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問題產生的前提是什麼它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客觀對象世界本身是沒有「問題」概念的,「問題」是專屬於人的概念。首先說什麼是「問題」?人們想做到某事時,就有了願景目標和背景條件。這願景目標與背景條件的差距就是「問題」。再說什麼是「經濟」?人類為了獲取生活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活動過程,就是「經濟」活動過程。經濟問題,就是如何獲取生活資料的問題。經濟問題產生的前提,首先就是經濟的願景目標的形成,其次是明確背景條件及其與目標的差距。這就形成了經濟問題。關於經濟問題的具體含義,那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你比如說,生活的柴、米、油、鹽問題,市場買賣的價格問題,等等。當然,這里只是說了實踐問題,還沒有說認識問題,或理論問題。例如,什麼是經濟?什麼是經濟問題?就可以在純概念意義上去討論。
你也可能是問經濟問題與非經濟問題的區別?這我只能簡單回答:經濟問題,是以有償方式獲得自己需要的物品或服務。非經濟問題就是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例如父母撫養兒女,兒女贍養父母,就不是經濟問題,而是道德問題。
----經濟與道德,互為陰陽。經濟屬陰,是手段,道德屬陽,是目的。事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在這里就是經濟與道德的和諧統一。
② 什麼是經濟活動的起點
消費是一切經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消費一般是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問題,也是最基礎的實踐問題,更是經濟活動中研究的重中之重,它體現著消費者行為的共性和一般規律性。
它既是經濟活動的起點,又是經濟活動的終點,但它不是原有起點和終點的循環往復,而是呈螺旋型在不斷升位中引發的一個又一個的新的循環過程。
特點
消費又分為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前者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勞動的使用和消耗。後者是指人們把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用於滿足個人生活需要的行為和過程,是「生產過程以外執行生活職能」。它是恢復人們勞動力和勞動力再生產不可少的條件。通常講的消費,是指個人消費。
例如,資本主義生產就是以剝削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為目的的生產。這就決定了勞動人民的消費被限制在很狹小的范圍內。勞動人民消費水平的低下又阻礙甚至破壞生產的發展,經濟危機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這就消除了生產和消費的對抗性矛盾。並且消費也成為推動整個社會生產的發展的強大動力。
③ 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經濟發展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自古以來,維護社會的正常穩定和良好秩序,是所有國家公共治理活動的重要價值和追求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手抓保持社會定」,「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維護穩定」,取得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雙豐收。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環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經濟發展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確保了維穩各項措施更深、更細、更實的落實。 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它既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人民群眾所要追求的生活目標。沒有社會穩定,無論多麼美好的發展規劃、方案都不可能實現。因此,地區各級各部門、各級黨政幹部必須始終牢固樹立「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不動搖,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抓好具體工作和措施落實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在體制、機制上加以完善和豐富,使維護穩定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總之,維護社會穩定,不僅要立足當前,確保眼前的穩定,而且要著眼於社會長治久安,使目前的穩定持久延續到未來,不能為了眼前的穩定而忽視長遠的穩定,更不能為了眼前的穩定而損害長遠的穩定基礎。為此,要在高度重視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立足當前、謀劃長遠、規劃未來,努力使地區維護穩定的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制度措施更加有力、基層基礎更加牢固,確保社會長治久安,確保政治大局持續穩定,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