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合肥經濟圈的合肥經濟圈最新規劃
2014年8月4日,《合肥經濟圈城鎮體系規劃》(2013-2030)專家評審會在合肥召開。 《規劃》提出構築「一核三心、五帶多極」的經濟圈空間布局,打造一小時城際通勤圈和生活圈等。
2013年,合肥經濟圈GDP達到7798.7億元,增速為10.9%,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規劃》將合肥經濟圈未來發展定位為「長三角與中四角重要增長極」「安徽省核心增長極」,打造成國家重要的自主創新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並構建起國家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規劃》預測,到2030年,合肥經濟圈常住人口將達到2500萬人,城鎮化率為73%-75%。據此,合肥經濟圈內將打造1個特大城市、3個大城市、17個左右小城市、200個左右小城鎮等,形成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新格局。合肥經濟圈總體結構將以點軸的形式推進,構建「一核三心、五帶多極」的開放性空間結構。其中,一核指合肥都市核心區,三心指淮南、六安、滁州三個中心城區,五帶指合淮、合滁寧、合六葉、合桐安、合巢蕪發展帶,多極指多個縣級中等城市和若干產業新城。
《規劃》提出,加強各市鎮之間的交通互聯,將採取強化樞紐、提升鐵路、共享航空、連通水運、加密高速、提升國省道通達度、構建城際快速通道、打造一小時城際通勤圈和生活圈等舉措同步推進。
省經濟信息中心近日發布報告稱:與2010年相比,全省區域經濟格局有所變動。從全省看,2014年與2010年相比,GDP比重上升和下降的市各佔50%。其中,GDP比重變化最大的是合肥市、淮南市、馬鞍山市。前者比重提高近1.4個百分點,居全省首位,後兩者降幅均在1個百分點。
合蕪GDP比重上升
合肥和蕪湖無疑是安徽經濟發展的主要受益者,兩市經濟總量在全省的位次始終保持在前兩位。除此以外,兩市GDP比重明顯上升,經濟總量已超過全省的三分之一,達到35.5%。
四年間,兩市GDP比重分 別由 2010年的23.1%、10.5%提高至2014年的24.5%、11%。合肥的上升幅度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蚌埠、宿州、宣城和滁州四市GDP比重穩步小幅上升,平均上升幅度在0.24個百分點左右。分析稱:上述區域經濟地位的穩步上升與主導產業發展、特色園區培育以及重大項目引進等方面取得的積極成效是密不可分的。值得注意的是,蚌埠GDP比重上升幅度居全省第三位,與阜陽、滁州的差距逐漸縮小。
沿江兩市比重下降
淮南、馬鞍山、安慶3市GDP比重持續下降且幅度較大,已分別由2010年的4.72%、7.41%、7.72%降至2014年的3.75%、6.45%、7.34%。其中,淮南經濟轉型發展明顯滯後於淮北、銅陵等市,經濟增長對煤炭的依賴依然較高。
淮北、阜陽、六安、銅陵,4市GDP比重下降幅度相對緩慢,降幅均小於0.25個百分點。其中,淮北GDP比重由2010年的3.61%降 至2014年3.55%,降幅為0.05個百分點,下降幅度僅高於黃山。此外,亳州、黃山、池州3市GDP比重基本保持穩定。
建議擴容合肥經濟圈
省經濟信息中心報告建議進一步擴容合肥經濟圈,建議逐步將蚌埠、蕪湖等市納入其中。
此外,分析還認為:皖北地區城市區劃調整也亟待優化。「建議將壽縣劃入淮南行政區劃、鳳陽劃入蚌埠行政區劃、蕭縣和碭山劃入淮北行政區劃,推進蚌埠淮南、淮北宿州一體化發展;繼續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建議將個別具備條件的縣設區或市。」
B. 中國8大經濟圈是什麼
1.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GDP:江蘇+浙江+安徽+上海=17.4萬億人民幣
2.環渤海經濟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東=14萬億人民幣
3·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
GDP:廣東+香港+澳門=10.5萬億人民幣
4.中部經濟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萬億人民幣
5.海西經濟圈
GDP:福建+台灣=6.6萬億人民幣
6.西南經濟圈
GDP:重慶+四川+雲南=6.5萬億人民幣
7.東北經濟圈
GDP:黑龍家+遼寧+吉林=5.22萬億人民幣
8.西北經濟圈
GDP:陝西+甘肅+寧夏=3萬億人民幣
事實上中國還有兩個經濟圈已經成型:
1.北部灣經濟圈
GDP:廣西+貴州=3萬億人民幣
2.中原經濟圈
GDP:山西+河南=5.3萬億人民幣
八大經濟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所沿襲的東、中、西區域劃分方法已經不合時宜。為此,報告提出"十一五"期間內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並可將四個板塊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的具體構想。
其中,毗鄰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應建設成三個基地和一個中心。這份由國務院智囊機構發布的《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對"十一五"期間內地區域劃分提出了一些具體設想。報告還指出,由福建、廣東、海南等三省組成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緊鄰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