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培養經濟,金融方面的思維
作者:羅文益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7654175/answer/380260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正如我上面所言,一個學科的思維,是超脫於具體的學科的,更有哲學的意味。
經濟學金融學也是如此,它研究的也不過是社會的規律、社會靜態的構成與動態的自我展現;個體與群體的人是如何決策與行動的等等。
培養經濟學金融學的思維,本質上來講,就是培養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世界的思維。
其中,在所有主要目的為理解社會的社會與人文學科裡面,經濟學的自有範式只是一種形式,只不過,它的更多的獨有的術語(為了保證精確性)所建立的認知壁壘,比其它的學科更加深。
為什麼汪丁丁在《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裡面,講經濟學講得少,反而講哲學,社會學講得多?甚至於開篇還是從生物演化來講的,最後的落腳點竟然是人的大腦結構?
就是因為:所謂經濟學,金融學,如我上面說的那樣,本質上是在認識人和社會,任何有助於理解人和社會的思維,都可以是經濟學思維。
最後,我的建議是:
(1).多讀好書,打好基礎。如果真的想要深入研究經濟學金融學,那就要多看好書,包括好的國外的教材,大師的作品;
(2).基礎之上,廣泛涉獵。到達一定層次之後,學習經濟學,就不應該只是閱讀經濟學著作來獲得啟示了,還應該包括更廣泛的知識,理論物理都是可以看看的;
(3).讀人讀事,系統思考。詳見如何提升個人經濟學素養?回答的第二點;
(4).追根究底,作元思考。很多道理,學習本學科的人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最後被自我的認知框架束縛住,我建議,在閱讀的時候,還應該及時自我檢視,懷疑自身,追問自身,思考一些「元問題」。
❷ 經濟思維方式有哪些
經濟思維方式是一種智力工具、思維技巧,也是一種底層認知,它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幫助我們面對問題時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下面是我整理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思維方式
1. 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
這一點看起來似乎太簡單太直觀,但是正因為它非常簡單直觀,我們在看待自己的選擇和分析別人的行為時往往會忽視應該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要知道,目的是行動的基據,離開了目的是不可能理解人們的行動的。即使是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偷懶發呆玩游戲,也能在大腦中找到目的的痕跡的。分析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是在做反思自省的工作,很多答案就是從反思自省中產生的。
2. 只有個體才有能力決策
基於某種目的產生行動之前,人們會進行資訊收集、分析決策,所有這些工作只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個體才能完成。這里破解了兩個迷思:集體是不會思考的,集體也是不能行動的。《烏合之眾》中提到過,當一個個具有思考能力的個體聚集在一起形成集體之後,就會喪失思考的能力,產成一種集體的無意識現象。同時集體也是不能行動的,人們平常使用的說法,某集體採取了什麼行動其實只能算作一種隱喻戚廳氏,集體是不可能行動的,只有集體中的個人才能行動。
當我們談到集體時,比如國家、社團、機關、單位,其實談的是一個故事,是在一群人大腦 *** 同存在的故事。當人們共同認可它的時候,集體就存在;當人們不再相信這個故事時,集體就瓦解了。
3.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每一頓午餐都是有成本的,每一頓午餐都不會是免費的,我們所要付的這個費就是機會成本。因為資源的稀缺性,人們在行動時就會有選擇,有選擇就會有放棄。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所需要放棄的最大的價值。
4. 人們都是在邊際上做選擇
邊際,是對現有行動進行的微小調整。與此相關的兩個名詞是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它們指的是對現有行動進行微小調整,這些微小調整帶來的成本和收益。我們日常的選擇決策不是非黑即白的極端選擇,而總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邊際選擇。
5. 自由交換是互利的
現實世界中,個體在資源佔有的多少、能力特質方面都存在差異性,正是這些差異性的存在,給個體之間通過交易改進彼此的收益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自由交換是正和博弈,不是零和博弈。只有自由交換才能真正增進每個個體的福祉,所有打著「公眾利益」「國家利益」的旗號阻礙自由貿易的政策,事實上剝奪了公眾改進福利的機會。
6. 分工是進步的源泉
前面一點提到了個體差異性的客觀存在,個體的差異性就是分工實現的基礎。只有基於差異性的精細分工,個體之間才能更加頻繁的進行交易。分工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技巧、減少不同工作環節之間切換的時間、增加發明創造的可能性因為專注於一點。由此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精細分工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促使市場擴大,市場擴大又會促進分工細化。我國改革開放之後迎來了經濟發展奇跡,它產生的的關鍵就在於啟動了這一個良性迴圈。
7. 結果比行動更重要
人的行動過既有動機,也會有結果。在經濟學家看來,評價人的行動時,結果比目的更重要。這一點是反直覺的:人們通常認為只要做事的出發點是利人的,即使結果損人,那也情有可原,但經濟學是認同的。反過來,經濟學會認為,即使一個行動的出發點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結果是利人的,那麼這個行動就符合市場道德,因而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屠夫、麵包師出於利己之心為人們提供食物,這種行為客觀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它是值得肯定的。利己之心可以產生利人之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通往地獄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鋪就的。」
8. 自由競爭是好事情
自由競爭是達成「利己之心可以產生利人之行」的重要條件。缺少自由競爭的利己之心只能產生利己之行,只有充分的自由競爭才能讓每個人主動提高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同時,自由競爭對推動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9. 制度比人強
這里的人說的是人性。歷史上各種宗教規范傳高散統道德是以改變人性為目的,但是經濟學家認為,人性是很難改變的,但是人們可以通過改變制度來改變人的行為。比如家庭伏早聯產承包責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帶來生產力的充分釋放,就證明了不變的人性可以通過制度激發出更好的行為。
人性是什麼?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在制度不健全的國家, *** 會盛行;在制度健全的國家,腐敗就相對較少。有些人性的問題,其實背後是制度的問題,人性和制度是互相影響的,我們不能改變人性,但是可以改變制度。
10. 世界是不確定的,企業家是重要的
人的行動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受到許多非行動者控制的因素影響,其中許多因素和因素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又是人們無法完全理解的。這就是世界的不確定性。世界的不確定性創造了我們對企業家精神的需求。什麼是企業家?企業家就是那些善於對未來做出判斷並願意為此冒險的人。正是這些具有足夠遠見、能夠不斷試錯的企業家,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新產品新技術,人類過去兩百年的經濟進步才成為可能。
什麼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說白了,就是明白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這個成本不但包括你付出了什麼,還包括你放棄了什麼,而你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選擇中權衡,不止是考量成本找到最合適的方法,還有要想辦法創造一種秩序去維護這個方法。而所謂微觀經濟學,就是去研究怎樣在不同的選擇中權衡,以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巨集觀經濟學,就是去研究什麼樣的秩序可以維護這個方法。
比如花50元買了一張電影票,開演後發現很糟糕,要不要繼續看下去呢?
有些人認為,票錢已經花了,如果不看,會很虧;有些人則認為,與其在這里忍受煎熬,不如回家去讀書。顯然後者的決定更理性些,不管選擇看,還是不看,已經花出的50元不能再收回,在對未來進行決策時,不應成為決策因素的一部分。
我們現在的社會,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商業社會,而用於理解這一商業社會的學問的一部分,就是經濟學了。這一社會是如此之復雜,因此經濟學的復雜是正常的,而高明的經濟學,則總在試圖以簡明的方式探討這一復雜的社會。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理性決策的科學,對公共決策的制定很有意義,關鍵在乎把握經濟學的思想。經濟學解釋的是節儉和交換的邏輯,是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學習。本書的一大特點就在於一開始就介紹了這種思想,使得初學者從一開始就學習這種思想。
經濟學的思維過程主要關注三個方面:個體的行為,群體的合作,上述兩種活動的結果。這三個方面能否形成有序的社會經濟秩序,既在於個人權益的充分保障,同時也在於規則的公信力。簡單點說,經濟學的任何研究結論,均離不開「規則」二字,這是闡釋經濟規律的必然出口。
好的游戲規則必須是整個游戲參與者都能普遍接受的,得到大家認同的,並且產生良性生存環境,達到雙贏的境界,恰恰是破壞性的規則卻讓裡面的參與者互相傾軋,最終誰都只是暫時的贏家,沒有最後的贏家,當鼓聲停止的時候,就是落幕的時候。
經濟危機的爆發凸顯了現代經濟學的貧困,但同時呼籲創新經濟學的思維。大轉型和大改革則更加需要我們從繁雜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中獨立出來,回歸到最為純真和樸素的經濟哲學思維之上。
如何構建經濟思維方式
經濟學所帶來的思維上的樂趣,就像笑來說的跑步的樂趣,有些人快有些人慢,所以我的建議是從易到難,不要想一上來就指望能搞懂整個經濟學的知識架構,一上來就看非常專業的經濟學教科書,各種圖表曲線。那樣不好,容易吃壞了胃口。那樣學習曲線比較陡峭,很多人還沒體會到樂趣,就放棄繼續探索了。
我自己的閱讀經歷,還是要從小事,甚至是身邊具體的例子入手,或者從書籍上看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看看別人是怎麼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思考的,然後再去嘗試搭建一個屬於自己的思維體系和知識架構。比如生活中的小例子,大家在工作中都會有一個體會,那就是分工不明確的時候,工作容易出問題,而出問題之後又容易推諉扯皮,沒有人為後果負責。應對辦法,那就是責任到人。比如海爾公司的每一塊玻璃上都會有打上清潔人和檢查人的編碼,分工到具體的人。
由於缺乏具體負責人而帶來的不好的結果,以及沒有人為此負責的這些案例,通過經濟學家前輩們的抽象總結,就是「公地悲劇」the mon Tragedy。而理解了公地悲劇這個概念之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有了經濟學之「道」的基礎,管理類科學則是在其上之「術」,更容易駕馭和掌握。
再舉幾個不太容易讓人接受的經濟學思維方式的案例,我去年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世界就是這么狗血》,說的是象牙問題:
國際社會都在通過禁令來保護大象,而實際上恰恰是禁令讓大象蒙受災難。這也是一個「公地悲劇」的案例,正確的做法是讓大象有主人,而且要允許主人通過大象來獲利,包括賣象牙,這樣他才有保護的動機。
這樣看上去太殘忍,但實際上有利於大象種群繁衍的做法。
不過既無法得到那些環保主義者的認可,也無法在國際社會得到支援,所以我們看到每年都會有組織或者部門出來作秀,打擊盜獵組織、沒收銷毀象牙等等,但實際上每年的作秀都是對之前工作的一種否定。
人們在分析社會問題的時候,是非常容易受到情感左右的。《世界就是這么狗血》一文中的象牙,換做酒精製品、毒品,甚至買賣兒童的問題上,邏輯上依然成立。但當缺乏足夠的思維鍛煉,我們的大腦被感情所支配的時候,一開始就會排斥這個問題的分析思路,更不用說認真思考其中的邏輯鏈條了。
關於禁酒令的案例,羅輯思維節目在講《魔鬼經濟學》以及高曉松的《曉松奇談》在 6 月 3 日那期都有講過,還有美劇《大西洋帝國》,感興趣的不妨看一看。在諾獎得主加里 · 貝克爾Garys Becker開辟用經濟學分析日常生活現象之後,經濟學帝國主義之名開始崛起。這類書籍現在有不少,對於興趣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推薦十本不成問題,如果精選三本的話,我建議是:
薛兆豐的《經濟學通識》;
亨利·黑茲利特的《一課經濟學》;
加里·貝克爾的《生活中的經濟學》。
❸ 經濟學十大原理,提升你經濟思維的必備知識
非經濟學專業的人要培養經濟學思維必須要知道的經濟學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們總是面臨取捨
人們的慾望是無限的,但資源卻是稀缺的,每個人總是需要把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實現最優的配置,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取捨的過程。
比如你有100萬,如何支配這100萬,使它能給你帶來最大的收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取捨的過程。
原理二:得到某種東西的成本就是為了得到它而失去的東西
這涉及機會成本的概念,舉個例子來理解這個概念,假如你投錢成立了一個公司,你本身具有管理公司的能力,所以你自己管理公司的運營而不找職業經理人,那麼你管理公司所獲得的個人的收益一定要大於你去別人的公司做職業經理人的收益,那麼你去別的公司做職業經理人的收益就是你自己開公司自己管理的機會成本。你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大於你的機會成本,這樣才是對自己來說的最好的選擇。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是經濟學對人的基本假設,經濟學認為人都是理性人,即在作出經濟決策時,僅考慮獲得利益的多少。邊際量可以理解為增量,在做決策時,理性人要考慮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大小。當邊際收益大於或等於邊際成本時,才會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人們在作出決策時,會考慮收益和成本的變化,收益增加會對人們產生正向激勵,從而更有可能採取行動。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的境遇便好
貿易可以充分發揮貿易雙方的比較優勢,比如這個國家造船業發達,那個國家造車比較厲害,那這兩個國家可以發生貿易,用汽車換船或用船換汽車。這樣兩個國家都可以因為專業化生產提高產出效率,都可以用更多的船或車換更多的車或船。
人們之間的交易所的實際上也會因社會實現分工和專業化生產而增加。
原理六:市場是組織經濟的一個好方法
市場會讓人們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自發形成合作和競爭關系,而合作和競爭會提高產出效率,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產出。但如果任由市場調節經濟又會產生很多問題,人們的逐利性會使生產不斷擴大,最終造成生產過剩,產生危機。所以市場是組織經濟的好方法,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萬能的。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剛說了市場不是萬能的,因為市場會產生市場失靈,比如:任由市場的競爭會產生壟斷,導致財富分配不均;市場中的很多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好的或壞的影響,而給別人產生影響的市場主體卻不用為此而獲得收益或承擔責任;而且也會有很多市場無法承擔並且必不可少的社會責任,比如軍隊國防等公共物品。所以這時候需要政府的干預來彌補市場的失靈,從而更好發揮市場對經濟運行的正向促進作用。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能力。
一個國家的財富不是這個國家擁有多少錢決定的,而是由這個國家所擁有的物品決定的,人們追逐錢實際上也是為了獲得更多能提升生活質量的物品,所以一個國家的生產物品能力越高,一個國家的財富也就會越多,人均財富也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會提高。
原理九: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會上漲
我們現在用的貨幣只是一種靠國家強制力保證的信用貨幣而已,發行的貨幣需要和國家擁有的財富相匹配,否則,如果只增發貨幣,而財富的數量沒有增加,那麼用相同數量的貨幣標的的財富數量就會減少,所以通貨膨脹會讓人們擁有的財富縮水。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短期取捨
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在短期內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線來表示,造成這種關系的邏輯是:經濟刺激政策—需求旺盛、產出增加—失業率降低—需求進一步增加 但產出在短期內的增加無法滿足需求的增加—物價上漲 產生通貨膨脹
❹ 如何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和頭腦
我身邊的很多好友都非常有商業思維和頭腦,我來談談如何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和頭腦。
第一,多交些有商業思維和頭腦的朋友。商業思維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熏陶,江浙滬一代的人為何大多商業頭腦都不錯?因為耳濡目染之處均是商業思維,大家聚一起沒事就討論「最近什麼比較賺錢?」、「聽說***最近賺了不少錢,他怎麼賺的?」等等。經常會出現一個人賺了錢,帶著大家一起賺錢,「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集群發展模式就是一種典型。我來自江蘇,老家的好友都很有商業頭腦。
第二,多學習商業思維方面的書或者課程。現在財商得到了中產階級家庭的重視,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商業思維,學校也會組織些跳蚤市場之類的活動,小小的活動其實就在培養商業思維的種子,這顆種子種了下去之後,幾年後或者十幾年後就開始慢慢發芽長大。當然從您的問題看,作為成人如何學習,市面上很多商業思維方面的書,還有些課程,都非常受歡迎。
第三,嘗試進行商業思維實踐。再好的理論也抵不上實踐,實踐出真知。先在自己承受范圍內進行小規模的嘗試,等成功後逐步擴大規模。
商業思維的練習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持續地學習、熏陶,並持續洞察市場機會,跟進先行者的進展,慢慢修正自己對機會的判斷能力。
本人關注 財經 領域,歡迎關注交流。
老實說,商業頭腦和思維是沒法培養的。
大部分商業奇才更多的倚靠直覺,勇氣,堅韌和包容獲得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成功的原因。很多商業案例無法復制,也是因為無法再現管理者的個人色彩。
但令人沮喪的是,這些特質大多難以培養,它們和人的經歷,習慣,世界觀等等有關,即使模仿也只是個皮毛,難得精髓。這也是商業領袖的魄力所在。
不過沒關系,任何一個商業領袖都不是一個人搭建商業帝國,他需要執行者,大批的執行者。
執行者的特質,是對抽象戰略的細化,並制定流程,督導實現,這些能力是可以培養和學習的。
而當今的商業世界,並不需要太多的領袖,卻需要更多執行者。所以,多學習行業知識和管理方法吧。
結合自己曾經的一些創業經歷,說下我自己的一點觀點:
當我們想去做一件商業性質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想的是什麼呢?把產品或者服務賣出去。比如小到擺地攤或者新媒體,大到創辦公司經營一家企業。
我們初期的想法一般很簡單,我有服務或者產品,然後銷售出去拿到錢,或者我來整合一些資源,拿中間利潤,類似於做一個平台。
但是真正當我們去實操的時候,我們發現以往想的基本上都很片面,過於理想化。而且往往我們是在什麼情況下做出決定的呢?看到別人做這個賺到了錢,或者看了一篇文章說什麼機遇來了,然後我們像是抓住了風口,於是立馬上手。
好比我們永遠在學馬雲,學李嘉誠,但最後我們還是我們,他們還是他們。任何的商業都是基於當下或者對於未來的判斷,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這中間還有很大一部分運氣存在。
我們缺少的是系統化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反映到現實就是誤判性做事,往往結果與想像中相差甚遠。
為什麼同樣是擺地攤,有的人賺得多,有的人幾乎賺不到錢。在你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比如擺地攤,要考慮清楚我要選擇的品類是什麼,我要在什麼位置擺才能最吸引客戶流量,我要用什麼促銷手段拿到最高的利潤,我的競爭優勢在什麼地方......
所有的這些,在你做之前是一回事,在你真正去做的時候又是一回事,所以,如何培養商業模式,不是看了一些文章,聽了一些演講,或者畫了一張腦洞圖就行了,不要怕開始,前怕狼後怕虎,猶豫不決,永遠做不成事。
你好,我是大叔聊副業,很高興回答
如何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和頭腦?這個問題。
構建商業思維能力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觀察市場。抓住風口,提早發現市場。
一:首先要研究市場。
在市場升級革新時,有三個點在發生變化:
1、市場
2、 生產者與消費者
3、供給與需求
只有準確把握上述這三點,才能與時俱進,在風口不斷變化,新的經濟浪潮來臨時,每次都能更新自己的商業思維能力。
舉個例子:
在100多年前,自行車進入中國市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自行車行業高速發展。自行車風靡上海,家家戶戶騎上鳳凰牌自行車,由此中國成為一個自行車生產大國,消費者購買它的原因是實用。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經濟復甦,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自行車這種只能解決短程交通的工具迅速被電動車及 汽車 代替。消費者購買它的原因是有錢,及解決更大的交通需求。
由於貿易市場高速發展,各類產品越來越多,消費者可選擇性變得更多,兒童自行車,折疊自行車,城市通勤車等五花八門的車都出現在了市面上,滿足了各個細分領域消費者的需求。
我們的決策,是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二:多渠道接受新興事物
在面對新興行業,新的產品出現時,要把將固有的常識打破,不要把舊行業的知識加入到新事物中,再思考新事物是否成立。
市場空白、經濟規模、行業革新、生產者與消費者、提供者、金融貨幣、供給與需求、過剩與短缺、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每個點每天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每一個事件背後都有其發展規律,互相關系,找到規律里的空白,才有機會破繭而出,成為風口上的引領者。
馮倫說過一句話:「離錢近,離事遠,離是非更遠」。
商業思維邏輯就是賺錢,獲利。任何事物都有發展的規律,清楚規律就明白了本來的本來。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人」。
作為一名創業者,我認為培養商業思維和頭腦最主要是培養自己的逆向思維方法和反證思維能力。商業的世界都被包裝了一層又一層, 商機和風險都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如花似玉,一般人很難發現機會和陷阱的差別。我們把這個問題分解問三個層面來探討:
一、為什麼要培養商業思維和頭腦?
我們培養商業思維和商業頭腦的目的是為了在創業或者是工作中,發現機會,創造機會發展事業。商業思維和商業頭腦不是天生就擁有的,但是人們由於接觸的時間先後和悟性大小確實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和頭腦。
二、如何培養商業思維和頭腦?
培養商業思維和商業頭腦主要是要培養:逆向思維尋找機會,反證思維識別陷阱和危機。當你發現沒有機會的時候,逆向思考為什麼沒有機會了?為什麼現在遇到困難了?怎麼做就機會來了?怎麼做就超越同行了?一步一步的思考下去,你會發現機會就在轉角處。當發現一些機會的時候,我們也要識別哪些是陷阱,我們用反證法來證明如果這是一個機會,會是怎麼樣的情況?如果不是,會是怎麼樣的情況?逐步的找到這些機會裡面哪些是陷阱。或者別人給出的建議和方案裡面哪些是陷阱。
三、如何檢驗商業思維和頭腦?
培養了自己的商業思維和商業頭腦還是要檢驗是不是真正培養出來了,最好的結果就是把自己的創業和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優秀。當然還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幫朋友做參謀,就像我現在免費給你做參謀一樣,通過幫助別人來檢驗自己的商業頭腦和商業思維是不是有效。
綜上所述,商業思維和商業頭腦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逐步深入的過程。希望你變得更加優秀,卓爾不群!
那是你自己的事
顛倒過來看世界
經常與人交流、學習
理論上講了很多道理,還得從自身具體實際出發,我分享一下自身的實際經驗,希望讀者能有所體會。
我進入潤滑油行業十幾年,對行業的各種情基本清楚,許多同行做假油發財致富了,但我認為,從長遠考慮,還是品質最重要,所以,我堅持原則決不做假冒偽劣產品。
那些發財後的同行被迫改行,為什麼?行業消息傳得很快,客戶也一樣,傳來傳去,等於額頭上印了個假字招牌,即使你轉正了,有關聯的行業人士都不會與你合作,就是被直接架空。
與我的想法一樣,我追求的品質效應終於來了,大家認可我的品牌和質量,銷量和信譽慢慢做起來,生意一直很穩定。
商業思維在於自己各方面的修養及眼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道理會運用就是寶貝,不會運用就適得其反,誠信贏天下也一樣。
所以,如何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有一點必須做到:那就是加強自身修養,也許有人不明白,商業思維和自身修養風馬牛不相及,個人認為自身修養才是商業的真諦及意義所在,修養達到一定境界,商路自然暢通無阻。
❺ 如何提高經濟學邏輯思維能力
1、多思考。經濟學中的現象的產生必然伴隨著前兆,而前兆的出現一定會帶來經濟形勢的變化,有因必有果,學會不斷的思考,從現象推斷可能產生的結果,再用現實來驗證,這樣做可以很大能力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2、多總結。經濟學的內容有很強的邏輯性,是因果原則體現最好的一門學科之一,所有的內容都是伴隨著正常邏輯來進行的,可以把書中的內容以一種提綱的形式來下來從而擁有更清晰的邏輯能力。
3、多提問。假設是最好的學習方法,經濟學中的各項理論也是在不斷的變化中的,不能只局限於現有的理論,要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不斷的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
4、多結合實際分析。經濟學是一門實用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解釋,因此要不斷在從實際現象中回歸到書中,從而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❻ 如何培養自己的經濟學思維
想要培養自己的經濟學思維,就要明白經濟學不是科學,是關於經濟利益的思考,一旦涉及利益,都會去為自身和社會利益去思考,不是因為他是一門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人們才去思考,經濟學不是絕對的有正確答案的學問體系,那些打著科學恍子的,也無非讓你認同他的價值觀,為他的價值觀服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