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微觀經濟學中的信號是什麼意思

微觀經濟學中的信號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6-06 01:54:30

① 微觀經濟學簡介

微觀經濟學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微觀經濟學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的生產者、單個的消費者、單個市場的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同時,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生產要素供應者的收入如何決定;單個商品的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等。

微觀經濟學 ——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微觀經濟學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進行的供給和收入分配。

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一個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Pareto) 有效的。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數值的決定。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 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 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 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② 微觀經濟學知識點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
研究內容編輯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
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
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產生發展編輯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1]
理論發展編輯
新消費理論
傳統的西方微觀經濟學對消費者行為的構建,是建立在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前提下的。而對於消費理論研究的發展,正因源於對這前提假定條件的反思。
1.顯示偏好理論。
顯示偏好理論是由薩繆爾遜率先提出的,後經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補充逐步成體系。它的產生導源於傳統需求理論的效用不可檢測性。在傳統的微觀需求理論中,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商品組合的選擇行為,只有在消費者效用函數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質時才易分析。但實際生活中卻並非如此,因為效用或偏好不能被直接觀察、能直接被觀察的只是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如果能找到選擇行為與偏好之間的某種關系,進而言之,如果消費者的「選擇」能顯示「偏好」,那麼,需求理論和偏好理論就可建立在可觀察的消費者行為的基礎上,這就為檢驗消費者行為與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顯示偏好理論的基本思想正在於此。
2.風險條件下的選擇問題。
在風險大量存在的市場上,如何有效選擇資產征狀組合以迴避風險就變得十分重要,因此,對保險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合同等問題的研究,就成為微觀經濟理論一個十分活躍的分支。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心理學和其他心理學分支的發展,人們開始對古典經濟學理性假設和預期效用理論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在確定條件下,理性公理假設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確定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常常違背公理性假設。因此,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決策,必須考察人們的復雜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觀望理論、遺憾理論及模糊模型。具體到市場中資產征狀組合決策時,出現了風險資產理論(衍生證券)、代理理論、資產組合選擇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套利定價理論等。與這一理論相應產生的是闡釋消費者在不同條件下對消費和儲蓄的不同選擇的跨時期選擇理論。動態的跨時期選擇理論在現代經濟學中已有普遍應用。
3、消費也是家庭生產的理論。
貝克爾認為,家庭類似於一家小工廠,家庭把「資該品、原材料和勞動組合起來……以生產一些其他的有用商品」。按照這個較為寬泛的觀點,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既是家庭消費者又是家庭生產者,是具有雙重身份的角色。認為,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在貝克爾的模型中,有時把孩子看成是消費商品)要耗費時間。時間是一種機會成本,它必須同任何物品之市場價格或制定經濟決策的行為之市場價格計算在一起。正如把孩子撫育成人需要耗費人力資源、資本和時間等投入一樣,任何最終物品或勞務的生產和消費都可以看成是為獲取一種產出而需要耗費的各種投入的組合。例如,一個人在其家庭生產中(在以貝克爾為代表的新微觀經濟理論中,消費被看作是家庭生產)所獲得的最終產品,比如「健康的體魄」,需要許多「市場物品」(那些由消費者直接在市場購買的物品)和時間投入的組合。體育器材、各種健康食品、醫療服務以及花費在鍛煉上的時間和消費這些物品所需的時間,就是生產這種最終物品的所有投入。個人或家庭把這些投入轉化為產出(包括孩子的成長、舒適的家庭生活、健康的身體、精神的怡悅等等),亦即家庭的生產或消費過程,體現一種生產函數。
像一般生產企業實現生產的最優化要考慮生產要素應用的機會成本一樣,實現家庭生產的最優化也要考慮各種要素應用的機會成本。例如,看一場戲、讀一本書、或者吃一頓美食(這些都可看成是家庭生產中的投入要素)都需要花費時間,所以這些行為的完全價格必須包括用於這些行為的時間的機會成本。這種機會成本可以根據個人的市場工資來計量。例如,假設某人工作一小時可以掙到10美元,他或者用一小時在餐廳進餐,或者用15分鍾吃快餐。再假設這兩種就餐方式的花費都是6美元。盡管這兩頓飯需要相等的貨幣花費,但其消費的完全價格卻明顯不同。快餐消費的完全價格是8.50美元(6美元加上放棄2.50美元的收入),而在餐廳進餐的完全價格卻是16美元(6美元加上放棄10美元的收入)。個人最終選擇的決定因素將是每頓飯中的每一美元花費(完全成本)所帶來的效用量(亦即家庭生產的產品價值)。其他諸如生育孩子、做各種各樣的家務、維護活動等家庭生產的價值,也可以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表示。同樣,當把時間成本與市場物品成本同等看待的時候,便在工作和閑暇之間的傳統選擇之中注入了新的見解,則成了在工作、閑暇和家庭生產之間的選擇,並且,按照質和量的概念,家庭消費類型的新觀點都是可以成立的。
新廠商理論
新古典廠商理論研究的是一種原子式廠商,即把廠商當作一個具有利潤最大化傾向的經濟個體,換言之,把廠商當作一個「黑箱」,一個最小的分析單位,所有的問題都抽象在生產函數之中。但現實與理論相距甚遠,現代企業理論的形成正是對這一假設的反思結果。
1、企業的性質。這一問題的實質是分析企業存在的理由。最早提出並對其加以解釋的是科斯,科斯從交易成本的分析角度,提出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減少市場交易的成本,即市場成本的企業內部化。除科斯外,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克來因(Klein,1978)、格羅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Tirole等人分別從資產專用性、不完全合約與縱向一體化等角度,闡釋企業的本質。
2、最大化模型與委託——代理問題。委託一代理問題導源於對企業經理人員最大化行為的反思與分析。在一個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必須研究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企業經理依據其特定的信息和權能優勢獨享決策權,其行為對企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在現代企業中,投資者或委託者與經理或代理者之間存在利益與目標的差異。委託——代理理論正是為解決經理人員對投資者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偏離而發展起來的。這一理論的意義在於使企業不再作為最小的經濟分析單位。
3、內部組織效率與非最大化廠商理論。如何激發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組織各種資源使企業有效運轉,是企業形式的核心問題。阿爾欽和德姆賽茨(Alchian,Demsetz,1972)的團隊理論成功地解釋了這一問題。而從管理角度來看,新古典「理性經濟人」是其管理的立足點,即管理的「利益最大化激勵」。但現實中這種管理思想並非屢試不爽。針對這種情況,西蒙(H·A·Simon)個人有限理性和追求滿意效用假說,利本斯坦(H·Leibenstein)提出「X—非效率理論」,從而形成非最大化廠商行為理論。它的意義在於從「微觀——微觀」角度分析研究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問題,成為「最大化理論」的重要補充。
博弈論的改寫
新古典經濟學市場分析有兩個重要前提假定:
1、個人決策是價格參數和收入給定條件下的最優選擇,不影響他人也不依賴他人;
2、市場信息充分且無成本。
這兩個前提假定使微觀經濟分析始終處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確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現實生活卻非如此,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不僅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個體獲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不確定性分析應運而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標志著「經濟博弈論」的正式創立。到1994年納什、澤爾騰和豪爾紹尼三位「博弈論」巨匠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2] ,其間經歷了整整半個世紀,博弈論得到很大的豐富和發展。「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與納什均衡」、「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和「貝葉斯—納什均衡與精練貝葉斯—納什均衡」理論,使博弈論在現代經濟分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博弈論的廣泛應用已改寫了微觀經濟學。
博弈論重塑了微觀經濟學的獨占理論。對外部性問題的忽略是古典經濟致命的缺陷,從而對外部性問題的研究大大促進微觀經濟學的發展。從古諾、貝特朗到張伯倫,經濟學家逐步認識到:現實中絕大多數市場競爭需要用寡佔理論解釋。雖然寡頭競爭在現實中普遍存在,但在引入博弈論之前,經濟學家所能做的僅是重溫古諾一個半世紀前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以貝恩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中,寡佔市場才被作為重點,在「結構——行為——績效」的框架中作實證研究。但當經濟學家掌握了納什均衡和更多的博弈論知識後,古諾研究就便被繼續推進了。他們不僅證實了古諾和貝特朗均衡都是納什均衡,而且在這兩個模型的基礎上,發展了多種分析技術,如沉沒成本,不完全信息模型和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佚名定理等,使現代經濟學的市場分析躍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信息經濟學成為主流
經濟社會中,每個人都是根據他所掌握的信息作出決策。但非對稱信息環境是常態。所謂非對稱信息環境,指的是一些人具有他人不掌握的信息。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就是非對稱信息下行為個體的最優決策,主要研究兩方面問題,一是不完全信息下的經濟分析,核心是「信息成本」和最優信息搜尋;二是非對稱信息下的經濟分析。
信息經濟學中的難點在於委託—代理關系中對象的不確定性,即委託人在與多種代理人打交道時無法確知自己在與何種類型的人打交道,代理人情況亦如此。20世紀60年代後期,博弈論學者哈薩尼提出了一種處理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技術,並將完全信息博弈中的納什均衡概念推廣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定義了貝葉斯納什均衡 [3] 。在此基礎上,不完全信息博弈(尤其是非對稱信息博弈)得到長足發展,信息經濟學也因此飛速發展起來。非對稱信息博弈的分析方法徹底改變了微觀經濟學的全貌。關於經濟機制的設計研究中所處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都是這一分析方法帶來的變化。可以說,慎密的微觀分析已滲透到我們所處的復雜的經濟系統中——從市場的有效性到公共產品的供給,從現代企業制度的各種有關問題到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經濟學已經成為當今經濟分析的主流。

③ 求微觀經濟學中專業詞彙及解釋

以下列出部分微觀經濟學專業詞彙:

閱讀全文

與微觀經濟學中的信號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五糧液幸福結酒42度多少錢一瓶 瀏覽:169
愛情與靈葯女主角得的什麼病 瀏覽:275
事業單位兩科需要考多少分 瀏覽:649
輔助後期怎麼吃經濟lol 瀏覽:179
幸福魔方毒愛講的什麼 瀏覽:458
道德經如何講愛情 瀏覽:578
七龍珠的演唱者是哪個美女 瀏覽:927
香港美女潛水追殺是什麼電影 瀏覽:466
多少愛情敗給窮 瀏覽:75
時薪多少才算幸福 瀏覽:282
哥倫比亞和巴西哪個美女多 瀏覽:325
萬盛經濟開發區屬於哪個鎮 瀏覽:324
濟南市幸福苑屬於哪個街道 瀏覽:641
愛情與夢想你選哪個 瀏覽:288
扶貧有什麼經濟作用 瀏覽:39
美女不管拍什麼抖音都好 瀏覽:128
豬籠草講的是什麼故事視頻 瀏覽:5
經濟與體育運動是如何產生的 瀏覽:117
如何感受幸福感覺 瀏覽:228
開州區哪個鎮經濟最好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