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哪些城市是經濟特區
1980年,國務院批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城市建立經濟特區,1988年4月,又批准海南省為經濟特區。
截止到1993年底為止,經國家批準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共計30個,分別在大連、營口、長春、沈陽、哈爾濱、秦皇島、天津、威海、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閔行、上海虹橋、上海漕河涇、崑山、寧波、蕪湖、溫州、杭州、蕭山、福州、福州融僑、福建東山、廣州、南沙、惠州大亞灣、湛江、武漢和重慶。
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是從80年代中期開的。1988年5月,國務院首先批准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88年8月,以推動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為基本宗旨的火炬計劃開始實施,並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作為主要內容。199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在26個具有人才技術優勢或沿海對外開放優勢的城市中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又批准了25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到1993年底止,經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52個。
這52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在:北京、武漢東湖、南京、沈陽南湖、天津、西安、成都、威海、中山、長春、哈爾濱、長沙、福州、廣州天河、合肥、重慶、杭州、桂林、鄭州、蘭州、石家莊、濟南、上海漕河涇、大連、深圳、廈門、海南、蘇州無錫、常州、佛山、惠州、珠海、青島、濰坊、昆明、貴陽、太原、南寧、包頭、襄樊、株洲、洛陽、寶雞、吉林、綿陽、保定、鞍山、淄博、南昌、烏魯木齊和大慶。
2. 急~中國四個經濟特區和四個經濟開發區的名稱各是什麼
我國經濟特區,分別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好像不是四個.
中國共有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9月數據),其中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第一個國家級開發區。去年9月,商務部發布了中國首個《中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報告》(2005)。報告對2004年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了分析,並對它們的綜合投資環境進行了評價。《報告》指出,33個設立時間較早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排名前10名依次是:天津、廣州、崑山、青島、漕河涇、煙台、北京、大連、南京、杭州開發區;15個新批準的中西部國家級開發區綜合排名依次是:合肥、長沙、呼和浩特、鄭州、成都、太原、西安、昆明、南昌、南寧、石河子、西寧、貴陽、銀川、蘭州開發區;5個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的工業園區綜合排名依次為:蘇州工業園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廈門海滄投資區、寧波大榭開發區、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
3. 我國經濟特區有哪些城市
我國經濟特區是:廣東省的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福建的廈門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喀什經濟特區、霍爾果斯經濟特區。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
1、深圳經濟特區: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深圳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沿海,東起大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畔的蛇口工業區。
2、珠海經濟特區:位於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
3、廈雀啟門經濟特區:1980年10月批准設立,面積2.5平方公里。廈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面積131平方公里,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咐雀些政策。
4、汕頭經濟特區:中國七大經濟特區中,最早成立經濟特區的4個城市之一,全國著名僑鄉,華南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潮衡歲早汕地區政治、經濟的中心,為粵東和閩西南出海的門戶。
5、海南經濟特區:中國七個經濟特區中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
6、喀什經濟特區:喀什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中外商人雲集的國際商埠;還是新疆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集中體現了維吾爾族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建築風格及傳統經濟的特色和精華。
7、霍爾果斯經濟特區:兩座小城緊緊依託沿海地區及內地先進生產力要素,廣泛集聚優勢,加快超常規發展,力爭早日形成面向東亞、南亞、西亞、中亞乃至歐洲的核心發展區。
4. 青島能成為特區嗎
能成為
「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後的新名詞,實行更加靈活特殊的經濟政策。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批城市四個,是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和廈門市。第二批經濟特區有大連市,秦皇島市,天津市,煙台市,青島市,上海市,寧波市,溫州市,福州市,廣州市,湛江市,北海市等十四個港口城市。
5. 我國改革開放後的實行第一批和第二批城市有哪些
改革開放的第一批次四個城市是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第二批次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
拓展資料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參考資料:網路: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