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是基於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後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內需要不斷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對外需要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其落實的關鍵在於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通過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國內外經濟環境新變化要求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是與發展環境密不可分的。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戰略機遇期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壓力加大。
國際方面,近期世界經濟逐步復甦,但進程緩慢,國際市場持續震盪。受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問題等的拖累,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短期內難以實現強勁反彈。在原有需求動力減弱的背景下,許多國家紛紛謀求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拉動增長,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態勢顯現,新興行業和技術創新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在外需增速放緩的同時,國內的綜合成本卻持續上漲,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盈利空間急劇縮小。此外,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有限等問題也制約著中國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
「我們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經濟轉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出口投資拉動型向內需導向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從低質低效行業向高質高效行業的轉移,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的全面提升。這也需要政府轉變管理經濟的模式,在發揮好宏觀管理和指導作用的同時,堅持市場的導向作用,尊重市場規律,開展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要素與結構調整,積極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關鍵作用。
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先決條件
三十年多前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排除了思維模式的障礙,逐步拆除了體制上的桎梏,讓社會生產力從傳統的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在,我們無論是在經濟結構、增長方式,還是在區域差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此前的改革潛力已逐漸釋放,需要新的動力。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的顯著變化,我們急需新一輪的改革,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新的對內對外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一)營造平等競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以適應和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目前,市場還存在部分行業缺乏競爭,政府對經濟活動直接干預過多、過度監管與監管不到位並存等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有待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和合規經營還有待提高。我們應該通過有力的改革舉措,切實打破壟斷,增強競爭,尤其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和經營環境,通過優勝劣汰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增強企業生存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公司,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和發展活力,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良性市場格局。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要求我們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要牢牢把握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本質,積極建設和運用好金融系統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的整體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這次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有些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的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實體經濟的嚴重惡果。我們要以此為戒,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通過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體制問題、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深化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有針對性的金融改革措施,有效疏導實體經濟發展瓶頸,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處於相對初級階段,資金的利用效率還不是很高。在做好金融監管,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和推進有益的金融創新,維護金融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提升其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構建有效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三)實施創新驅動,加快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創新將是中國經濟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造良好的政策體制環境,鼓勵與保護市場的創新能力,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健全相關法制環境,實現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把社會智慧和力量引導到創新發展上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抓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是中國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我們要通過快速提高創新能力,轉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的狀況,不斷提高資本投入的技術含量和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加快向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上游移動,保證中國在新一輪的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優勢。
三、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提法體現了我國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更加重視開放的質量與效益,順應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凸顯了內外統籌的科學發展思路。結合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看,此次提出的「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與以往的「擴大對外開放」相比,強調了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當前,我們需要努力轉變對外經濟粗放型發展的模式,引導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競爭成本向競爭技術與品牌的轉變,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例,鼓勵企業提升科研與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中國創造」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經濟效益,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實現對外經濟的高效益、高質量發展。
在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堅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理解和尊重合作方的利益訴求,積極尋找利益共同點,推動與經貿夥伴的相互開放和務實合作,不斷拓寬外部空間,為我國的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2. 如何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 必須堅持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 必須堅持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3) 必須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把對內搞活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4) 必須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發展經濟增加人們的收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並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確保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5) 改革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縮小收入差距;
(6) 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3. 高一政治 促進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措施有哪些在線等 。急求 。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見人教版政治必修1的88頁下面到90頁上面的每段第一句話)
4.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要求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節能減排是發展和轉變的重要結合點。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強化,這既是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發展的潛力所在。同時,歷史和現實的經驗表明,正是能源危機和價格暴漲,對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技術與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我們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也就是要把挑戰轉化為機遇,加快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30 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鄭卜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最基本的經驗就是堅持以改革開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十二伏禪五"時期,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執政為民作為首要任務。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仍然必須堅持以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喊廳穗力。
對需求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投資率持續上升,一方面是由於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同時,由於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居民預防性儲蓄傾向較強。另一方面是由於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主導的投資范圍過寬,投資宏觀調控與監管的有效性較差;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沒有真正反映實際成本和供求關系,導致投資需求過於旺盛。要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就必須深化投資、財稅、價格、行政管理等體制以及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因此必須把民生問題及民生保障、改善民生問題既是出發點,也是各級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
5.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政治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積極擴大消費需求,著力提高投資效益,努力穩定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要積極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人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提供必要支持,為擴大消費市場拓展新的空間。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在穩定政府投資的同時,要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准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與城鎮化結合,積極培育市場驅動的投資增長,增強投資的內在約束,提高投資效益。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結構,繼續抑制高消耗、高排放產品出口過快增長,鼓勵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為目標,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以市場調節為基礎,促進經濟增長由一、二、三產業協調推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積極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穩固。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與城鎮化結合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發展,在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中發揮應有作用。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當務之急是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中心環節。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要推進
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路。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宏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綜合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任務密切聯系、相互包容、相互促進,只有統籌兼顧,全面完成各方面任務,才能夠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經濟持續較快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效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重要契機。我們要緊緊把握這一機遇,在繼續推動經濟平穩回升的同時,全面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我國經濟引入更加健康持久高效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