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幾個經濟區分別是什麼
中國十大經濟區所指:東北綜合經濟區、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東南沿海綜合經濟區、黃河上中游綜合經濟區、長江上中游綜合經濟區、珠江上中游綜合經濟區、內蒙古綜合經濟區、新疆綜合經濟區、青藏高原綜合經濟區。
針對現行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劃分經濟區方案存在的一些明顯缺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提出,在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發展的情況下。
有必要在「三大地帶」劃分方案的基礎上,重新考慮劃分中國的經濟區,即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經濟區域。
(1)陝西分為哪個經濟區擴展閱讀:
一、東北地區及東部沿海地帶分為4個經濟區:
1.東北經濟區: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重點是建設成為全國重型裝備和設備製造業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製造業基地的地位。
農業以玉米、大豆和甜菜為主,建設成為全國性的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基地。
2.北部沿海經濟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4省市。充分發揮人才、知識密集以及信息中心的優勢地位,建設成為全國最有實力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中心;
以京津冀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鎮群為依託,加速區域一體化進程,盡快形成中國又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城鎮群。
3.東部沿海經濟區,或長江下游綜合經濟區:包括上海、江蘇和浙江三省市。
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性金融中心,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多功能的製造業中心,特別是輕工業裝備產品製造中心,以及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中心。
4.東南沿海經濟區:包括廣東、福建、海南3省。
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基地,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地,以及全國最大最重要的高檔耐用消費品非耐用消費品生產基地,具有全國意義的高新技術產品製造中心。
二、中西部地帶分為3個經濟區:
1.黃河上中游經濟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山西與河南5省區。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炭開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氣和水能開發基地、鋼鐵工業基地、有色工業基地。
以西安、蘭州為核心進一步聚集生產要素,建成中西部裝備製造業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密集發展區。
2.長江上中游經濟區: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6省市。建設以水稻和棉花為主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生產基地,以及建立在農產品基礎上的深加工工業。
建設以鋼鐵和有色冶金為主的原材料基地,以及全國第三大汽車工業基地(武漢)以及其它交通設備工業基地(重慶的摩托車製造)。
3.珠江上中游經濟區:包括雲南、貴州和廣西3省區。建設成為中草葯和生物製品研發與生產基地,以桂林山水、昆明春城風光、貴州黃果樹瀑布以及少數民族風情為特色內容的沿珠江旅遊風景帶。
三、遠西部地帶分為3個經濟區:
1.內蒙古經濟區:包括內蒙古1省區。充分發揮煤炭、天然氣和水能等能源資源的優勢,強化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力度,盡快成為全國新的能源生產基地;
積極發展高載能原材料工業;保護和利用好天然草場資源,減少牧民數量,實行集約化的家庭庄園式開發利用,積極發展沙產業,建設若干沙產業基地。
2.新疆經濟區:包括新疆1省區。建設全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綠洲農業,建設具有優勢的瓜果、棉花和西紅柿種植業生產基地;
加快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工業,如葡萄酒釀造業、果品加工業和紡織業;加強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建設全國石油生產最大的接續地;建立沙產業基地。
3.青藏高原經濟區:包括青海和西藏2省區。主要任務是世界屋脊的生態環境保護。選擇優勢資源(如天然氣、鹽湖資源、有色金屬開采等)開發,並採取保護式的開發方式,避免小規模、分散式的資源開發模式。
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圍欄畜牧業,以及特色民族風情旅遊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十大經濟區
⑵ 西安的經濟區位
西安市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是陝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最大的中心城市。總面積3582km2,常住人口641.38萬人,轄9區4縣。本文研究的區域是三環道路內的建成區范圍。其三環范圍內空間的功能分區明顯,不同功能區聚集不同產業;聚集不同年齡結構、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口,所從事的生產、生活活動差異性較大。
二、自然環境空間
1、大氣環境指標
自然環境條件是其他任何環境要素存在的前提與基礎。西安市環境監測站對西安不同功能區位進行空氣質量、雜訊的監測。西安空氣監測點位中有6個點位分別代表不同的功能區,即:西安高壓開關廠(西郊工業區)、興慶小區(居民區)、紡織城(東郊工業區)、小寨(商業區)、高新西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開區(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9年觀測顯示,西安市大氣中SO2和NO2空間分布不均勻。其中NO2年日均最大值出現在高新技術開發區,其他依次為商業區、居住區、西郊工業區、東郊工業區。可見在西安市汽車尾氣排放的排放量對NO2含量的影響發揮主導性作用;由於政府對燃煤企業的改造作用使其燃煤對大氣環境中NO2含量的影響不甚明顯。2009年度全市二氧化硫均值為0.048 mg/m3,商業區的年日均值最高,其餘區域的含量介於(0.006-0.260)mg/m3之間[3]。上述分析可見,西安市大氣環境質量主要受汽車尾氣的影響。商業區的大氣環境質量最差。
2、城市灰塵的分布以及組成狀況
城市灰塵粒徑組成及環境效應——研究分析西安市的灰塵分布及其組成。分析結果是,西安市灰塵空間分布極不平衡;西安市灰塵組成中60%左右的灰塵粒徑小於0.25mm,40%左右在0.25--lmm之間,這些顆粒物進入人體的機率很大。〔1〕由於西安市屬於舒緩波狀加低窪地形,西北低、東南高,長年西北風的切入降低了局部高值的大氣顆粒物濃度,多數注入並沉降於低窪的負地形中,使低窪地帶長年受到城市灰塵的侵害[2]。同時城市特殊的地理區位作用、林立樓房的阻滯作用,使城市灰塵的聚集效應明顯。最終演變成可怕的城市環境化學定時炸彈。
西安市大氣環境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含量高,最大年日均值為0.174mg/m3。出現在商業區超標率為57.82%。可見商業區人流、車流多,綠化率低導致了這一現象的出現。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綠化率高,工業企業的排污量少,可吸入顆粒物的年日均值為0.112mg/m3[3]。不同區位的監測值都高於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值。並且在全市的分布呈現明顯的空間差異性。
上述分析可見,研究區域范圍內的大氣環境質量最差的區域出現在商業區,東西老的工業區的大氣環境質量在全西安市處於中等水平。而新型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大氣環境質量指標數據顯示NO2的含量較高,其他指標值均處於較優。
3、雜訊狀況
2009年,西安市功能區雜訊監測點為8個,分別代表5個類型區域,即陝西賓館(特殊住宅區)、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居民文教區)、零六七招待所、陝西氣象局、鍾樓(混合區)、西安高壓開關廠(工業集中區)、西安搪瓷廠、西五路(交通干線兩側區)。
2009年,全市區域環境雜訊平均等效聲級為55.1分貝,全市功能區雜訊監測五個區域中,晝間雜訊除居民文教區和交通干線兩側區略有超標外全部達標,晝間雜訊最好的區域是混合區,低於國標2.3dB(A),其餘依次為工業集中區和特殊住宅區,分別低於國標1.9dB(A)和1.5dB(A),居民文教區和交通干線兩側區晝間雜訊分別超標0.6dB(A)和0.4dB(A);夜間雜訊均超標,超標最嚴重的功能區是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的夜間雜訊,超標為10.9dB(A),其餘依次為工業集中區、特殊住宅區、居民文教區和混合區,夜間雜訊分別超標6.5dB(A)、3.8dB(A)、2.7 dB(A)和1.4dB(A) [3]。
4、工程地質環境狀況
工程地質環境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地基基礎。西安市坐落在渭河斷陷盆地內不同地質構造的交錯位置,工程地質條件異常復雜。西安地裂縫在構造背景下疊加了人為開采地下水的影響,目前活動大大增強。地面沉降是西安較為突出的地質災害之一。其形成發展的歷史較長,波及范圍廣,並具有獨特的活動特徵。地面沉降的持續發展還加劇了西安地裂縫的活動,給西安市的市政設施及城市建設造成很大危害,是影響人居環境空間異質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多年監測資料表明,西安地面沉降的空間分布極不均勻,總體規律是:累計沉降量在西安市東南郊較大,西北郊較小。沉降區內形成了沉降槽 [4],中心分別位於北郊的辛家廟、西安交通大學、沙坡村、南郊的大雁塔什字、東八里村和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城郊大部分地區(除城區西北角外)累積沉降量均超過了600mm,有41km2的地區超過1000mm,東八里村、大雁塔什字、沙坡村、胡家廟沉降中心超過了2000mm,其中東八里村地段達到2322mm。地面沉降強度的另一個指標是沉降速率。沉降速率超過100mm/a的地區大約8.5km2,分布在東八里村、省軍區、大雁塔什字、沙坡村、胡家廟附近,與沉降中心基本吻合。沉降速率在50—100mm/a的地區約42.5km2,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南郊、東郊及城區范圍內,而西安市北郊、西郊及東郊紡織城地區沉降速率均小於50mm/a。
《西安城市區工程地質環境與岩土工程勘察特點》探討該區場地與地基,按其工程地質條件優劣和岩土工程問題的多少與嚴重程度,灃、皂河沖洪積平原區和渭、灞河二級階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岩土工程問題較好的Ⅰ級區域;渭、灞河一級階地區和渭河及支流河漫灘區工程地質條件一般的Ⅱ級區域,岩土工程問題雖少但較嚴重,由此決定的場地與地基條件一般,岩土工程勘察的難度適中;黃土梁窪區和黃土塬及灞、滻河階地區的Ⅲ級區域,工程地質條件較差,岩土工程問題較多且較嚴重,由此決定的場地與地基條件較差,岩土工程勘察的難度較大[5]。
三、社會經濟空間
人居環境所涉及的社會經濟要素與自然環境要素同等重要。在西安現有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社會經濟要素的空間異質性與其所在的功能區聯系密切。調查數據顯示,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和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高中及其以下的人口分別佔到總人口的54%和55.4%,而西安市平均水平則是83.4%。大學本科以上人口卻佔到總人口的28.1%和14.6%,全市平均水平則僅為5.8%。可見,新型開發區的人口文化素質遙遙領先於全市平均水平。由於數據搜集的困難性,無法得到東郊紡織城和西郊電工城兩個老工業區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數據,很難量化研究全市各區域的情況。上述數據則說明西南郊及其北郊對人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調查數據顯示,兩個新型開發區的人口年輕化趨勢明顯。20--40歲的人口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所佔的比例分別為39.29%、47.331%,而西安市處於20--40的人口比例為35.841%。由上述分析可知,新型開發區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很大。西安市東南郊的曲江旅遊度假區集中了大量的高檔住宅,其中全市別墅的25%集中在此〔6〕。有關學者提出住宅價格比住宅本身更能說明其空間區位優越的人居環境。由此可見,西安市的東南郊、西郊和北郊的人居環境處於全市的領先位置。
四、結論
從上述分析可見,研究范圍內人居環境的空間差異性突出。社會經濟因素起著決定性影響;自然環境指標在人居環境異質性方面發揮輔助性的作用。由此形成西安目前新型開發區(曲江新區、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西安市人居環境最優的區域(一級區域)。南郊的文教區發揮教育地段的優勢成為人居環境的良好區域(二級區域);東、西兩個老的工業區仍然是人居環境較差的區域,但是二者又有明顯的不同,西郊電工城受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輻射影響日漸增強活力,東郊紡織城雖然鄰近灞、滻河開發區和東開發區,但是其發展勢頭仍處於靜態;一環和二環線之間的過渡區域各指標要素處於中等水平(四級區域),不同方位受到其外圍區域功能的影響明顯,人居環境處於全市的劣等水平。內城區域具有優於其他區域的服務設施,但是人口密度大,道路交通擁擠,房屋價格昂貴、綠化率低等,處於全市人居環境的中上等水平(三級區域)。人居環境的空間異質性必然帶動大量的人口移動聚集,深化西安城市居住空間的分異[6],預示西安城市未來空間的蔓延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