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蚌埠市固鎮縣統計局十二五規劃 安徽蚌埠市固鎮縣
蚌埠市固鎮縣統計局「十二五」規劃
今後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及時、准確」地反映固鎮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為目標,圍繞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和服務水平為重點任務,進一步加強統計法制、統計信息化和統計隊伍建設,擴展統計功能,大力推動統計創新。
(一)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抓好統計隊伍建設這個根本
1、加強政治思想教育,不斷提高幹部職工的政治素質。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緊密聯系工作實際,認真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中謹樹立加強機關思想作風建設,增強憂患、機遇、自強意識,加強機關效能建設,積極開展創優爭先活動,全面提升固鎮統計新形象。
2、規范行政管理,落實各項 規章制度 。結合統計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繼續加強內部行政管理基礎工作,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3、繼續開展「陽光統計文化」活動,大力倡導學習的風氣。加強全體人員各項專業技能培訓,使全體人員具備較強的公務員素質,增強創新意識,努力使每個人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裡手,在統計信息化、統計業務建設等各方面全面達標,成為較全面的復合型人才。
(二)繼續以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和統計服務水平為重點,全面抓好和夯實基層基礎工作
1、加強統計調研,提高統計服務水平。一是要加強對全縣各行業統計數據的開發利用,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重點和需求,加強對宏觀經濟形勢、縣域經濟發展、重點產業狀況以及重大社會問題的分析研究,撰寫高質量的分析報告,為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獻計獻策。
2、結合固鎮實際,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改進反映我縣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及時跟蹤和反映全縣經濟、社會、人民生活等實際狀況,為縣委、政府領導決策服務。
3、加強統計宣傳,為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公眾提賣凳基供服務。加強統計宣傳服務,加強對社會經濟運行狀況及趨勢的預警監測,通過統計數據及時反映社會各界和百姓關注的熱點,讓統計走進千家萬戶。
(三)繼續粗襪強化依法行政、統計信息化建設、統計宣傳的保障作用,為統計工作保駕護航
1、嚴格依法行政。根據上級目標要求,加速推進統計工作向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運行轉變。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健全和完善依法決策制度,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做出決策。
2、強化統計宣傳的輿論保障作用。通過人口普查、經濟普查和多種調查,繼續擴大宣傳效果,弘揚統計文化。定期發布統計信息和統計數據,並通過固鎮統計信息網及時發布工作通知、信息和數據,增加統計信息網的信息含量,提高上網信息的時效性,通過宣傳工作,進一步提高統計工作的透明度,樹立統計工作的社會形象,擴大統計工作的影響力。
(四)全面做好各項普查和調查任務
1、認真做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3年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
2、認真做好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統計監測和預警分析工作,做好城鎮、農村各項調查以及隨著國家經濟建設開展的各項臨時調查工作。
在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中,統計工作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在「十二五」中,固鎮縣統計局進一步發揮統計的整體功能,加快自身建設,努力使統計業務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達到新的高度。
⑵ 關於如何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一些思考
我國的縣制萌芽於西周,產生於春秋,發展於戰國,定製於秦朝,興盛於當代。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縣級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而縣域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承上啟下的紐帶,是區域鏈、創業鏈、再生鏈、產業鏈的紐帶。發展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一、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反思過去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縣域經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但實際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輕鄉的問題,財政資金絕大多數投向城區建設。城市發展突飛猛進,但農村地區發展相對緩慢,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 2、縣域經濟工業化程度較低。一般而言,多數地方縣域現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水平較低,目前粗放經營,產品低端現象較為普遍。3、農業產業化進度緩慢。目前技術、人才、資金都向大城市集中,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不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難以做大、做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還不規范,在提高科技興農中的作用還極其有限。農村市場建設落後,難以支撐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 4、支農資金投入比例偏小。支農資金與城市建設投入相比,比例偏小,還很不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城鄉統籌發展的步子應再大一些。這個題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幾點思考 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符合縣情的科學發展思路和措施,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1、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科技興農、基地扶農、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要以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第三產業要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2、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經濟發達縣市的實踐也證明,發展特色經濟是成功之道。特色經濟多是「塊狀」、「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准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堅持軟體硬抓,硬體精抓,優化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區集聚,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4、要把抓好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先導,選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重復建設。通過抓好項目建設,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5、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環境出生產力,環境出競爭力。只有著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公平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優化環境要通過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行政提速、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要從適應企業和民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由單一搞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信息咨詢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斷健全政府部門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從源頭治理,從機制入手,堅決清除一切不利於環境發展的障礙。三、結合縣情,切實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爬坡上坎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我認為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堅定信念,保證科學發展的思想不動搖。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在全面推進小康建設中擔當重要任務。堅持科學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縣域經濟。去年,我縣生產總值達到119.1億元,增長12.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8億元,縣域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的戰略目標是利用五年左右時間,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堅定信念,就是時刻要以這個戰略目標為重心,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培育高效特色產業,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澧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強化學習,保證學以致用的態度不鬆懈。加強學習,一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把握理論體系,增強黨性意識,提高黨性修養。其次要認真學習領會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的各項重大方針政策,不僅要能幹好工作,還要能對省市縣的發展戰略說出一二三來,並且深刻地領會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識結構,要根據履行崗位職責的要求,廣泛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還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善於把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發展的規律,從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提出新見解,並運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完成工作的業績上,體現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上。3、埋頭苦幹,保證艱苦奮斗的作風不含糊。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應該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准備。只有通過紮根基層,埋頭苦幹,腳踏實地,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把握縣情,才能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發展獻力獻策。 4、務實創新,保證經濟轉型的方向不轉向。堅持「工業強縣、創業富民」戰略,推動我縣經濟形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社會形態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2009年,我縣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1.4:33:35.6,一、二、三產業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這種經濟結構的弊端是單一產業拉動整個經濟發展困難較大。因此,需要突破產業結構發展,始終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工業做大做強,突出支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