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叫做經濟過熱為什麼我們要防止
所謂經濟過熱,是指經濟的發展速度與資源供給不成比例。當經濟的發展速度高於資源的承受能力時,就會出現原材料因供給不足而出現的漲價,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又推動了物價的走高,於是經濟過熱顯現。
近期關於經濟過熱的討論,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尤其經濟形勢和政策的可能變化,直接關乎每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以及他們對未來的預期。如何盡可能滿足公眾的知情需求,解除他們的疑惑,也成了媒體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遺憾的是,近期媒體上大多數文章,屬於人雲亦雲,寫文章的人,本身就沒有一個清晰的脈絡,讀者看完之後,自然更是一頭霧水。
在這一話題上,有幾個基本的問題是必須首先回答的。什麼是經濟過熱?能否及如何認定當前是否存在經濟過熱?經濟過熱的害處在哪裡?它的成因及症結何在?能否找到有效的手段用以消除經濟過熱?可能採用的手段是否會帶來一些有風險的副作用?它們對各類社會公眾的利益有何影響?
當我們討論經濟過熱的時候,對它給出一個定義和測度的標准,是最起碼的要求。如果存在「語義上行」上的疏漏,各種觀點就很可能是自說自話、雞同鴨講,最終無可避免地陷入「哩之謬誤」的邏輯陷阱。
目前許多媒體言論,甚至包括一些經濟學者,都把GDP增速作為衡量經濟是否過熱的尺度。就是說,如果GDP的增速超過了一定的「合理幅度」,那麼就說明經濟過熱已經出現,需要加以調整,使之回復到穩健增長的「健康軌道」上來。
事實上,這種看法是完全不成立的。不管它使用了多少統計數字或者多麼復雜的計量模型,都無法對其觀點構成起碼的支撐,因為它違背了許多最基本的常識。
常識之一,是GDP數字並不能有效體現經濟的實際增長速度。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條件下的兩個相同的GDP增長數字(即使其測量是完全准確的),其背後代表的經濟實際增長情況並不是相同的。甚至,較高的GDP數字對應的實際增長,反而低於另一個較低數字所對應的情況。
那麼,讓我們退一步,不用GDP數字,而用經濟增長的實際速度,來衡量是否存在經濟過熱,是否可行?在這里我們需要了解第二個基本常識,那就是「經濟的實際增長速度」,它是無法測量的。將一個無法測量而只能設想的概念,用到實際的操作中來,這是無比危險的事情,違背了最基本科學方法的要求。
即使讓我們再退一步,假設經濟增長的實際速度是可以測量的,或者假設GDP數字就能夠基本代表經濟的實際增長數字,那麼是不是就可以以此為依據來判斷經濟是否過熱呢?還是不可能。
這里我們需要引入第三和第四個基本常識。首先,假設經濟增長沒有副作用和長期的風險,那麼經濟的增長就意味著整個社會越來越富有,增長的速度就是越快越好,根本不存在「增長過快」的問題。所以,「熱」必須是有問題的,才能稱為「過熱」;否則就只能稱為「大熱」、「高熱」,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根本不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合理增長速度」尺度,高於這個標准就是過快,低於這個標准就是合理。在不同的背景條件下,以及在經濟增長的不同時期,這個「合理」的范圍是天差地別的。對於一個高度成熟、各種資源的利用已經接近合理邊界的社會,3%的增長速度可能已經是奇跡;而對於一個經濟發展剛剛起步、大量資源的有效利用還存在極大潛力的社會,15%的增長速度可能還嫌過低。
所以,從增長速度根本不可能得出「經濟過熱」的結論。
而除此之外,關於經濟過熱的第二種說法,是「投資過熱」,就是說,當前的投資規模過大,超出了未來幾年正常發展的需要。這種說法又如何呢?回答是,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得出結論——尤其是可用於操作的結論——仍須慎重。
「投資過熱」,或者說超前的過度投資問題,從理論上看是存在的。或者說,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這個問題有可能出現。
從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越是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生產就越直接,絕大多數生產活動都是用於直接產生消費品。這種生產方式的缺點是效率低下,優點是簡單,社會成員之間的獨立性強而相互依賴性弱,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決定手頭資源的分配,即使達不到所謂的「最優均衡」,但生產出來的任何東西都很難被浪費。就算某樣東西一時生產得太多,也大不了存放起來以後再用,然後減少這種產品的生產也就是了。在這種階段,所謂「經濟過熱」是幾乎不可能存在的。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就越來越呈現「迂迴」的狀態。消費品的生產不僅依賴基本自然資源和勞動,更依賴資本品。社會分工日趨細化,成員間的獨立性越來越弱而依賴性越來越強。在這種時候,一部分社會成員將專門從事資本品的生產,他們決定自身生產規模的依據,不是自己的需求,而是其他生產環節的需要,更准確的說,是對這種需要在未來的預期。但沒有人能夠對未來做出准確的預測,因此他們的判斷,有些時候會是錯誤的。
如果資本品的生產者對未來作出了錯誤的預測,那麼他們生產出來的東西,很可能被閑置,甚至根本得不到使用。而在迂迴生產的結構體系中,越是遠離消費品的「高級」資本品,出現問題的可能也就越大。因此在理論上,投資的「過熱」,尤其是結構性失衡的「局部過熱」,是完全可能出現的。
但是,投資是否過熱,要做出准確的判斷,只有時間、只有事實才能下結論。出現投資過熱的原因,正是因為人類理性和預見力的不完全性。如果我們認為,在當前我們就可以斷言,現在的投資是過熱的,那麼我們已經否定了這種不完全性;而如果我們否定這種不完全性,那麼投資過熱就根本不可能出現。所以,這是一個邏輯上的悖論。
目前有一些經濟學者,僅僅根據基礎投資或者固定資產投資在GDP中的比重這樣一個數字就斷言已經出現「投資過熱」,這種思維模式,和前面所說的「GDP增長過熱」一樣,在科學方法上是不能成立的。
但是,投資過熱並非完全無跡可尋,我們仍然可以做出一些推測,但是推測的依據,並不是任何統計數據,而是我們對人類行為與選擇規律提出的假說。關於這一點,下文中將做出進一步的陳述。
參考資料還有http://..com/question/57011203.html#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