當政府錢不夠花時就會產生財政赤字。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於稅收收入、債務收入、企業收入和其他收入四塊,其中稅收占我國財政收入的90﹪以上。政府的支出分經常性支出和建設性支出兩部分。彌補財政赤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向銀行透支,二是財政借債,前者會造成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後者要考慮償還能力和適度的規模。 4、貨幣與銀行 貨幣不僅是人們用來交換物品和勞動力的紙幣和硬幣,而是任何一種被普遍接受為交換媒介、價值儲藏、計算單位與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由於貨幣的職能和信用卡的出現,產生了銀行,並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貨幣和信用卡的廣泛應用,各種金融中介機構應運而生。大多數資金通過金融中介流動。銀行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機構具有使獲得資金的成本最小,使監督債務人的成本最小,分攤風險,創造流通性的作用。 5、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是當今世界通行的一種制度。中央銀行具有與商業銀行完全不同的職能,它負責制定一國的貨幣政策,是貨幣發行的銀行,管理銀行的銀行,中央政府的銀行,是了解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窗口。 6、貨幣政策 一國的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制定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貨幣政策的目標,二是貨幣政策的工具。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經濟目標而在金融領域所採取的方針和各項調節經濟的措施。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幣值,以此促進經濟發展」。貨幣政策工具有三:准備金率、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 7、國際貿易 一國宏觀經濟的平衡離不開國際貿易。國與國的競爭,正是通過比較優勢下的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各國對國際貿易的種種限制,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對一國的經濟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8、國際金融 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各國政府短期宏觀調節的目標之一。國際收支與收支的順差、逆差,匯率與匯率的升值、貶值,是世界各國都關心的重要經濟信息與指標。 9、宏觀經濟政策 政府調控任務有三大政策工具:一是財政政策,二是貨幣政策,三是對外經濟政策。當一國經濟過熱時,宏觀政策會採取不同程度的緊縮措施;當經濟過冷時,宏觀經濟政策會採取不同程度的擴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