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增長帶來哪些環境問題

經濟增長帶來哪些環境問題

發布時間:2023-06-17 17:42:06

Ⅰ 經濟增長過快的弊端

1、資源的透支與過耗

在城市規模、人口數量、使用工具、能源利用等等層面發展至空前的規模下,對於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利用也相應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雖然在短期內不會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但在地球有限的生態環境下任何資源顯然也是有其自身限度的。

要認清對資源利用的效率提高、人們相應由貧至富本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社會發展方式,而集中的高效發展本身是一種透支未來支付現代的手段。但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所遵循和學習的經濟學理論卻只強調了通過促進效率獲得自身利益,卻並未正視過度透支未來的現狀。

所以快速發展雖然得以讓人們由極貧到至富,讓國家由積弱走向強大。但對於國家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對於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勢必將面臨一個必要的取捨。

而在當今各國黨派間惡性競爭嚴重、領袖頻繁更迭,僅僅以經濟發展數據比拼政績的發展現狀下。對於目前資源過耗和透支形式的經濟發展策略顯然也沒有得到足夠正視。這也勢必會形成對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規劃的缺失,以及對社會綱紀長期缺乏節制。

2、社會資源的過度集中

在由亂生治、由對峙趨於和諧的全球環境尚未完全明朗之前,全球經濟發展的策略都是本著一種此消彼長的、相互競爭的前提下的。所以在強調發展的伊始對外都以通過金融、貿易手段鼓勵競爭,對國內則要求以市場化來促進、刺激效率。

並且兩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忽視和放縱一些不良的競爭手段,當然這種發展策略本身是一種建立在非常環境下的非常之舉。

而目前缺乏對國家、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全球環境,顯然並沒有足夠認識到這種非常之舉將隨著社會關系的趨於和諧而自然向互幫互助、協作共存轉化的社會規律。

所以對於由此導致的社會綱紀敗壞也自然沒有進行足夠節制,使得原本的非常態反而在近數十載成為了一種社會常態。

同樣這也使得舉國的社會資源往往過度集中於一代缺乏綱紀,成長、教育環境較差的群體身上。而在歷經數十載的發展後,這種原本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儼然已經被社會完全常態化,並且人們還將曾經所用卑劣手段、惡性競爭方式,總結出了所謂的「生存法則」、「社會經驗」。

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斷檔、青年人不得不服從一些「行業潛規則」,發展創新的舉步維艱。更有甚者民諺稱「小孩分對錯、成人看利弊」,簡直荒謬至極。

最後引用蜀漢前人譙周《仇國論》中的內容:「處大國無患者,恆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

眾所周知人類的進衍來自於環境的壓力,而一旦完全擺脫這種壓力過度奢靡,則類似今日企業家揮金如土、偶像藝人天價收益、權錢交易缺乏監督,各行業紛紛以市場名義中飽私囊的社會亂象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前人在兩千餘年前就已經認識到的。

(1)經濟增長帶來哪些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解決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方法:

1、積極尋求新的發展動力。

第一是要解決地方政府的發展動力問題。追求GDP曾經是地方政、府的動力,不再以GDP作為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標准之後,就必須確定新的政績考核制度。新的政績考核制度應當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核心。

第二是要解決國有企業經理層的發展動力問題。過去是以普遍高薪以及高水平的職務消費作為動力,今後必須建立新的動力機制。新的動力機制應該是差別性的、以經營績效為核心考核標準的薪酬和獎勵機制,對經理層的貢獻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第三是要解決民營企業的發展動力問題。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民營企業對投資環境的擔憂,對此,政策上要給予民營企業合法財產和收入以充分的保護,同時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促使民營企業積極投資。

第四是要解決勞動者的激勵問題。應根據勞動貢獻提高勞動報酬,同時減輕勞動收入所得稅負擔。

2、盡快建立新的經濟循環體系。

過去的經濟循環體系實際上是以政府投資驅動為主,形成了以政府高消費、單位高福利為重要推動力的高公共消費,以高補貼、低勞動力成本為主要競爭優勢的高出口來提供市場的循環體系。

進入新階段以後,這一循環體系不能繼續運行,如果不能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循環體系,經濟增長將難以持續。高投資、高消費和高出口本身依然是增長所需要的,所要解決的是如何能繼續實現高投資、高消費和高出口。

第一是要在政府投資驅動減弱之後,大力驅動民間投資增長。這需要大力推進投資管制體制和融資體制改革,特別是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要加強產權保護,降低企業稅費負擔。

第二是要大力促進居民消費增長。這需要推進稅收體制改革,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額,增加居民消費。同時政府要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外包。

第三是要大力促進職工收入增長。這需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職工薪酬收入、股權收入等,努力增加居民消費。

第四是要在出口增長下降以後,大力促進內需增長。一方面要通過大力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增加投資需求,加大惠農政策增加農村消費,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城鎮化拉動內需的全面增長,同時通過改善出口環境等措施促進出口需求增長。

3、努力解決比較成本優勢下降的問題。

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等造成的比較優勢下降業已造成相關資本外流、產業外遷,部分地區和產業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必須迅速解決由此造成的損失。

第一是要實施政策優惠,加大中西部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比較優勢下降的產業內遷(東部地區遷移到中西部地區);

第二是要通過政策引導和促進競爭推動比較優勢下降的產業的快速升級;

第三是要形成和努力提高企業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從模仿趕超到自主創新的轉變。

4、迅速扭轉「脫實向虛」的格局。

資本、人力資源等大量湧入虛擬經濟,產業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行業投向虛擬經濟行業已經嚴重損害了經濟增長。「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行業的利潤率遠低於虛擬經濟行業,實體經濟行業職工的收入水平遠低於虛擬經濟行業。

利潤率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異則主要是金融管制和稅負結構造成的,一方面金融管製造成金融壟斷,引起利潤「脫實向虛」,另一方面有利於虛擬經濟行業的稅負制度安排造成了實體經濟行業利潤空間小、職工收入水平低。

因此,必須盡快有序推進金融改革,深化稅收體制改革,建立有利於實體經濟行業和虛擬經濟行業協調發展的金融制度和稅收制度。

Ⅱ 說明經濟增長帶來了哪些嚴重問題

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文化素質水平城鄉不平衡,經濟收入分配不平衡,經濟增長是把雙刃劍,有好有壞,有些問題暫時不會暴露出來。

Ⅲ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如何解決

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繫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民族和個人。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水體富營養化,都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

西方工業社會目睹了二戰以來經濟和社會迅猛發展的人間喜劇,領略了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無限的風光但也親身體驗了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的切膚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土地的沙化、鹼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減少、空氣、水等的嚴重污染、物種的滅絕等等一系列嚴重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擴張,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問題,而在經濟發達國家,這些問題為害尤烈。

中國處於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全面推進的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人們終於認識到,人與自然應當相互依存,經濟與環境必須協同發展。

(3)經濟增長帶來哪些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環境、環境保護的含義 關於環境的概念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定義,這里主要是指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即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岩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等自然因素的總和,也就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自然形成的物質、能源和現象的總和。環境保護,就是指採取行政、經濟、科學技術、宣傳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適合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也就是人類在實現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或者使環境向不穩定和無序的方向運動,特別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統遭到繼續破壞而使生命之網瓦解。

Ⅳ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產生了哪些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2類社會問題。
第一類是財富分配的不平等而帶來的問題;第二類是新事物、新觀念與傳統事物、傳統觀點相沖突的問題。
(4)經濟增長帶來哪些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1、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轉型過程中的結構調整產生再生生產力。
2、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二:轉型對人的主體性的解放。
3、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三:轉型使中國出現前所未有的創業潮。
4、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四:轉型中的制度融合。
二、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 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 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億元)的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 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閱讀全文

與經濟增長帶來哪些環境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抖音故事視頻怎麼找素材 瀏覽:599
事業單位考試行測要背多少題 瀏覽:800
麻涌中心幼兒園健康證編號是什麼 瀏覽:691
松果怎麼去旅遊的故事 瀏覽:797
星際美女似英雄是什麼歌 瀏覽:746
經濟封閉型國家有哪些 瀏覽:768
西安事業單位怎麼政審 瀏覽:961
美女什麼時結果沒有找到人 瀏覽:482
美女喜歡玩的游戲有哪些 瀏覽:137
父母愛情江衛東老婆叫什麼名字 瀏覽:883
健康路4號二手房多少錢 瀏覽:945
老牛的婚姻狀況是怎麼樣的 瀏覽:627
如何給孩子講故事文字版 瀏覽:455
愛情什麼時間開始 瀏覽:780
被塵封的故事水晶塊有什麼用 瀏覽:134
商場經濟如何發展 瀏覽:797
數字273愛情含義是什麼 瀏覽:243
和美女開場白怎麼 瀏覽:935
司法警察改革後事業編怎麼改 瀏覽:739
幸福西餅投資多少錢能開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