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基礎包括哪些,經濟基礎包括哪些知識
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是同物質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即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是上層建築的基礎。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
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與人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關系如何;勞動產品如何分配。這三個方面合起來就構成經濟基礎,如果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只能說是生產關系而不能說是經濟基礎。
㈡ 經濟與社會知識點有哪些
經濟與社會知識點有:
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物質資料生產的構成要素:人的勞動和生產資料。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也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生產資料是創造物質財富和價值的條件。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是生產關系的核心、是經濟制度的基礎。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
二、公有制經濟
地位:主體地位。范圍: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三、為什麼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根本特徵。公有制經濟為國家建設、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四、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是就全國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和質的優勢。
五、如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必須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依法治企,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造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必須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要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
六、國有經濟: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最主要的實現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混合所有制經濟通常採用股份制形式,股份制公司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㈢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主要力量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㈣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發展圍繞以下兩點為基礎發展:
1、穩中求進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韌性更足、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為我們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首先就要做好「六穩」工作,即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以穩定宏觀經濟大局。
2、穩中求進
「進」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如何「進」?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著眼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穩」和「進」不是割裂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必須把「穩」和「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我們講「穩」,不是消極應對、不思進取、自縛手腳,決不能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的明顯變化無動於衷,決不能面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無所作為,而是要把該穩的堅決穩住,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4)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不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沿線各國通過合作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各國必須展開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改革開放讓數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助力聯合國提前5年達成了千年發展目標中的這一條,即力爭在2015年前實現極端貧窮人口比例較1990年水平減半。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穩中求進,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希望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㈤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的內容是什麼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出發,將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作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規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
具體為: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步目標、第二目標已實現。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5)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不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發展中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同時,經濟運行中又出現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動力偏弱,化解產能過剩形勢嚴峻,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財政金融的風險也不容忽視。與此同時,奪取全年糧食豐收還面臨不少風險挑戰,環境問題比較突出,食品葯品違法犯罪行為仍然多發。這些問題都需要高度關注,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