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提高經濟學基礎知識

如何提高經濟學基礎知識

發布時間:2023-06-13 21:00:13

Ⅰ 如何學好經濟學專業課

大學生越來越多,大學內容越來越復雜,學習起來越來越困難,想要學好一科,就要付出足夠的辛苦。那麼怎麼才能學好經濟學呢?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操作方法
01
我認為首先你要有一個很牢固的基礎,大學之前的基礎要特別特別牢固。數學尤為重要,如果認為自己不是很牢固,可以先補一補數學基礎。

02
要有一顆恆心,學習好經濟學基礎。學習經濟學基礎《McConnell,Brue,Flynn's Economics 20th e.d.》是美國最受歡迎的一本介紹經濟學基礎的教科書。這本書會用一些簡單易懂的知識去解釋,建議可以看看。

03
用自己的毅力和堅持,相信自己肯定會學好的。學習中級經濟學,如果你順利的度過基礎的學習那麼意味著你需要進一步閱讀和大學教材相當的書籍了。這個階段需要你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包括一些概率統計的知識。

04
度過中級經濟學,還有高級經濟學,學習是無止境的。相信自己,不斷的吸取,不斷地進步。

Ⅱ 如何學好經濟學

首先,你必須得培養在數學方面的興趣。大學會學習微積分(和高中部分導數有關)、線性代數、概率論。如果數學基礎不扎實,學起來十分吃力。
再次,你要培養自己在經濟信息收集的能力,善於發現各類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比如多看和經濟有關的電視節目,書籍。自己沒事到外面買東西的時候,不要忘了觀察下市場行情。善於發現不足,如一條街上什麼行業比較多,什麼行業的店鋪沒有,有什麼新興行業,這與最近的國家政策和國際經濟形勢有和關聯,等等。
經濟學是注重於理論,學期可能比較枯燥,這點必須克服!
經濟學其實不難,就是聽起來有點抽象罷了。。。學習經濟學文科方面有些優勢,經濟學和做一個難題是以一個道理,第一次很難入手,但是多研讀幾遍就好了!

Ⅲ 經濟學怎麼學好

經濟學和金融學是有區別的。Economy和Finance,後者裡麵包含財務分析、會計、各種報表分析和公司財務管理;經濟學則是運用各種數學等其他的工具,去分析和計算微觀、宏觀的經濟問題。
1,學經濟學必須學好兩門基礎課程:微積分和統計學。了解基礎即可,國內把這兩門學科妖魔化,弄得死難死難的但是嚴重脫離實際。
微積分能做到兩次求導,算是基本要求;統計主要是一些基礎知識,例如如何查正態分布表,知道什麼叫做小概率時間,諸如此類。學會用excel和spss這些軟體的基礎。
2,具備經濟學常識。也就是經濟學基礎,分為微觀和宏觀。現在主流經濟學無非就是克魯格曼,或者曼昆的經濟學教材。我本人學的是曼昆的。除了這倆個哥們,McHill出版社也請了幾個名教授,他們傾向於古典經濟學派。
這個也真的就是一些經濟學常識,微觀從機會成本到知道交易的重要性等等;宏觀知道什麼叫周期,什麼叫菲爾普斯定律雲雲。
3,學經濟學基礎的同時,了解一下什麼是貨幣銀行學。知道銀行怎麼來的,了解中國的銀行架構,知道什麼叫銀行同業拆息等等,都是一些基礎常識。
4,學習基礎會計。學一些基本報表、會計原理。認識很多大陸學生鬧不明白debt 和 credit來來回回地折騰。其實學習英文課本,不要去扣那些大陸教材的字眼會比較好。就說debt和credit這個最簡單最基礎的……在古希臘語裡面,他倆就是「左」和「右」的意思,我的錢到了你的錢包里,自然就是一出一入嘛~~看到很多大陸名校的實習生,貸方、借方的各種繞來繞去……
5,經濟學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也就是計量經濟學。這門學科在介紹歷史的基礎上,加上微積分、統計基礎去分析與學習各種計量模型。這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科。例如給你一個城市過去三年市中心等各區域的房價,分析趨勢與原因。同時計量也算是論文的必備工具。
6,公司財務管理基礎。這門課和中級會計很像,但是更趨於實際一些。最好和中級會計一起學習。計算未來價值、過去價值,債券、股價,一個公司的股價為什麼會漲?會跌?都是這門課解答的。
7,中級會計,就是會計2,不但要認識報表,還會做和寫報表。在過程中肯定就會涉及到公司的價值、市值、債券、股票等等,再往下就是高級會計了。
8,中級微觀。運用計量、微積分等工具,去分析微觀經濟的驅動力,什麼因素會導致微觀經濟的變化。也就是經濟體裡面那些因素影響了企業與個體經濟活動。

9,中級宏觀,要研究市場經濟的發展歷史。到每一個階段,什麼促使經濟發生了變化。例如金融海嘯、經濟大蕭條。各種經濟學派的前因後果,學會什麼叫做經濟周期,等等。

Ⅳ 如何提升個人經濟學素養

首先,提升經濟學素養,和提升數學素養,物理學素養,社會學素養,以及許多其他學科的素養,方法並沒有什麼不同,就是多讀(讀書,讀人,讀事),多思考。

其次,完成具有一定經濟學素養這個目標,具體的路徑可能有很多種,無非是保持持久的興趣,堅持看經典好書,多多思考理論與經濟事實。不要妄想走捷徑,想著看一篇文章就能有什麼「經濟學素養」。

方法就是如此,接下來我就談一談我個人認為的培養經濟學素養的三重境界吧。

相關性:非經濟學專業出身,但是大學期間閱讀過很多經濟學,金融學,財務學教材與經典書籍;工作的時候,也曾經與名校畢業的金融學碩士,傳統意義上的風投,互聯網風投談笑風生。。

第一重境界:構建經濟學的知識體系

這就是純粹學習經濟學知識與理論所應該達到的境界。

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和其他的學科所建立起來的學科知識體系,沒有什麼區別。它可以是一個典型的樹形結構,金字塔結構,也可以是你自己總結出來的邏輯圖形結構。

另外,假如你讀過曼昆的的《經濟學原理》這本很好的經濟學入門讀物,你還可以構建出一個由它的十大原理支撐起來的知識體系。在該體系中遊走的時候,可以把這「十大原理」當作是思考的線索。

在這里也附上曼昆的十大經濟學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人們為了獲得一件東西,必須放棄另一件東西。決策需要對目標進行比較。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決策者必須要考慮其行為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理性的決策者當且僅當行動的邊際收益超過邊際成本時才採取行動。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動。

5.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交易使每個人專攻於他或她最擅長的領域。通過和他人的交易,人們可以購買更多樣的產品和服務。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在市場中相互影響的家庭和企業實施行動,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來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與此相反的是在政府指導下的計劃經濟。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當一個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政府可以通過公共政策改變結果。例如反壟斷和污染的法規。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一個國家的工人單位時間內能生產大量的商品和服務,那麼這個國家享受較高的生活水準。類似的,當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提高,那麼它的平均收入也會提高。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當一個政府發行了大量該國貨幣,貨幣的價值下跌。因此,價格的上漲,使得需要更多貨幣來購買商品和服務。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降低通貨膨脹往往伴隨著失業率的暫時上升。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是理解稅法,政府支出和貨幣政策的變化短期效應的關鍵。

當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只適合入門,我這里拿它拿它舉個例子而已。

我另外推薦一種交叉閱讀方法,也是我一直在提的一種方法。那就是,對於一門學科的了解,可以多讀幾本書,交叉來看原理是如何被表達的。

比如讀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後,還可以閱讀: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斯蒂格利茲的經濟學;楊小凱的經濟學,以及其它已經被證明是經濟學經典教材的經濟學書籍。(高鴻業的,我覺得就不咋地。)

然後,我覺得你應該讀一下經濟思想史,經濟史方面的書籍。
比如汪丁丁的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蘭德雷斯的經濟學思想史,以及楊小凱的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等等好書。

(PS:我這里不建議讀斯坦利.L.布魯的《經濟思想史》,這本書雖然也很好,但是我覺得不適合學生讀,因為我覺得他的行文有點隨心所欲,有些東西寫的並不通俗易懂。我推薦另外一本基於這本書,但是讀起來相對好玩兒一點的書:經濟思想史的趣味,當然,這本書不能用來當做了解經濟思想史,或者經濟學思想史的書籍,因為它雖然有趣,但是並不成體系,不太嚴謹。)

再然後,你就可以讀一些大師的經典著作,比如哈耶克文選,弗里德曼的自由選擇(PS:這本書不難,可以當做入門讀物。),乃至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等。

再再然後,你就可以閱讀一些研究具體經濟發展狀況,或者某個支脈的經濟學著作了。

比如說:楊小凱談經濟;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讀懂中國改革;
以及:貨幣金融學;證券分析;演化經濟學

第二重境界:理解作為復雜系統的經濟系統

首先,境界之間的區分並不是機械的,你不用把上面的書都讀完,就能夠隱隱感覺到自己的思想水平在提升,對經濟學與經濟現象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體系化的看法。
把標題展開來講,所謂理解作為復雜系統的經濟系統是個什麼意思?
其實,對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有一個歷史性的轉向,那就是研究以復雜系統為導向來重新定義對於這些學科的研究。而經濟學作為一門「定量研究社會」的學科,應該是跟隨這個導向,使自己的研究得以深化的。
就算是對於我們這些非研究者而言,從復雜系統的高度來重新審視經濟學,也是很有必要的。
那麼,從復雜系統的高度來審視經濟學,具體是怎樣的呢?
這個話題太大,我個人的一些想法還不太成熟,我覺得重要的幾個認識的點包括:

1.復雜系統的概念與範式
復雜系統意味著,靜態上來說,在一個系統內部,構建系統的元素是多元的,元素間的聯系、互動也是十分復雜十分麻煩的,元素間往往形成了復雜的耦合關系;動態來講,在一個復雜系統內部的決策,也會產生非常復雜的漣漪效應與系統效應,系統本身也具有自己的生命特徵(奧地利學派,演化經濟學等等)。
這里講的很初步,建議閱讀相關著作,多加感悟。比如兩本《復雜》:復雜;復雜。以及其它的關於復雜系統的著作,將其思維方式帶入到經濟學的思考過程中。
(補:復雜系統的支撐學科包括老三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與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

2.重新審視經濟學概念,方法與學科

從復雜系統的角度來審視經濟學,舉一些例子來說:
概 念
外部性:在一個復雜系統內部做出的決策,會產生漣漪效應,連鎖效應,或者系統效應,這個效應不只是正負兩個維度這么簡單;
稅收歸宿:稅收往往並不會最終降臨到收稅的群體上,而是由消費者與生產者共同承擔,具體分配結果取決於各自的彈性。這在系統內,可視作系統對於外部反映的一種自我內部整合;乘數效應與擠出效應的對抗性:政府投資不一定使得經濟按照預期增長,而是呈現出一種正反的對抗性,對於這種對抗性,僅僅說是「凡事有利又有弊」是膚淺的,而應該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待,即一種決策或者行為,在一個復雜系統內,其結果有時候會收斂成一個事件環,決策最終產生的效應取決於外部的時間與其它的環境約束;

方 法

方法,主要指的是線性的研究方法轉向非線性,簡單的動力學分析轉向復雜多元分析,分立的研究視角轉向系統的研究視角。
比如局部均衡分析向一般均衡分析轉型;

比如演化證券分析方法。

學 科

比如博弈論,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系統研究方法,研究多個變數交互作用如何達到(或達不到)均衡狀態,研究信息如何在系統內流轉。(如果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理解博弈過程,會不會有新的感悟?)
比如演化經濟學,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系統。

之前看到@張英鋒先生的一個答案,寫的非常不錯,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危機:為什麼每隔幾年就會產生經濟危機?-張英鋒的回答

第三重境界:超越經濟學

先講一個例子,關於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
斯密是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他在巨著《國富論》裡面提到了一條事實,即社會分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大動力,越來越精細的分工有助於培養熟練工人,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甚至有助於產生機器化大生產。
但是,現代社會對斯密的「社會分工」卻是持批評態度的(可見彼得.德魯克的相關著作),認為斯密的社會分工根本不是真正的社會分工,而是簡單、片面地用「技術分工」來代替了社會分工,即認為工人的勞動模式可以被機械化地劃分,同時也沒有考慮市場存在的動態需求。(這也是為什麼馬克思後來要談他的「勞動的異化作用」。)
斯密的這一思想,還催生了近代的管理學,即泰勒的科學管理。另外,福特的流水線生產,也是來自於斯密的分工的思想的啟發。
這時候,我們就要想一想,為什麼要說斯密的社會分工,在現代社會里要接受批判呢?
簡單來說,答案是:這種分工模式,是反人性的——人不是機器,人有情感,日復一日地做一些重復的工作,是對人的一種摧殘,長此以往,生產效率反而會降低。(從市場存在動態需求的角度,也能講,我就不細講了。)
這時候,我們可以再深入地思考:現代社會尊重人與人性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如果你了解西方哲學的發展,你就會意識到: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或者思想史,一條隱含的脈絡,就是逐漸建構真正的個人,逐漸加強對每一個體的情感與人格的尊重。(比如,始於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

再再深入地思考:為什麼斯密的分工在他的年代是正確的,這說明了他的年代是有著怎樣的一個歷史心態?這種差別與變化,在歷史上是怎樣一個過程,從社會學角度來講,現代人的概念是如何建構的?什麼是經濟人?什麼是政治人?
再再再深入地思考:從經濟人與政治人的差別上來思考,什麼是經濟學?它如何從哲學中發展出來的?什麼是經濟學的思考方式?

你看,你的思想就在不知不覺間超越經濟學了。
你看,你需要學習的,不只是經濟學,還有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當然,還包括心理學,傳播學等等學科。

最終,經濟學對你來說,就不是經濟學了,而是一種思考慣性,你甚至用的是其它學科的術語,甚至不用任何術語,思考與解釋一件事情之時,卻是經濟學的。

Ⅳ 怎麼學習經濟學

答:
1.樹立科學態度,培養濃厚興趣
所謂科學的態度就是要實事求是、辯證地看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做到:第一,樹立科學的科學觀。即科學無禁區、無歧視、無頂峰的思想。第二,嚴謹的求實觀。對待任何一種學說,無論其最終對我們的利用價值如何,我們都必須實事求是,對其全面深入地了解、融會貫通,不能斷章取義、片面理解。在此基礎上廣泛閱讀,以培養對西方經濟學學習的濃厚興趣。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用一本可讀性比較強的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能夠使初學者比較容易的進入所學知識的世界。它能夠以淺顯、生動的語言講清楚其課程所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它如涓涓之細流、融融之春風,使我們潛移默化的去感受經濟學之魅力。
3.多觀察、多思考。
對於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只有用以對現實經濟生活加以分析才顯其力量所在。我希望初學經濟學的學生盡量嘗試用所學經濟學的理論去思考現實問題。我相信,如果你能用經濟學的理論解釋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你就會發現:經濟學竟如此有用!很多問題或者說現象值得我們去思考。為什麼這邊是繁華的街市,而這邊卻有爛尾樓呢?為什麼服裝、電腦(或其配件)常常擠在一個地方賣呢?這樣在一起競爭豈不是太激烈了嗎?為什麼有些企業虧損卻還在生產?
4.打好數學基礎。
對於經濟學這門科學來講,數學是必須的,經濟學正是使用了數學這個工具才使它更簡捷、更易懂也更有力量。使用數學不是把經濟學搞復雜了,而恰恰相反,數學提高了經濟學的表述效率,使人更少的產生歧義。正是有了數學的方法,我們對經濟學的理解更清晰了和更准確了,這樣做,也有利於經濟學的研究者站在前人的基礎上使用新的數學工具發展經濟學理論。
5.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用所學原理、模型分析各種經濟現象,並在這種分析中強化對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的理解,注重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切忌生搬硬套、強拉硬拽。首先看書很重要,看書時多畫圖、多思考、多總結。然後要多看報紙雜志,關系實事,思考實事中所蘊含的經濟學原理。
6.反復記憶,持之以恆
經濟學的內容十分復雜,光憑理解絕對不夠,必須提高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因此,當一個更復雜的經濟問題擺在面前時,不會因細枝末節的問題要考慮很長時間,而應從總體上把握,這就需要記住某些重要的經濟結論。當然,記憶也要講方法,不要死記硬背,要將書上冗長的文字變為某些便於記憶的符號,這樣就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而且記憶得更加深刻。
7.對所學內容有整體的把握
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主要講述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的方式和規律以及政府幹預經濟活動的必要性及途徑,微觀經濟學也稱為價格理論,它是對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的研究。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運行的整體,包括整個社會的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就業水平分析。現在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界限越來越模糊,經濟學家已用微觀經濟學的工具來分析失業與通貨膨脹等屬於宏觀經濟領域的問題。對西方經濟學整體框架的把握,不僅有利於宏觀地把握理論本身,還有利於將知識融匯貫通,把西方經濟學學得更好。

Ⅵ 怎樣學好經濟學

要看你學習的是什麼經濟系的什麼專業了,學好經濟和學好經濟學是非常不一樣的:前者務實,而後者務虛!因為經濟學歸根結底一門哲學,本質上人們對周圍經濟現象形成規律的探討和總結,你真正學起來會接觸到一些比學量子力學和宇宙論中可能認識到的更加玄乎的概念,因為它們看不到也摸不著,比如均衡,效率,邊際,效用等等,他們遍布了幾乎每一個經濟學的分支,使得整個經濟學殿堂猶如雲間城堡,真正掌握它們且能熟練使用需要很高的功力,我一會兒來談。
如果只是學的應用經濟學科,如金融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世界經濟等等,那就只用學好所謂的經濟就可以了:首先是要不斷地積累對經濟運作規則的認識,這些規則大多都是人們為了維持經濟系統的運轉而規定的,所以要實際容易理解得多,其次是要掌握在既定市場運作規則下的數理規律,因為只有用數學公式描述出的表達才最沒有歧義,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學習應用經濟學科的學生有一定的數學功底;三是要熟練掌握這套規則下的各種術語,每個學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概念堆積的產物,經濟學科更是如此,這就要求學生對現實經濟中的各種名詞熟練掌握,做到信口攆來,否則怎麼體現你專業?當然中文英文都要行。
如果你學習的是所謂的理論經濟學而並非面向市場服務的應用經濟學,那可能就要有點難度了,不僅需要天份還需要耐心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大致說說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相信自己。要堅持只有自己能說服自己。自己想通了的,可以信;自己想不通的或者還沒有想通的,盡可以存疑,經濟學學習中直覺是最重要的。第二,要學會問問題。問題要達、要淺、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第三,要與高人過招;沒有條件,也要看高人過招。第四,要依對象而選擇學習方法。對象不同,學習的方法是不應該一樣的。語言、文學、藝術的學習是不同於科學的學習的。學科學需要理解。學數學、學物理、學化學,那是需要理解的。不理解這一步,就不能理解下一步。不理解,生生地背下來是沒有用的,也是不可能生生地背下來的。經濟學是科學,所以也必須一點一滴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學好,因為只有這樣,學習經濟學才是輕松愉快的

Ⅶ 如何快速學好經濟學

樓主:
學好經濟學要先打好基礎,建議你先熟讀以下三本書: 1、 曼昆《經濟學原理》上下冊,梁小民教授翻譯。曼昆為哈佛高才生,天才橫 溢,屬新古典凱恩斯主義學派,研究范圍偏重宏觀經濟分析。 2、 薩繆爾森《經濟學》薩繆爾森,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為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對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有獨到的見解。目前經濟學各種教科書,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採用 由他1947年的《微觀經濟分析》發展糅合凱恩斯主義和傳統微觀經濟學而成的「新古典 綜合學派」理論框架。他一直熱衷於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態過程的分析,以 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

Ⅷ 如何學好經濟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一)

今天要跟你們談的是怎樣學好經濟學,把自己當年的經驗擇其優而舍其劣,也就是我今天認為經濟學應該怎樣學才對。首先要說的,是如果你跟著我建議的方法學,在大學考試,或到外地爭取什麼博士,凶多吉少。我走的是實證經濟學的路,著重於理論的實用性,不花巧,寫出來的學術文章不一定可以打進今天的國際學報。昔日可以,今天或多或少有點困難,雖然某些學報編輯記得我這個人,可能給個面子。當年在西方發表的文章,今天還有人記得,但在「格局」與思維上,與今天的是不同的了。

不容易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我的經濟學很傳統,從史密斯到李嘉圖到米爾到馬歇爾到魯賓遜夫人到凱恩斯到費沙等,我都讀得認真。跟著是森穆遜、阿羅、史德拉、佛利民、艾智仁、赫舒拉發、普納、高斯等較為近期的,也讀得認真。可以說,一九六五年之前的文獻我讀得多而透。六五到六九年間,我轉攻資料性的讀物。一九六九之後,自己不再進圖書館,要什麼資料由助手替我找尋。大約一九七二起,我謝絕替學報評審文章。行內朋友找我研討,懂得一定奉陪。一九八二回港任職後,通訊沒有今天那樣方便,交談是減少了。喜歡魂游四方,不熟知我的人不容易跟我交談。像巴賽爾那種願意跟著我魂游的行內君子不多。 我認為一個人在求學時要多讀他家之作,但當自己進入了創作時期,要重視的還是自己怎樣想。我的經濟學底子很傳統,比今天的新秀傳統得多了。熟讀傳統,有欣賞的也有不欣賞的。選擇自己認為可取的發展下去,過程中修改了不少認為有不足之處的前賢之見,而好些認為一無是處的,淘汰了。

這樣的發展不是很有意思嗎?誇誇其談的背後,知道自己滄海一粟,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也不少。一士諤諤地走自己的路,走了三十年,心領神會,對自己的進度是挺滿意的。但當我偶爾翻閱今天的經濟學報,不容易見到自己熟知的傳統。術語好些還是以前的,但看不到傳統的思維。新秀們放棄了傳統,我則認為史密斯的傳統怎樣也不要放棄。

回頭說自己的經濟學著重於實用性,是指解釋力,解釋人的行為,解釋因為人的行為而引起的各種現象。我認為解釋現象是經濟學的唯一用途,沒有其它。福利經濟學是廢物。不是說不應該關注社會福利,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是「專家」,不需要讀過經濟。二百多年來,經濟學無法證明,從某甲手上拿了一元,交到某乙的手上,社會福利會改進或改退。

學經濟可以協助賺錢嗎?可以找到一份較好的工作,或減少受騙的機會,但我沒有遇到過一位富豪是經濟學家。我自己母親的投資命中率比我高,但她連書也沒有讀過,不識字。經濟學可以協助政府決策嗎?可以解釋怎樣的政策會有怎樣的後果,但如果關心政府會否接受你的建議,不被氣死才奇怪。

解釋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但這里說的是科學解釋(scientific explanation)。一門科學往往由一些沒有學過的人想出來。我們是後學,學經濟是學經濟科學了。科學有科學的規格。任何人接受這規格,同意其中的理論,那麼任何人對同一現象的解釋,大致上應該相同。物理、化學、生物學都有這樣的一般性。這方面,經濟學比較麻煩:自稱是經濟學家的五花八門,懂的不懂的各持己見,忽略了經濟科學的規格。史德拉(G. J. Stigler)曾經對我說:「如果你說自己是個物理學家,聽者會回應:『物理學我不懂。』不再說下去。但如果你說自己是個經濟學家,聽者會回應:『經濟學嗎?我不懂,但我認為……』跟著滔滔不絕。」

其實作為科學,經濟在規格上與物理或其它自然科學沒有什麼不同。方法是一樣的,而其可靠性也沒有多大分別。後者很多人不同意,認為經濟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not an exact science)。他們認為經濟學的推斷往往模稜兩可,或各各不同,沒有像物理學那種精確的解釋力。

為此我曾經舉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今天一些美國的教授「盜」而用之,使我高興。四十年前在美國教學生時,我說:「如果我把一張百元鈔票放在有行人的街道上,沒有風吹,也沒有警察,我敢打賭,這張鈔票會不翼而飛,不見了。有誰敢跟我打賭?一百博一?一萬博一?要賭的請站出來。」這就是了。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化學,都無從推斷或解釋那張百元鈔票為什麼會不翼而飛。在人類發明的所有科學中,只有經濟學可以推斷,可以解釋,而其准確性與物理或化學等自然科學是一樣的。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該鈔票可以相當持久地留在地上,正如秋天的黃葉無風自落,但秋風起黃葉卻可飄到天上去。

「某些情況」的指定是重要的。科學方法稱之為驗證條件(test conditions),經濟學則稱為局限條件(constraints)。這就帶來推測與預測之分。推測是要指定條件的。條件是真實世界的條件,可以觀察到。條件不對,推測的效果往往不同。推測與解釋是同一回事。在我指定的條件下,推測百元鈔票會在街道上不翼而飛,邏輯說,等於我解釋了該鈔票為什麼會消失。推測是prediction,是解釋,永遠有條件。經濟推測要指明局限條件,有時不言自明,用不著說出來,但有時不說清楚條件為何聽者或讀者會被誤導。不管條件的推斷不是推測,而是預測,forecast是也。這是看水晶球,或者是看風水。不是科學,但相信水晶球的人甚眾。風水先生這個行業有了數千年,歷久不衰。

舉個例子吧。我稱「推斷」股市走勢的圖表派為風水派。什麼三角形呀,什麼雙肩呀,等等,是沒有條件指定的。這是預測。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預測股市的圖表派沒有指明局限條件及局限的轉變。這是看風水,有人為之發達,也有人為之破產,但人還是人,不少相信,所以風水先生有收入。

科學是有法則的,邏輯的法則,科學的方法(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是也。邏輯屬哲學系,可能是人類最湛深的學問,深得有點發神經,不主張同學們鑽進去。然而,基本的「方法」邏輯重要,尤其是對中國的青年來說,多多少少總要知一點。

我曾經是二十世紀哲學邏輯大師迦納(R. Carnap)的學生,不是入室弟子,但算是得到少林方丈指點過一兩手。是二十世紀大名鼎鼎的維也納學派的思維,在三卷本的《經濟解釋》的首卷《科學說需求》中的第一章——《科學的方法》——我從經濟實證的角度解釋過了。寫於一九八九年,那章寫得稱意而重要,同學們要一讀再讀。說重要,因為那是我知道的唯一的從經濟實證的角度論科學方法。科學方法的哲學邏輯走進了象牙之塔,走進了一個聖殿,其中的大師君子不能分身參與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的研究工作。我學了象牙塔內的一小點就跑出來,作了多年的實證研究,然後回顧塔中所學,以自己的實證或驗證經驗與邏輯哲學互相印證,寫成了該章。

該章很長,這里不重述。要說的重點,是科學不是求對,也不是求錯,而是求可以被事實推翻。可以被事實推翻但沒有被推翻,科學理論就算是被證實或驗證(confirmed)了。A theory cannot be proven; it can only be confirmed——同學們要記著這句話。Proving與confirming不同,在實證科學中有著微妙而重要的分別。前者是證實了,不可能錯,正如數學上證實了的定理。後者呢?以中文言之也可說是證實,較為正確是驗證了是對的,沒有錯。但驗證了的對,還可能錯,對了無數次還可能錯。可以被事實推翻(可以錯)但沒有被推翻,英文字是confirm——還可能是錯的證實。文化不同,嚴格來說,中文沒有這個字。

我自己在經濟科學方法上的主要貢獻,是指出與堅持,驗證理論一定要用可以觀察到的變數。淺得離奇,對得無話可說,但經濟學者一般不重視。或者說,他們認為那樣淺,是小兒科,沒有想深一層,無從驗證的卻認為是驗證了。說什麼意圖,談什麼意欲,又或者搞什麼博弈、什麼偷懶出術的,在真實世界看得到嗎?不是說人不會博弈,但在觀察上我們怎可以知道?我看著一個貌美如花的女人,目不轉睛,意圖相當明顯,但我可沒有動手動腳,你怎可以知道我的意圖是什麼?要以我的行為驗證你的理論,你只能說我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個女人,因為是事實,可以觀察到,而如果換了一個男的,我忙顧左右,也可以觀察到,也是事實。如果你發明了一個「異性相吸」的理論,你只能從上述的可以觀察到的行為驗證。我不認為今天盛行的博弈理論是可取的實證科學,因為其中無從觀察的變數太多,不能驗證。

一般而言,科學的起點是一些武斷的假設,稱公理(postulate或axiom)。通常不真實,往往抽象。所謂公理,是參與的人不準在公理上爭辯。經濟學的第一個公理是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跟著的第二個公理,是每個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在局限條件的約束下爭取最大的利益——我曾經稱之為「自私的假設」——又稱局限下爭取極大化(constrained maximization)。這就帶來一個難題:「極大化」用什麼來量度呢?財富(wealth)、收入(income)、盈利(profit)、租值(rent)、功用(utility)——都有經濟學者採用。

出自洛杉磯加大與芝加哥大學的傳統,我首先淘汰了盈利,因為盈利是意外的收獲,邏輯說不可以刻意地爭取。行內最普遍地採用的是「功用」,但我個人從開始就避之則吉。這是因為功用是空中樓閣,二百年前由邊沁(J. Bentham)想像出來,真實世界不存在。功用是個變數(variable),科學理論往往有無從觀察的變數存在。從開始寫博士論文起,我知道驗證只能靠可以觀察到的變數,無從觀察的以少為妙。功用不是真有其物,多個香爐多隻鬼,可以不用當然不用。

話雖如此,同學們對功用的理念是要深入認識的。不需要用,但要知道其中玄機。這是因為功用理論經過多年發展,帶來了兩方面的重要思維。其一是以數字排列選擇。不管用什麼名目來排列,這排列重要,而熟知功用排列的哲理,對極大化的思維有助。其二是近代的功用排列,用序數(ordinal numbers)。序數是以數字分高下,不比較數字之間的差距,也即是說數字不可以加起來。從選擇的角度解釋行為,選擇的排列重要,而從邊際轉變的角度論選擇,我們是不需要顧及數字之間的差距的。

用上功用理論的理念,卻放棄了以功用作為量度選擇的工具,在經濟學行內不止我一人,但恐怕不及一掌之數。我認為功用量度在行內盛行,主要是數學方程式可以寫得漂亮。我的興趣是理論的實用性。真實世界不存在的變數,以少為妙,可以不用不應該用。在從事解釋行為或現象的經濟學者中,喜歡以功用量度而又用得最出色的,應該是貝加(G. S. Becker)。個人認為,貝加可以解釋的,我可以不用功用方程式也解釋得到,而用上功用量度,好些時會中套套邏輯(tautology)之計,高明如貝加也不一定避得開。

方程式,方程式!同學們要用我當然不反對,但千萬不要因為好看或顯得有學問而用之。好看,卻比不上流暢的文字。學問嗎?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方程式是不能把學問加上去的。同學們要學數,花一兩年工夫值得。一般學子沒有戴維德或高斯或奈特的天賦,數學於是對思維有助。如果有史密斯的天賦,學數更是多此一舉了。

量度極大化,我有時用財富,有時用收入,有時用租值。各有各的方便之處,也各有各的困難。「財富」的困難是要靠利息率的存在,而沒有市場則沒有利息率。「收入」的困難是秒秒不同,這秒高那秒低,不一定是選這秒的。「租值」的困難是要在特別情況下才可以用。我自己三者皆用,看情況而定,而如果集中於邊際轉變來處理選擇,大有可為:解釋行為只須從邊際看。這些我在《經濟解釋》的卷二——《供應的行為》——分析得清楚,這里不說了。在量度極大化這個話題上,於今回顧,當年有三項讀物給我深遠影響:A. A. Alchian,The Meaning of Utility Measurement;R. Strotz,Cardinal Utility;I. Fisher,The Theory of Interest。後者開頭的一百五十多頁最重要,非讀不可。

同學們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去掌握量度極大化的幾種價值選擇。不是價(price),而是價值(value)。價是另一回事,屬於局限那邊,是後話。

不能肯定同學們要花多少時日,才能充分地掌握量度「極大化」的幾種價值,懂得遇上怎樣的問題要選用哪一種。首先是要掌握前文提到的幾種價值概念。我推薦了幾項讀物,而自己的心得都寫進了三卷本的《經濟解釋》的首兩卷中。不要輕視這些價值概念。西方的經濟學發展了二百多年,到今天,大致上這些概念可取而重要。原則上,這些概念的正確掌握,幾個月的工夫足夠。困難是不同讀物有不同的說法,而不同教授所說的也往往不同。實在太多不懂的人寫書或教學了。能通透地掌握價值概念的經濟學者不多,而能掌握局限條件(constraints,價值的另一面)的更少。

經濟是一門重視概念的科學。可取的理論不多,也不難,遠不及自然科學那樣湛深,但概念的變化多,一般性大,而概念掌握得稍有差池,簡單理論的威力就發揮不出來。這樣,從事者逼著把理論搞得復雜,用上「拓樸」等湛深數學。是今天的「主流」吧,但我沒有見到這樣的文章,對基礎概念掌握不足的,能成功地解釋現象。同學要掌握正確的概念,但讀物胡說,老師不懂,很麻煩。同學們於是要講一點際遇,明師難求,懂得選擇讀物是起碼的要求了。

說過了,經濟解釋是解釋人的行為,以及人的行為引起的各種現象。史密斯的偉大傳統說人的行為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我們接受,而加上小孩子也能明白的數學理念,「在局限條件下爭取極大化」這個公理就成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傳統。這公理直白,淺的,沒有玄機,困難是概念的掌握:極大化的量度價值概念與局限變化的概念。局限是約束,經濟學翻為成本、代價、價格等,牽涉到資源、產出的邊際下降,而在社會中則要加上最難處理的產權及交易費用。

這就帶到經濟解釋的重心所在。所有經濟解釋都環繞著如下一個問題:某些局限變了,人的行為會怎樣變呢?想深一層,人的行為變了,牽一發而動全身,其它局限會變,人的行為又會怎樣變呢?社會的整體又如何?本來是簡單的學問,一下子復雜起來。

局限有變,人的行為跟著變,但要解釋或推斷這行為的變動,行為不可以亂變一通,不可以像阿康那種「無定向風」。要解釋或推斷行為,行為一定要受到約束,而在科學上——任何科學——約束行為的規律就是理論了。經濟學的結構是簡單的:局限怎樣變,人的行為一定會跟著怎樣變,而約束這「一定」的規律,主要是那大名鼎鼎的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經濟學有不少定律,或有不少理論,但大部分可有可無,只有需求定律不可或缺。沒有需求定律就沒有西方經濟學,事情就是那麼簡單。原則上,所有其它經濟定律都可用需求定律代替,又或者所有其它經濟理論都可從需求定律變化出來。任何理論,不論微觀或宏觀,某一點違反了需求定律,該理論一定錯!所以同學們要學好經濟理論,一半以上時間要集中於需求定律。其它的多知一點無妨,但如果同學對需求定律的理解與體會,可以給我打上七十分,其它的理論一概不知也算到位,是個及格的經濟學家了。

需求定律說,任何物品,何時何地,價格下降其需求量一定上升。不容許有任何例外,因為如果有例外,理論就不可以被人的行為推翻,無從驗證,所以不能解釋人的行為。同學們都知道,經濟課本說有吉芬物品這回事。吉芬物品是指那些價格下降需求量跟著下降的物品,或價格愈高需求量愈大——這是推翻了需求定律。邏輯說,吉芬物品可以存在,正如邏輯說萬有引力可以失靈。這就是困難:如果吉芬物品被容許在真實世界存在,而我們不能事前劃分哪些是吉芬物品哪些不是,那麼人的任何選擇行為都不可能被需求定律推翻,也即是說該定律無從驗證,於是半點解釋力也沒有。所有的經濟學概念及其它理論皆要與需求定律掛鉤,沒有該定律,經濟學的整個架構就會倒塌下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不少價格理論大師嘗試在邏輯上把吉芬物品推出門外,都不成功。我在六十年代搞起了風浪,指出在幾個不同的假設下,吉芬物品可以被拒諸門外,但因為用上無從觀察的變數,不妥。後來還是接納了史德拉與艾智仁的辦法,把需求定律作為一個公理(a postulate),武斷地不容許吉芬物品存在。一九六六年,在加州長堤大學任教職,我對同事E. Dvorak指出,邏輯上,吉芬物品不能在市場成交,只可以在一人世界或永遠不交換的物品出現,把他嚇了一跳,大叫天才。但既然吉芬物品可以武斷地廢除,我的天才不值錢。雖如是,三十多年後我還是把該推理寫進《科學說需求》的第四章第六節。(這里要向同學解釋一點。今天的經濟學教科書,吉芬物品一般存在。教科書是為了賺錢,或起碼要有出版社收容,否決吉芬物品的存在不容易賣出去。可見一般大學里的教授,對經濟解釋是沒有興趣的。)

回顧平生,在需求定律這個重要話題上,對我影響最大的讀物是佛利民的《馬歇爾需求曲線》(M. Friedman, 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雖然有好幾處我不同意其分析,但該文對需求的經濟思維實在好,今天的同學還要一讀再讀。整體而言,需求定律分析得最詳盡的,應該是我於二○○一年發表的《科學說需求》(《經濟解釋》卷一)。該卷分析的何謂價、何謂量、不變數的選擇、品味不變的假設、消費者盈餘、否決剪刀論,等等,大部分不能從其它讀物找到。不全是我的發明,而是經過多年從讀物及師友間的吸納,經過自己不斷地在街頭巷尾找現象印證,左改進右改進,日夕思想到過了退休之年,知道打通了經脈,全盤掌握,毫無沙石,才動筆寫出來的。

這里有一個要點——非常重要而又頭痛的——同學們要注意。這是需求定律(或需求曲線)所說的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一個無從觀察的變數(variable),真實世界不存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的變數是成交量(quantity transacted),不是需求量。需求量是一個意圖之量,是經濟學者想像出來的,不真有其物。於是,經濟學分析的短缺(shortage)或剩餘(surplus)

都是空中樓閣,真實世界不存在,靠這些理念作經濟解釋不可能不是廢物。我說過,一個假說(hypothesis)的驗證必定要用上兩個或以上的可以觀察到的變數,但理論的起點往往要用無從觀察的變數,然後通過邏輯,推出可以觀察的變數才能作假說的驗證。這樣看經濟分析,可以避免的話,無從觀察的變數愈少愈好。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無從觀察,但這定律不可或缺,所以需求量是經濟學中唯一的我不能不接受的無從觀察之物。處理經濟解釋的一個重點,是要懂得怎樣把真實世界沒有其物的需求量(一個概念上的變數),按著邏輯的規格,帶到可以觀察的成交量或其它現象那邊去。《科學說需求》的第六章對這個問題交代過、解釋過怎樣處理。

以為需求量可以觀察到,或以成交量作為需求量的研究分析,無數,都是廢物。
凱恩斯曾經說:「比起其它科學,經濟學困難嗎?不難,是容易的學問,但傑出者甚少。」我同意這判斷。凱氏認為經濟學難以傑出,因為某程度上從事者需要是個哲學家、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周身刀的。這觀點我不一定同意。我認為經濟學難達大成,主要是概念不容易掌握,理論太多,搞得太復雜,而最大的困難是從事者對真實世界知得少,知得太少了。像戴維德、高斯那種人,不懂或不用數,理論知得不多,但他們對基礎理念有充分的掌握,對世事知得多,足夠。

我們不需要有這些大師的天賦才可以達到師級的層面,但要懂得學習的方法。我自己走過不少冤枉路,誤入歧途好幾次,可幸及時驚覺,回頭是岸,再走。嘗試又嘗試,終於找到自己的路,打上去。教同學,我只能把自己的經驗申述一下。

我認為重要的起點,是入門者要知道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架構,跟著是掌握這架構中的概念與簡單理論。有了基礎,不妨嘗試比較復雜的理論。天賦奇高可以不管復雜的,但我的經驗,是猛攻一陣復雜的,再回到簡單的基礎會有新的理解。三十歲前,我來來回回好幾次,到三十五歲,知道基礎架構的掌握充分,概念的理解通透,就再不管復雜的理論了。

這架構就是前文說過的:一、人的行為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二、選擇的第一個公理,是在局限下爭取個人利益極大化;三、量度極大化的價值概念與局限概念皆重要,掌握不能有差池;四、局限轉變引起的行為轉變,要受到約束,而這約束主要是需求定律。

這就帶來我個人認為是經濟學最難處理的地方。局限轉變帶來的行為轉變,要受需求定律的約束。需求定律是約束價格的轉變與需求量的轉變。因此,要解釋行為,任何局限轉變,處理的人必須或明或暗地把局限的轉變翻為一個價的轉變。不容易。更頭痛的是,很多行為不通過市場,需求量不一定是市場成交的物品。可幸的是,需求定律的用途,不限於市場物品。任何有價值的物品這定律都可以用,包括聲譽、友情、信仰等。不在市場成交,沒有市價或價格,用需求定律可以不用市價。非市場的物品,價格變為代價,也即是成本了。

「成本」是cost的中譯,不大正確。較佳的譯法是「機會成本」,有點不妥,因為經濟學沒有不是機會成本的成本。最好的譯法應該是「代價」,但說「生產代價」中文不容易接受。比起其它科學,經濟學是格外重視概念的,而其中最難掌握得好是成本的概念。懂得把任何局限轉變翻為成本轉變,也即是翻為代價轉變,需求定律的運用就過了最困難的一關。可以相當復雜:一項局限的轉變可以牽涉到好幾方面的需求,因而牽涉到好幾方面的代價轉變。學而時習之,熟能生巧,我自己到四十歲後,得心應手,任何局限轉變,想到與某方面的需求有關時,代價的升升降降立刻知道。

《經濟解釋》的卷二(《供應的行為》)對成本有詳盡的解釋,而卷三(《制度的選擇》)分析產權與制度,帶到社會成本(代價)那方面去,也說得詳盡。同學要注意,有些價值,可以倒轉過來看為成本,例如租值。又例如利息是收入,轉換角度可以作為成本看。三十年前,與老師艾智仁研討某話題,書信來來回回好幾次,其中一次我寫道:「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Interest is not a part of cost, but the whole of cost)」他回信大贊,顯然認為我學滿了師。

成本的正確概念本來就不容易掌握(見《供應的行為》),而加上產權問題、交易費用、非市場物品等,「成本」或「局限」的轉變來得更復雜了。然而,要通過需求定律來解釋人的行為,我們一定要把局限的轉變翻為價或代價的轉變。要記著,凡是轉變,不管是代價還是行為,一定是「邊際」的,所以解釋行為或現象要從邊際轉變的角度入手。這又帶到序數量度或排列選擇給我們的方便了。那些批評交易費用難以量度或無從量度,因而沒有用場的眾君子,是經濟解釋的門外漢。

有一件事不妨一提。楊小凱曾經批評我不懂得邊際分析,但巴賽爾卻說邊際分析我用得出神入化。二者有沖突嗎?不一定。小凱是搞數學經濟的,沒有作過實證經濟研究,從始至終停留在象牙塔內。我是搞實證研究的,數學的邊際分析只學幾天就認為足夠(考理論當年永遠第一),早就跑出象牙塔,走到真實世界中,落手落腳地搞起來。在真實世界看邊際轉變,可以小若沙塵,可以巨似泰山。數學的邊際分析與驗證的邊際處理是兩回事。

這就帶來我要說的實踐經濟學的重點。要解釋行為,局限的轉變不可以子虛烏有,其轉變一定要有可以觀察到的事實支持,而如果交易費用等轉變不容易一分一毫地量度,以序數排列轉變的或大或小有可為。然而,局限轉變不易體會,翻為一個價或代價的轉變也困難。可以做到,不易。這里要說的重點,是處理真實世界的局限轉變,一般不是一個市價轉變那麼簡單,絕大部分不可能從課堂上學得,也不是博士之後坐在辦公室內可以知道。同學們從開始的現象作驗證。要多做,甚至天天做,開頭會覺得經濟理論沒有什麼解釋力,但堅持下去,「破案」的實例會愈來愈多,過了幾年會覺得復雜的世界一般有簡單的理論解釋。

是難以自圓其說的現象。所有實證自然科學,不管是物理、生物或化學,學生從中學起就要做實驗室工作。經濟也是實證科學,但就是進入了大學也沒有實驗室課程。真實世界是經濟學的實驗室,大家生活在其中,但大學的教授可沒有規定學生要到處觀察,不斷地試行解釋,而那些所謂「實驗」課程,只不過拿著些不知怎樣弄出來的數字,作些什麼統計分析。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經濟學基礎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江西企業如何申請健康碼掃碼管理 瀏覽:3
紅色家書背後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348
殘疾人辦理健康證需要什麼資料 瀏覽:901
有哪些公司是事業部制 瀏覽:679
張偉住在愛情公寓哪裡 瀏覽:831
如何解除戶口本上的婚姻關系 瀏覽:642
邊疆哪些愛情電視劇 瀏覽:196
太原經濟房在哪個位置 瀏覽:558
三個佛像的故事講的什麼道理 瀏覽:85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麼是愛情 瀏覽:112
美女飛天圖片代表什麼 瀏覽:538
事業編自己想調動怎麼辦 瀏覽:943
什麼人不高考也能事業發達 瀏覽:992
紅色牌匾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瀏覽:873
被家暴的婚姻是怎麼回事 瀏覽:902
健康有營養的食品有哪些 瀏覽:888
哪裡能獲取附近的美女 瀏覽:921
什麼企業才是事業單位 瀏覽:326
優質的故事領域創作者怎麼做 瀏覽:230
gta5如何買車庫故事模式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