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三個經濟地帶分別包括哪些省(區)
東部沿海經濟帶(京、津、冀、遼、魯、蘇、滬、浙、閩、粵、桂諸省市自治區) 長江中上游、中下游經濟帶(滇、川、渝、鄂、湘、贛、皖、蘇諸省市) 隴海蘭新鐵路沿線經濟帶(新、甘、陝、豫、蘇諸省自治區)
B. 中國三大經濟圈是指的哪幾個區域
中國三大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
1珠三角經濟圈
珠三角面臨南中國海,為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也即珠江的出口處,水陸交通發達、海外聯系便捷,是內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來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這說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並且有望成為世界矚目的特大經濟區。珠三角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實現了富饒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導入式」為主的發展模式;呈現出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爆發式」城市化;表現出多中心、高強度、聚集式的城市群發展形態;勾勒出內、中、外三個圈層的「圈層式」經濟與城市發展特點;在城市與鄉村的連接地區出現了一種「既非城市又非農村」的特殊空間結構形式。
2長三角經濟圈
長三角緊臨東海,為我國最大的內河長江的出口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三角經濟圈是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蘇州、無錫、徐州、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鹽城、淮安、連雲港、宿遷,浙江的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台州、金華、衢州、麗水,安徽的合肥、馬鞍山,蕪湖、滁州、淮南共30個城市。以滬杭、滬寧高速公路以及多條鐵路為紐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長江的黃金通道流經29個主要城市,把長三角引向內陸腹地,是世界與中國大陸連結的重要門戶地區。長三角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綜合性產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徵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平較高;城市大物流條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實力雄厚,高層次人才密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全國領先。
3環渤海經濟圈
環渤海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北部地區,通過京津唐城市帶引向中國北方腹地,區位特殊,工業密集、城市密布,是內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由京津領銜的環渤海灣經濟區產生於1986年,一般認為,狹義上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其目標是打造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城市。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已形成了「5+2」戰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北京和天津兩個市。環渤海地區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大型城市群;區域規劃發展的起步較晚,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於珠三角和長三角明顯落後;開始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台,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
--網路
詞條標簽:
C. 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是什麼,是怎麼劃分的
為了制定本地區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規劃,制定土地開發整治規劃、區域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和服務。
經濟區的劃分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採用。
例如,蘇聯將該國分為三個主要經濟區:東部(包括西伯利亞和遠東)、西部(蘇聯的歐洲部分和烏拉爾地區)和東南部(中亞和哈薩克地區)
中國「七五」計劃(1986~1990年)提出,按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結合的原則,將全國劃分為三大經濟地帶,即:
東部沿海地帶(包括遼寧、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2個省、市、自治區),
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內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9個省、自治區),
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並提出「七五」期間至90年代,要加速東部沿海地帶經濟、技術的發展,同時把能源、原材料的開發和建設重點放到中部地帶,積極做好開發西部地帶的准備這一經濟發展戰略思想。
(3)中國三大經濟區有哪些省擴展閱讀:
在中國的三大地帶中,中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中國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最大,東部地帶次之,西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很小,達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東、中部地帶「熱」「冷」差異很大,對宏觀調控的承受能力及反應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盡管中國政府針對不同的地區實施了差別性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承受能力的差異使得中部地帶對政府宏觀政策的反應要明顯大於東部地帶。
中部地帶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低,企業融資主要依賴國有銀行,不利沖擊對中部企業的影響遠比對東部企業大得多。
東部企業的市場融資渠道多,在緊縮情況下企業融資的調整能力較強。中部企業基本依賴國家資金,一遇緊縮便易發生資金斷檔、生產經營難以為繼。
當宏觀緊縮剛使東部經濟從過熱狀態冷卻下來的時候,中部經濟卻已從正常增長陷入停滯衰退;而調控措施一放鬆,又會出現東部經濟再度趨熱及通貨膨脹進一步蔓延。宏觀調控緊不得,松不得,可調整的空間很小。
宏觀緊縮常常未達到預期效果便中途放鬆,有時不是出於兼顧經濟適度增長的考慮,而是迫於中部企業經營危機的壓力。
宏觀調控在這種情況下放棄緊縮,不是「軟著陸」過程中「緊」「松」搭配的主動調整,而是地區貧富差異及「熱」「冷」差異壓力下的被迫應急措施。
因此,盡管東部地帶經濟總量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巨大(1978-2004年東部地帶GDP在中國GDP總量中所佔的平均份額為54.9%),但其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卻小於中部地帶。
D. 中國有幾個經濟區分別是什麼
中國十大經濟區所指:東北綜合經濟區、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東南沿海綜合經濟區、黃河上中游綜合經濟區、長江上中游綜合經濟區、珠江上中游綜合經濟區、內蒙古綜合經濟區、新疆綜合經濟區、青藏高原綜合經濟區。
針對現行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劃分經濟區方案存在的一些明顯缺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提出,在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發展的情況下。
有必要在「三大地帶」劃分方案的基礎上,重新考慮劃分中國的經濟區,即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經濟區域。
(4)中國三大經濟區有哪些省擴展閱讀:
一、東北地區及東部沿海地帶分為4個經濟區:
1.東北經濟區: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重點是建設成為全國重型裝備和設備製造業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製造業基地的地位。
農業以玉米、大豆和甜菜為主,建設成為全國性的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基地。
2.北部沿海經濟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4省市。充分發揮人才、知識密集以及信息中心的優勢地位,建設成為全國最有實力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中心;
以京津冀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鎮群為依託,加速區域一體化進程,盡快形成中國又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城鎮群。
3.東部沿海經濟區,或長江下游綜合經濟區:包括上海、江蘇和浙江三省市。
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性金融中心,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多功能的製造業中心,特別是輕工業裝備產品製造中心,以及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中心。
4.東南沿海經濟區:包括廣東、福建、海南3省。
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基地,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地,以及全國最大最重要的高檔耐用消費品非耐用消費品生產基地,具有全國意義的高新技術產品製造中心。
二、中西部地帶分為3個經濟區:
1.黃河上中游經濟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山西與河南5省區。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炭開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氣和水能開發基地、鋼鐵工業基地、有色工業基地。
以西安、蘭州為核心進一步聚集生產要素,建成中西部裝備製造業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密集發展區。
2.長江上中游經濟區: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6省市。建設以水稻和棉花為主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生產基地,以及建立在農產品基礎上的深加工工業。
建設以鋼鐵和有色冶金為主的原材料基地,以及全國第三大汽車工業基地(武漢)以及其它交通設備工業基地(重慶的摩托車製造)。
3.珠江上中游經濟區:包括雲南、貴州和廣西3省區。建設成為中草葯和生物製品研發與生產基地,以桂林山水、昆明春城風光、貴州黃果樹瀑布以及少數民族風情為特色內容的沿珠江旅遊風景帶。
三、遠西部地帶分為3個經濟區:
1.內蒙古經濟區:包括內蒙古1省區。充分發揮煤炭、天然氣和水能等能源資源的優勢,強化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力度,盡快成為全國新的能源生產基地;
積極發展高載能原材料工業;保護和利用好天然草場資源,減少牧民數量,實行集約化的家庭庄園式開發利用,積極發展沙產業,建設若干沙產業基地。
2.新疆經濟區:包括新疆1省區。建設全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綠洲農業,建設具有優勢的瓜果、棉花和西紅柿種植業生產基地;
加快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工業,如葡萄酒釀造業、果品加工業和紡織業;加強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建設全國石油生產最大的接續地;建立沙產業基地。
3.青藏高原經濟區:包括青海和西藏2省區。主要任務是世界屋脊的生態環境保護。選擇優勢資源(如天然氣、鹽湖資源、有色金屬開采等)開發,並採取保護式的開發方式,避免小規模、分散式的資源開發模式。
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圍欄畜牧業,以及特色民族風情旅遊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十大經濟區
E. 中國的三大經濟區都有哪能說具體些嗎
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也叫渤海灣,長三角大概有:是指由江蘇
浙江
滬(上海)三省一市: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揚州、南通、鎮江、湖州、寧波、紹興、舟山、溫州、嘉興、常州等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區域。
珠三角:最初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7個城市及惠州、清遠、肇慶三市的一部分組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廣東珠三角。後來,「珠三角」范圍調整擴大為由珠江沿岸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區域,後來又把港奧兩地加進去了,有稱粵港澳。
環渤海:狹義上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濱海經濟帶。由遼中南、京津唐、山東半島三個城鎮密集地區組,主要由北京、天津、沈陽、大連、太原、濟南、青島、保定、石家莊等城市組成。
F. 中國三大經濟中心
中國的三大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和珠三角經濟區。這三區經濟區域的中心是北京、上海和廣州。
一、含義:
1、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
2、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惠州、清遠、雲浮、陽江、河源、汕尾共14個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其它兩個是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環渤海灣城市群)中經濟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
二、區位優勢:
1、環渤海地區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向南,它聯系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向東,它溝通韓國和日本;向北,它聯結著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這種獨特的地緣優勢,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展國內外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為海內外客商新的投資熱點地區;
2、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長江經濟帶的引領發展區,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公鐵交通干線密度全國領先,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
3、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逐漸形成了資金、人才、管理、技術、環境等優勢,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不斷增強。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其內部的合作已經擁有很好的根基,在原有的特殊政策優勢日漸淡化的情形下,基於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入世的新發展背景,它需要通過強化城市群內整合,實現城市群內核心城市之間的互補與錯位共享,重構區域的整體競爭力以及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保持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地位。
三、參考資料:
1、環渤海經濟圈介紹:天然的聚寶盆.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14-07-13];
2、 國家發改委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全文).財經網[引用日期2016-06-3];
3、發改委:將優先開發環渤海地區等3個特大城市群.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是中國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新聞業務的國家級通訊社,[引用日期2012-12-13]。
G. 我國三個經濟地帶、四大經濟區、地理區劃,各包含什麼省劃分依據是什麼
按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結合的原則,
東部沿海地帶(包括遼寧、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2個省、市、自治區),
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內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9個省、自治區),
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東、中部地帶「熱」「冷」差異很大,對宏觀調控的承受能力及反應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盡管中國政府針對不同的地區實施了差別性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承受能力的差異使得中部地帶對政府宏觀政策的反應要明顯大於東部地帶。
中部地帶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低,企業融資主要依賴國有銀行,不利沖擊對中部企業的影響遠比對東部企業大得多。
東部企業的市場融資渠道多,在緊縮情況下企業融資的調整能力較強。中部企業基本依賴國家資金,一遇緊縮便易發生資金斷檔、生產經營難以為繼。
當宏觀緊縮剛使東部經濟從過熱狀態冷卻下來的時候,中部經濟卻已從正常增長陷入停滯衰退;而調控措施一放鬆,又會出現東部經濟再度趨熱及通貨膨脹進一步蔓延。宏觀調控緊不得,松不得,可調整的空間很小。
宏觀緊縮常常未達到預期效果便中途放鬆,有時不是出於兼顧經濟適度增長的考慮,而是迫於中部企業經營危機的壓力。
宏觀調控在這種情況下放棄緊縮,不是「軟著陸」過程中「緊」「松」搭配的主動調整,而是地區貧富差異及「熱」「冷」差異壓力下的被迫應急措施。
三個經濟地帶指東部,中部,西部三個,這個的劃分基本和地域上的東中西部的劃分一致。
四大經濟區:分為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部。
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
東北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這些的劃分基本都是根據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戰略等等來劃分的。
在東部地區,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仍然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
在中部地區,「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穩步推進,今年上半年,中部六省經濟增速穩居「四大板塊」之首。
在西部地區,優勢能源資源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成渝、關中、天水、環北部灣經濟區正成為西部地區三大「增長極」。
在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加快推進,逐步走向統一市場的東北板塊經濟競爭優勢明顯提升。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外向型經濟一度受到嚴重影響,東部地區許多企業陷入海外訂單銳減、開工不足的困境。
現在的三大經濟帶是東部沿海地帶,中部地帶,西部地帶。
1、東部沿海地帶
東部沿海地帶包括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12個省、市、自治區。
本帶經濟發展主要是加強傳統工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大力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檔消費品工業,使產品向高、精、尖、新方向發展。
東部地帶經濟總量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巨大(1978-2004年東部地帶GDP在中國GDP總量中所佔的平均份額為54.9%),但其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卻小於中部地帶。
2、中部地帶
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區。在中國的三大地帶中,中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中國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最大。
中部地帶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低,企業融資主要依賴國有銀行,不利沖擊對中部企業的影響遠比對東部企業大得多。
3、西部地帶
西部地帶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10個省、自治區。
H. 地理問題:我國三個經濟地帶;四大經濟區;地理區劃 各包含什麼省到底是怎麼分的有點混亂
三個經濟地帶指東部,中部,西部三個,這個的劃分基本和地域上的東中西部的劃分一致(省份就不打出來了,好多。。。。)
四大經濟區:分為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部。
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
東北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這些的劃分基本都是根據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戰略等等來劃分的(我個人說不出一個什麼具體的非常詳細的數據之類的標准)
是有點混亂,不過你記的時候容易出錯的記一下考試應該不會太難,比如山西是中部的,陝西是西部的這種界限比較模糊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啦。
I. 中國地理分幾大經濟區
中國八大經濟區簡介-東北地區:
范圍: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面積人口:79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0,696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北部沿海地區:
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
面積人口:37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127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東部沿海地區:
范圍: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
面積人口:21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3,582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南部沿海地區:
范圍: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
面積人口:33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2,019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黃河中游地區:
范圍: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
面積人口:160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863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長江中游地區:
范圍: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面積人口:6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3,085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西南地區:
范圍: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
面積人口:134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4,611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大西北地區:
范圍: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
面積人口:39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5,800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J. 我國分為幾大經濟區域
1.華中:河南、湖北、湖南;
(10)中國三大經濟區有哪些省擴展閱讀:
1.華西 Huáxī,west China,廣義指的是中國西部,包括中國西部西北部、西部西南部、西部東部,中國西部包括新疆、內蒙古西部、青海(中國西部西北部)、甘肅、寧夏、陝西(西部東部)、西藏、四川、重慶、雲南、廣西(西部西南部)。
2.華南地區,中國大區之一,位於漢族地區南部,簡稱「華南」,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民國時代, 華南范圍涵蓋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及雲南、貴州,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又列入台灣省,合稱「華南六省」,而民間的「華南地區」則有多種說法,廣義自然地理上的華南地區包括福建及台灣省。
3.華北地區指位於中國北部的區域。一般指秦嶺-淮河線以北,現時在政治、經濟層面上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計5個省級行政單位。
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即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和呼和浩特市等三盟(市)。政治上一般上把整個內蒙古都列入華北地區。
4.華東地區,簡稱「華東」。建國初期,華東區曾為中國六大行政區之一,為當時一級行政區,於1954年撤銷,轄區相當於現在的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和台灣等地,江西省當時屬中南區。
1961年,華東經濟協作區成立,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東等地,1978年後撤銷。
5.中國華中地區,簡稱華中,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按照自北向南排序),華中國土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5.9%。截至2017年底,華中地區常住人口約2.23億人,生產總值約11.6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約5.20萬元。
參考資料
網路-華西地區
網路-華南地區
網路-華北地區
網路-華東地區
網路-華中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