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七項經濟指標包含哪些

七項經濟指標包含哪些

發布時間:2023-07-03 01:38:20

A. 經濟指標包括哪些

經濟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生產、失業率、貿易赤字、經常項目收支、資本帳收支、利率、生產物價指數、消費物價指數、躉售(批發)物價指數、領先指標、個人收入、商業庫存、采購經理人指數、耐久財訂單、設備使用率、房屋開工率。
經濟指標是反映某些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名稱和價值。 經濟現象的名稱用經濟范疇表示,經濟范疇的數量方面用數值體現。 例如,社會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是經濟類別,以數量和數值表示這些經濟類別的名稱「社會總產值」××億元,國民收入××「億元」是 經濟指數。 經濟指標在反映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定量表達時,是以經濟學理論確定的經濟范疇的含義為依據的。
拓展資料:
1、國內生產總值
GDP是_衡量經濟總量的指標,是最常用的經濟指標,也是觀察實體經濟最全面、最有效的指標。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按市場價格計算的生產活動的最終結果。在實際核算中,GDP的計算方法有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這三種方法從不同方面反映了GDP及其構成。
GDP=產出=支出=收入,怎麼理解?
從一個家庭的角度來看,衡量一個家庭當年的經濟總量,可以看到家庭成員當年生產了多少產品和服務,當年家庭收入增加了多少,支出了多少。在那年。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任何生產總是由各種要素組合進行,企業的所有產出都必須得到支付,從而形成各種要素收入(工人工資、資本利息、股東利潤、房屋和土地租金、等),所以產出與產生的總收入是一致的,任何企業的產出總是等於收入,因此,一個國家的總產出必然等於它的總收入。所有生產的產品要麼銷售,要麼不銷售。如果它們被出售,買方的支出是必然的。購後當期消費為消費支出,購後投資為投資支出。未銷售的產品只能作為企業庫存處理。庫存相當於企業投資的增加,企業庫存投資也被視為支出,這樣生產角度的GDP與支出角度的GDP是一致的。
2、工業增加值
工業增加值是報告期內工業企業以貨幣表示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結果。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應交增值稅=固定資產折舊+職工薪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或國有工業企業。
中國經濟波動主要體現在工業上,工業統計更加准確,因此工業增加值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檢測指標。

B. 國民經濟增長的七大指標是什麼

一、 關於主要指標

國民經濟指標非常多,僅《中國統計年鑒》中發布的統計指標就有數千個。就宏觀經濟指標來說,至今國際上也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宏觀調控指標體系。經過長期探索,並借鑒一些國家的經驗,黨的十六大確定了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這里重點報告一下這四大指標。

(一)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是一個寬泛、綜合的概念,是國力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所以,幾乎所有國家都把經濟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

考察經濟增長的最常用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及其增長速度。GDP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和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生產活動(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成果,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了中間投入價值後的余額,也就是當期新創造財富(包括有形和無形)的價值總量。國內生產總值是對一國總體經濟運行表現作出的概括性衡量,具有國際可比性,是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最重要的總量指標,為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並作國際比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把GDP稱作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GDP核算有三種方法:一是生產法,由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總和來表示,各產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是各產業總產值減去中間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勞動者(個人)收入、國家稅收(含規費)、企業利潤和折舊的總和來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存貨增加、凈出口幾項的總和來核算。實際上,任何國家的核算結果都不可能絕對准確地反映實際情況。但只要按照科學的態度去做,核算出的GDP及其增長率是可以基本反映總體經濟增長水平和發展趨勢的。

GDP是考察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並不是萬能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會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方式和為此付出的代價,三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四是不能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五是不能衡量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如果只注重經濟總量和速度的增長,而不顧資源損失、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就有可能造成經濟增長了,而人民生活質量卻下降了的局面,甚至經濟本身也不可能持續增長。因此,我們應該採取科學的態度對待GDP。既需要高度重視它,卻又不能片面地去追求其增長速度。

很多人都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我國各地區GDP的匯總數比國家核算的GDP數要大。從2000到2003年,各省區市核算的GDP增長速度的平均數,比國家統計局核算的全國數分別高出1.7、2.0、2.6和2.8個百分點,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價格因素。以前地方統計工業產品大多使用1990年不變價,而十幾年來工業產品的結構和內涵已發生很大變化,國家統計局在核算時考慮了這些因素,做了適當調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統計局決定從今年起全國和各地區工業和農業不變價增加值一律採用價格指數縮減法計算,以解決這一問題。二是跨地區的人員、物資、資金流動規模越來越大,在地區核算中是難以區分的,往往出現重復計算的問題。跨地區的大公司(企業集團),其總公司和分公司的經營活動在地區核算中也容易產生重復統計的現象。三是統計方法不同。如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很多地區還沿用全面報表數據進行統計。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下工業則是通過直屬企調隊抽樣調查資料進行計算的。四是統計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的統計網路還不能完全覆蓋第三產業的各個方面。由於第三產業統計領域的薄弱,為地區調整核算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往往「總量不夠三產湊」。五是受年初預期目標的影晌。各級政府制訂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往往自上而下層層加碼,於是統計數據就相應層層加「水」。多年來的數據顯示,各省區市匯總GDP增長率高於全國核算數2個百分點左右,而省內各地市匯總的增長率又高於省級核算數2個百分點左右,各縣級匯總的增長率又高於市級核算數1~2個百分點。六是思想認識有偏差。有的地方按GDP增長率等指標排隊,統計數據成了基層幹部的「政績單」,上報數字時往往左顧右盼,相互攀比,甚至不惜弄虛作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改革統計體制,加強基礎工作,改進統計方法。比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實行GDP下算一級的辦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各州、省都不進行本地區GDP的核算,而是由國家統計部門統一核算後分解到各地區。省對地市也下算一級。同時,國家統計局正在從數據採集、方法制度以及信息發布等各個環節積極推進GDP核算制度的改革。

另外,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國家統計局正在積極開展綠色GDP的研究。綠色GDP是在傳統GDP數量的基礎上,扣除或增加環境、資源和生態變化的價值量因素。但具體核算非常困難,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實施,都處於研究階段。去年,國家統計局已經會同有關部委、科研部門、大專院校等單位,就綠色GDP問題開展課題研究。作為一個過渡性措施,我們在2003年統計公報中已設立了一個「衛星賬戶」指標體系,即在公布GDP數據等各項指標的同時,把環境、資源、生態等的變化情況單列出來,由此可以看出為實現經濟增長在這些方面付出的代價,以警示世人;或者反映出在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以激勵大家。

(二)就業

就業狀況通常用失業率來衡量。目前我國主要使用城鎮登記失業率來反映。2003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就業情況。比如,外來勞動力中的失業人員、不願進行登記的失業人員和已經登記失業但實際處於隱性就業的人員還不能得到完全反映。所以,還需要按國際通用做法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通過科學設計調查方案,採取抽樣調查的辦法,獲得調查失業率數據。對此,國家統計局作了長期探索,並在部分地區作了試點。從幾年的試點情況看,調查數據可以基本反映我國勞動力就業情況,為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有關依據。2000年人口普查的直接調查失業率為7.12%,據今年5月對48萬個樣本量調查,與國際同口徑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未公布),比登記失業率高一些。最近,統計局已與發改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名就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問題向國務院提交了報告,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技術准備已完成,一經批准很快就可以在全國城鎮開展調查失業率的統計工作。為滿足有關部門用於失業保險金的發放和對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幫助的需要,登記失業率統計還將繼續保留。

(三)價格

目前,我國從生產、建設領域到流通、消費領域,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價格指數體系。主要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業生產價格指數、工業品價格指數(包括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房地產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等。

這里僅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代表作一說明。該指數反映城鄉居民購買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是分析和制定貨幣政策、價格政策、居民消費政策、工資政策以及進行國民經濟核算的一個重要依據。按國際慣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還是反映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的調查范圍是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消費的全部商品和服務項目,主要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和文化用品、居住等八大類。根據全國550個市縣、近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其中城市5萬戶、農村7萬戶)的消費支出資料,並結合相關市場資料,從中選取了251個基本分類、約700個品種、120萬個以上價格,作為經常性調查項目,並計算其相應的權數和指數。具體是由國家統計局直屬的全國調查系統以定時、定點、定人的直接調查方式採集數據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品類的權數已由1995年的91.0%下降到2004年的76.64%,其中糧食的權數相應由6.37%降到3.12%;而服務類的權數則由1995年的9.0%上升到2004年的23.36%。我國選用的品種數、調查價格數、調查地區數都比西方國家多,計算方法也採用了國際通用的鏈式拉氏公式。經國際專家嚴格論證,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價格指數已登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球數據通用公布系統(GDDS)網站,因此不僅具有法定的權威性,而且方法是科學的,結果也是可信的。

(四)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商品、服務貿易和資本流動的結果。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是保持國家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條件之一。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的形勢下,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對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更有重要意義。當然,適度的順差或逆差是允許的。

國際收支平衡由經常項目(主要是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生產經營要素收入)、資本項目和統計誤差三個部分組成。

由於國際收支表一般比較滯後,我國在月度、季度分析中經常通過進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國家外匯儲備等情況來觀察國際收支狀況的變化。
(五)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通過全面報表層層上報匯總得出,按月公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是今年開始採用的新口徑,與原來的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相比,增加了城鎮集體、私營個體投資以及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的投資。目前(2004年一季度)約佔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80%。二是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採用抽樣調查方法取得,只有季度數據。所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只有季度數據。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能等同於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是GDP核算中的數據,要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扣除土地購置費、舊建築和舊設備的購置費等項目,因為這些不屬當期新增財富。同時,還要加上商品房銷售增值等項目。

(六)工業增加值

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二是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指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的增加值,是通過全面報表取得的,為月度公布指標。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是年產品銷售收入低於500萬元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增加值,是採用抽樣調查取得的,為季度公布指標。目前(2004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總的工業增加值約近70%。

(七)居民收入

通常分別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表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農村住戶人均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了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稅費、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贈送農村外部親友等支出費用後的收入總和,反映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情況。在季度調查中,只有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指標,它與人均純收入的區別在於沒有包括實物性收入,沒有扣除相應的生產費用支出。社會上常有人反映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收入數與他們自身的情況差別很大,於是批評統計部門數據不真實。而我們公布的是全國平均數,具體個人一般是難以完全對號入座的。平均數也確實掩蓋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C. 經濟指標包括哪些

1,國內生產總值(GDP)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包括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
2.國民生產總值(GNP)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所擁有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包括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
3.基尼系數 :
(1)含義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該系數是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22年提出的測定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指標。
(2)基尼系數的數值 基尼系數的數值在0-1之間。等於0說明收入分配絕對平均;0-0.2收入高度平均;0.2-0.3收入比較平均;0.3-0.4相對合理;0.4-0.5收入差距較大;0.6-1收入差距懸殊;等於1說明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
4.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
5.CPI CPI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簡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6.PPI 生產者物價指數即生產價格指數。生產價格指數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7.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
8.赤字率 赤字比率是財政上的一個專業術語,是衡量財政風險的一個重要指標。財政赤字是指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意味著「花」的錢超過了「掙」到的錢。

D. 請問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水平主要都有哪些指標

1、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在某一段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運行規模的最重要指標。

2、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簡稱。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在特定時段內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3、PPI:生產價格指數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總費用。

4、BOP: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從國外收進的全部貨幣資金和向國外支付的全部貨幣資金之間的對比關系。收支相等稱為國際收支平衡,收入大於支出稱為國際收支順差,支出大於收入稱為國際收支逆差。一個國家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穩定的表現。

5、就業率

是反映勞動力就業程度的指標。指在業人員佔在業人員與待業人員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全部可能參與社會勞動的勞動力中,實際被利用的人員比重。一定時期在業人員越多或待業人員越少,則就業率就越高,反之越低。計算和研究就業率,實質上是要提高就業的經濟效益。

E. 國民經濟體系7個指標

國民經濟體系7個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資金流量及其核算指標
國際收支及其核算指標
資產負債及其核算指標

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主要指標

一、國內生產總值

(一)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 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它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中間產品價值後的余額,也是社會最終使用於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產品價值之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范圍包括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在價值構成上避免了中間產品的重復計算,因而能全面地、確切地反映全社會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並具有國際可比性,所以成為社會生產與使用核算的核心指標。

(二)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和主要指標

1.生產法及有關指標
生產法是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 = 總產出-中間投入
(1) 總產出是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經營的總成果,即社會總產品。以工業部門總產出的計算方法為例加以說明:
工業總產出是工業企業在核算期內生產活動的總成果,即工業總產值。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計算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成果,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它包括核算期內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價值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價值差額等。
(2) 中間投入是常住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消費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 燃料動力和各種服務的價值。 計算中間投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范圍保持一致,即計算與總產出相對應的生產經營過程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價值。二是一般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屬於固定資產的非耐用品;低值耗品則按本期攤銷的部分計算。
中間投入分為物質產品投入和非物質性服務投入,一般按購買者價格計算。
物質產品投入是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換的物質產品。物質產品投入包括貨物和物質性服務(貨運、郵電通訊、商業和飲食等服務)的消耗,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
服務投入是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除物質性服務以外的各種服務。包括金融保險、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等。
下面介紹工業部門的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
工業中間投入是在工業生產活動中耗用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服務費用(物質性服務費和非物質性服務費)。外購材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進的原材料及材料、半成品、輔助材料、修理用備件、低值易耗品等,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料的價值和自製交庫的材料的實際成本,以及計人材料采購成本的自營運輸費用;外購燃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從外部購進的各種燃料,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作為燃料的廢料的價值、自製燃料實際成本,以及計人燃料采購成本的自營運輸費用,也不包括燒油特別稅;外購動力是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從外部購進的各種動力;物質性服務費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除上述中間產品以外的物質性服務費用,如支付外單位的運輸費、郵電費、修理費、倉儲費等;非物質性服務費指工業企業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對外單位支付的各種非物質性服務,如金融服務費、保險服務費、廣告費、職工教育費等。
(3) 增加值是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余額,反映一定時期內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也就是本部門、本單位對國內生產總值提供的份額。
按生產法計算增加值應注意對增值稅的處理,如果總產出包含增值稅(銷項稅額),則中間投入也應包含增值稅(進項稅額)計算;如果總產出和中間投入均不含增值稅,則按此計算增加值還應加上企業在核算期內應交的增值稅額,即: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應交增值稅。 本期應交增值稅-本期銷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轉出數)。

2.收入法及有關指標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即各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等於固定資產損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四項之和,這四項也稱為最初投入價值。各常住單位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
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 = 固定資產損耗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營業盈餘
(1) 固定資產損耗是核算期內生產中因耗用固定資產而磨損的價值。按SNA的要求, 應按固定資產重估價的價值和使用年限計算,我國限於條件,暫以固定資產折舊代替。固定資產損耗雖然也是在生產過程中損耗與轉移的價值,但它是社會最終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這是與中間投入不相同的。
(2) 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而從生產單位得到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包括工費、福利費及實物報酬。個體勞動者通過生產經營獲得的純收入也列入此項。
(3) 生產稅凈額是指各部門間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與政府向各部門支付的生產補貼相抵後的差額。生產稅是政府向各部門徵收的有關生產、銷售、購買、使用貨物和服務的稅金,包括各種利前稅。生產補貼是政府為控制價格又要扶持生產而支付給生產部門的補貼,包括價格補貼和虧損補貼。實行增值稅後,生產稅中還包括本期應交增值稅(產品銷項稅額與中間投入進項稅額之差, 進項稅中要扣除出口退稅及進項稅轉出數)。
(4) 營業盈餘是指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 生產稅凈額後的剩餘部分, 是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所得到的盈餘。

3.支出法及有關指標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 = 總消費 + 總投資 + 凈出口
(1) 總消費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用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前者指居民個人滿足物質與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消費,後者是社會公共服務部門提供給全社會享用的消費。
(2) 總投資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投資支出合計,分為固定資產形成和庫存增加兩項。 固定資產形成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價值,包括各種有形的固定資產和無形的固定資產投資。庫存增加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庫存實物量變動的價值。一般採用 「差額法」 計算,即期末與期初庫存價值差額作為庫存增加,如庫存減少則用負數表示。
總投資 = 固定資產形成 + 庫存增加
(3) 凈出口是指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差額,如進口大於出口則用負數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及無償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總值;進口是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及無償得到的貨物和服務總值。

表10-1 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表 單位:億元

生 產
順序號
金額
使 用
順序號
金額

一、總產值
二、中間投入
三、國內生產總值
1.固定資產損耗
2.勞動者報酬
3.生產稅凈額
4.營業盈餘
1
2
3

4
5
6
7
25663
14239
11424

1202
5888
801
3533
一、總支出
二、中間使用
三、國內生產總值
1.總消費
(1)居民消費
(2)社會消費
2.總投資
(1)固定資產形成
(2)庫存增加
3.出口
4.減:進口
5.統計誤差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5663
14239
11424
7273
5943
1330
4373
3803
570
1571
1789
-4

(三)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表

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表核算的是社會生產成果和社會使用基本總量。該表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核心指標,分別從生產與使用兩個方面反映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形成及其最終使用去向(如表10—1所示)。
該表分左右兩部分,左方為生產方,反映社會生產成果的價值形成和構成要素。按生產法和收入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指標,包括總產出、中間投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按初次分配項目又分為固定資產損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四項。通過這些指標的計算可反映社會生產最終成果和初次分配的結果。指標間的平衡關系如下:
(1)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3)
=總產出(1)-中間投入(2)
=25663-14239=11424億元
(2)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3)
=固定資產損耗(4) + 勞動者報酬(5)
+ 生產稅凈額(6) + 營業盈餘(7)
=1202+5888+801+3533=11424億元
(3)生產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該表右方為使用方,反映社會生產成果的使用。按支出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指標, 包括總支出、中間使用、國內生產總值(最終使用),分別與表左方總產出、中間投入、國內生產總值保持恆等關系。國內生產總值按最終使用去向又分為總消費、 總投資和凈出口(出口減進口)。通過上述指標的計算可以反映社會產品的使用去向和結構。指標間的平衡關系如下: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10)
=總消費(11)+總投資(14)+出口(17)-進口(18)
=7273+4373+1571-1789 = 11428億元
該表的左右雙方的平衡關系如下:
(1)總產出(1) = 總支出(8)
(2)中間投入(2) = 中間使用(9)
(3)生產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 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 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上述第三式是理論上的恆等式,稱為三面等值。表中的社會最終產品的生產及初次分配結果與社會最終使用應是相等的,因此必須保持三種方法的計算口徑一致。在實際操作中由於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某些差異,稱為統計誤差(本例統計誤差為-4億元)。

二、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也叫國民總收入(GNl), 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要素收入凈額。國外要素收入凈額是指本國的勞動者從國外獲得的報酬和利息、紅利等財產收入扣除支付給國外勞動者從本國獲得的報酬和財產收入的凈額。

三、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或地區常住單位經過初次分配、再分配後所得到的總收入。其公式為:
國民可支配收入= 國內生產總值 + 來自國外要素收入凈額
+ 來自國外經常轉移收支凈額
經常轉移收入和支出是在原始收入基礎上的收入再分配,一般表現為強制性或義務性、自願性的特點,收入和支出雙方不存在交換的基礎。常見的經常轉移收支項目有:個人所得稅或企業所得稅等收入稅、罰款、政府社會救濟支出、捐款等。經常轉移收入和支出,是在各機構部門之間的互相轉移,所以一定時期一國或地區內部的經常轉移收入合計和經常轉移支出合計是相等的。國內與國外之間也發生經常轉移收入和支出,如無償捐贈等。來自國外經常轉移收入扣減了對國外的經常轉移支出後的律額,也應列入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從可支配總收入使用角度看:
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 最終消費支出 + 儲蓄總額
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最終消費支出、政府最終消費支出以及為居民服務的非營利機構最終消費支出,它與總消費支出總量一致。
儲蓄總額包括:居民儲蓄、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政府儲蓄有可能出現負值,即經常預算赤字。

四、其他有關范疇及其核算指標

(一)資金流量及其核算指標

資金流量是指一個國家社會資金在一定時期內增減變化量,即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最終用於增加消費和追加積累的全部資金總量。資金流量核算就是以全社會資金運動為對象,以收入分配及各部門之間金融流量為主要內容的核算,用以系統地反映社會資金的來源、運用、結構、餘缺等情況。增加值是資金流量核算的初始量,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國民可支配收入。國民可支配收入用於消費支出和儲蓄,儲蓄用於投資和金融交易,最終形成資產負債存量。它是從資金運動方面描述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一種重要方法。資金流量核算的主要指標包括:收入分配指標和金融交易指標。

(二)國際收支及其核算指標

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由於進行各種經濟往來而發生的收入和支付。主要包括:貿易收支、勞動收支、資本轉移和儲備變動等內容。國際收支核算是指對外經濟往來中發生的全部收支流量的核算。國際收支核算的主要指標包括:經常往來項目、資本(資金)往來項目、儲備資產增減額等。

(三)資產負債及其核算指標

資產負債是指一定時點、一定范圍內存在的以價值量表示的物質資料、債權債務和其他資產。
一定時點一般指年初、年末,資產負債核算為時點核算,指標為時點指標。
一定范圍是指核算總體的范圍,一般指一個國家、地區、構部門或機構單位。
資產負債核算就是指對一國或地區或機構部門一定時點擁有的資產和承擔的債務進行全面的核算。用於反映國民資產負債的規模、結構、及其分布狀況。資產負債核算的主要指標包括:非金融資產、國內金融資產與負債、國外金融資產與負債、儲備資產等。

閱讀全文

與七項經濟指標包含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廈門大學經濟學該選哪個專業 瀏覽:785
美女怎麼變得這么靚 瀏覽:391
別人說美女十八變怎麼回復 瀏覽:148
事業科屬於什麼單位 瀏覽:976
當前香港經濟發展什麼比較突出 瀏覽:902
拉動經濟效益是什麼 瀏覽:257
婚姻中除了錢還有什麼是重要的 瀏覽:815
事業編面試沒准備怎麼辦 瀏覽:140
屬鼠人今年婚姻問題如何 瀏覽:717
肥城愛情心理咨詢哪個好 瀏覽:470
寧波打了疫苗的健康碼是什麼樣的 瀏覽:697
幸福是從什麼時候播的 瀏覽:15
為什麼贊美女排 瀏覽:300
事業單位會計基礎知識看哪些書 瀏覽:875
如何看婚姻是否合適 瀏覽:202
關於當兵愛情的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676
一場煙花成就了多少人的愛情 瀏覽:775
康泰健康人生怎麼樣 瀏覽:695
家庭幸福的人應該取什麼名字 瀏覽:594
幸福樹為什麼老是軟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