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何時建立的
1992年,經過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認可,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具體措施並不明確,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確,總體來說,需要探索著前進。
但是這次提出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正式提出和形成。從這里開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開始正式建設和完善。
(1)新的經濟體制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佔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決定了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分配必須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同時,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經營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觀上產生了多種分配方式。在市場經濟的活動中,勞動者的個人收入都會受到市場的調節。
這樣的分配製度所貫徹的基本原則是:把提高效率放在優先地位,但要兼顧社會公平;既要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產生兩極分化;既要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又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是什麼時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是1992年。
1992年,經過「南巡講話」後,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認可,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具體措施並不明確,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確,總體來說,需要探索著前進。但是這次提出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正式提出和形成。
從這里開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開始正式建設和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表現: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2、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3、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1982年)提出的。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會議上,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由此進一步加快。
供參考。
④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時間是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時間是2002年10月。
1992年春,在改革開放的又一個關鍵時刻,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使中國沖出了「姓社姓資」觀念的束縛,迎來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熱潮。
2002年10月十六大宣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經濟體改革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時期。
如何才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答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而目前的改革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改革。
(4)新的經濟體制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市場經濟作為經濟機制,它的基本特點或內在要求,就在於通過運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和有效性來配工資源。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必然受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獨特的基本特徵。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市場與計劃各有其客觀上的地位和作用范圍;前者是基礎性的,後者是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這兩者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定發生的合理關系。
⑤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法律分析:1978年開始著手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第七條 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第十一條 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⑥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1982年)提出的。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會議上,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由此進一步加快。
供參考。
⑦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間
第一階段,改革啟動和突破階段(1978~1984)。主要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體制。1978年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秘密訂約,決定在本生產隊實行包產到戶。當年產糧13萬多斤,戶的產量超過了1萬斤。鄧小平1980年5月發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講話,肯定了包產到戶。同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討論加強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問題。會議紀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闡明了包產到戶的性質,指出在社會主義工業、商業占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實行包產到戶沒有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由此,包產到戶的形式迅速在全國擴展開來。
第二階段,市場化改革探索階段(1985~1991)。主要是取消農產品統派購制度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1985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決定取消農產品統派購制度,以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改革。但實行不久,現實經濟環境發生了不利的變化。經濟開始過熱,工農業發展速度失衡,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發生大的波動。為保障城市居民的農產品供給,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方案在實踐中修改為分品種漸進改革方式,從而形成不均衡的市場制度。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治理整頓國民經濟,在糧棉油等農產品生產、流通、調控方面一定程度上恢復指令性計劃管理。針對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逐步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開始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股份合作制、專業技術協會等組織制度開始發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改革全面展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村城鎮化進程也隨之開始。
第三階段,全面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新體制。在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推動下,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農村經濟全面向市場經濟過渡: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消了糧食統銷制度,農產品市場體系逐步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也開始啟動和發育。圍繞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建立農業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建立起儲備體系、風險基金及保護價收購余糧制度。進一步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股份合作制逐步興起和發展。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村改革以來,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帶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巨變: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大幅度增長,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帶動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變革和小城鎮發展,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國農村總體上進入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農民思想觀念順應時代要求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農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進步。農村改革的成就,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比較完整地提出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基本建立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為支撐,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再次肯定了包產到戶的改革方向。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又召開了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農業書記會議,制定了《當前農村經濟政策若干問題》的文件,對包產到戶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指出:「這是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普遍實現,標志著人民公社制度在實踐中的解體。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到1985年春,這一工作全部結束,標志著農村人民公社體制的正式終結,中國農業完成了由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制度到以家庭經營為主的「雙層經營制度」的過渡。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帶來了農業的大發展,國家糧食庫存和農民存糧都大幅增加;棉油肉魚果菜等產品供應充裕,價格也明顯下降。這就產生了新的矛盾:農產品難賣、農民增產不增收。這意味著中國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2000年中央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重點抓好結構調整,這是整個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是:①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②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的區域布局,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實行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③擴大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④積極實施發展小城鎮的大戰略。⑤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充分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改革的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農村基本政策,要求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願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⑧ 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哪一年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在1992年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確立的。
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市場經濟是沒有邊界的,它反對任何形式的邊界封鎖、部門分割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市場要對國內開放,也對國外開放。
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
發展市場經濟,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具有的信息靈敏、效率較高、激勵有效、調節靈活等優點,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要。新中國成立70年,我們就讓近14億人口擺脫了貧困,這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