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隋唐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表現
隋唐時期(581年—907年),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兩個朝代的合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兩個漫長時期後的兩個大一統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較開放。兩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隋唐兩朝君主在治國政策上較為開明,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
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生產部門農業,在隋唐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農業生產工具鋤、鏟、鐮、犁都有大的改進。水利設施得到修復和新的開鑿,而更為廣泛和完善。長溯積累的從犁地、播種、施肥、灌溉等一整套的農業生產經驗得到推廣、良種普遍使用、經濟作物得到發展。隋唐五代的農業生產進到了一個新的台階,農田大批開墾、糧食單產超過漢代一倍,一粒種子可收獲20至40粒,最多者達百粒,而歐洲最先進的法蘭克王國之單產,僅及中國的1/10至1/20。手工業、商業,歐亞北非各國更是難望中國之項背。
自開皇九年(589年),隋重新統一以後,隋唐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長期保持統一的大國。分裂割據只佔短暫的時間。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最大的國家。世界上其他地區,如西歐、拜占庭、印度等,都處於長期封建割據狀態,而由落後族建立的大帝國,極不穩定,旋生旋滅。即如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國,到8世紀中葉已分成東西兩部分,9世紀時,以巴格達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也分崩離析了。唯獨中國,統一思想深入人心,統一局面基本穩定。唐朝版圖超過秦漢,加之統一,集權,給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⑵ 隋唐時期經濟發展狀況
江南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農田水利灌溉的發展,商業發展繁榮,交通發達、貨幣統一、市場發達、商人隊伍龐大.在此基礎上城市的興旺:長安、洛陽 、揚州、成都 、汴州、廣州等大城市開始出現。北方在經濟上仍然雄視南方。唐初黃河以北百姓以殷富,只是在糧食的供應,已經有賴東南的接濟。待到安史亂起,繼之以藩鎮割據,北方一再受到破壞。從此在經濟發展上,南方終於超過了北方。
⑶ 隋唐時期經濟社會怎樣發展的
由於國家的統一、制度的文明創新,隋唐時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是空前的。在許多方面都達到了封建社會所能達到的高度。唐中葉後,這種發展與進步遭到破壞,經濟文化的重心由北向南轉移,但在某些方面仍然保持甚至創造著新的發展勢頭。從總體上看,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發展高峰時期。
古代風景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的進步與發展,直接推動著這一時期經濟的繁榮,奠定著隋唐封建盛世的基礎。
農業是封建社會最基礎、最基本的產業。在以農為本的封建社會中,農業的興衰直接關系著整個社會的興衰。隋朝和唐朝前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在較大范圍內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公平賦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政府組織農民興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積擴大,抗旱能力增強: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生產技術也不斷提高和推廣,使這一時期的農業生產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隋文帝時「強宗富室,家道有餘」,封建國家的中外倉庫,無不盈積,西京太倉,東都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等,所儲米粟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長安、洛陽和太原的府庫所儲的布帛,也各有幾千萬匹。這些,再加上其他地方的儲積,可供隋朝統治者支用五六十年。唐朝到玄宗時,百姓家中的儲糧,大都可以食用數年,政府倉儲的糧食,到天寶八年(749年)約為1億石。當時的糧價降到歷史上的最低價,且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但「安史之亂」後,均田制、租庸調制逐漸廢弛,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人口凋敝,農業生產下滑。南方的農業生產,則因長期的人力、技術積累和開發,保持向上發展的勢頭,並支撐著中後期已經逐漸腐朽的唐王朝勉強運轉。
隨著農業的恢復發展與繁榮,手工業也得以發展。隋朝的私營和官營手工業中,都有達到很高水平的種類。絲織業中,蜀郡(今四川)的綾錦雕鏤之妙,世人稱嘆,豫章(今江西南昌)出產的雞鳴布,頗受消費者歡迎;制瓷業中,當時已有白瓷出現,並且能夠製造玻璃,且工藝相當熟練;造船業空前發達。能夠製造4層,高45尺,長200尺的「龍舟」。唐代手工業的規模和水平,都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紡織業是唐代主要的手工業部門。唐前期,絲織、麻織、棉織的種類和產量十分可觀,成為國家租庸調中庸調的主要對象。唐後期,南方的絲織業仍有很大發展,絲織品的質量和水平,甚至超過前期製作水平。采礦業,尤其是鐵、銅、錫等礦業,在整個唐代保持興盛的狀態,唐後期的銀礦冶煉達到很大的規模和較高的水平。瓷器的製作中,越州的玉類冰,邢州的銀類雪,釉下彩的技法開始使用,三彩陶俑為後世稱道,由於技術的改進和產量的提高,瓷器開始在民間普遍使用。造紙術更為發達,益州(今四川成都)的麻紙,薄州(今山西永濟)的薄白紙,揚州的六合箋,都享有盛譽:墨、硯、筆的製作,也出現了不少名品。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貿易也空前活躍起來。隋開皇元年(581年),隋朝統一貨幣,更鑄五銖錢,解決了周、齊以來貨幣輕重不等的問題,便利了商品的流通。大運河開鑿後,商旅往返不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長安和洛陽,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成為國內外商旅雲集之所;丹陽(今南京)、蜀郡(今成都)、江都(今揚州)、京口(今鎮江)等城市,商業也很繁榮。唐朝前期,一些地方性的政治軍事中心和水陸交通要塞,逐漸成為較大的商業城市。唐後期的商業較前期更為發達,長安和洛陽雖經戰亂破壞,但很快就恢復了繁榮。揚州、益州、洪州、蘇州、杭州、泉州、明州等城市,商業貿易活動日益興盛。揚州、汴州(今開封)、長安還出現了「夜市」。在水陸要道或津渡之所,興起了許多定期集市,俗稱「草市」。在交易頻繁的情況下,大城市中出現了櫃坊,商人將錢存放在櫃坊中,櫃坊根據商人所出憑證代為支付,征取一定的保管費用。後來由於錢幣鑄造不敷使用,商人把貨款交給本道的進奏院及諸軍使或富家,取得文券,回到本地,執券領取,叫做「飛錢」或「便換」,類似今天的「支票」。
與經濟繁榮互為表裡,隋唐時期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成就斐然,其中城市的建設和運河的開通,尤為突出。
作為隋唐王朝都城的長安,這一時期在前代營建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隋開皇二年(582年),動工興建大興城(即長安城),一直到唐永徽五年(654年)外郭城完工為止,前後經歷了50多年。唐代長安城周圍70里,全城總面積84平方公里,等於今天西安舊城(明代建築)的10倍,大於現在的北京舊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布局嚴整美觀,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宮城為宮殿區,皇城為中央衙署區,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拱衛皇城與宮城,是百姓與官員的住宅區,也是工商業區。在外郭城中,列置著108坊,由11條南北大街和14條東西大街分割而成。外郭城內還有100多座寺院,其中的慈恩寺最為有名,唐高宗時安置玄奘從印度帶回的經卷而建造的大雁塔,就在慈恩寺內,至今保存完好,是舉世聞名的古跡。
隋煬帝認為,洛陽「水陸通,貢賦等」,即水陸交通方便,各地到洛陽的距離相等,以此為中心,最便於控制全國。仁壽四年(604年)下令營建洛陽,以為京都。第二年,宰相楊素和著名建築家宇文愷設計營建洛陽,每月征發男丁200萬人修建,用10個月完工。新的洛陽城修好以後,隋煬帝把原洛陽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賈,都遷到那裡居住,使之成為當時國內著名的商業城市和國際貿易的重要據點。雖然當時京城仍為長安,但隋煬帝卻常住洛陽,洛陽遂成為政治、軍事、漕運的中心,直到唐朝,洛陽仍保持著東都的地位。
在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隋煬帝為了便利漕糧和軍事運輸,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開鑿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全部完工後的大運河(包括隋文帝開皇四年命宇文愷開的由大興城到潼關的300餘里的廣通渠)全長5000多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運河工程之一。大運河開通後,成為全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適應了當時和以後南北經濟交流的需要,加強了南北的聯系,促進了沿河流域經濟的發展,對於全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和統一,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的發達,與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有著必然的聯系,並與經濟的繁榮一起,構成隋唐時期經濟社會的整體文明與進步。
古代風景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領域,發明創造層出不窮。在天文歷算方面,唐初王孝通的《緝古算經》,第一次用解三次方程式的方法解決一些復雜的工程計算問題,高宗時李淳風等人審定並註解了10部算經,成為唐王朝規定的算學教本。唐玄宗時,僧一行完成的《大衍歷》,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地球在繞太陽運行時速度變化的規律,他還與梁令瓚合作,創制了能夠直接測量黃道坐標的黃道游儀,製成了以漏水轉動的渾天銅儀,是後世天文鍾的前身。在醫學方面,隋朝巢元方等人的《諸病源候論》,隋和唐初孫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唐玄宗時王燾的《外台秘要》,唐高宗時蘇敬等人修定的《唐本草》,把這一時期的醫葯學推向一個高峰。在建築技術方面,隋代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安濟橋,隋代建築家宇文愷、高龍義和唐代建築家閻立德等設計的長安城,堪稱世界之最。隋末唐初發明的雕版印刷術,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印刷術。
文學藝術領域,更是高峰迭起。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詩歌創作,把這一文學形式發揮到了極致。以韓愈、柳宗元為核心人物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和古文創作,一掃六朝以來柔靡浮艷和形式僵化的駢體文風,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一時期出現的小說,以及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佛教流傳而出現的俗講和變文,也為文學領域增添了新的奇葩,並為後世的文學創作開辟了新的途徑。在藝術領域,以石窟寺造像,陵寢前的石雕。墓葬中的俑器為主要種類的雕塑藝術,如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太原天龍山、四川大足北山等的石窟雕刻,唐太宗昭陵六駿的浮雕,以及唐代的彩陶俑,最能代表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水平。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的人物故事畫,吳道子的佛道畫,張萱和周昉的仕女畫,展子虔、李思訓、李昭道的山水畫。以及邊鶯的花鳥畫,韓混、戴嵩、曹霸、韓乾的牛馬畫,把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不斷推向高峰。歐陽洵、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孫過庭、張旭、懷素等人各具特色的書法藝術,至今為世人稱道。在漢族傳統樂舞的基礎上,借鑒邊疆民族和鄰近國家樂舞精華而形成的隋唐宮廷樂舞,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精美絕倫,並廣泛地傳播到民間和周邊地區,至今仍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哲學、宗教等思想學術領域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成就。宗教方面,漢代傳入中國的佛教,從南北朝到隋唐之際,開始出現宗派,隋唐時期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各派教義互有異同,繁簡不一。消長也不定。在隋唐統治者的提倡下,佛教廣為流傳,寺院遍布,僧尼眾多,雖然唐武宗曾下令滅佛,但不久又興盛起來,成為國中主要的宗教形式。道教在唐代也很盛行,許多著名的道士為皇帝所寵信,但由於道教多講煉丹服食之術,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其影響不及佛教廣。西方的襖教(又稱大襖教或拜火教)、景教(基督教的別支)、摩尼教(又稱明教)、伊斯蘭教等,隨著這一時期中西方交通的發展,也相繼傳入中國。哲學方面,唐初的傅奕和呂才,以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抨擊宗教迷信;後來的柳宗元、劉禹錫等人,從不同角度,批駁傳統的孔孟唯心主義的道統和人性論,力圖正確闡釋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宣傳無神論和人定勝天的思想,具有時代的進步意義。學術方面,這一時期的史學和地理學成就最大,隋文帝時曾下令禁止私人撰輯國史,臧否人物。唐太宗則置史館,修撰前代和本朝的歷史,並令宰相監修,使官修正史和宰相監修成為定製;唐代劉知幾撰寫的《史通》,是我國第一部有系統的史學批評和史學理論著作;唐玄宗時編纂的《唐六典》,唐德宗時杜佑編撰的《通典》,都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各項典章制度,並開創了新的史學編纂形式和體例。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撰寫的《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輿地總志,史料價值很高;唐懿宗時,樊綽搜集有關雲南地區的史料寫成的《蠻書》,是研究今天雲南地區各兄弟民族歷史的最珍貴的文獻;唐德宗時,宰相賈耽製作的《海內華夷圖》,長三丈三尺,寬三丈,圖上每一寸表示實際的100里。這個圖雖已失傳,但偽齊阜昌七年(1137年)時把它縮成《華夷圖》和《禹跡圖》,刻於石上,現存西安碑林,《華夷圖》中所繪我國山川及平面地形的輪廓,大致和今天的地圖相似,這是留傳下來的我國最古的地圖。
⑷ 隋唐時期的經濟發展
歷史:4.5《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教案(3)(舊人教版高三)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一)、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
(二)、農業發展特點:
1、江南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
2、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3、農田水利灌溉的發展
4、農具的改進:筒車、曲轅犁、鋼刃鐵農具
5、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業發展特點:
1、手工業類型: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農民家庭手工業
2、手工業發展特點:產地廣、規模大、分工細、產量和品種多、技藝高
(四)、商業發展繁榮:交通發達、貨幣統一、市場發達、商人隊伍龐大
(五)、城市的興旺:1、長安、洛陽 2、揚州、成都 3、汴州、廣州
二、 能力培養目標:
(一)、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與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對比學習,幫助學生准確理解和把握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表現及成就,培養其歸納、對比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二)、通過指導學生對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以及農業、手工業發展與商業繁榮和城市興旺關系的分析,加強學生對事物之間因果聯系的認識,培養其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政治與經濟辯證關系的原理,分析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標:
(一)、通過對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的穩定市場經濟發展和繁榮的前提條件。
(二)、通過對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成就以及國際地位和影響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時期,並處於當時的世界領先地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起振興中華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為什麼說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空前繁榮發展的時期?
說明:每一節教材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它所要闡述的中心問題。它與知識要點之間是統領與被統領的關系,每一個知識要點都是為了說明重點而設計的。本節教材所闡述的中心問題正是隋唐時期封建經濟的空前繁榮發展,教材中每一個知識要點都是在說明這一中心問題。
二、難點: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與政治的關系
有關的生產技術問題
說明:本課的重點是經濟的繁榮,經濟繁榮的原因分析就構成本課的一個難點,特別是將要涉及到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原理,這一原理在歷史學習中的應用正是學生的弱點,因此運用這一原理來分析具體的歷史現象,就成了本課的一個難點。大多數學生缺乏社會生產實踐經驗,對古代社會的生產技術問題理解起來就會更加困難,而對生產技術的學習和了解,對於理解本課重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有關的生產技術問題就成為了本課的又一個難點。
[教學模式]
導讀和研討式
說明:什麼樣的課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質教育的要求,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心問題。導讀和研討這兩種方式能比較好的發揮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使課堂教學能夠按照科學的計劃進行,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真正的成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導讀和研討相結合的課堂模式,能較好地反映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妨一試。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言部分:
(一) 建議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首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哪些條件?」讓學生展開討論。啟發學生從隋唐時期社會政治特點入手分析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進而導入新課。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迅速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可以藉此機會發現學生在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認識上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規范,為解決本課難點奠定基礎。
(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條件。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國家統一、政治穩定、交通發達、經濟政策、對外關系、 民族關系等等幾個方面進行概括和總結。同時教師特別要注意講清隋唐時期封建的上層建築和反封建的生產關系,對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發展做起的積極推動作用,封建制度顯示出了它的生命力和先進性,在這樣一種經濟關系和社會環境中,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相對較高,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從根本上推動了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
二、 關於農業發展。
(一)、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隋唐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江南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
2、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3、農田水利灌溉的發展
4、農具的改進:筒車、曲轅犁、鋼刃鐵農具
5、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同時建議教師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對教材中有關「圩田」「筒車」「曲轅犁」「鋼刃鐵農具」等內容進行簡要介紹。 並注意與前代相關內容的對比,幫助學生對這些知識形成正確的概念,便於學生掌握。
2、 啟發學生認真理解經濟開發與自然生態平衡的關系,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
3、 關於經濟重心南移的問題,建議教師首先要對教材中關於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內容進行概括說明。然後引導學生分析隋唐時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的原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政治和經濟的辯證關系,特別是社會穩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4、 關於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問題,建議教師對此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學生弄清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現及意義。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是衡量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更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動力之一。
5、 建議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隋唐時期的農業也是在以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之間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而發展的內容正是隋唐時期農業發展的特點。
三、 關於手工業的發展問題。
(一)、建議教師首先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概括隋唐時期手工業發展的特點,提醒學生可以參照185頁「隋唐時期手工業者分布和大都會」的地圖進行理解和掌握,特別要注意提醒學生准確理解這一時期手工業「發達」的內涵,准確概括「發達」的具體表現。
手工業發展特點:
產地廣、規模大、分工細、產量和品種多、技藝高
(二)、手工業類型: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農民家庭手工業
教師要注意對比官營、私營和農民家庭手工業的不同特點,加深學生對隋唐時 期手工業繁榮發達及其原因的進一步理解。
(三)、關於手工業發展中涉及到的技術方面知識以及代表作品、手工業技術成就等相關內容,教師在授課中應給予一定的重視。建議教師注意把相關內容與前代進行對比分析,對有關技術方面的知識進行必要的講解,可以把相關的代表作品的有關資料(圖象、文字)做成計算機課件,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對這一時期手工業發展成就的認識,為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拓展思維空間提供必要的條件。
四、 關於商業繁榮的問題。
(一)、首先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分析這一時期商業繁榮的原因。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商業繁榮所需要的條件入手進行分析,商業的繁榮需要政治的穩定、國家的統一、交通的發達、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發展、國家有關商業的政策等等,教師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相關的結論。
(二)、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准確概括隋唐時期商業繁榮的特點及其表現。教 師可以提醒學生在交通、貨幣、市場、商人等方面對這一時期商業發展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商業發展繁榮:交通發達、貨幣統一、市場發達、商人隊伍龐大
1、 關於交通問題,教師要強調隋唐時期的交通包括陸路、水路、海路三個方面,全國有比較完善陸路交通網以及陸上絲綢之陸,水路主要以運河、長江的水運為主,水路的發達也超過了前代,關於海路,主要是指東南沿海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發達的交通為隋唐時期商業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 貨幣的統一,建議教師講清唐初幣制改革的主要特點和在歷史上的影響。
3、 關於市場的發達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掌握市場功能、市場管理、交易方式、市場規模等方面的有關內容,特別要提醒學生注意有關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的櫃房的出現,標志著隋唐時期市場發展的水平,它是我國最早的銀行出心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4、 關於市場管理問題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從中分析隋唐時期國家的有關商業政策。
5、 關於商人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分析商人的構成、社會地位、作用等有關內容,從中看出唐朝商業的繁榮。
(四)、建議教師從「為什麼說隋唐時期的商業比前代更為繁榮?」這一角度提出問題,引 導學生通過與前代相關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加深學生對這一時期商業發展特點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從「隋唐時期的商業為什麼會比前代更為繁榮?」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這一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加強學生對隋唐時期時代特徵的整體把握和深入理解。
五、 關於城市的興旺問題。
(一)、城市的興旺是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重要表現。建議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分析城市興旺的原因,加強學生對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整體認識。
(二)、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和概括不同城市的各自特點,注意引導學生根據相關圖示了解城市布局特點和各項功能;對長安和洛陽的繁榮與衰落以及揚州和益州的興起與繁榮進行對比分析,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政治與經濟的關系。關於廣州和汴州,要注意其特有的商業功能和地位。
六、 關於社會生活的變化。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隋唐時期社會繁榮的 認識。教師可以安排自選性質的作業,指導學生就其感興趣的方面寫出體會或論文,升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七、 課堂小結。
教師在小結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表現、特點等方面進行概括和總結,幫助學生形成較完整的宏觀知識結構。同時要注意啟發學生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認識。
[補充練習]
一、簡要說明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表現及特點。
二、試分析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從中你得出哪些啟示?
三、結合本課所學內容,就你感興趣的方面寫一篇體會或小論文。
[補充資料]
東晉魯褒著《錢神論》:「……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
關於隋唐以前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變遷問題: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最出發祥於黃河中游的黃土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涇河、洛河、泌河等大支流的河谷,也就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區。遠在6000多年前,這一帶就存在著農耕的村落。……後來農耕線逐漸移向東推移,進入黃河的大沖擊扇以及太行山麓成串的小沖積扇,山東半島沿海,又有魚、鹽之利。大致到春秋時期,北方發達的經濟區域,以掩有黃河的中游和下游流域。秦漢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繼續高漲。據西漢元始二年的統計,當時全國的戶口和墾田,絕大多數集中分布在本區。……在手工業方面,西漢政府在全國共設鐵官44縣,其中本區佔36縣;工官8縣,其中本區佔5縣;服官3縣,都集中分布於本區。當時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人口和物產,尚不受朝廷的重視。但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北方政局動盪和南方較佳的農業生產條件的吸引,北方開始向南方做大規模移民運動。南方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河川滿布,便利灌溉河交通,雖然地多丘陵,土質堅實,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已足以解決這個問題。移民們帶著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使南方的經濟發展出現前所未有的勢頭。……不過,直到西晉末年,北方經濟發展的水平,仍遠遠超過南方。關中和山東,這兩個經濟區,在全國的地位,絲毫也沒有動搖。永嘉之亂和晉室南遷,初步改變了上述傳統形勢。
……單盡管如此,思維、唐之際,北方在經濟上仍然雄視南方。唐初黃河以北百姓以殷富,只是在糧食的供應,已經有賴東南的接濟。待到安史亂起,繼之以藩鎮割據,北方一再受到破壞。從此在經濟發展上,南方終於超過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