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都市經濟圈是什麼意思(南京都市區是什麼意思)
1、南京大都市圈是什麼意思。
2、南京都市經濟圈什麼意思。
3、南京都市經濟圈啥意思。
4、南京劃都市圈是什麼意思。
1.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位於桐基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帶核心地區,地跨蘇皖兩省,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建設的跨省都市圈。
2.南京都市圈連南接北、承東啟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類型豐富,是長三角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判晌展的重要傳導區域,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3.南京都市圈基礎產業實力雄厚、金融體系完整、科教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製造業、旅遊業、金融業、科教和文化中心,歷史上這里是吳楚文化的交匯地帶、南北文化的交融區域,同時也是近代文明興起之地,集歷史、近代、現代特色文化於一身,融吳楚文脈、南北文化、中西文明於一體,具有兼容並蓄、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徵。
4.南京都市圈的戰略定位為:輻射中西部的國際性重要門戶。
5.國際先進製造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6.泛長三角轉型和合作局沖謹發展示範區。
7.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級都市圈。
8.構建國際性的沿江先進製造業集群和以歷史文化、山水城林為特色的城市帶。
2. 6城市經濟有哪些經濟功能
城市經濟有哪些經濟功能:
主要經濟功能
是指建立在主導產業或主導經濟部門基礎之上,為本城市以外地區提供服務為主的功能。 這個功能的發揮以商品、勞務、資本和技術輸出為載體,以取得更多的財富為目的,從而實現城市的經濟增長。
輔助經濟功能
為城市本身服務為主的功能
這個功能的運作主要以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型產業為載體;這個功能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城市正常運行,為城市生產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條件。
3. 什麼是城市經濟
市經濟(urban economy)
什麼是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是指由工業、商業等各種非農業經濟部門聚集而成的地區經濟。
城市經濟的特點
城市經濟特點是:
①人口、財富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中;
②非農業經濟在整個經濟活動中占支配地位;
③經濟活動具有對外開放性。
城市經濟的發展
城市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引起城鄉分離而產生的。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僅受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的制約,而且總是同城鄉關系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的。
前資本主義社會,不論歐洲還是亞洲的城市,多數是當時社會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業和手工業薈萃之地,城市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消費性經濟的特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工業日益集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加強了城市與外界的經濟聯系,促成了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質、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城市成為工業生產、商業、金融、交通的中心。資本主義使城市經濟達到空前的繁榮和強大。這種城市經濟是依靠剝削和掠奪農村經濟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的發展過程,也是城鄉對立和矛盾加劇的過程。
社會主義使城市經濟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主義城市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有計劃發展的經濟,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中國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業發展緩慢,經濟極其落後,內外貿易凋敝,城市數量少,分布不合理,居民生活貧困動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大力發展原有城市經濟建設的同時,又新建了一批工商業城市。到1985年,全國設市建制的城市達到324個,其城市總人口(不包括市轄縣)達到 21228萬。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建設也有了很大發展。城市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到1985 年,設市建制的城市工業總產值佔全國69.7%,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和稅金佔全國相應企業的79.5%,城市工業企業職工人數佔全國的68.3%。
在中國,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城市以先進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村,推動廣大農村的現代化進程,農村則以自己的農副產品供應城市,支持城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城鄉之間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經濟聯系,走上了共同繁榮的道路,從而,為最終消滅城鄉差別逐步創造條件。
4. 中國古代城市經濟的什麼是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是指由工業、商業等各種非農業經濟部門聚集而成的地區經濟。 秦漢領土擴展,人口迅增,城市也增多和擴大。漢建置103郡,1578個縣,都有城市。長安(今陝西西安)、長陵(今陝西咸陽市東北)、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等城市人口都在20萬左右。工商業稱盛者有洛陽、臨淄、邯鄲、宛(今河南南陽)、成都五大都市。長安為最大的消費城市,城內設有九個市,商人有市籍,只准在市內按業設肆交易,所謂「九市開場,貨別隧分」(班固:《西京賦》)。東漢末年,江南也得到開發,人口增多,經濟日益發展。自三國時期的吳建都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到梁武帝時已有28萬戶,全城人口估計超過百萬,成為當時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唐代經濟續有發展,城市日益增多。當時,除長安外,以揚州、益州為最大城市,人稱「揚一,益二」。小城市也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多。大運河的開通,也發展了一批城市。如徐州的府離縣,元和四年(809)以其「為舳艫之會……防虞是資」,乃置宿州(《元和郡縣圖志·宿州》)。又唐中葉後經濟重心南移,江南41州的州治不少成為經濟中心,逐漸發展成為較大的城市。這時工商業城市大體還是在政治、軍事城市的基礎上發展的。
宋至明清宋代國土雖蹙,商品經濟卻有較大發展,城市也發生較顯著變化:①突破坊市制,城內隨處可設店肆,成為名實相符的城市。②有些新興城市的出現已不再以政治、軍事因素為主,而以經濟因素為主了。如泉州、汀州、溫州、潮州、漳州等均因海外貿易發展而形成;蘇州、真州(今江蘇儀征)、建康(今江蘇南京)、鄂州(今湖北武昌)、沙市、荊南(今湖北江陵)、潭州(今湖南長沙)等則由長江和其他內河貿易所形成。 明清兩代城市經濟的發展又有新的趨勢。表現在:①重點已不是原有大城市的擴大,而是位於交通樞紐的城市的繁榮。作為兩代首都的北京,人口從未超過百萬;原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口反而下降。而江南的應天(今江蘇南京)、京口(今江蘇鎮江)、揚州、蘇州因絲綢等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人口日增,至19世紀中葉都已有數十萬人口,城市人口總數大體上占州府總人口的 1/7至 1/4。漢中的經濟地位逐漸躋於長安,重慶的經濟地位逐漸超過成都,也屬於這種情況。臨清原為縣治,永樂間重修會通河後升為府,勃興「為挽漕之喉,為萃貨之腹,舟車絡繹,商賈輻輳」(乾隆《臨清縣志》序)。沿河淮安、濟寧、德州、天津,沿江蕪湖、九江、忠州,以及贛州、吉安、衡陽、永州等城市的發展,都是如此。②宋代以後,縣以下的市鎮興起,到明清已形成市鎮經濟體系,成為大城市和農村集市之間的一級市場。其中如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實際已是工商業大城市了。
5. 城市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經濟學研究的內容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是,人們如何做出決策的;
第二方面是,人們如何相互影響的;
第三方面是,整體經濟又是如何運行的。
這理解起來不難,就是以小見大。從微觀上來講,研究人們如何做出決策,當做出決策後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這種相互之間的影響觸發蝴蝶效應,影響到了宏觀經濟,最後就是觀察整體經濟又是如何運行的。
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可以概括為經濟學十大原理,我們可以來分別梳理一下——
(一)
人們是如何做出決策的。這有四個原理在影響著人們的決策。
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的取捨
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有時候你做了A事情,就不可能同時又在做B事情,就好比你在學習經濟學,就不可能同時又在學習天文學,在這兩種學科之間,必須要做取捨。
又比如在某一時間你在學習經濟學,就不可能和女朋友一起去看電影了,這就必須在學習和玩之間做出取捨。
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又或者想做一件什麼事,就會有不同的取捨。想考上理想的大學,就必須舍棄掉在高中那段時間玩的心思,這個社會也一樣。
社會面臨的就是效率和平等之間的取捨。
比方說工廠生產產品,為了更有效率生產更多的產品,必然會排出更多的廢水廢氣,這就影響到了周邊人們對藍天的訴求,為什麼其他人有藍天而我沒有?我需要平等!這時候政府出台了節能減排,保護藍天的政策,這就必然迫使大部分工廠關門或者不能不花更多的錢研發節能減排的設備,這就影響到了效率,要GDP還是要藍天,這其實就是效率和平等之間的取捨。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面臨各種取捨,第一個原理就解釋了人們在參與經濟活動時處於一個什麼的狀態。接下來的第二、三個原理就是告訴人們,在面臨取捨時該如何考慮。
原理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機會成本一詞,什麼是機會成本?簡單來說就是為了得到某樣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第二個原理的根本思想,就是在面對選擇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機會成本。考慮這個行動的成本和收益如何。
如果在同樣的時間內成本內,經過自己的計算,在未來一生中學習經濟學帶來的收益比學習天文學要更多,那就應該學習經濟學。
如果在兩個小時內,和女朋友看電影的心理效應比學習多,或者你覺得如果不陪女朋友看電影,女朋友就很有可能就吹了,風險比較大,那麼就應該去陪女朋友。
當做出一項決策時,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每一種可能的行動所帶來的機會成本。在一些大學時,運動員如果退學去參加職業運動,是因為他認識到在大學這幾年裡學到知識的收益遠比不上每年賺幾百萬美元的收益。
原理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通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為了最大化的利潤目標,通常會合理地運用手中的優勢和資源。而邊際量就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內容。
理性人通常會比較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來做決策。
比如說你有事需要開車回家,從深圳到長沙的固定成本就是油費加過路費,還有汽車的損耗等等,算出來回一次家,成本是1000元,五個座位,每個座位成本200元,你在老鄉群等地方只招到一個人一起回家拼點車費,在出行前的最後一個小時,突然有個人說他需要去長沙,但他只有100元錢,那載不載他呢?從邊際成本考慮,應該載,因為當成本固定下來後,不管有沒有人,都要1000元,而每增加一位乘客,邊際成本幾乎可以不計,而帶來的邊際收益卻是100元,邊際收益遠大於邊際成本。所以載他是有利可圖的。
如果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你人數已經招滿了,這時候再一個人,說他願意出300元問你願不願意載。這時候你可能不會載他了,為什麼?因為載他的收益是300,而帶來的邊際成本可能是扣分加罰款,還有安全風險,所以邊際成本遠大於收益,所以這樁成意就不值了。
相同的例子還有很多跑省道縣道的司機超重多,而為什麼高速超重的就少一點。另外為什麼水是必需品但卻賣得這么便宜,鑽石沒一點用還這么貴,這些都可以通過邊際成本和收益去分析。
習慣於邊際思考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但學完經濟學後,我們就會發現很多現象是因為人們考慮了邊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