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學有什麼效應
經濟學十大效應:
1.、生活現象的折射——破窗效應
2、天價膠囊——蝴蝶效應
3、新穎效應——近因效應
4、水煮青蛙——青蛙效應
5、靚女促——美人效應
6、沙丁魚的天敵鯰魚——鯰魚效應
7、童年賣報紙,少年賣保險——滿意效應
8、窺一斑而見全豹——暈輪效應
9、短板效應——木桶效應
10、國王的賞罰——馬太效應
② 經濟學效應的概念是什麼
經濟學效應是指某人在近期內重復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麼,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1,常見的經濟效應:
1)口紅效應「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
2)吉芬效應:吉芬效應(Giffen effect)又稱「吉反論」(Giilenparadox)。由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吉芬(R,Giffen,1837一1910)提出的一種對需求理論的例外情況。即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並不隨該商品價格的降低而增加,也不隨該商品價格的提高而減少。
3)邊際效應: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
③ 經濟學中哪些經濟現象和效應
一、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由於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實際需求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品供給,導致錢不值錢的現象,即貨幣貶值,現象是物價持續地普遍的上漲,持續和普遍是很重要的定語,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二、通貨緊縮
對於通貨緊縮的含義,與通貨膨脹一樣,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從爭論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因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徵:
一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二是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這種觀點被稱為「三要素論」。
另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價格的持續下跌和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即所謂的「雙要素論」。
第三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被稱為「單要素論」。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盡管對通貨緊縮的定義仍有爭論,但對於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三、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即預算赤字,指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在編制預算時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
它反映著一國政府的收支狀況。財政赤字是財政收支未能實現平衡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世界性的財政現象。財政赤字是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額,由於會計核算中用紅字處理,所以稱為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是指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理論上說,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的最佳情況,在現實中就是財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節余。在國家實際執行財政過程中,經常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
這是財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個原因。赤字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安排,被稱為「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它屬於財政政策的一種;另一種情況,即預算並沒有設計赤字,但執行到最後卻出現了赤字,也就是「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
四、財政盈餘
財政盈餘,意味著財政收入大於財政支出,也就是說有一部分財富被儲存起來了。財政盈餘越多,被儲存的財富就越多,長此以往,就會造成經濟緊縮。
因此,財政政策原則上是收支平衡,個人和企業的財富如何支配,就由市場自主調節,而政府則根據宏觀經濟調控需要,決定採取緊縮(製造財政盈餘)或者擴張(製造財政赤字)政策。
五、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個財政年度)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的等量對比關系。事實上,財政收入與支出在總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編制預算時才能存在。
預算執行結果收入與支出恰好相等的絕對平衡狀態是很少見的,通常不是收大於支,就是支大於收。
由於超過收入的支出在資金和物資上是沒有保證的,往往會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所以,為了穩妥起見,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收大於支,略有結余的情況稱之為財政平衡。
④ 趨勢分析:四大經濟效應
一、供需關系:有需求才產生了供給,當倆這個同時出現時才產生了需求,供給方也是需求者,任何人都參與了商業。
從傳統到新商業模式,供需關系不變,變的是人與人的連接方式。
新商業模式:從線下到線上的轉變:線下- PC-移動端。
二、四大經濟學效應
①規模效應:批發與零售的關系,學會與人合作,借勢,降低成本。
②協同效應:一件產品產生銷售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超市啤酒與尿不濕、方便麵與老乾媽。互聯網時代更適合發揮協同效應。
③雙邊效應:例:電視和社交媒體,電視是主播影響消費者。社交媒體是除了主播影響,消費者互相之間也會影響。
④梅特卡夫定律:多邊效應,也就是使用網路的人越多,這些產品才變得越有價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來使用,最終提高整個網路的總價值。
三、傳統企業如何轉換到新商業模式:
①學習,擁抱變化,向新模式學習,保持動態革新。
②結合:傳統+新商業模式,1+1大於2。
③向新商業模式取經
⑤ 經濟效應是什麼意思
經濟效應意思是指不同資源優勢的區域通過價值鏈不同功能的再分工進行合作,實現共同發展,達到共贏結果。
規模經濟效益是指由於規模的擴大導致年金計劃本身長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經濟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管理成本的高低與公司規模的大小成反比,公司越小,參加企業年金的管理成本就越高,這是中小企業站在企業年金門檻之外的一個重要原因。
拓展資料:
1.規模經濟效益是水平並購的經營協同效應的一個主要來源。首先,水平並購會帶來工廠規模經濟效益,它一般來源於資源的不可分性。第二,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使用更大型和更有效率的機器設備,設備的規模成本指數降低。第三,從整個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說,水平並購會帶來大規模采購的收益。采購量的增加增強了企業在要素市場上的地位,這種地位表現為企業討價還價的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的增強等,從而帶來采購上的規模經濟。另外,水平並購還會使企業能夠進行更專業化的分工,這樣會提高效率和節約成本。
2.所謂規模經濟效益,是指隨著規模的加大,生產成本和經營費用都得以降低,從而能夠取得一種成本優勢。而樂隊花車效應則意味著隨著規模的加大,市場經營變得越來越容易,從而能夠取得一種包括成本在內的集群優勢。
3.例如,美國低於100人的小型公司401(k)計劃,管理成本將佔到全部資產凈值的1.4%,甚至1.6%,比正常的平均值高出62%左右,即較大型公司只有0.5-0.8%左右。一般來說,以 500人和1000萬元資產的401(k)為例,在全部費用比例中,受託人費用最低,僅佔全部成本的3%,賬戶管理費用佔全部成本的14%,企業年金管理成本佔比最大的是投資管理費,大約佔全部管理成本的80%以上。
⑥ 有哪些經濟現象
經濟現象分別是彼得原理、酒與污水、馬太效應、木桶定律、零和游戲、合作規律、手錶定理、不值得定律、奧卡姆剃刀定律、蘑菇管理。
1、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說,不在於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會造成一個整體的破壞。
2、《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3、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4、零和游戲是指一項游戲中,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零和游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
5、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塊表時,可以知道當時是幾點鍾,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⑦ 什麼是經濟效應
一、定義
經濟效益是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是資金佔用、成本支出與有用生產成果之間的比較,也就是以盡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二、公式計算
經濟效益是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耗費和產出結果的比較,或簡稱所得與所費的關系,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
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是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用公式表示: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
三、意義
經濟效益好,就是資金佔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經濟效益對於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經濟效益分析法
傳統的邊際分析法的進一步完善或變種。當各個選擇方案的數量、目標遠不像利潤、生產率、費用等所表示的那樣具體明確時,經濟效益分析是一種選擇方案的好辦法。經濟效益分析是解決綜合性非程序決策問題的效益費用(成本)分析。
五、經濟效益分析的方法
1,因素分析法。把綜合性指標分解成各個原始的因素,以便確定影響經濟效益的原因,這種方法稱為因素分析法,其要點如下:
(1)確定某項指標是由哪幾項因素構成的,各因素的排列要遵循正常的順序。
(2)確定各因素與某項指標的關系,如加減關系,乘除關系,乘方關系,函數關系等。
(3)根據分析的目的對每個因素進行分析,測定某一因素對指標變動的影響方向和程度。
2,結構分析法。也稱比重分析法,這種方法就是計算某項經濟指標各項組成部分佔總體的比重,分析其內容構成的變化,從而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從結構分析中,能夠掌握事物的特點和變化趨勢。
3,動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是將不同時間的同類指標的數值進行對比,計算動態相對數藉以分析指標發展的方向和增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