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幾幾年我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1月1日年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的社論,指出「1953年將是我國進入大規模建設的第一年」,將「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5年3月3 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原則通過了五年計劃草案。
7月30 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主持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第一個五年計劃由周恩來等主持制定,經多次補充修改,於1955年7月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審議通過。其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合作社;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納入到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標志著我國大規模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始。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到1956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原定的主要指標大都提前完成。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各項指標都大幅度地超額完成。「一五」計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計劃規定的任務。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產鋼 535萬噸,原煤 1.3億噸,糧食1.95億噸。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3%,工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1%,農業為4.5%,工業為 19%(其中輕工業12.9%,重工業25.4%)。
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五年中,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52.1%,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11.9%,工業物質消耗降低2.3%,每百元產值提供利潤17.1元;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9%。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2%,其中,農民3.2%,職工4.9%。同時,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傳。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