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內容:
1、管理體制: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3、分配製度: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
4、中心環節是擴大企業自主權。
1.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的過程中,城市在管理體制上、發展多種經濟形式等幾個方面展開的;給企業松綁;簡政放權、疏理流通渠道:真正在體制上進行改革還是從城市開始的、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2.使企業成為經營;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把企業搞活;主要是圍繞著企業擴權試點:增強企業活力;實行政企分開、試行經濟責任制;使工農業生產獲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在所有制方面.經濟體制改革的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混合經濟:調動了企業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或者說難點問題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們要繼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大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等。二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尤其是加快資本市場要素市場建設。三是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通過公共財臘滾政體制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繼續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健全資本市場,完善政府的投資和調控體制,尤其是要發揮經濟和法律手段在宏觀調控的主導作用。四是要深化與民生有關的體制改革,主要是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完善鄉鎮機構設置、義務教育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察局檔以及土地徵用制度、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第十一條國務院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和省、敗亂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分別組織編制全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城鎮體系規劃,用以指導城市規劃的編制。
第十二條城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城市規劃。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城市規劃,由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
B.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內容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內容:
1、管理體制: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3、分配製度: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
4、中心環節是擴大企業自主權。
(2)經濟體制改革從哪些方面出發擴展閱讀: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要點是:
(1) 簡政放權。要使所有管理經濟的政府機關同企業從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繫上脫鉤,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2) 敞開城門。在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和由城市統一組織城鄉的生產和流通的同時,打破封閉和分割。
(3) 搞活企業。1981年開始,經國務院批准,沙市、常州、重納告慶先後進行了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在江消仔蘇省常州市召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拿茄汪點工作座談會」。
C. 經濟體制改革包括哪些方面呢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答:
1、以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權關系調整為核心和主線。
改革者也許並沒有意識到最初的,以「放權讓利」為內容的改革就是產權改革,當時也沒有產權理論作為指導。但是,這場改革實質上就是權利關系的調整。這種選擇也許是制度變遷的內在力量的推動和人們的本能選擇。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關的改革,都是以責權利關系及其制度的調整為核心和主線。農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的推行,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鄉鎮企業的建立、發展和改革,在家庭聯產承包制基礎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業產業化等。考察這一過程,我們發現每一步改革的實質都是「產權制度改革」或「產權關系的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是產權制度改革,因為放權讓利、利改稅、承包經營責任制、租賃經營責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質上都是調整企業和政府的產權關系。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實質也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責權利的界定和調整。
2、以舊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強烈的環節——農業制度為突破口。
從總體上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最早是從農村的土地產權制度和生產組織制度開始的。為什麼制度變遷首先發生在農村?我們認為這是適應客觀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選擇。農產品的統購統銷制度、價格剪刀差以及戶籍管理制度,使農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損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名為集體經濟,實為變相的國營經濟。與城市的集體和國營經濟不同的是,國家對農村的集體經濟基本上「管而不包」。這樣農村改革的機會成本很低,農村對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強烈。因此,農村相對於城市而言,舊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產生,自發的制度變遷發生之後,更能夠得到政府的迅速認可和支持。
3、允許舊體制外生產新體制,即體制增量調整與體制存量調整並行,而且以前者促進後者。
中國的經濟體制,在舊體制的根本性變革難度較大的情況下,確實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量改革、體制外突破來改革經濟體制的結構和促進或倒逼舊體制的變革,這是漸進式改革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經驗之一,應該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和經濟的持續增長靠的就是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無論體制改革還是經濟增長,都是「兩條腿」走路。公有制經濟(包括集體經濟和國有經濟)的體制,一直都在改革,甚至比非公有制經濟的出現要早。對集體農業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的改革,包括對土地制度的改革,都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了。而且,在強調體制外改革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決不應當忽視國有經濟在改革和發展中的巨大作用。與非國有經濟相比,國有經濟市場化的速度較慢,這固然不利於市場化的進程,但是可以使大量經濟資源特別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部門處於政府直接控制之下,這不僅有利於維護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有利於控制轉軌過程中的各種矛盾,而且能夠在市場機制很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政府的調節彌補市場的不足,克服市場的缺陷,充分發揮政府導向的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國有經濟實際上也為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非公有經濟的發展承擔著成本。我們假設:國有經濟體制一開始就徹底變革,那麼,非公有制經濟能否發展到現在的水平?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能否順利?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要改變。
4、包括政府在內的多元主體聯合創新體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經濟體制變遷過程中的初始主體可能存在比較大的差別,但是在制度的設計和變遷過程中,是多元主體聯合創新體制,並不斷進行著角色的轉換。其中,政府作為多元主體中的一員在體制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以農村改革為例。前面已經分析,農村經濟體制變遷包括許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股份合作制和與農業產業化相適應的正在進行的制度創新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主體扮演不同角色,起著不同作用,不同階段的角色及其作用又是有所變化的。政府雖然不是在每一項改革或改革的每一個環節上都充當主角或領域者,但是,它作為重要的制度變遷主體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家庭承包責任製作為制度創新在很短時間里向全國推廣,則屬於新制度的擴散。在這一過程中,中央政府是最重要的主體。它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認可、支持極大地打消了廣大農民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顧慮,使新制度以盡快的速度擴散。當然,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實是:這一變革除了觸犯了少數人的既得利益外,於農民、於中央和地方政府、於城市居民都是有益的,基本上屬於帕雷托改進,所在大家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支持改革的。
家庭聯產責任制也有局限性。還是農民自己在實踐中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自然地創造了一種揚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適應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制度形式——股份合作制。毫無疑問,廣大農民自己是主角,他們是制度的設計者和實施者。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基本上是認可、順應、引導。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創新,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又拉開了帷幕。農民現在已經意識到家庭小規模經營對他們的種種不利。因此,農民們自己又在探索,他們仍然是創新的主角。
鄉鎮企業的發展既是中國農村的產業革命,又導致了整個農村經濟體制的重要創新——可以與農業中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相提並論的制度創新。這一創新有一個過程,在過程的不同階段,創新的不同主體及其相互關系是有所變化的。幾乎在家庭承包制剛剛全面實施的同時,「社隊企業」開始實行承包制,即由公社、大隊包給一些「能人」。這些「能人」都是農民,是農民中的「基層幹部」或原來就是「社隊企業」的經營者。第一步制度創新,是由「基層幹部」唱主角,集體代表——公社、大隊、生產隊及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廣大農民共同參與的,幾乎沒有反對的主體,因為它對任何一個群體或階層或國家,都是有益無害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顯然支持,但不是創新的發動者和領導者,不是主角。
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有些大膽的農民開始投資辦企業了。有些單獨辦、家庭辦,有些是農戶合夥辦,這就使鄉鎮企業自身的組織也出現了新形式——家庭企業和合夥企業。非公有的鄉鎮企業取得了超常發展。農民自己仍然是創新的主角。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起了一個「放」或「允許」的作用,即所謂「給政策」,例如國務院1984年的4號文件認可、允許個體或聯合投資。當然,「放」本身也是一種對創新的「參與」,它與阻撓或觀望是不同的,與一般的「支持」也不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也是這一制度創新的重要主體。
20世紀9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進行了更深層次的體制創新,目標是與現代市場經濟接軌。最大的特點就是政府特別是縣以上的政府基本上退出了「制度創新主體」行列。因為經過第一、二步政府「放」以後,鄉鎮企業走上了自我發展、自我創新的道路。在政府跟鄉鎮企業沒有產權關系,鄉鎮企業也不再需要政府「放」什麼權、給什麼政策的情況下,政府面對鄉鎮企業的制度創新,就顯得沒有什麼可為了。進入9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從合夥制到股份合作制,甚至有些向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團化的演變,都是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投資者和廣大農民自己的事情,他們順應市嘗產業變化的需要,很自然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產權關系和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創新。這是由他們的產權及由此決定的經濟地位和經濟利益關系決定的,他們有產權,從而有談判實力,能夠左右制度變遷的方向,而且也必須左右,以維護其產權收益。
國有企業至今為止的制度創新,盡管地方政府、企業及企業員工等主體在不同階段的角色或作用在變化,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創新初期很短時期外,一直都是創新的主角,一直都是它主導,它決定創新的方向和方式,並組織試點和推廣。
5、從制度變遷的規律和中國實際出發,選擇漸進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對於體制轉軌,理論上存在多種途徑或方式。在實踐中,也有多種方式,人們把20世紀開始、持續至今還沒有完成的許多國家的改革,大體上劃分為兩種方式:漸進式改革和激進式改革或「休克式療法」。從改革的效果來看,比較多的人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漸進式改革更加成功。主要標志是,在市場化改革推進過程中,經濟快速發展,連續20年經濟平均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物價上漲率限制在公眾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從1979年至1999年,社會零售物價上漲率平均為6.6%(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從1985年至1999年平均為8.9%),沒有到兩位數,從而沒有危及經濟穩定和社會穩定(張卓元,2000)。由於經濟快速發展,物價上漲率總的來說處於居民可承受的范圍內,全國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有較大提高,得到改革的實惠。
所謂漸進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經濟制度不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限制或阻礙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逐漸地改革。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體現在許多方面:從農村改革開始,然後擴展到城市;先著力發展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非國有制經濟,而後重點推進國有經濟的改革;先發展商品市場,然後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價格改革先調後放,調放結合,並逐步同國際市場價格相聯系;生產、流通、價格等都出現計劃內外雙軌制,然後向市場單軌制過渡;經濟特區、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內地推開,實現全方位開放等等。在改革推進的方法上,也是這樣。先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後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步實行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整體推進;還有是先易後難,先改革那些比較容易改的領域,最後搞攻堅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中國的國有企業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有著密切關系。由於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牽涉到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社會成員的就業與福利保障,所以一直是中國經濟改革中最為復雜、最為困難的改革。為了保持社會穩定,避免對企業的迅速改革可能導致的生產下降,失去社會大眾對制度變遷的支持,同時又要提高企業經營效率,中國企業制度的變遷實際上是通過體制外變遷和體制內發展相結合的道路來推進的。也就是前面分析的「兩條腿」走路。
當然,我們只能說,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比較成功。但是,它同樣有其局限性。而且,我們也不能認為或斷定激進式改革就不成功或不能成功。一切有待更長時期的時間去檢驗。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制度變遷所面臨的環境和約束條件不同,改革道路的選擇也可能不同。
D.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從哪些方面展開主要反面是什麼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展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內容: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改革購銷體制,允許進入市場、自由買賣。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府、村民委員會。
作用: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全國農業得到大發展;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給個管理體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為以簡介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改革所有制,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改革產權制度,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分配製度:把分配種的平均主義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作用:調動了工人生產的積極性,增加了企業的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E. 經濟體制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經濟體制的改革最重要的是經濟制度的改革經濟制度包括:基本經濟制度、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分配製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保障的內容: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安撫)、社會互助
F.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從哪方面展開主要內容是什麼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推開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1979年開始在農村進行了兩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點是實行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順農民與集體的關系。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承包給農民家庭分散經營。從1982年開始,取消了原來的人民公社制度,恢復鄉(鎮)、村政權機構。同時,國家從1979年開始連續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第二步改革的重點是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理順農民與國家的關系。從1985年起,國家取消了過去實行多年的農副產品統購派購制度,實行合同收購的新政策,把農業稅由過去的實物稅改為現金稅,基本上確立了國家與農民實行等價交換的關系。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從進行擴大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試點開始的,已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了局部改革試驗和探索。1978年夏,四川省率先進行6個企業擴權試點,1982年擴大到全國6000多個企業。第二階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經濟管理體制。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此後,全國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移到了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深化企業改革 自1984~1987年,國務院為增強企業活力,逐步深化企業改革,先後發布了13個文件,作出了給企業擴權的97條規定,各地區、各部門也相繼給企業下放了一些權力,使企業有了一定的自主權。 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通過1979~1986年的改革,調整所有制結構,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方式,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全民所有制工業已由80%下降到68.7%,集體工業由20%上升到29.2%,個體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已發展到 2.1%。 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主要是:①搞活消費品市場。通過對商業實行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和減少流轉環節的改革,改變了過去消費品統購包銷的制度。②建立生產資料市場③發展資金市場。④在一些大中城市進行開辦技術市場、勞務市場、信息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試點。⑤改革價格體系。 改革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工資制度 從1983年開始,實行了企業兩步利改稅和產品稅、增值稅。到1986年,國營企業留利比改革前增加了 4倍。從1987年開始,又將折舊和大修理基金全部留歸企業,增加了企業自主支配的財力。1987年,地方財政收入已佔國家預算的49%,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在調整國家和企業、中央和地方分配關系的同時,還改革了工資制度,以調整國家、企業與幹部、職工的分配關系。從1985年7月起,對國家機關幹部和事業單位的公職人員實行了以職務工資為主的新的結構工資制度,將企業原有的300多種工資標准簡化為3類產業5個工資標准,普遍給企業職工實行了升級和套級。1987年又實行了在國家規定的工資總額內,由企業自主決定內部工資和獎金分配的辦法,進一步落實了按勞分配原則。 進行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發展橫向經濟聯合 從1980年開始,先後在全國72個大中城市進行綜合改革試點,對9個城市實行了計劃單列,賦予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在16個中等城市和哈爾濱市進行城市政府機構改革試點,在 5個城市進行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在17個大中城市進行住宅商品化試點,並在全國 1/3的地區實行了市帶縣的新體制。在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方面,到1987年上半年,全國已建立了 3.2萬個新的橫向經濟聯合組織,組建了100 多個大型企業群體和企業集團,形成了49個跨地區的橫向經濟聯合網路,出現了一批以中心城市為依託的經濟區,如上海經濟區、東北經濟區、西南五省區六方經濟協調組織等。 擴大對外開放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從1979年7月開始,對福建、廣東兩省實行靈活政策和特殊措施,對外開放。1980年,陸續興辦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見中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了沿海14個港口城市和海南島,興辦了13個經濟技術開發區(見中國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開放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帶。隨後又逐步開放山東和遼東兩個半島。到1987年初,在中國大陸已興辦了7700多個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中國還在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興辦了 270多個合資或獨資企業。進出口貿易總額逐年增加,已達到700多億美元。 深化改革的長遠目標是,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總目標,把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以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為前提,實現國家由直接控制為主向間接控制為主的轉變,把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和商品經濟的創造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起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體制,最終實現「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長遠目標。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推動作用,使國民經濟擺脫單一發展模式,在多種混合模式下快速發展,適應時代經濟發展潮流,為中國的崛起奠定基礎。
G.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開始,主要內容是實行()
1:先從農村開始。
2;主要內容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3:從完全公有制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國大陸的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的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轉折,也是現行中國大陸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陸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於農村改革,農村改革的標志為「包產到戶(分田到戶)」即後來被稱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俗稱「大包干」)。
5: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也是在這次會議上開始形成的.這次會議還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團.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優點:
a、解決了合作社時期監督困難的問題,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和效率。
b、與我國農村人口規模大,土地少的基本國情相適應。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分離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其收益分配明確劃分,大大刺激了農業總產出和剩餘產品的增加,增加了農戶的財產,使得農民的生活大幅度改善。
d、有利於運用比較優勢,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
H.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內容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內容:
1、簡政放權。
要使所有管理經濟的政府機關同企業從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繫上脫鉤,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2、 敞開城門。
在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和由城市統一組織城鄉的生產和流通的同時,打破封閉和分割。
3、搞活企業。
1981年開始,經國務院批准,沙市、常州、重慶先後進行了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
(8)經濟體制改革從哪些方面出發擴展閱讀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實行改革開放,中國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長期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