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內需驅動型經濟是什麼

內需驅動型經濟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7-10 19:41:02

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首先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類型特徵。以《現代經濟辭典》給出的定義為代表: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一定義言簡意賅。然而從實際觀察出發,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凡是有助於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
由此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增長方式組合類型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
從理論上說,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
例如:按要素投入劃分,分別有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增長主體功能作用劃分,分別有政府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市場供求內外部因素劃分,有以內需驅動型和外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需求要素劃分,有投資拉動型,消費推動型、出口帶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與質量關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內涵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在經濟理論范疇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活動單純的數量增加,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出現。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但是也要看到,第一,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或核心,離開經濟數量增加而談經濟結構優化是不可能的;第二,上述對各種經濟增長類型的劃分其實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表現,在不嚴格限制的場合,兩者概念是可以互換的。
一般理解為,所謂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就是促使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向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轉化,用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替代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
如果做兩個極端的歸類,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指的是一組增長(發展)方式集合:資本、勞動密集型的;政府驅動型的;外需拉動型的;投資驅動型的;出口帶動型;外延粗放型的。而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指的是另一組方式集合:技術密集型的;市場導向型的:內需驅動型的;消費驅動型的;內涵集約型的。歷史地看,上述傳統與現代、舊與新的(發展)增長方式只是一種相對劃分。而且不同類型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有著不同的形成條件,相互之間並非孤立、對立,往往存在著交叉重疊、主輔互補的關系,相應產生不同的增長(發展)結果。這種實例舉不勝舉,不用多說。
在認識經濟增長方式時有三點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第一,一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存在,本身並無價值好壞判斷。它具有在綜合條件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特徵。當一種增長方式的綜合條件沒有被新的條件打破、替代時,想要在主觀上讓這種增長方式退出歷史舞台是不現實、不可能的。以此就能夠理解:何以早在十幾年前就提出了要轉變方式但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它除了受到制度條件約束之外(相對而言,制度條件是比較容易轉變的),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機制條件、技術條件、資源條件的強制約束(這些條件轉變難度超過制度條件)。第二,評價一種經濟增長方式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於它的過程和使用的手段,而在於它的實施結果或目的性。如果只做純學理的評價,人們會說投入最少而產出最多的是最好的增長方式。但是這種抽象了現實和歷史條件的評價實際上說等於沒說。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方式時就曾經有這樣的思想:資本家對待一種新的技術發明在生產上使用的態度,首先要看這種技術能否使得資本增值,或者說增加相對剩餘價值。如若新技術不能帶來更多的價值增值,資本家就寧願繼續採用舊技術而置新技術於不顧。經濟增長方式採用哪種組合類型,除了取決於增長方式存在的條件性外,其實也取決於增長方式存在的目的性。第三,對經濟增長方式目的性可以有很多解釋,比如可以把滿足人民消費需要作為經濟增長方式的目的。但這里考察地是在同樣滿足人民消費需要的基礎上,如何使得經濟增長方式保持一種合理的表現狀態。因而可以達成一點共識是:無論哪種組合方式類型,都須使得經濟增長在給定條件下到達一種理想或近似理想的增長狀態。
以上概念的討論就進一步演化為有關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與增長(發展)狀態之間關系的討論。進一步說,任何一種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能否實現經濟增長理想或近似理想的狀態?經過實際經驗觀察可知,一種經濟(發展)增長方式能夠實現它在給定的現實條件下的理想或近似理想狀態的。換句話說,這種比較理想的經濟增長狀態是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無通脹增長狀態(growth without inflation),或者接近這種理想狀態的低通脹高增長狀態(much more growth with much less inflation)。
無通脹增長被經濟增長理論視作一種理想型的增長狀態。這一定義出自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法國經濟學家莫里斯?阿萊。他認為:「把創造貨幣的增長率建立在能夠促進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足夠高的水平上。經過計算,這個增長率為1%,它帶有輕微的通貨膨脹傾向,並且具有靈活可變的優勢而沒有任何值得引起重視的缺點。」筆者完全同意這個定義,並進一步強調:無通脹增長首先是低通脹或無通脹,在此前提下出現一種高增長現象。那種高增長與高通脹相伴、低增長與低通脹相伴當然不屬於理想狀態。此外,這也不是通貨緊縮的高增長,因為通貨膨脹指數為負值才出現所謂通貨緊縮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實效及其比較
縱觀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實際狀態,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經歷了幾個顯著不同的時期,其增長狀態依次過渡為:中度通脹增長→高度通脹增長→低度通脹增長→高度通脹增長→低度通脹增長→無通脹增長。
最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以前,中國經濟增長狀態是起伏不定的,處於通脹與增長形影不離的伴生狀態,在相當時期內通脹指數大大高於增長指數。但是從1998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無通脹增長的黃金時代。而且就2007年實效情況看,這個黃金時代還似乎沒有結束。
進而可以看到,1998年到2006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年均高達9.1%,而代表通貨膨脹指數的消費價格指數年均只增長了0.7%。筆者曾經在另一篇討論中國經濟增長的論文中,在分析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源和技術條件基礎上,利用增長趨勢方程得出結論:1978-2002年間,我國潛在經濟增長速度為年均8.9%。這里出現了實際增長率比潛在增長率多出0.2個百分點的不合理差距。解釋這一不合理差距可能有兩個不同方向的理由:其一,筆者的計算分析低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其二,統計數據出現了低估情況。筆者傾向於第二種理由解釋。因為經過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之後,國家統計局對以前的數據進行了重新調整,新的實際增長率普遍都比舊的數據略微高一些。而筆者以前的計算正是建立在舊的數據基礎上的。無論如何,從1998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長到達了它的潛在增長水平臨界點,而代表通貨膨脹指數的CPI只有近1%的增長,這是完全符合莫里斯·阿萊所說的那種無通脹增長狀態的。追求無通脹增長,正是國民經濟管理的一個主要的任務和目標。
無獨有偶,通過對同處於亞洲亞文化經濟增長類型的國別(日本、韓國,還有台灣地區)分析比較後發現,近似理想增長狀態的出現並非個案。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往往是一種經濟增長成功的標志物或伴生物。筆者以日本和韓國為例給以簡要說明。
1、這兩個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後期,都出現過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增長的增長狀態。日本是在1982-1990年間,平均增長率為4.2%,通脹率平均為1.7%,接近無通脹增長型。韓國是在1983-1989年間,增長率平均為9.1%,通脹率平均為3.8%,屬於低通脹高增長型。應當說,日韓兩國均在當時給定的現實條件下實現了它們自身經濟增長方式所能到達的最好水平。
2、這兩個國家在持續了6-8年的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階段之後,被經濟衰退或經濟危機所終止。日本經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股市及房市「泡沫」的破滅,經濟持續走向了衰退。韓國經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增長不穩定,最後被亞洲金融危機拖入低谷。
日韓兩個東北亞經濟增長典型案例對中國的啟示是:第一,經濟增長理想狀態(或近似理想狀態)的出現是以一段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段為標志的。這個標志就是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同時也是經濟奇跡的伴生物。但是好景總是不長。到2008年結束的時候,中國無通脹增長黃金時段或許也面臨著終結的局面。第二,黃金時段早晚會結束,但這種黃金時段能夠持續多久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方式有效性的最好證明。眾所周知,日韓經濟進入衰退或危機之後,日韓式的增長方式就受到了挑戰和批判。日韓從此也進入了新一輪的結構調整時期。中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但是新的增長方式並沒有完全出現,而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卻創造了持續十年的無通脹增長狀態。換言之,傳統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依然有著它特有的能量和效應,這種增長(發展)方式在過去十多年中到達了其較為理想的狀態。這種增長(發展)方式的潛力是否完全耗竭完畢?如果不是,那麼這種增長(發展方式還能有效地持續多久?如果是,那麼用什麼新方式來盡快代替它?

② 什麼是內需如何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對經濟有何影響

(原創)現今中國由出口拉動型經濟向內需推動型經濟轉換。出口型產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但許多行業如:教育、醫療、環保、能源、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供應短缺,這些行業需求旺盛,遠遠沒滿足人民的需求。

如何擴大國內需求?

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擴大國內需求,
諸如:
各個城市交通擁堵,堵車現象嚴重,車多路少,投資修建更多的公路,解決行車難、乘車難問題。修建城市地鐵、輕軌,發展公共交通。
現今中國掀起高速鐵路重大工程建設熱潮。
各城市加大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力度,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在城市化進程中,鼓勵小城鎮建設,農民用宅基地換小城鎮住房,同時也要將農民工戶口轉化為城鎮居民戶口。增加農民收入,刺激農民消費,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
各地方環境污染嚴重,加強環保,加大治理江湖污染力度,建設垃圾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廠。
四川地震災區災後重建。

另外,刺激消費也可以擴大國內需求。

中國的「三大消費熱點」:住房、家用轎車、旅遊。
還有手機、電腦、娛樂、養老、教育等消費熱點。有人說教育是投資,也有人認為教育是消費,總之老百姓花費在子女教育、自己再學習(成人教育)的學費佔了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

培養新的消費熱點,諸如:
3G手機技術,可以實現手機上網、手機電視、移動辦公,培養新的消費熱點,科技進步帶來新時尚。等等。
人均GDP與發達國家比較,差距較大。生活水平也剛剛從小康向富裕邁進。國內市場潛在的需求巨大。

擴大國內需求,發展內需推動型經濟,大有作為!

如何擴大國內需求?(2)
――刺激消費,改善民生。

(原創)一般認為:出口、投資、消費三大經濟增長引擎共同發揮作用,帶動中國經濟發展。
現在國際經濟環境是:雷曼兄弟破產,美國華爾街金融海嘯波及全球,全球經濟進入蕭條,金融危機必然帶來經濟危機。西方國家紛紛宣稱經濟增長減速或負增長,全球經濟衰退,西方市場需求降低。
中國企業出口訂單減少,依靠出口的企業生存困難。經濟增長引擎之一:出口疲軟。
但是中國人口13億多,多數人生活水平才剛剛達到「小康水平」,有些人還在「奔小康的路上」,遠遠沒有滿足民眾的物質文化需求,潛在的需求巨大,市場潛力巨大,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
「城市化、工業化、消費升級」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新引擎。
刺激國內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改善民生,發展內需推動型經濟,目前中國經濟正從外貿拉動型向內需推動型轉換。

如何刺激消費,擴大國內需求?

一、降低存貸款利率,特別是降低用於消費的貸款的利率,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國內需求。

從消費者的角度分析:什麼是有效需求?有購買某種商品的慾望,同時還要有足夠多的錢來購買,就叫有效需求。
什麼叫潛在需求?有購買的慾望,但沒有足夠多的錢,就叫潛在需求。
如何刺激潛在需求變為有效需求?
那就是消費貸款,用低利率和寬松的貸款條件來增加消費貸款,鼓勵消費,提前消費,「今天花明天的錢」。
銀行貸款是典型的「嫌貧愛富」,越富裕的人,銀行越願意貸款給他;越貧窮的人,銀行越不願意貸款給他。畢竟貸款給「三無人員」(無資產、無工作、無固定收入)加大了銀行的風險,銀行擔心窮人無能力償還貸款的本金和利息。
消費貸款主要針對「四有人員」(有資產、有工作、有固定收入、有信譽)而暫時錢不夠多的人,鼓勵他們提前消費,「今天花明天的錢」。
中國的「三大消費熱點」:住房、家用轎車、旅遊。
還有手機、電腦、娛樂、教育等消費熱點。有人說教育是投資,也有人認為教育是消費,總之老百姓花費在子女教育、自己再學習(成人教育)的學費佔了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子女上學學費太貴」也成了焦點話題。

二、提高工資,特別是提高中低收入的工薪族的工資,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國內需求。

中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增加消費的慾望強烈,如果漲工資,增加他們的收入,可以迅速地把潛在需求轉換為有效需求,增強消費者的購買力。
「月光族」:是指把每個月賺的錢都用光、花光的人,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輕一代,他們與父輩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不同,喜歡追逐新時尚,只要吃得開心,穿得漂亮,花錢花得瀟灑,根本不在乎錢財。「月光族」的口號:掙多少花多少。
「月光族」為擴大國內需求做出了貢獻。

三、鼓勵買車買房,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國內需求。

家用轎車在降價,但養車的費用在上漲,「買得起、還得養得起」,汽油、柴油漲價後,增加了養車的費用,也加重了車主的負擔。在油價上漲的同時,停車費、罰款、保險、保養費用等都在增長。這也增加了「有車族」的消費。

中央政府出台了政策拯救A股市;各省市地方政府也開始出台政策拯救房地產市場。
「政府救房市」也成大家爭議的話題,有人贊成,有人反對。
救房市的前提:房價要降價,降到合理的價位,放棄暴利,回歸正常價位,擠掉房價的泡沫,讓更多的人買得起房。

刺激國內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改善民生,發展內需推動型經濟。

③ 為什麼要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其中內需要指什麼!

內需」是一個經濟學名詞,即內部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兩個方面。一般把對外國的出口看作外需,內需就是相對的國內的需求。包括國內消費需求和投資的需求 。

經濟增長有"三駕車",即擴大國內投資,刺激國內消費和擴大外貿出口。擴大內需主要是通過擴大國內投資和國內消費來帶動國民經濟增長。

(3)內需驅動型經濟是什麼擴展閱讀

必要性

1、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國際市場風險加劇,外貿出口難度加大。數據顯示,雖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加快,但其增速遠遠低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而貿易順差更是屢創新高。這一經濟運行態勢,將可能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

2、由中國國情決定,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推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是國內需求。國內市場廣闊,是中國最大的優勢。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中國經濟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增強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

擴大內需是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由中國國情決定,中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過渡,無論是市場容量還是未來發展,潛力都十分巨大。

3、中國國內市場存在著廣泛的需求。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調整,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加快和進一步改善,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都會帶來巨大的需求。

4、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國內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擴大。所以,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國內需求,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④ 什麼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所謂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指的是消費。

通常我們叫消費為內需,內需即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拓展資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總量的不斷攀升,而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即最終消費率)卻呈現出遞減的趨勢。為有效緩解投資消費失衡,「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

因此,要充分挖掘內需潛力.積極探索擴大消費需求的新思路和新政策.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均衡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實現持續平穩較快增長。

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即擴大國內投資,刺激國內消費和擴大外貿出口。擴大內需主要是通過擴大國內投資和國內消費來帶動國民經濟增長。

1、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配合運用稅收,價格等經濟杠桿,全力解決有效內需不足的矛盾;

2、提薪。適當提高社會保障「三條線」的保障水平,提高工職人員工資。

3、降息,暫停徵收利息稅(2008年10月9日起暫免徵收利息稅);

4、調整消費政策,培育消費熱點,優化消費環境,更新消費觀念,千方百計的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開拓農村市場,刺激假日經濟,調整限制消費的稅費政策等;

5、促進人們理財觀念、消費觀念、就業觀念的轉變;

6、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免除消費後顧之憂;

7、推行積極的就業、再就業政策。

閱讀全文

與內需驅動型經濟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打王者如何讓自己的經濟快速發展 瀏覽:56
王安石變法在經濟軍事方面有哪些舉措 瀏覽:328
新婚姻法住房公積金如何分割 瀏覽:281
還有個大瓜什麼幸福一家人 瀏覽:386
硬體健康功能在哪裡 瀏覽:400
夕陽產業怎麼做出朝陽事業 瀏覽:34
淄博市新經濟開發區房價多少了 瀏覽:827
管理員如何做好一份事業 瀏覽:171
返鄭健康證怎麼辦理 瀏覽:82
匯祥幸福里是哪個施工單位 瀏覽:280
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有哪些規劃 瀏覽:787
男人健康檢查有哪些好處 瀏覽:271
什麼動物生活里有故事 瀏覽:928
累無幸福感怎麼回事 瀏覽:617
婚姻中怎麼把握自己的位置 瀏覽:280
關於活潑的小故事有哪些 瀏覽:459
園林局下屬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463
為什麼大家都說愛情像流星 瀏覽:967
大美女穿什麼衣服 瀏覽:111
肉體和精神上的愛情哪個更好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