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和發展
戰後西歐國家到處是殘磚斷瓦,需要在廢墟上重建,經濟的恢運襲者復困難重重。但西歐國家利用美國的援助,發揮本國高素質勞動力的優勢,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採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禪配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大體達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日本在給亞洲人民帶來災難的同時,本國也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戰後美國在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20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扶持日本。朝鮮戰爭爆發,美軍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用物資,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繁榮。同時旁薯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的近20年間,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日本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同時每年把全部財政預算的百分之二十以上投入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
通過比較不難得出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點有:1)都得到了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或扶持;2)都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教育,培養人才;3)都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貳』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但是,納粹德國1913一1938年的經濟年均增長2.6%低於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遠遠低於1950一1960年的7.6%或1950一1970年的6.2%。所以,納粹德國的經濟只能叫復甦。
農業
農業領域在納粹黨上台前的1932年,德國農、林、漁業的總產值為87.13億金馬克,納粹統治的第一年增加到102.9億,1934年為95.53億,1935年為92.06億,1936年一躍為105.98億,1937年降為95.15億,1938年又達到102.59億。糧食自給率由1932年的75%上升到1933一1934年的80%和1938一1939年的83%。1928年消耗的食品熱量「出自本身」供給的佔68%,1932年佔75%,1936年佔81%。1937一1938年,德國的糧食有89%、牛奶製品有90%、肉類品有95%、魚消費量有74%、蛋消費量有79%是本國生產的。
工業
公園工業領域1936年,德國工業生產恢復到了1929年的水平;1937一1938年,仍持續上升。德國工業的發展速度令美、英、法等國望塵莫及。根據英國學者湯因比的數據,德國在1938年佔世界製造業產量的14.3%,超過法國和聯合王國生產的總和。到1938年,德國的鋼產量達2330萬噸,居歐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國的鋁產量為19.9萬噸,占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位。德國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顏料生產的2/3和顏料輸出的90%。在30年代,德國控制了全世界鉀輸出額的70%。德國是世界上人均擁有收音機數量最多的國家。
1933年一1939年,德國的軍工生產增加了7倍。以軍用飛機生產為例,1934年的產量是840架,而1939年達到了4733架。德國大批的機場、國防公路和防禦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運行。這些都為希特勒軍隊在戰爭初期階段取得節節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外貿
德國通過推行「劃撥清算制度」,在中歐和東南歐日益建立起了自己的經濟優勢。1938年,在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以及希臘的進口貿易中,德國所佔比例已經分別達到了30%,35%,33%,48%和29%。1933一1938年,德國通過易貨貿易、限額制度等手段加大了對巴西、智利、墨西哥和秘魯等拉丁美洲國家的出口。至1939年,德國己經佔到了上述拉美國家出口份額的1/4。德國在這些國家的進口額中所佔的比重雖然仍低於美國,但其出口增長幅度卻明顯高於美國。
德國的輸出品主要是工業成品,而輸入品則主要是原料和食品。1937年,德國工業成品在輸出總額中佔82%(1929年佔73%),而原料和半成品只佔16.5%。在德國輸出的成品當中占最重要地位的是機器設備、光學儀器以及精密機械設備。化學工業製品是德國輸出重要部分,曾佔全世界第一位,這種製品在德國輸出總額中佔12一13%。德國輸出的原料主要是煤和焦炭,輸出的半成品主要是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
德國的國外投資在1938年僅為6.76億美元。如果把專利權、隱蔽資本和其它財產頁計算在內,德國的國外資本在二戰將近結束時約為62億美元。德國在亞洲各國(中國、日本、伊朗等)的投資也很大。1937年,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達1.37億美元。
財政
德國外債由1932年的200億馬克下降為1938年的90億馬克,銀行利率由6%降到了3%,國民收入由430億馬克上升到800億馬克。
就業領域希特勒上台兩年後,使德國的失業人數從600萬降至了400萬,到1936年基本達到了充分就業。以9月30日為每年統計截止期限,德國1933年的失業率為20%;1934年為20.5%;1935年為9.6%;1936年為5.7%;1937年為2.5%;1938年僅為0.95%。德國失業人數1933年為550萬,1935年為200萬,1937年不到100萬,1939年只有幾萬了,基本上「消滅」了失業現象,並且出現了勞動力短缺。
其他領域1933一1939年,德國的鐵路營運里程由5.8185萬公里增至6.1940萬公里;興建了被稱作「autobahn」的四車道高速公路系統,公路在德國中心地區蜿蜒了2000英里,司機可以以每小時50英里的驚人速度持續直線行駛好幾個小時。這可以說是現代高速公路的先驅。普通的德國人只要有了車就可以享受高速公路系統帶來的便利,而希特勒允諾給每一個勞工家庭都配車。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運動、閱兵、火炬遊行等,甚至還有奧運會這項崇高的賽事。
德國商業銀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82.98億馬克;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1933年68.50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235.75億馬克;而物價指數如以1913年為100,1933年到1939僅由68變為了78。城鎮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國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總數的67.2%上升為69.9%,據估計,從1933到1939年有100多萬德國農民搬遷到城裡。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叄』 二戰歐洲經濟
德國經濟概況:德國經濟-------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中國與德國的經貿關系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位居歐洲首位,在國際上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經濟強國和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貿易國。德國經濟1993年經歷了戰後最嚴重的衰退,1994年回升強勁,國內生產總值增幅達2.9%,1995年增幅明顯減緩,為1.9%。 1996年德國經濟低速增長,增幅1.4%,主要得益於出口的增長,全年出口增幅達4.6 %。國內設備投資趨於活躍,增長2.6%;建築業投資則出現2.7%的負增長。公共消費增加2.8%,但私人消費僅增長1.4%。德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失業急劇上升,1996 年失業人數397萬,失業率10.4%。企業破產嚴重,達25530家,比上年增加14.3%。東部經濟重陷困境,1996年經濟增幅僅為2%,遠低於上年5.3%的增長速度。另外投資環境惡化,產業結構調整相對滯後也是困擾德經濟的重要問題。
自然資源
德國屬於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在工業原料和能源方面主要依靠進口。礦物原料(鋼、鋁土礦、錳、磷酸、鎢和錫)對外國的依賴特別大。德國擁有少量鐵礦和石油, 天然氣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國內滿足, 硬煤、褐煤、鉀鹽的貯量較豐富。德國森林覆蓋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以針葉林為主。在西部, 私人林佔43%, 國營林佔32%, 其餘屬於社團或地方。全國生產的木林只能滿足國內木材需求的45%。褐煤是采礦工業中最大的一個工業部門。褐煤礦主要分布在萊茵蘭勃蘭登堡州南部和薩克森州, 有開採的儲量為560億噸。由於鈾的儲量有限, 自1981年起, 不再開采鈾礦。核電站所需濃縮鈾由國外進口。
行業概況
(1) 農業概況
德國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 農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4%, 擁有高度發達的農業,80%以上的農產品能夠自給,部分進口也是出於調劑品種或價格因素。勞動生產率40多年來有了極大提高,1950年一個勞動力只能養活10人,到1994年則能養活 95個。國家對農業實行補貼,農產品價格上漲低於工資的增長。據統計,1950年一個中等收入四口之家的伙食費占家庭全部支出的45%,到1993年已下降到15%。
德國北部農戶經營種植業較多,南部則飼養業較發達。目前全國農用土地1700萬公頃, 農戶不足60萬戶。德國農戶年投資約300億馬克,年營業額700億馬克,其中400億為飼養業,300億為種植業,所生產的產品的85%作為食品工業用的原料,為9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在農業中,90%農戶經營飼養業及普通種植業(穀物、甜菜等),10%農戶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煙草等專業戶。專業戶盈利高,但風險也大。普通農戶為減少風險,一般是飼養和種植並舉,但有側重,以應付萬一的災害。每戶農民年平均收入4.5萬馬克,在歐洲屬中等水平。以產值論,德國種植業中最大項目是穀物,其次是水果、甜菜、鮮花和觀賞植物、蔬菜等。在飼養業中,最大項目為奶牛,其次為豬、牛、雞等。
(2)工業概況
德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工業, 工業對於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 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40%。重要的工業領域有鋼鐵、采礦、精密儀器和光學儀器、航空航天、紡織和服裝、食品工業和造船工業等。雖然國民經濟逐年增長,但由於德國的工業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其能耗反而持續下降。雖然西德工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下降,但它仍然反映聯邦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對外經濟交往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西德各工業部門之間發展不平衡, 一些傳統工業--鋼鐵, 造船,採煤,紡織工業現都成為夕陽工業, 產量和產值都減少很多, 造船和採煤工業靠著國家補貼度日。汽車工業、 機械製造、化工工業、電工電子業、食品工業成為德國的五大工業支柱,其銷售額占整個工業的58%, 就業人數佔40%。 但近兩年來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發展速度減緩。 目前在西德屬於高速增長的部門是塑料加工、有色金屬、航天航空工業及電訊和數據加工工業。
(3)服務業概況
經過四十餘年的發展,德國的工業和 農林 牧漁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均逐年減小, 而第三產業(包括商業、交通、服務等行業)則持續壯大。國民生產總值中, 第三產業占將近60%。從就業人數看,在全部就業人員中, 第三產業佔50%。主要包括商業、交通運輸業、電信、銀行、保險、出租房屋、旅館、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部門。旅遊業發達, 每年有大量遊客在德國旅遊。
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35387億馬克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43300馬克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4%
國民收入:26650億馬克
匯率:1美元=1.7793馬克
通貨膨脹率:1.5%
失業率:10.4%
德國經濟-------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德國經濟決定整個歐洲經濟。作為西方七個經濟強國之一,德國經濟在歐洲穩坐第一把交椅(等於英、法總和),被稱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其GDP占歐盟的三分之一。在全球貿易中歐洲佔36.9%,而德國本身就佔了歐盟的一半。
由於歷史原因,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他們得以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隨著歐洲統一進程的不斷發展,德國在歐洲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趨勢是成為歐洲的經濟中心。1999年開始使用的"歐元",德國馬克占其分額的45%,未來歐洲中央銀行總部將設在德國法蘭克福。
德國從二戰後的一片廢墟中重新擠身於世界經濟強國是有其原因的,德國自然資源匱乏,主要靠優質的工業產品出口,進口工業原料、農產品和其他資源型產品,以促進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這主要歸功於社會市場經濟制度在德國的成功實踐和德國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為了促進技術創新,國家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使得德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每年向國際市場提供了大量的汽車,醫葯,化工產品,光學儀器,機床,成套發電設備和環保技術設備等一流產品,比如德國著名的跨國公司西門子公司,賓士汽車公司,寶馬汽車公司,大眾汽車公司等。
在德國,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國家為他們提供技術創新的政策和其他必要的條件和幫助。為了加速將科研成果轉為實際應用,企業在技術轉讓等方面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勿忘給分!!
『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經濟狀況如何
基本上是一片廢墟
由於納粹德國的掠奪性佔領,大部分歐洲國家的經濟都處於崩潰狀態,而且由於戰爭的破壞,城市大都成為廢墟.
軍事上基本由盟軍維持當地的秩序,西歐主要是英美軍隊,東歐主要是蘇聯軍隊
但戰後東西歐的差距就體現出來了,因為歐洲是美國傳統的貿易區,因此為了盡快恢復歐洲經濟,美國為西歐國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以及低息和無息貸款,幫助歐洲重建
而蘇聯則是以侵略者的姿態出現在東歐,不但不為歐洲重建提供支援(其實當時的蘇聯也很困難啊)而且還大肆的掠奪歐洲的財富和資源,
同時在蘇聯的佔領區內強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這就是在東歐為什麼這么多共產主義國家,而在西歐卻沒有一個共產主義國家的原因)
這也直接導致了戰後東西歐發展的巨大差距
其實戰爭對一個地區和國家的破壞力是相當大的,作為二戰主要戰場之一的歐洲,遭受的破壞並不亞於戰後的中國和日本,但是因為美國的大量援助,以及歐洲本來就十分優秀的經濟政治基礎,所以在戰後不久就恢復了發展,而中國則陷入3年內戰,以及後來的朝鮮戰爭,從而錯過了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快班車
rzakzvhe 201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