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怎麼定義

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怎麼定義

發布時間:2023-06-15 15:09:38

Ⅰ 怎樣發展區域經濟

(一)清除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性障礙,推進市場化進程

區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新型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走得快的地區,經濟發展也常常走在前列。加快制度創新,為經濟發展清除體制性障礙,是現實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消除了體制障礙,才能加速市場化進程,才能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

1.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清除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性障礙,關鍵是解決產權問題。構建合理的產權結構,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是對國有企業進行規范公司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更是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股份制是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是我國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得出的真諦。單一國有資本構成的國有企業,產權主體虛置,經營責任不落實,企業缺乏活力,運營缺乏效率。因此,我們要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積極吸引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改組,切實解決產權主體法人化的問題,建立並完善出資人的責任機制和產權利益機制,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經理人的職業化建設,這是激活國有企業的希望所在。在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過程中,重要的企業可以考慮相對控股和由多家國有投資主體共同持股的方法,多家出資主體的存在可以互相制約,這是規范股份制和公司制的基本要求。此外,國有投資公司、控股公司在遵守市場經濟自願交易、公平競爭的原則下,也可以而且應當向非國有企業參股。國有資本通過控股、參股等形式,與其它性質的資本融合,有利於國有產權的流動、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營效率。

2. 調整所有制結構,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是搞好國有經濟,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迫切要求,將有力推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在非公有制經濟沒有進入壁壘的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的總體競爭力處於趨弱態勢,在這些領域,非公有制企業比國有企業更具優勢,國有企業要從這些領域退出。

(二)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首先,大力發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提高企業技術水平。企業競爭力大小最終取決於技術水平的高低,提高技術水平是企業發展的永恆主題。建立多層次的合作渠道,依託科技交流合作及產業化中心,將科技合作方向向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鼓勵各中心與大企業合作,參與國家技術引進、吸收和產業化,建立更多的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運用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提升企業新產品開發和管理能力,加大製造業信息化的實施力度,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其次,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增強市場控制力。在科學分析和合理規劃的基礎上,構建企業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經營,擴大經營規模。其中,進行縱向一體化延伸時最好採用資本集中方式,盡量收購或聯合現有企業而不主張新建企業,以防止重復建設。這個過程中,企業要盡量打破地區界限進行資本輸出,開展跨地區和跨國經營。

再次,廣泛開展與跨國資本的合作。與跨國資本合作,不僅可以使國內企業從國外獲得資金、技術和優秀的管理模式,而且可以參與跨國資本內部全球分工體系,與跨國公司一起分享增長利益。為此,當前要加速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化改制,組建開放式產權市場,興辦各類中外合資的產權交易中介機構,以一些合作基礎好、技術水平高和產業化進度快的企業為依託,促進與跨國公司的合作。

(三)加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一,全力拓展城市功能。要充分發揮港、區、市(港口、開發區、城市)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增強中心城市和開發區的輻射能力,加快構築經濟區之間相連而成的城市經濟帶。

第二,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物流業的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重要條件,構建現代物流網路要加大港口、機場、鐵路、公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三,構建創新的制度、機構和機制,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一體化運行機制。如建立和完善區域利益共享機制、協調發展機制、聯手對外招商機制、行業推進機制、有效的制衡機制等,以保障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順利進行。

(四)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產業集群是當前世界經濟中一種非常有效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形式。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往往表現在地方特色產業集群上。產業集群是指由相同、相近與相關產業的企業聚集某地,進而吸引其他相關機構進駐該地,共同構成的群體,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效結合。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是專業化、集中化、網路化與地域化,它強調區域發展要素中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從而能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有效發揮產業集群的強大優勢,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產業集群發展典型的是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它們很大程度上依賴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要有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作為產業鏈的環節,以保持企業和集群的活力和競爭力。因此,發展集群經濟,一方面,應採取有效措施促進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通過激活民營經濟,推動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應整合和優化物流供應鏈。

在產業集群規劃發展過程中,要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產業集群能夠在某一地區形成並非偶然,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是推動集群經濟發展和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各地可根據本地特性選擇合適的產業,引入或培育出具有較強衍生能力的關鍵企業,通過該企業的成功發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來越多的相同、相近與相關企業聚集該地。政府機構應該以集群整體來看待區域集聚的企業群,培育高級資源要素,優化集群結構,尤其在人力資源開發和技術資源的培養方面,應通過有意識的培訓和引進加強資源上的優勢,適當引導集群的規模,增強集群總體的生產能力和市場佔有率,擴大集群的影響力。在集群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引進產業內極具競爭力的企業,改善集群結構。在集群群內企業行為方面,政府應積極引導和規范競爭,促進合作

Ⅱ 如何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繫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民族和個人。西方工業社會目睹了二戰以來經濟和社會迅猛發展的人間喜劇,領略了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無限的風光但也親身體驗了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的切膚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土地的沙化、鹼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減少、空氣、水等的嚴重污染、物種的滅絕等等一系列嚴重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擴張,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問題,而在經濟發達國家,這些問題為害尤烈。中國處於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全面推進的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人們終於認識到,人與自然應當相互依存,經濟與環境必須協同發展。1.1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傳統發展觀念的反思,到上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成為聯合國有關發展問題一系列專題國際會議的指導思想,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一般來說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這三者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可持續發展體系中的核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在鼓勵經濟增長以體現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的同時,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徵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1.2環境、環境保護的含義關於環境的概念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定義,這里主要是指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即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岩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等自然因素的總和,也就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自然形成的物質、能源和現象的總和。環境保護,就是指採取行政、經濟、科學技術、宣傳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適合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就是人類在實現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或者使環境向不穩定和無序的方向運動,特別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統遭到繼續破壞而使生命之網瓦解。1.3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及穩定的基礎,又是重要的制約因素。當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阻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制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影響人民真正享受發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關鍵問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富裕,更要實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不僅要保障人們的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更要保障人們能夠健康生活、長遠發展;不僅要維護公眾在個人物質財富上的合法權利,更要維護他們依法享有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的權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政治民主、社會公平的國家。由此可見,對於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保護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於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所以國家保護整個生命支撐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樣性;解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資源的可持續供給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態系統;發展森林和保護城鄉生態環境;積極參加保護全球環境生態方面的國際合作,努力使我國的環境污染得到控制,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態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從而逐步使資源、環境與社會的發展相互協調。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最為突出的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由於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溫室效應、由於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於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氣臭氧層破壞等。在這些方面發達國家肩負著更大的使命。因為這些國家的消費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計算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所以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更嚴重。空氣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類似。另外,發達國家需要採取行動,控制它們向發展中國家出口不再被允許出口的有害物質和不安全技術。作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中的重要責任。中國在發展中,對自身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種種資源、環境、問題的困擾,和對因地球生態環境惡化而引起的各種環境問題已有深刻的認識。中國將以/全球夥伴0的精神參與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廣泛國際合作,認真履行中國加入的全球環境與發展方面的各項公約,不懈地致力於中國所應承擔的義務。為此,中國政府將繼續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高度的重視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以更積極、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參與保護地球環境及追求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各種國際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講,任何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人類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都由四個要素決定:一是環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氣、水分、土壤等;二是生產者,即植物,它從大氣中吸取二氧化碳,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礦物質,經過光合作用使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和生物能,從而使無機物變為有機物;三是消費者,即動物和人,保證種群、環境以及社會平衡運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動物殘骸和排泄物分解為簡單的物質或元素,重新進入環境。所以,要實現人類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就要求保持人類生態系統網路中各個生態因子之間的協同與平衡,要求物質和能量及信息的輸出與輸入,既在數量上相對接近,又在質量上促進生態系統的適應和演變進化。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協同機制,將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類生態系統的發展保持在持續穩定的狀態中。總之,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好了,不但會為發展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本身也會有直接的經濟效益。經濟要發展,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設必須先行,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既是環境保護的中心環節,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中心環節。盡快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森林、草場等自然生態系統,是當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綠色大開發是以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為主並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不能出現為追求經濟效益而違背自然規律,盲目營造當地不宜的經濟林的現象。森林建成後的開發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將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途所在。

閱讀全文

與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怎麼定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潮汕迎標旗美女怎麼選出來 瀏覽:128
幸福家庭特徵有哪些 瀏覽:86
招聘基層事業單位都考試什麼內容 瀏覽:18
男屬鼠女屬猴的婚姻如何 瀏覽:950
章貢區靠什麼帶動經濟 瀏覽:816
北京健康寶失效如何申請綠碼 瀏覽:89
沒溫度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348
健康的益處體現在哪些方面 瀏覽:773
事業單位專技轉正是多少級 瀏覽:111
共享經濟眾包模式怎麼樣 瀏覽:657
漂亮女人婚姻不幸福怎麼辦 瀏覽:566
德州電子健康檔案怎麼開 瀏覽:169
健康證巢湖哪裡可以辦 瀏覽:123
會寫故事設局的人怎麼樣 瀏覽:116
王剛在哪個台講故事 瀏覽:234
在家裡健康碼為什麼變紅了 瀏覽:387
佛山美女喝什麼湯好 瀏覽:554
幸福梅林有多少梅花 瀏覽:160
蘋果手機怎麼點兩下後面健康碼就出來 瀏覽:536
感冒身體健康狀況怎麼填寫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