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麼
經濟的本質就是人類通過勞動以及勞動的交換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其根本目的是滿足自身的需求。
因此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人類滿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增強。
經濟的增長反映的是人類滿足自身需求能力的提升,雖然經濟和人類能力這兩件事情不是一回事,但是經濟的確是人類滿足自身需求能力的一個非常好的指標。 人類自身需求很大一部分是基因設定的繁衍後代所帶來的適應器的需求。
㈡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使然,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必須深入理解和把握這個基本特徵,創新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經濟發展什麼本色亮色擴展閱讀: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一項長期、曲折、艱苦的系統性工程和歷史性任務。
人們既要深刻認識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邁過去的坎,也要堅定一定要過這個坎的決心、一定能過這個坎的信心。咬定目標不放鬆,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扎扎實實做好推動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我國經濟發展就一定能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㈢ 在經濟新常態中,經濟發展呈現出的鮮明亮點是包括什麼
在經濟新常態中,經濟發展呈現出的鮮明亮點是包括:
亮點一:經濟結構不斷升級,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的2015年1-2月份工業企業利潤數據盡管總額同比略有下降,但仍難掩經濟結構上的積極變化。
亮點二:民生得到持續改善,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亮點三:創新驅動日益強勁,民生的改善需要經濟發展作支撐,而高質量增長離不開創新。
二 經濟新常態主要特徵:
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三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幾個趨勢性變化: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你有我有全都有,消費是一浪接一浪地增長。現在,「羊群效應」沒有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消費拉開檔次,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隨著我國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變化,供給體系進行一些調整是必然的,但我國有十三億多人,總體消費水平還不高、餘地還很大。我們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過去,投資需求空間巨大,只要有錢敢幹,投資都有回報,投資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現在,經歷了三十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房地產投資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我國總儲蓄率仍然較高。我們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只要有成本優勢,出口就能擴大,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多少年打拚出來的國際市場也是重要資源。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國際收支雙順差局面正在向收支基本平衡方向發展。我們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積極影響國際貿易投資規則重構,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鋼鐵、水泥、玻璃等產業的產能已近峰值,房地產出現結構性、區域性過剩,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新城新區的規劃建設總面積超出實際需要。在產能過剩的條件下,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互聯網技術加快發展,創新方式層出不窮,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我們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勞動力和農業富餘勞動力,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在許多領域我國科技創新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能夠拉動經濟上水平的關鍵技術人家不給了,這就使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隨著要素質量不斷提高,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競爭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消費者更加註重品質和個性化,競爭必須把握市場潛在需求,通過供給創新滿足需求。企業依賴稅收和土地等優惠政策形成競爭優勢、外資超國民待遇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我們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為市場充分競爭創造良好條件.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可以放開手腳大開發、快發展。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難以承載高消耗、粗放型的發展了。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生態環境越來越珍貴。我們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並從中創造新的增長點。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過去,經濟高速發展掩蓋了一些矛盾和風險。現在,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地方政府性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產等領域風險正在顯露,就業也存在結構性風險。這些風險,有的來自經濟結構調整中政府行為越位,有的來自市場主體在經濟繁榮時的盲目投資,有的來自缺乏長遠考慮而過度承諾,有的則與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有直接關系。綜合判斷,我們面臨的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我們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通過延長處理時間減少一次性風險沖擊力度,如果有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威脅,就要果斷採取外科手術式的方法進行處理。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過去,總需求增長潛在空間大,實行凱恩斯主義的辦法就能有效刺激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很清楚,產業政策只要按照「雁行理論」效仿先行國家就能形成產業比較優勢。現在,從需求方面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從供給方面看,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我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適度干預但不盲目,必要時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堅定出手,平衡好增強活力和創造環境的關系,真正形成市場和政府合理分工、推動發展新模式。
㈣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從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
從中國情況看,自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中國經濟明顯出現了不同於以往的特徵:中國已經進入到工業化的中後期,經濟增速在7%以下運行,這是中國經濟自身周期所決定的。這一特徵從發達國家工業化的歷程中也可以得到驗證。
二、經濟發展新時代的第二個特徵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特別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同時資源環境的硬約束日益凸顯,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文化建設、生活質量等有更高要求。
三、創新是經濟發展新時代的根本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是全球競爭的大勢所趨。
從創新的體制機制看,效率有生產效率、勞動效率、投入和產出的效率,但最重要的是資源配置的效率。從創新的動力看,科技創新是第一推動力。
從創新的主體看,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認為,決定經濟增長效率的最關鍵要素是擁有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擁有核心關鍵技術以及全球化視野的管理機制創新。可見,激發主體活力才是創新的第一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