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古典經濟學主要觀點是什麼
古典經濟學是凱恩斯理論出現以來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一般說來,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製辦法。
主要觀點: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內容為當時最普遍的經濟現象,由價值、地租、利潤、工資及貨幣理論構成。各個當時的經濟學家的理論都包括以上幾點。各個經濟學家的不同也只是關於這幾方面的觀點不同,其經濟理論涉及范圍相同。
產生背景
古典經濟學產生前夕的經濟思想是「重商主義」。
14到15世紀,隨著貿易特別是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產生了重商主義思想。重商主義的研究視野集中在流通領域,研究商業和對外貿易,論證商品貨幣關系,對當時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起了重要的作用。成理論體系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是由威廉▪配第創始,亞當▪斯密集大成,大衛▪李嘉圖最後完成的。
古典經濟學代表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內部聯系。重商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金錢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形態;在一國沒有金礦的情況下,財富只能來自於對外貿易的順差;民窮國富;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主張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政策。
2. 經濟學三大價值理論
經濟學界存在三大理論體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體系、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價值理論體系和斯拉法的價值理論體系。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體系是在批判繼承英國古典經濟學,特別是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創建發展起來的,是揭露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最本質規律的經濟理論。
由勞拿和閉動價值理論發展而來的剩餘價值理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關系,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價值消裂理論體系是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綜合生產費用價值理論、邊際效用價值理論和供求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創建的,之後又被庇古、希克斯、張伯倫和瓊·羅賓遜、阿羅、德布魯等幾代經濟學家不斷發展和完善,現已成為西方經濟學中的主流價值理論,其以近乎完美的數理模型解釋了市場運行的規律及效率問題。
斯拉法的棚侍價值理論體系是英籍義大利經濟學家皮埃羅·斯拉法花費半生精力研究李嘉圖理論的基礎上,在其著作《用商品生產商品》中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批判新古典經濟學的邊際分析方法,復興從亞當·斯密到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傳統,所以斯拉法的經濟理論也被稱為「新李嘉圖主義」。斯拉法的價值理論是一種既不同於新古典
3. 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關於價值理論,有哪些著名觀點
科學研究離不開假說,一種假說是所謂「解釋性假設」:即建立一個假說或理論,用來解釋經驗和歷史,即闡釋歷史。但經濟學假說是從大量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公理性」假說,經濟學從這個假說出發,對經驗和現實進行推理性研究。從根本上講,經濟學的任何假設和命題,都必然來源於經驗和事實,但經濟學研究不可能完全從經驗和事實的歸納開始,已有的理論成就,具體說就是符合經驗事實的假設,同樣是經濟理論研究的起點,這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然而,本來作為經驗科學或實證科學的經濟學,一旦以假設作為研究起點,就有可能走進形而上學誤區,即經濟理論的驗證,不是依賴於理論對經驗事實的相符性,而是依賴於自身邏輯的嚴密性。所以,經濟理論的正確性,就取決於假設的正確與否。一種源於事實的科學假設,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會對經濟學研究起主導作用,例如著名的「經濟人」假設,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然而,任何一種假說或一種假設失去其實證正確性以後,如果不對其進行修改,就會導致整個經濟理論大廈的傾斜。目前,新古典經濟學正面臨這種尷尬和挑戰。英國研究方法論的經濟學家布勞格,一方面認為新古典主義是把真實的正確前提或假說作為基礎的學科,另一方面批評新古典主義未能將實證原則貫徹始終。他指出:「現代經濟學的主要弱點在於不願使它所產生的一些理論包含一種可以明顯地被駁倒的結論,隨後又普遍地不願把這種結論同事實相對照"。美國經濟學家艾克納,批評新古典經濟學從一開始就養成「一種幾乎是不可更改的演繹推理的偏好」,過分強調完全公式化理論體系的發展,而缺乏足夠的行為假設和前提條件等的經驗基礎。美國經濟史學家諾思進一步從兩個方面對新古典經濟學提出批評:一方面,新古典經濟理論沒有時間概念,它所研究的是某一時點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沒有交易費用概念,沒有制度分析。究其根源,就在於缺乏歷史感。不論證實還是證偽,都是經濟學發展的形式,經濟學要不斷發展,就必須始終保持一個開放體系,這種開放也包括對經濟史的開放,就是要不斷接受經濟史經驗與事實的證實與證偽。在經濟學發展的常態階段,經濟史不斷為經濟理論提供實證材料,支持經濟理論的各個假設和命題,使經濟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然而,證實的方法,只能導致經濟科學在量上的積累,而不能導致質上的革命,不僅如此,當經濟學形成固定範式以後,還會出現排斥新理論、新方法的保守傾向。這個時期,經濟科學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創新和革命,經濟學創新任務的提出,是由於現實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現有理論所不能解釋的現象。然而,這種情況還不足以推翻現有經濟理論,所以經濟學可以求助於經濟史。經濟學方法的證偽主義出現,一方面是受了科學哲學中證偽主義的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受到現實經濟的挑戰,導致原有信條的危機。此外,經濟學的證偽之風,還來自經濟史學的進展。例如,新古典主義經濟增長模型,主要通過各種物質要素的變化來說明生產率的變化和經濟增長,而未考慮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在技術要素不變的情況下,不可能實現經濟增長。但美國經濟史學家諾思,通過對16--18世紀國際貿易史的研究考察,證明在這個期間,航海技術並沒有發生變化,但世界貿易量卻大大增長了,其主要原因在於國際貿易體制更為合理,運輸航線更加安全,從而降低了海洋運輸成本,最終使得海洋運輸生產率大大提高。諾思的貢獻不僅在於證實了新制度經濟學的有關命題,而且是對古典增長理論的一次重大證偽。作為經濟史學,前提假設一方面來源於歷史學家和經濟史家的哲學見解,另一方面直接來源於經濟學理論。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就是「經濟人」假設。歷史哲學也認為,歷史學家是根據「人性中的可能」來判斷過去的歷史,歷史學中的普遍命題和假設都來源於歷史學家對人性所作的基本判斷,但不同的是,在經濟學中「經濟人」被認為是萬古不變的普遍人性,而歷史學中的人性假設,卻不是一個不變的常數,而是「以最顯著的方式隨著每一個時代而在變化著」的。這種觀點事實上要比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客觀得多,產生這種區別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有無歷史感。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將他們所考察的經濟世界,看作永恆不變的世界,因而人的本性及其行為也是不變的。但作為經濟史學,它考察的是一個變化著的經濟世界,人性假設也不可能永恆不變,如果經濟史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從不變的人性出發,就不可能區別不同的歷史時代。所以,從經濟學提供的前提假設出發研究經濟史,絕不是要從這種假設反推出一個符合經濟理論的經濟史,正如我們不能從「義利論」還原出一個「君子國」一樣。
4.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有哪些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是價值理論不同。
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是勞動價值理論,從斯密到李嘉圖再到馬克思無不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自己理論的核心。
新古典經濟學則完全放棄了勞動價值理論,他們更多的是採用效用價值理論,進一步到均衡價值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