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發布時間:2022-01-23 13:54:52

① 如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給你個提綱吧:
1)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必須完全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的思考
a,國有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主要成分,對於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必須做大做強,保值增值。
b,國有經濟規模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所有制本質。
c,國有經濟的某些失控狀態並不能說明是國有經濟自身的問題,而多半是經濟規模對流通能力的影響。
d,國民經濟命脈總是由最具有活性的金融系統控制的。而國有企業金融是目前我們國家與西方經濟最大的落差環節,需要在國際化競爭能力和流通容量擴容管理上下功夫。
e,在國際化潮流下,我們國家經濟主體不去主動控制我們的經濟命脈,就會被其它經濟力量所控制,其結果將會是災難性的,比如前些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這就是經濟力量已經作為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互較量和碰撞的世界現實:不進則退。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a,重點圍繞國有企業金融來調整結構,讓旗艦企業與金融流通相滲透來提高運行效率。
b,調整的目的是達到增強經濟融合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以及增值能力。
c,調整的手段是信息化、自主化、多元化、導控化。

3)試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化改革的必要性
a,經濟結構的調整實質上不在於公司化與否,而在於企業是否遵循流通原則和市場規律。
b,對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來說,公司化的改革是個不錯的選項,前提是這種公司化要實行真正經濟化、市場化和國際化。
c,可以看出要達到以上目標,主要面臨的困境是:
缺少國際化金融和管理人才;缺少創新性的公司文化;缺少與大國角色的相當的經濟安全防範機制。前兩個問題好解決,對第三個問題,要特別強烈呼籲構造走向世界的海空通道和政治軍事保障。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
a,高新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理論上是不能分割的。實際上也是如此。成功的高新科技產業往往有傳統產業基礎,傳統產業也必須不斷融合高新科技成果。
b,堅持對高新技術產業兩手抓:一手抓防止知識產權陷阱;一手抓知識產權創新。說到底還是個人才問題。
c,傳統產業也要兩手抓:一手抓傳統產業的大規模產業化;一手抓傳統產業的個性化發展。簡單說就是,產業規模要更大,傳統特色要深挖並上升到文化傳播的戰略高度。如果硬實力是政治軍事,軟實力就是經濟文化了。高新科技就是推動軟硬實力發展的動力。

中國當代經濟學私塾教員
舟民原創

② 怎樣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如何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子:
第一,要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
第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三,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健全以間接手段為重的宏觀調控體系。
第四,建立以按勞動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製度。
第五,建立健全的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③ 結合自己的理解,論述應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00-3000)字

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摘要】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將更加重要,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與公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融合的成分,並將在以後相當長時期內發揮一些特殊作用。早在黨的十五大就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因此,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題中之義。隨著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使非公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的關鍵之一。同時,繼續探索公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促進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用市場經濟的通行手段實現傳統公有制發揮的經濟社會功能,正是我國經濟在今後一段時間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非公有制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現狀及其地位

1.非公有制經濟的現狀。

廣義地講,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私營經濟、境外資本所形成的經濟成分等。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個體私營經濟所佔的比例最大,最受關注的也是個體私營經濟。同時由於其他經濟成分的統計數據不規范,所以,在這里就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例來分析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現狀。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截至2002年底,我國有個體工商戶2377萬戶,從業人員4742萬人;私營企業243萬戶,從業人員3409萬人(含私營企業投資者)。但上述的私營企業只是按工商部門頒布的私營企業登記條例注冊的狹義的私營企業,而不包括按公司法注冊的由私人投資的公司以及帶「紅帽子」的企業。所以,廣義的私營企業的戶數和從業人員要顯著超過狹義的私營企業。另外,由於個體戶和私營企業的規模一般較小,產出難於統計,所以個體私營經濟在工業產出和GDP中的比重並沒有準確的數字,但一般估計個體私營經濟佔GDP的比重約為1/3左右,其他非公有制經濟大體與個體經濟相當,所以整個非公有制經濟的成份在2/3左右。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產出的平均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國有經濟,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非公有制經濟在增加就業方面更是功不可沒。據統計,目前狹義的個體私營經濟的從業人員就超過了8000萬人,國有企業的在崗職工人數只有5000多萬人,而且國有企業的在崗職工人數在這些年裡每年都大幅減少。同時,國有企業的下崗分流人員許多被個體私營部門所吸收。可以看到,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對於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近年來,非公有制經濟出現了與公有制經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促進了混合所有制的形成。黨的十六大確定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而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要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要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管。可以預見,私營企業在這方面的積極性更加高漲。另外,一些私營企業參股國有企業,包括民航、金融領域的國有企業。從這種趨勢來看,未來的混合經濟成分將大大上升。

2.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和地位。

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認識,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的。即使在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期里,我們也僅將非公有制經濟當成是一個補充成分。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認為,隨著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推進、隨著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隨著財政體制向公共財政體系的轉軌、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將更加重要,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與公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融合的成分,並將在以後相當長時期內發揮一些特殊作用。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國民經濟發展強勁穩定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的平均增長率遠遠超過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增長率,對二十多年來的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相對困難的幾年裡,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明顯的。由於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將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非公有制經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強勁穩定的發展動力。

第二、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將是各級政府的一個較為長期和艱巨的任務。在過去幾年裡,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就業人數持續減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經濟每年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業人員,也吸收了從國有企業的分流人員。以後,非公有制經濟仍將會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

第三、非公有制經濟將會是越來越重要的稅源。盡管國有經濟目前在整體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稅收來源,但非公有制經濟直接和間接創造的稅收將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特別是在增量上會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第四、非公經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直接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我們盡管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平等競爭、厲行法治等基本規則的直接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

二、淺析非公有制經濟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

盡管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已佔有很大比重,而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現實中仍然存在一些嚴重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策環境仍然不平等。總體而言,與公有制經濟相比,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其中的個體私營經濟得到的仍然是「次國民待遇」。無論是在行業准入方面,還是資源獲得方面,都受到程度不等的歧視。這種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不平等,與政府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管理中的力量太大且隨意性太強有極大關系,主要體現就是復雜繁瑣的審批制度。可以發現,復雜繁瑣的審批制度在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中,如注冊、征地、取得經營許可、進入新的行業、投資立項、兼並收購等具體活動中,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制約比對公有制經濟的制約要大得多,甚至在處理公有制經濟的審批中出於社會穩定等政治需要而放寬尺度、實行傾斜政策。另外,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個體私營經濟由於企業規模一般較小、實力較弱、歷史不長等原因,所以還會遇到融資困難的問題,而我們的社會環境不但沒有為它們解決問題提供便利,反而製造了許多壁壘。

第二,缺乏法制化的財產保護體系、稅收體系和其他經濟活動規范體系。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沒有堅實的財產保護體系、規范的稅收體系和其他經濟活動規范體系做基礎,一方面會導致這些經濟的業主權利受到侵害,另一方面也會導致業主想方設法「鑽空子」、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特別應當注意的是,中國仍然處於轉軌期,市場秩序還比較混亂,企業行為還缺乏規范,政府經常會進行一些整頓,如果政府不嚴格地按照法律辦事,或者自由裁量權過多過大,非公有制經濟將很容易受到打擊。

第三,普遍存在違反稅法、勞動法、知識產權法、商標法等現象,存在 「官商勾結」和「尋租」現象。非公有制經濟的確存在相當多的偷漏稅、拖欠僱工工資和任意增加勞動時間、假冒他人商標等違法違規行為。一些個體戶和私營企業甚至熱衷於「官商勾結」以獲取不正當的資源和政府支持,從而得到暴利。近幾年,一些個體戶和私營企業在參與國企改制中,與個別官員或國企領導勾結,低價攫取國有資產並進行欺詐性財產轉移。

由於存在上述問題,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還受到很大的制約,特別是放在加入WTO之後經濟競爭日益國際化的大背景下,還顯得發育不良。另外,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呈現明顯的地區不平衡性,大部分非公有制的企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在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區,而西部地區的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卻要緩慢得多。

所以,只有針對上述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失時機地制定政策措施,才能促進非公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第一,進一步強調對私人財產的保護。盡管有人認為憲法已經明確宣示,國家保護公民合法財產的所有權,沒有必要調整。但是,由於憲法對公共財產的保護要強烈得多(社會主義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家保護社會主義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破壞國家和集體的財產),這種區別性的表述可能被理解為區別性的政策,所以仍然有必要在黨的文件中和憲法中進一步強調對私人財產的保護。

第二,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財產保護體系、稅收體系和其他經濟活動規范體系,這在實際工作中比憲法宣示更重要。不僅僅是制定這方面的法律,關鍵是要建立嚴厲的訴訟、判決、執行體系,這樣才能既約束政府的行為、也約束非公有制企業的行為。當然,這意味著向現代法治國家的轉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我們至少應堅決向這個方向邁進。

第三,目前最關鍵的是要改革復雜繁瑣的審批制度。在實際工作中,正是這些審批制度的存在,使得無論憲法、法律如何強調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產保護和開放准入、平等競爭,都會因為審批制度的存在而得不到貫徹。所以,無論是注冊前置審批還是投資項目審批、經營活動審批,都應該大力精簡和透明。

三、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的協調發展

相對於非公有制經濟的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或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國有經濟在公有制經濟中佔有最大比重,所以國有經濟的地位備受關注。以國有制為代表的公有制經濟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發揮了一些至關重要的經濟社會功能。計劃經濟下的公有制是一種有效的資本動員方式,是在特定階段一種有效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布局安排方式,是一種對特殊資源和對特殊技術的控制方式,是企業直接兼顧就業、收入分配、普遍性服務等社會公益目標和直接滿足政府特殊需要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有人認為公有制比重的降低可能會削弱這些曾有的經濟社會功能,從而導致經濟社會秩序的混亂,甚至導致社會主義性質的改變。

但總的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下降。改革開放前國有經濟占工業總產值近80%,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公報,2002年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產出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36.1%。從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經歷來看,國有經濟比重的降低是一個必然趨勢,這個趨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直至這個比重降到一個合適的水平。 我們需要認清這種趨勢的必然性,並順應這種必然趨勢。改革開放二十幾年的經歷雄辯地告訴我們,國有經濟比重的適當降低,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問題的關鍵是,在以國有制為代表的公有制比重下降的同時,我們要學會用市場經濟中的通行手段來基本實現傳統公有制發揮的經濟社會功能。

因此,在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公有制經濟的定位不應該是追求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應該是追求計劃經濟下曾發揮的經濟社會功能,而應該是在少數特殊行業和領域實現特定目的。眾所周知,計劃經濟時代公有制所發揮的經濟社會功能,基本可以通過市場經濟的通行手段來實現。因此,除了少數特殊行業和領域外,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發展方向,這就是平等競爭、相互融合。所謂平等競爭,是指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資源配置中、在行業准入政策中、在政府對所有經濟活動的管理中,獲得同樣的對待。所謂相互融合,是指傳統意義上的所有制要適應現代法治社會的財產組織形式,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可以在現代公司制度的財產組織形式中相互滲透、相互交織。即使在特殊行業和領域中存在的純粹公有制經濟,也應該適應現在法治社會財產組織形式,採用特殊法人等企業形態來清楚地界定各方的權利和責任。

④ 如何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職能邊界,糾正政府職能的越位和缺位。其中的重點內容包括:政府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以維護市場規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己任;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除各種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提高政府機關辦事效率,為各種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國內統一大市場的發育和成長;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低收入階層和困難群體構築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網;調整和加大對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府指導、支持力度,追求經濟、社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實施宏觀管理的制度創新,發展和健全間接調控經濟運行的管理體系。我國政府在制定實施趕超戰略、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等方面責無旁貸,但在具體方式上,必須堅決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直接干預、大包大攬的做法,轉為以經濟手段為主,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方面的稅收、國債、折舊率、利率、匯率等經濟杠桿,引導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向、流量和市場主體的行為。應當認真總結我國1993年以後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和1998年以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取得顯著成效的經驗,深入分析宏觀管理與調控中仍然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從經濟預測與規劃、政策研究與方案設計、決策程序與責任制度、機構合理精簡與提高效能等方面,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宏觀管理體系。宏觀調控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政府公職人員知識的更新、素質的提高,這些都需要以相關的制度創新來統領,如政府公共信息披露制度、公共財政管理制度、政府項目可行性論證制度、公職人員考試與考核制度等都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積極探索政府調控方式的創新。財政投融資、貼息、信用擔保等與市場兼容的政策傾斜做法,是在向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宏觀管理體系轉變中需要特別重視的方式方法創新,應當積極探索,逐步健全。在不少准公共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還應試驗和推行BOT、TOT方式,引入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政府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市場經濟內生性力量的成長和壯大。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應著力將階段性的反周期操作與長遠的、更具根本性的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深化緊密地結合起來,以謀求通過化解深層次矛盾支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下一步,還應考慮引入多樣化的政策手段,如必要的結構性稅收減免和稅制改進,以及積極穩妥的金融市場化措施等。

高度重視收入分配方面的問題,力求通過統籌兼顧的宏觀管理與調控,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和諧統一。應當堅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進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大思路,一方面應在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的導向下,鼓勵發達地區乘勢而上,鼓勵社會成員在公平競爭中正當致富;另一方面應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托底,並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運用一系列的轉移支付政策與稅收再分配政策,適當調節地區間、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和扶助困難群體,促使經濟增長的成果為全體社會成員所共享。
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抓住完善政府、完善企業、完善法規、完善環境四個關鍵環節。
完善政府,是指把政府建設成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完善政府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是政府職能轉變走向新階段的標志。
完善企業,是指使企業(也包含各類市場經濟組織)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成熟企業。為實現這一點,需要從兩方面努力:一方面是正確處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另一方面是企業自我完善,解決好管理模式、治理結構和發展戰略問題。
完善法規,是指進一步完善有關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方方面面的經濟法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完備的法制條件。我國已制定了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制度、市場管理秩序的法律、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勞動及社會保障的法律等30餘部專門法律。
完善環境,是指健全市場經濟運行的環境。主要包括: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環境;生產要素市場化環境,即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價格按市場供求來形成的條件;企業融資的市場化環境,即利率和匯率由市場形成、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交易活動自由、市場中介獨立、內外資企業享受平等待遇的貿易環境等。

⑤ 如何構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⑥ 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加快了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從而推動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體地說:
所有制結構日趨多元化,國民經濟的微觀活力增強。公司制改造推動了國有企業制度創新和機制轉換。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調整,雖然在CDP中的比重下降,但是效益提高。1989—2001年,國有企業戶數由10.23萬戶減少到4.68萬戶,但實現利潤從743億元增加到2 388.56億元。各種新型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迅速壯大,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蓬勃發展,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3以上。多元
化的所有制結構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日益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市場體系基本形成,生產要素市場初具規模。農產品指令性計劃全部取消,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午交易額1.3萬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一半。工業品指令性計劃僅限於5種,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競爭決定,企業普遍實現自主生產經營。資本市場發展迅速,證券市價總值超過4.5萬億元,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和外匯市場相繼建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促進了勞動者自主擇業,
技術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交易量不斷擴大。市場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電子商務等現代化的流通方式正在興起。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逐漸打破,整頓市場秩序取得積極成效。新型宏觀調節體系初步確立,間接調節方式開始發揮主要作用。按照現代
市場經濟規律,中央銀行宏觀調節職能得到加強,金融分業監管體制逐步完善。公共財政框架初步建立,分稅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宏觀調節由主要依靠計劃指令和信貸規模控制等直接手段,轉向綜合運用發展規劃、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間接手段。宏觀調節重點由干預微觀經濟轉向調節市場供求總量變動,由追求速度、數量擴張轉向提高質量、效益和優化結構,注重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和力度,積累了治理通貨膨脹和應對通貨緊縮趨勢的經驗。
收入分配領域的改革逐步深入。平均主義、大鍋飯式的分配製度基本打破,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格局不斷發展,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新制度正在形成,各種勞動收入與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得到國家保護和社會認可。初次分配領域堅持以效率和貢獻為導向,積極探索市場化的薪酬制度。再分配領域側重維護社會公正,努力保證低收入群體分享社會
經濟發展成果。各類市場主體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得到鼓勵。
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穩步推進。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獨立於企事業單位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到2002年底,全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達1.47億人,是1990年的2倍多,農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462萬人;全國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超過1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啟動,覆蓋面達9400萬人。初步建立的「社會安全網」,為形成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深化企業改革和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換步伐加快。適應發展市場經濟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我國加強相關法制建設,陸續頒布了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國務院各部門共清理涉外規章和有關政策規定2300件,廢止830件,修訂325件。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機構進一步精簡,上一輪機構改革全國精簡行政編制共計115萬人。行政審批和微觀經濟干預逐步減少,國務院已取消1195個行政審批事項。中央、地方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管理的直屬企
業脫鉤,軍隊、武警和政法機關不再經商辦企業,推進了政企分開。改革的深化明顯提高了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增強。農村經濟的商品化和市場化進程也在加快。從商品率看,目前糧食、蔬菜類產品已超過30%,畜產品、水產品超過50%,水果接近90%。綜合國內學者研究測算結果,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超過60%(一些國際研究機構的研究也表明,中國經濟的自由化程度正在提高,在國際比較中的排位逐步前移)。
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中開始較大程度地發揮基礎性作用。但是,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這樣的市場經濟仍然是發育程度較低、不健全、不完善的市場經濟,是傳統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深層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轉軌過程中又面臨諸多新問題的市場經濟,是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對外開放而需要不斷創新的市場經濟。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任重而道遠。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主要應做到:第一,解決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的深層體制矛盾。一是要進一步對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二是加快大型國有企業的改制;三是促進國有企業職工就業機制的轉換,完善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四是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與創新,大幅度降低金融風險隱患;五是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換,全面理順政府、企業、消費者、中介組織等市場經濟相關主體的基本關系,將著力點放到創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上來,提高決策的科學民主化。第二,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一是加強產權保護;二是健全收入再分配體制,減少由於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而導致的社會不穩定;三是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四是加強反壟斷、促進競爭;五是發育和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六是加快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相適應的法治體系.第三,適應經濟發展、科技革命和對外開放的變化而積極推進體制創新。

⑦ 如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更是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和強有力組織保障下進行的。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發出改革開放的動員令,到市場化改革方向的選擇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確立,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部署,再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及十九大報告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目標,無不是在黨中央統一安排和強有力推進下實現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重視頂層設計和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強調「一把手抓改革」,對進一步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搞市場經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

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他還進一步指出:「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

之所以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堅持我們的制度優越性,有效防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

因此,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應有之義。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如果沒有40年前那場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就不會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沒有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黨的十四大就提不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同樣,沒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創新,也不可能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論斷。

因此,習總書記指出:「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十年動亂結束不久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

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新時期開啟全面深化改革,要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

第四、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生產力標准和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因此,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市場化改革,必須堅持生產力標准,始終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實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准。

堅持生產力標准,必然要求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人民群眾進行改革探索和創新。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第五、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貫徹物質利益原則。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和勞動者積極性不高,慵懶散盛行,根源在於「利益牽引和物質刺激」不夠,平均主義嚴重。因此,承認並堅持物質利益原則,放權讓利,建構與物質利益直接掛鉤的激勵機制,破除平均主義,就成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邏輯支點。

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鄧小平也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⑧ 如何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執政。

這是西方國家最不認同的方面。但他們的有識人士在談到中國之所以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卻首先提到這一點。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最近出版的《中國大趨勢》一書中寫道:「分析中國自身的條件和優點,我們不難發現,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是堅定不移地為中國人民謀利益的。這種長遠策略方針的執行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因為總統任期的結束而中斷。中國也沒有導致國家分裂的黨派斗爭,沒有因為路線的突然改變而使發展受阻。」「西方國家仍然宣稱西方民主是最好的執政方式。但是從在中國所見所聞來看,我們不得不懷疑現代民主是否是唯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9] (P1、P6)美國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該報網站上寫道「一黨專政當然有它的缺點。但當這個政黨的領袖是一群相當開明的人時,正如中國的情況一樣,這也會成為巨大的優勢。這樣一個政黨可以強行實施政治上很艱難但對於一個社會在21 世紀的發展來說卻極為重要的政策。」

2.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是中國模式的突出特點。

俄羅斯《導報》2009 年10月9日發表《自由思想雜志》主編弗拉基斯拉夫·伊諾澤姆采夫著文「向中國學習」說:「中國崛起的前提條件是:保留現有企業的國有制,積極主動建設新企業,因此先進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在這次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他們特別看到了國有制的優勢。德國《星期日法蘭克福報》2009 年4 月12日發文說「還有一個將中國區別於其他國家的理由:在其他地方出現放貸困難之際,中國的銀行與一年前相比,甚至擴大了向企業的放貸量。這是上面下達的指示。銀行根本無法抗拒,因為它們畢竟都是國有的。」

3.國家計劃強有力的主導作用。

英國發展問題專家庫克認為:中國總的特徵是「權威的管理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他們談論市場與計劃結合時,強調的是計劃一面。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姚樹潔教授說「中國當然有獨特的發展模式。從經濟上講,中國的市場和計劃結合得很不錯。比如說經濟發展中制定五年計劃就很有效。有個五年計劃就像走路時有了目標,可以更清晰地規劃一些大項目。而英國就沒有這樣的計劃,每年只能靠預算來規劃,效果就差很多。」[10]

國際上特別看重國家制定規劃並用它指導社會生產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2009 年9 月12日發表文章「中國社會主義:普遍性與特殊性」這樣寫道:「無疑,高瞻遠矚也應該算作中國在管理方面的一項優秀傳統。這使中國避免了其他國家的許多毛病。規劃、計算,這些東西在中國是根深蒂固的,它們促使許多人想到,中國的社會主義是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混亂與無秩序的另外一種選擇。」以上只是簡單地摘出了幾點國際上學者的「中國模式」觀,從這里至少可以窺見他們的更寬的視野,避免了我國學者視野和觀點的偏狹性。

閱讀全文

與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中的三觀不合指什麼 瀏覽:999
怎麼樣把美女融入風景中 瀏覽:385
俄羅斯人少地廣經濟怎麼樣 瀏覽:720
婚姻是一場交易怎麼辦 瀏覽:589
長期壓抑的婚姻有什麼危害 瀏覽:512
事業編老師工資大概多少 瀏覽:290
健康防疫碼弄完多久才有效 瀏覽:758
愛情4481什麼意思 瀏覽:169
葯店健康服務是什麼 瀏覽:287
美女你吃得是什麼東西啊 瀏覽:301
1905愛情含義什麼意思 瀏覽:246
健康碼怎麼說綠碼 瀏覽:899
動漫美女正面怎麼畫 瀏覽:345
好久不見美女你在哪裡幹活 瀏覽:1002
這就是愛情歌詞是什麼歌 瀏覽:493
幸福的鬼怎麼寫 瀏覽:221
邕寧區經濟適用房在哪裡 瀏覽:937
童年故事乳鐵蛋白怎麼講 瀏覽:164
本人申請了健康碼如何取消 瀏覽:780
搖到幸福賬單紅包如何領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