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幾大經濟圈目前哪個競爭力強
中國三大經濟圈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規模,三大經濟圈定位也不相同。中國三大經濟圈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規模,三大經濟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面臨南中國海,為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也即珠江的出口處,水陸交通發達、海外聯系便捷,是內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來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這說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並且有望成為世界矚目的特大經濟區。珠三角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實現了富饒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導入式」為主的發展模式;呈現出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爆發式」城市化;表現出多中心、高強度、聚集式的城市群發展形態;勾勒出內、中、外三個圈層的「圈層式」經濟與城市發展特點;在城市與鄉村的連接地區出現了一種「既非城市又非農村」的特殊空間結構形式。
長三角緊臨東海,為我國最大的內河長江的出口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八個城市和浙江省六個城市,共計十五個城市,以後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即所謂的「15+1」。它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共15個城市及其所轄的74個縣市,以滬杭、滬寧高速公路以及多條鐵路為紐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長江的黃金通道流經29個主要城市,把長三角引向內陸腹地,是世界與中國大陸連結的重要門戶地區。長三角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綜合性產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徵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平較高;城市大物流條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實力雄厚,高層次人才密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全國領先。
環渤海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北部地區,通過京津唐城市帶引向中國北方腹地,區位特殊,工業密集、城市密布,是內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由京津領銜的環渤海灣經濟區產生於1986年,一般認為,狹義上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其目標是打造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世界級城市。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已形成了「5+2」戰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北京和天津兩個市。環渤海地區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大型城市群;區域規劃發展的起步較晚,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於珠三角和長三角明顯落後;開始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台,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
長三角的優勢是商業貿易氛圍良好,商業環境好,國際化程度高,有強大的品牌消費市場,民營經濟強大,同時一頭兩翼(中心--上海,南京、杭州為副中心)結構最合理,國內經濟學家更是提出了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兩大概念;珠三角的優勢是思想觀念開放,和在香港台灣的投資商溝通相對比較容易,地域上比較方便,建立了和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條件,以深圳一些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珠三角企業成為了中國最優秀的最有投資價值的藍籌公司;環渤海的優勢是自然資源豐富,離國家的政策和決策中心最近,有著強大的重工業基礎,房租便宜。據經濟學家分析三大經濟圈中長三角的增長速率最低,環渤海最高,但是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2006年長三角已經超過了以東京為首的關東地區,是整個東北亞地區(日本韓國,包括港澳和新加坡)這個區域最大的經濟區,到2020年長三角的經濟規模會是關東經濟圈的兩倍同年珠三角會超過關東區。長三角雖然富裕,但包容性最欠缺,在江蘇有著蘇南蘇北之爭,浙江有浙東浙西之斗,而龍頭上海更是以排外「聞名」,而且蘇浙滬的語言溝通上有一定困難。相對而言深圳的包容性就高的多,因為深圳很多都是移民,但語言也是一大障礙,環渤海應該是包容性最大而且語言交流最容易的。現在環渤海已經成了新的創業溫床,隨著山東的GDP超越江蘇已經有人提出環渤海正以驚人的成長速度直逼長珠三角。當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造轉型時中國已經不再是國外大型跨過公司的首選地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地位也漸漸被印度所替代,因此跨國公司投資熱也會漸漸降溫。而這時國內企業的發展就成了關鍵,不管是工業,製造業,服務業還是IT等新興產業,比的就是把握機會的能力了,究竟誰強誰弱還無法也不能下結論,因為三大經濟圈各有特色,環渤海的重工業,長三角的製造和服務業,珠三角的新興產業,但只要能找好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好時機,都會有所作為!
2. 淮海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圈哪個前景更好濟寧應該如何立足呢
魯南經濟圈是指臨沂、濟寧、棗庄、菏澤組成的山東南部經濟圈。
淮海經濟圈包括蘇北、魯南、皖北、豫西四個區域。魯南四市是全部都包含在淮海經濟圈當中的。淮海經濟圈崛起對魯南會有拉動作用,魯南崛起對淮海經濟圈會有推動作用,因此要說前景,魯南與淮海經濟圈是相輔相成的。
不過從現實角度來說,淮海經濟圈現在其實只剩下名字了,因為這個區域的城市之間都是各自為戰,即便各自省內的城市之間也沒有什麼協同發展或者共振式效應產生。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圈的中心,一直沒有對周邊起到任何帶動作用,濟寧、臨沂、連雲港、淮安這幾年發展都不錯,但也都是自顧不暇。因此這些圈子往小了說是各個城市的前景要靠自己,往大了說也就是跟周邊城市能否形成協同發展的事實。
濟寧近些年來的進步有目共睹,和臨沂組成了魯南雙子星。從地理位置來說也是不錯的,同時與淮海經濟區GDP最大的兩個城市相鄰,有更多的商機和人才往來交流的機會。
不過濟寧的運氣並不太好,近幾年剛有起色,山東就搞起了強省會戰略,以濟南目前的實力想要抗衡其他強省會,必然要虹吸省內的資源,集中火力向濟南輸送存量資源。這樣必然就會讓省內其他省市的發展受阻。不僅資源可能會被轉移,企業也面臨被挖角的風險。濟南自從搞強省會以來,已經從煙台、濱州、東營、青島、威海、日照等多個城市挖角大型企業的總部,包括濟寧的兗州煤業總部也被挖到濟南去了。
關於強省會模式下的處境,可參考四川、河南、湖北。成都獨大之後,成都GDP從綿陽的3倍變成了7倍,四川民富最強市攀枝花成為了人口流失最大的城市;鄭州成為國中以後,洛陽連續幾十年的人口凈流入變成了負增長;湖北現在更是成為了養老金缺口第三大省……
很多人以為強省會能夠帶動周邊,其實恰恰相反,強省會之下的省份,省會周邊的城市一個賽一個的窮,資源和人才全都流入了省會。
以前濟南並沒有世界500強企業,但為什麼突然冒出來兩個呢?因為山東能源集團吞並了兗礦,總部設在濟南;山鋼吞並了萊蕪鋼鐵、日照鋼鐵,總部設在濟南。所以山東能源和山鋼就成為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這種吞並模式跟濟南吃掉萊蕪市一樣的路數。
濟寧現在夾在臨沂、徐州、濟南三個方向當中,支柱產業總部又被濟南挖走,將來想要突出重圍,把競爭轉換為地理優勢是難度極大的。如果改變角色將自身塑造為銜接山東和江蘇的橋頭堡,這是尤為關鍵的。江蘇曾經過度偏重蘇南,現在已經改變了方式,對蘇北也重視起來。魯南這幾年的競爭力也比十年前強了很多。因此作為魯南和蘇北銜接區域的重鎮,濟寧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能夠避開濟南重組各種國企搞總部經濟的鋒芒,盡量像東向和南向縱深開展合作,與臨沂搭建起山東版的金華與嘉興。
不管魯南圈還是淮海圈,都要必須堅持自力更生,打鐵還需自身硬,不僅要融入圈子裡,還要立足自我,發展自己,新舊動能轉換,淘汰舊動能,濟寧雖然這兩年放慢了步伐,但是也可以看到她的積極進取,內環高架路貫通,魯南高鐵逐步推進,濟棗高鐵未雨綢繆,棗菏高速聯通湖西湖東,濟微高速正在進行……,十三五已經成為 歷史 ,十四五祝願濟寧越來越好。
魯南經濟圈必須融合淮海經濟圈,因為淮海經濟圈是蘇魯豫皖的融合。如果淮海經濟圈像長江經濟帶那樣強勁,魯南經濟圈四市經濟發展強勁。具體說山東省規劃的魯南經濟圈實際就是魯南經濟帶,協調很困難。淮海經濟圈發展緩慢注意是四個省,協調很困難。
兼顧[贊]
3. 江蘇的蘇南,蘇北,蘇中分別有哪些城市
截至2016年底,蘇南地區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5個地級市,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5個地級市,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3個地級市。
1、蘇南地區
蘇南地區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總面積27872平方公里,占江蘇省土地總面積27.17%,其中平原面積占蘇南土地總面積50.45%,山丘面積佔28.4%,水域面積佔21.15%。
2、蘇北地區
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五個地級市。截止2016年,蘇北共有5個地級市(轄17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17個縣。
3、蘇中地區
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3個地級市及高郵、儀征、靖江、興化、如皋、海門、海安、啟東、泰興9個縣級市,如東、寶應2個縣,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海陵區、高港區、姜堰區、港閘區、通州區、崇川區9個市轄區。
(3)蘇北經濟圈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21世紀初,省委、省政府依據區域發展不平衡、梯度特徵明顯的省情實際,重新界定了蘇南、蘇中、蘇北三大經濟區域的范圍,提出了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的目標。
1949年-1952年,中共在華東大區下分別設立蘇南行署區(駐無錫)、蘇北行署區(駐揚州)和南京直轄市。1952年9月,蘇北、蘇南行署區以及直轄市南京市合並為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
2003年啟動實施沿江八市(蘇中地區的揚州、泰州、南通三市及蘇南地區的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州五市)開發蘇中崛起戰略性工程。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沿江開發戰略決策以來,促進蘇中崛起取得顯著成效。
4. 江蘇真有「蘇中」這一說法嗎你怎麼看
江蘇一共13個城市。蘇南就是長江以南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五個城市,這沒有歧義。蘇北在過去常被指稱長江以北的8個城市,這種叫法既有地理位置的考量,也有經濟發展差異的因素,因為蘇南五市經濟明顯比長江以北的好。但是,最近十多年來,沿長江北岸的南通、泰州和揚州三市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其中經濟總量上南通已經超過常州和鎮江。所以,現在一般把這三個城市叫蘇中。這個叫法過去也有,比如粟裕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戰斗就發生在南通泰州一帶。這樣一來,蘇南依然是江南五市沒變,蘇中是南通泰州和揚州三市,蘇北則指鹽城、淮安、徐州、連雲港和宿遷。這五個城市要麼在淮河以北,要麼位於淮河兩岸,根據我國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線,稱為蘇北也很恰當。順便提一下,位於蘇北地區的徐州、鹽城等城市,十二五以來經濟發展大大提速,已經不亞於蘇中。所以,從長遠看,蘇南蘇中蘇北的叫法主要是依據地理位置,而不是經濟發展水平。 我是俺們宿遷,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江蘇省的地理劃分是這樣的——長江以南是蘇南;淮河以北稱為蘇北,而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則屬於蘇中地區。長江以南,有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和南京等城市,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 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 是江蘇乃至全國一個重要的地區。特別是揚州, 歷史 上曾有過幾度輝煌,隋、唐、明、清時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之一。現在不行了。 蘇北包括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等市縣。蘇北人傑地靈,內斂溫健,外放直率。就是有點窮。 一般情況下,蘇南人瞧不起蘇北和蘇中人。 有一個故事很有趣兒,充分說明了蘇南蘇北最大的區別。某知名大學宿舍,住著倆蘇南姑娘和倆蘇北姑娘,一共四個大美女。立秋後,蘇北姑娘買回一個大西瓜,切成四塊,每人一塊;蘇南姑娘買回個柚子,去了柚子皮,小心冀冀地取出一牙牙兒,切成四份。其餘的柚子收藏起來。 秋天,西瓜多少一斤?柚子多少錢一斤?價格無法相比呀。 不管別人同不同意,我把解放戰爭時期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就放在我們海安。因為別人一聽就知道方位,如果以長江為界,就不需要這么分,完全可以叫江南江北。如果以蘇子開頭就得分蘇南蘇中蘇北,因為不分蘇中,蘇北就太大了。而且生活習性本身就不同。這當然不是歧視,而是氣候,語言,生活方式。打個比方,以徐州和南通為例,徐州是中原人為主,漢文化的發祥地,而南通是吳(儂,阿拉)楚(江淮官話)之地。南通至今方言也是這兩種風格,只不過是江淮居多。而徐州(我-俺)。吃飯更是不一樣,蘇中普遍都是種種水稻吃大米,而徐州都是旱地多,以麵食為主。當然了,這以後有些東西會同化的,民族融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就像秦始皇雖然統一了中國,如果不是漢族四百年的容和我們也成不了一家人,區域劃分只是為了更好的區分東經多少度,北緯多少度,完全不需要糾結什麼!我在福建還分閩東閩西閩南閩北,不信可以去打聽打聽,從來不曾聽福建人糾結過……不知我們有些人為什麼放不開?真好笑…… 江蘇省,以江寧府、蘇州府合並而得名建省。 歷史 上、習慣上將江蘇省分為蘇南、蘇北地區。 近代又增加劃分出蘇中地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按照當時的 歷史 形勢、穩定鞏固政權的需要,曾經不僅將江蘇省拆分,而且還有將四川省、安徽省拆分,設立若干省級行署區。 四川省拆分設立川東、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區。 安徽省拆分以長江為界設立皖南、皖北行署區。 1949年,針對江蘇省的 歷史 、現實情況,主要以新、老解放區來劃分,將江蘇省拆分,設立兩個省級行署區,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以及華東大區人民政府直轄的南京市。 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既是以長江為界,劃分蘇南、蘇北兩個行署區的,也就是習稱的蘇南、蘇北地區。 二、1952年,國內形勢已經穩定,中央政府決定撤銷蘇南、蘇北行署區。 以蘇南、蘇北行署區,加上南京市,恢復江蘇省建制。 但是,江蘇省長江以北的地區,既蘇北地區,地域較大,所以,長江以北,現在人們習慣上又劃分為蘇中、蘇北地區。 其實,解放戰爭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蘇中的提法就已經出現了。僅供參考。 江蘇有沒有「蘇中」這一說法呢,肯定是有的,無論從報紙上、電視上、政府正式文件上,都有這一說法。 通常意義上「蘇中」指揚州、泰州、南通三市,但是對「蘇中」這一說法,很多網路噴子們吃飽了撐著,肆意否認,甚至攻擊。 有一點筆者搞不懂,無論蘇南、蘇北,還是蘇南、蘇中、蘇北,跟你們這些網路噴子有何相干? 無論哪個地域都有富人和窮人,蘇南有富人,也有窮人,蘇北有富人、也有窮人,網路噴子們,你在你生活的地域是富人還是窮人呢?地域劃分對你個人有什麼影響? 富人還是富人,窮光蛋就是窮光蛋,決不可能因你生活的地域而改變,網路噴子們,你有哄事的勁頭,不如把精力用在你家庭的發家致富上。 我們揚州人對地域如何劃分無所謂,也不感興趣,以揚州的知名度,並不亞於蘇南的城市,甚至比蘇南的一些城市還要響亮,沒必要計較「蘇北」還是「蘇中」的叫法。 揚州這兩個字還不夠響亮嗎?噴子們你們去吵吧,我們揚州人不參與,我們以「揚州人」為自豪,「揚州」兩個字對揚州人來講足夠了。 江蘇省以長江為界,江南稱為蘇南。江北稱為蘇北。原本沒有蘇中一說。(地理上習慣以江為界,江南為蘇南,江北為蘇北),但同為江北的南通,揚州,泰州為與經濟欠發達同為江北的另外五地市徐州,鹽城,誰安,連雲港,宿遷分割,不願為蘇比窮背鍋,自稱南通,揚州,泰州為蘇中。其實是自欺欺人,再分割都無用的江北就是江蘇一一蘇北。揚州市醫院號稱一一蘇北人民醫院。充分證明了楊州是正經的蘇北。其實蘇北的鹽城已超揚州,泰州,經濟排各江蘇第七位。蘇南,蘇北這是地理上的習慣叫法。窮與富不是必然的。宏觀上國家將蘇北定位為商品糧綦地。將大型工廠都建在交通更為發達的蘇南區,加上上海市強大的經濟輻射,蘇南超強,超速的發展速度,(蘇南成為上海工業基地),不僅是江蘇省經濟發達地區。更為全國經濟發展領頭羊。隨著蘇北交通(高鐵,高速公路)網的建設,蘇北經濟快速發展不是夢想!事實上蘇北諸市在全國排名,全部達到百強市。窮是相對的。而蘇北干群知窮而後勇!必將奮起直追!蘇北必將成為江蘇乃至上海經濟圈新的經濟增長極! 蘇中應該有。經濟上,三個地區,顯而易見。蘇中蘇北的差距比之蘇南蘇中更大。蘇中的所有縣級單位全部百強縣,而蘇北稀稀拉拉。地理上,通泰揚地區在江蘇中南位置。說蘇中不為過。文化上,楊泰江淮文化,南通吳淮過渡區。跟蘇北文化的代表徐州宿遷根本不在一個概念里。硬是睜眼瞎話,這兩種文化扯一塊。 歷史 上,通泰揚地區有在蘇北一段時間,集中在解放前國共內戰,但同時,這段時間也有蘇中戰役,扯平不說,揚州幾千年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江南文化,南通還有一半江南移民,跟江南同種同音。整個常州江南人口加起來也不過跟南通吳語人口相當,更別說鎮江南京這兩個偽蘇南。好意思在南通面前提蘇南。 從區域地理位置上看這樣的地理劃分是正常的丶而且也是合理的,就好比中國的區域版圖分華南、華中、華北一樣,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對於江蘇這個省份來說,蘇中應該就是指的江蘇中部的意思,當然這是外地人的第一反應,究竟答案是不是這樣,請看下文分解 蘇中是江蘇省中部區域簡稱,蘇中區域包括揚州、泰州、南通3個地級市及高郵、儀征、靖江、興化、如皋、海門、海安、啟東、泰興9個縣級市,如東、寶應2個縣,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海陵區、高港區、姜堰區、港閘區、通州區、崇川區9個市轄區。土地面積2.09萬平方公里,2017年蘇中區域常住人口1646.07萬人,面積和人口分別占江蘇省的20%、20.6% 但是在江蘇本身,人們可不一定這么想身 現在很多揚州,泰州,南通的人都自認蘇中人。不承認自己也是蘇北的一部分。尤其是90後00後的群體,在網路的江蘇吧,華吧中很多人只要有人說這三市是蘇北,立刻就有人糾正咱們是蘇中,不是蘇北。還說這是省府定的,不服找省府鬧去之類的話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我們暫且將上海人、蘇南、蘇北、蘇中的爭議擱一邊,我問下大家:你家祖上干什麼的?往上三代估計基本面朝黃土背朝天,基本都是農民;尊重一下 歷史 :抗戰前以長江為界習慣分蘇南蘇北,抗戰期間有蘇中地區之分,但蘇中的地域有東台(鹽城南部)、興化及揚州北面的邵伯及現在所淮安南側的一部分,為新四軍北撤活動區域;其它為蘇北;但蘇北己經是解放區,而當時蘇北的徐州還是山東管轄的(軍管);所以說不要為蘇南、蘇中、蘇北去爭, 歷史 上有這么一說,只不過時間跨度並不長,上海300年前也不過是個小漁村(幾代人?);現在那兒還都有窮也有富,為了那點虛榮去爭的面紅耳赤沒必要。5. 蘇南,蘇北,蘇東,蘇中分別指哪裡
要弄明南通屬於何地區(經濟模塊、文化區域等等),必先理清南通地區之地理、文化、經濟等概況。
南通地處吳越文化(主要是吳語太湖片,包括毗陵小片通東話、金沙話和蘇滬嘉小片沙地話/崇明話)和江淮文化(主要是江淮官話泰如片/通泰片,包括如海話/如皋話+如東話+海安話和特立獨行的南通話)交匯處,形成了獨特的江海文化,整體呈南方文化特點。
論述南通和蘇南有關的原因:
(1)經濟方面:現今南通官方發展戰略中稱「崛起蘇中接軌上海融入蘇南」,這顯示了南通政府將南通的經濟定位為蘇中,而非蘇南。現在一般都不把南通當做蘇南,但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南通是很「蘇南」的。當時的南通是費孝通先生率先提出的「蘇南模式」的重要成員(蘇南模式出自1983年費孝通《小城鎮·再探索》:」蘇、錫、常、通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是大體相同的,我稱之為蘇南模式。」),和蘇、錫、常並稱「四小虎」。清末民初,由於張謇先生等先賢敢為人先的思想革新和其中國人自主推進城市建設的實踐行動,開展「實業救國」「教育救國」、試行地方自治,南通成為了江蘇為數不多的全國模範縣。正因有近代民族工業和開埠城建的底子,改革開放初期,南通成為全國第二個人均工業產值超過萬元的中等城市(第一個是常州)。1978年南通地區GDP在全國排第17,省內僅次於南京、蘇州。1980年代南通市區的人均GDP在省內也有過數一數二的輝煌,部分指標數倍於現在和南通發展程度差不多的城市(如鎮江、嘉興、紹興等)。然而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南通開始逐漸落後於蘇、錫、常,尤與蘇州差距越拉越大,甚至被浙江部分城市超越。2000年,南通沒有進入江蘇省政府定義之蘇南經濟版塊,取而代之的是南京與鎮江。
(2)文化方面:南通地處吳文化和淮文化交匯處,姑且不論南通北部江淮官話泰如片(淮語使用者主要屬下江民系,又稱淮揚民系)本身在江淮官話中便是受吳語太湖片影響頗深的一方言片,就南通東南地區(即通海啟南三縣)而言,其民主要操吳語,屬江浙民系(又稱吳越民系、江南民系),約有330萬,另南通市區之南通話學界暫歸之為江淮官話通泰片,然其特殊性很大,與境內除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金沙話外其餘方言均不能溝通,其已失去全濁聲母,故不列為吳語方言,江蘇省官修史志南通部分將其列為毗陵吳語向泰如江淮官話的過渡方言。
(3)地理方面:按照地級市地理經緯度來看,南通緯度為北緯32.01度,省府蘇南經濟板塊中,南京為32.04度,鎮江為32.2度,蘇州為31.32度,無錫為31.59度,常州為31.79度(來源:江蘇省經緯度查詢表),由此可見,屬於省府定義蘇南板塊的寧、鎮二市之緯度尚比南通市大,純地理層面考量,南通市區即比寧、鎮市區更略偏南。
論述南通和蘇北有關的原因
(1)區劃方面:目前江蘇將全省劃作三大部分:蘇南、蘇中、蘇北。這種劃分更多的是一種經濟意義上的區分。「蘇北五市」包括連雲港、鹽城、淮安、宿遷、徐州。這些地方被認為在省內發展得不夠優勢。因此,省內的「蘇南五市」與此進行對口援助。「蘇北」的范圍因時代的不同而變更。其建國初的「蘇北」與現在經濟地理上的「蘇北」差異較大。1949年4月,蘇北行署區設立,這個省一級的行政區包括現在江北的大部分,但連雲港、徐州、盱眙、泗洪、老江浦縣等地或屬山東或屬安徽,都不在「蘇北」境內。今天的南通市全境都屬蘇北,此外還要搭上崇明縣——1958年前,崇明縣屬南通專區(南通專區最初為海門、啟東、如東、南通、崇明五縣,後從泰州專區劃入海安、如皋二縣,共七縣)。南通市區和南通專區沒有統屬關系,當時的南通市包括城南區、城東區、城中區、城西區、鍾秀區、唐閘區、狼山區、蘆涇區,總面積差不多是當時上海市區的一半。
(2)文化方面:在解放初期及以前,「蘇北」一詞並不見得有很多歧視的含義。被拆分為五大部分的江蘇復省後,蘇北就漸漸表示江以北的所有江蘇地區了,這樣,在省內,「蘇北」和「江北」就等同了。所以解放前及解放初的江蘇(這里包括上海,上海當時有很多稱呼」蘇北人「的情況),人們習慣於以「蘇北」一詞稱呼省內江北地區(習慣上甚至不包括徐州等地,主要指揚州、泰州、淮安等更近長江之地),盡管南通的緯度在省內已經很偏南了(和南京差不多,比鎮江更南),但當時人們習慣上只以揚子江為分界,不以北緯32度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假象線為依據。隨著經濟差異的變化,「蘇北」和「江北」一樣在某些地區、某些人群嘴中及某些場合也漸漸有了歧視的味道。在蘇南——特別是在上海,人們更喜歡以江為界分作南方、北方,而不是秦嶺淮河,所以,盡管如今的「蘇北」概念不包括南通,但很多江南人仍將南通視為蘇北,不可否認,這在某種程度上已形成為一種「口頭文化習慣」。
論述南通和蘇中有關的原因
(1)經濟方面:從2000年開始,南通被劃入「蘇中」經濟板塊至今只有很短的時間。早期繁榮的南通,由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不給力,就成了省內的「二類地區」。蘇南、蘇中、蘇北的劃分看似和地理位置有關,其實是上世紀末新世紀初各地經濟實力的表現。若論地理位置,南通位於江蘇東南部,並算不上「中」。早期的南通可能更「蘇中」,因為當時江蘇尚有崇明、嘉定、寶山、青浦、松江等地,更往前整個上海市區域都來自江蘇省,南通不見得很南,到1958年崇明縣和松江專區劃入上海市,南通專區一下子和外省接壤了,在省內位置變得很南。江南地區的很多人有時並不承認有「蘇中」的概念,直呼蘇中、蘇北為「蘇北」。
(2)區劃方面:其實,「蘇中」的概念比我們想像的更遙遠,並非是這些年才使用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就有主要由新四軍、解放軍劃分的蘇中、蘇北、蘇南等敵後解放區。不過那時的「蘇中」范圍並不十分穩定。1946年的蘇中甚至包括了常熟、無錫乃至蘇州等今日被視為蘇南的地方。如同東台不甘被視為蘇北一樣,通州、海門、啟東等地似乎並不想成為「蘇中」的一部分,其中尤以啟東為甚。由於人口基數過於龐大,南通市的人均GDP並不理想,但工資水平與人均收入在全省還是較為領先的。就民眾而言,這點比GDP的意義要大得多了。
論述南通和蘇東有關的原因
(1)地理方面:蘇東主要指江蘇東部沿海地區,雖然主要為經濟概念,但是其也有一些地理方面的基礎,蘇東一般包括南通、鹽城、連雲港三地,江蘇沿海地區正是這三個地級市,而且三地由南往北依次排列,較均勻地分布於整個江蘇東部,海岸線雖更易千古,歲拓東疆,向海要地,但仍與范公堤有平行之妙。蘇東地區海岸線長954公里。地處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交會區域,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獨特,土地後備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
(2)經濟方面:20世紀90年代江蘇提出「海上蘇東」計劃,包括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個地級市及其24個縣(市,區),2007年,江蘇再次提出沿海開發,進一步明確了促進江蘇東部經濟帶的崛起。2009年江蘇沿海大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蘇東並非行政區劃,自1953年蘇南、蘇北、南京合並為江蘇省,蘇南和蘇北不再作為行政區劃,而是江蘇經濟區劃,與新規劃蘇中地區一致為江蘇三大經濟板塊,蘇東則作為江蘇沿海經濟發展帶。
蘇南、蘇中、蘇北之外,「蘇東」又來湊熱鬧。相對前三個概念而言,「蘇東」較為微弱。江蘇並沒有「蘇西」的概念,但是江蘇西部有一些共同點:這個區域地勢較高,與江蘇整體的平原特點略有些不符。此外,這一大片區域在歷史上很繁華,南京、鎮江、揚州、老淮安、徐州同為第一、二批歷史文化名城,連綿數百里,全國僅此一家。相比之下,蘇東就顯得有一些共同點了:地勢較低(連雲港沂沭低山丘陵平原區地勢較高,但占蘇東的比例很小)、歷史較年輕。另外連雲港和南通還同屬改開初期的十四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陣營。廣義上的蘇東還要包括蘇州、無錫,但這兩個地方不靠海,與「海上蘇東」的內涵有差別。「海上蘇東」雖然早就提出,但關鍵是2007年的重提沿海開發和2009年的《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通過。
「海上蘇東」的提法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江蘇長期漠視沿海。同為沿海省份,山東、浙江的沿海城市就明顯比內陸城市發達。不過蘇東地區在全省並不顯得怎麼弱勢。在學術上,蘇東常被稱作「經濟窪地」,這是對事實缺乏考察的表現。在省內來看,蘇東絕非所謂「經濟窪地」,建湖以南的縣市都是全國百強縣。就南通而言,實際強於江蘇西部大部分地方。蘇東三市的內部融合性相對差了一些。這兩年媒體對「蘇東」的提及也不如2009年。南通一心要融入蘇南,做上海北翼中心,對「蘇東」概念不見得有多大興趣。2012年的城市定位中,「沿海」的概念更多地被連雲港承擔,而南通被定位為「長三角北翼的經濟中心」。至此,「蘇東」的概念已經顯得平淡了。
作為江蘇唯一一個與蘇南、蘇北、蘇中、蘇東均有淵源的城市,南通成了罕見的「地理矛盾體」,頗具傳奇色彩。歷史翻雲覆雨,唯一不變的只有「變」。而南通在日後的發展中,變化也在所難免,隨著滬通公路鐵路大橋、南通新機場、通州灣江蘇新出海口、通蘇嘉甬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推進,這座通江達海的城市——因避與北京通州重名而改名的南通州,其未來的傳奇,還當拭目以待。
主要參考來源:南通「四蘇演義」(摘自《南通元素》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