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2018年民營經濟佔比多少
2018年1-12月累計,我國民營企業稅收收入96465.52億元,同比增長17.6%,佔全部稅收收入的56.80%,較上年同期提高4.2個百分點。
② 武漢經濟發展如何
2007年,武漢經濟在全國僅排第16位,無論是歷史上的大武漢,還是華中第一大城市。2008年後,武漢進入快速發展車道,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人才迴流不斷提升,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總結在武漢的城市口號里:武漢,每天都不一樣。
武漢
2011年到2021在…的十年間,武漢gdp實現的總金額270%的增長,增速位居全國城市前列。武漢擁有7主城區,6遠城區和三個國家級開發區(其中,漢南區由經濟開發區管理)。那麼,在這十年間,7主城區的經濟發展誰最快,誰落後了?
在中心城市武漢有7個,他們來自漢口地區江漢區、江岸區和硚口區,武昌地區武昌區、青山區和洪山區,還有漢陽一帶漢陽區
1、江岸區
2011廿江岸區gdp為524.6億元,2021廿江岸區的gdp達到了1500億元,武昌區、武漢市東西湖區(韓空港)並列全市第一3位,僅次於東湖高新區、武漢經濟開發區。十年間,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如下286%,首先在中心城區。
江岸區
江安曾經是全國政治中心和外匯交易中心,是中共中央武漢委員會舊址和武漢國民政府舊址所在地。位於江岸區漢口租界是僅次於天津、上海的中國第三大租界區,這個地區還有很多「紅色文化」舊址,漢口江灘它是亞洲最大的河邊公園。
江岸區
濱江地區的條件確實得天獨厚,作為市委市政府的一員,江區有很多市政機關,優秀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聚集。江岸區是漢口3區中面積最大的,佔了半個漢口,並擁有漢口三環90%長江的海岸線,相比之下,橋口沒有長江,在江漢區,只有江漢關到不了龍王廟1.5km的江灘。坐擁長江主軸,是得天獨厚的資源,利用,濱江河王家墩cbd發展對比可見一斑。
江岸區
江岸區江灘、建設大街、花橋、濱江二七、塔子湖/後湖堤角-長江新城起步區是主板,舊組合,合理布局。與隔壁的江漢區相比,濱江地區顯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歌武昌、青山對面,向外輻射長江新城、忻州和黃陂。去年,三峽央企集團從北京遷至武漢,江岸區政府把辦公大樓搬到了塔子湖,讓三峽集團住在江岸,築巢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
2、武昌區
2011武昌區在gdp為539億元,2021武昌區在的gdp達到了1500億元。十年間,武昌區的經濟總量增長率是278.3%,中心城市排名第一2位。武昌區被江漢區壓制多年,終於在近幾年實現了超越。
五常古鎮
武昌區和江岸區一樣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武昌起義從這里開始,還有黃鶴樓、司門口、戶部巷,當然,武昌區還是省委省政府的駐地,還擁有豐富的教育醫療資源,擁有沙湖、東湖和昌達15武昌江灘公里。
徐東
在2010年前,武昌區的面貌遠不如漢口區,公司的入口很舊,只有中南路可以處理。十年來,隨著楚河漢街、中北路的崛起,徐東的快速發展,再到武昌濱江商務區的建設,武昌區迎來了黃金期,實現價值回歸。
3、江漢區
2011江漢區gdp為550億元,2021江漢區的gdp達成約定1460億元。十年間,江漢區的經濟總量增長率是266%,中心城市3位,基本等於武漢的增長率。
江漢區
江漢區是漢口的精華,這句話並不誇張。坐擁江漢路、建設大街金融街、商業中心區、廣州商圈和漢口火車站,面積最小的江漢區,遍地黃金。江漢區也是武漢多年來最強的區域,第一個gdp數十億個市轄區,它也是武漢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③ 說個實話,武漢這城市怎麼樣跟成都誰強點
武漢與成都經濟發展對比分析
武漢與成都在區位條件、經濟基礎、現代化建設和城市發展
等方面十分相似。成都是西部綜合實力最強的中心城市,是西部
的經濟和金融中心。武漢是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
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2009年,在全國19個副省
級及以上城市中,武漢GDP 排第9位,成都排第10位。
一、武漢與成都主要指標比較
2009年,武漢與成都的主要經濟指標各有高低。
武漢土地面積8494.41 平方公里,小於成都的12121平方公
里,但武漢建成區面積475平方公里,大於成都的439平方公里。
武漢常住人口910萬人,比成都的1286.60 萬人少376.60萬
人。武漢戶籍人口835.55萬人,比成都的1139.60萬人少304.05
萬人。
武漢地區生產總值4620.18 億元,比成都的4502.60 億元多
117.58 億元。其中,武漢第三產業增加值2328.98 億元,比成都
的2233.00億元多95.98 億元。
武漢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32.18 億元,比成都的4895.86
億元多136.32 億元。武漢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長期領先成都,
但差距逐步在縮小。
武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01.10 億元,比成都的4025.89
億元少1024.79億元。
武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4.09 億元,比成都的1949.95
億元多214.14 億元。武漢作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國內貿易
領先成都的優勢在不斷擴大。
武漢進出口總額114.73 億美元,比成都的178.60 億美元少
63.87 億美元。成都進出口貿易長期領先武漢。
武漢實際利用外資29.35 億美元,比成都的27.97 億美元多
1.38億美元。成都外商投資逐步趕上武漢,差距縮小。
武漢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16.07 億元,比成都的387.50
億元少71.43 億元。近幾年兩市差距有擴大趨勢。
武漢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元,比成都的18650元
少265元。兩市差距在不斷縮小。
武漢農民人均純收入7161 元,比成都的7129 元多32 元。
武漢首次超過成都。2008 年,武漢6349 元,成都6841 元,少
成都492元。
二、成都經濟發展的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和成都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輝煌的成
就。2007年6 月,成都市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
套改革試驗區」。同年12 月,武漢城市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
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市
都搶抓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加快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步伐。武漢和
成都經濟發展各有特點,與武漢相比,成都在以下4個方面尤為
突出。
一是集中度高。成都積極深入推進「三個集中」。1、 工業向
園區集中,提升了產業集約集群發展水平。2003 年推進城鄉一
體化以來,成都市21個工業集中發展區推進了食品(含煙草)、
醫葯、機械(含汽車)、 電子信息、冶金建材和石油化工六大重
點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工業布局更加合理,產業定位更加明確,
工業集中度逐步提高。到2009年,成都工業集中發展區共 落戶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75 戶,工業集中發展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
增加值871.64億元,工業集中度達到68.2%,比2005 年提高12
個百分點。2、農民向城鎮集中,優化了城鄉結構,加快了城鎮
化的進程,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居住,成都累計有20.30
萬農民轉變居住生活方式實現集中居住。3、土地向規模經營集
中,加快了土地集約化進程。新增耕地流轉面積59.3 萬畝,農
用地流轉面積達303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的28.7%,其中耕地
流轉面積達到226.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3.7%。
二是經濟活力強。2009 年,成都民營經濟增加值 2389.10
億元,武漢1852.43 億元,多武漢563.67億元。成都民營經濟增
加值佔GDP 的比重為53.1%,武漢40.6%,高武漢12.5 個百分
點。成都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15.9 億元,佔GDP 比重為
38.3%,武漢500.11億元,比重10.8%,高武漢27.5個百分點。
成都 擁有四川匯源集團、科創集團、宏達集團、川開集團、成
都昆侖集團、成都中央花園等一批著名的民營企業,其中邁普公
司已成長為中國主流的路由器供應商和網路綜合解決方案提供
商,產品和服務覆蓋全球數十個國家和 地區。占據了國內中低
端市場12.3%的份額。2009 年,成都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25.9
億元,其中,民間投資完成2173.0 億元,武漢 1465.74 億元,
多武漢707.26億元。成都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4.0%,
武漢48.8%,多武漢5.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已成為成都的 投資
主體。
三是開放力度大。2009 年,成都實際利用外資27.97億美元,
增長24.6%,新簽約富士康、馬士基等228個重大項目,新引進
德國郵政、埃森哲等世界500 強企業9 家,進入成都的外資每
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INTEL、西門子、豐田、泰科電子、
卡特彼勒等141 家世界500 強企業在成都投資辦廠或者設 立辦
事處,全球研發中心有上百家。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葯
產業,化學化工產業,傢具和鞋業製造產業,動漫和傳媒產業,
會展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旅遊業 等都有長足發展。2009年,
成都與世界81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關系,進出口總額
178.6 億美元,增長15.4%,武漢114.73 億美元,多 武漢63.87
億美元,其中,出口105.0 億美元,增長15.5%,成都出口加工
區綜合排名全國第五、中西部第一。有7個國家在成都設立了領
事館,與法 國的蒙彼利埃市、日本的甲府市、美國的菲尼克斯
市、加拿大的溫尼伯市等11個國家的14 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
還與五大洲34 個國家的70多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成都已加
入世界城市聯盟。榮獲中國大陸最具軟實力城市稱號。
四是生活環境優。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
24 座歷史文化名 城之一,素有「天府之國」之稱,歷史文化厚重,
人民安居樂業。近年來,成都市通過舊城改造、東郊工業區結構
調整、暢通工程、水環境治理、綠化工程、城市環 境綜合整治
等「六大工程」,實實在在地改善了城市環境。成都市先後被授予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實施暢通工程模範管理城市」、「中國最
佳管理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最佳旅
游城市」等稱號,使成都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煥發了新的生
機。2009 年,成都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 天數315 天,空氣質
量優良率86.3%。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9.2%,城市
氣化率94.0%,市區污水處理率88.5%。城鎮登記失業率低 於
3%,率先在全國實現征地農民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並軌和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一體化,城鎮低保、農村低保標准分別提
高22.5%和28%以上,農村 五保對象最低供養標准提高53%,
有意願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集中供養100%,覆蓋面居全國前
列。擴大了經濟適用住房保障范圍,保障對象准入水平由家庭 年
收入4萬元調整為5萬元。提高了廉租住房租金補貼發放標准,
開工建設廉租房1.15萬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5萬戶。2009
年,成都獲得新中國 成立60 周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低
碳中國貢獻城市」。
三、成都經濟發展的啟示
武漢與成都比較,既有自身的優勢,同時在一些方面也有較
大的差距。武漢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加快
經濟發展。
一是必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2009年,武漢民營經 濟增加
值佔GDP 的比重40.6%,低成都12.5 個百分點。因此,武漢要
下大氣力激發民間投資,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要加快所有制結構
調整,努力形成各種 所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要營造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要進一步推進全民創
業,培育創業意識,培養創業技能,提高創業本領。創新財 稅
金融服務支持全民創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繼續優化
投資創業環境,讓廣大創業者願意投資,能夠發展。
二是必須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武漢歷史上對外開放也有 過
輝煌。改革開放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對外貿易落後了。武漢
與成都同為內地特大城市,地理區位不比成都差,理應有更大的
外貿優勢。因而,要抓住機遇,積 極承接國際、國內「兩大」轉
移。藉助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要圍繞支柱產
業、新興產業招商,大力引進支撐型項目和上下游配套項目。要
積極吸 引國內外大型企業在漢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和地區
總部。延長武漢的產業鏈,促進產業升級。加快推進汽車及零部
件出口基地、服務外包基地、武漢出口加工區 建設,努力擴大
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大力發展軟體外包等服務貿易。增強
城市口岸功能,拓寬國際經貿合作空間。
三是進一步提升生活環境。要加快樞紐型、功能性、網 絡
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市內交通暢通能力,全面實施「疏堵
保暢三年行動計劃」,塑造城市新形象、新亮點。完善公共交通
系統,推進出行方式轉變。優化公 交線網,完善智能交通系統。
加強交通管理,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破解城市道路交通難
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切實改善市容環境。努力實現城市整潔、
有 序、美化並向特色、生態、宜居提升。立足於確保公益、促
進均衡,激發活力、提高水平,加快建立完備的社會事業發展體
系,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立足武漢實際, 創新機制,突出關注
弱勢群體,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堅持保基本、
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保障性住房
的申報、審批、 管理和退出機制,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制
定實施動遷安置房政策。
④ 帝都城市群怎樣了!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日前,受相關部門領導委託,「荊楚連線」協助對接並邀請「智谷趨勢」等,全國性財經媒體同行前來武漢考察。
本文是「智谷趨勢」合夥人,《中國樓市大洗牌》作者黃漢城老師在實地考察後基於個人觀察與體驗,對武漢正在發生的變化進行了相應思考。
應該說,黃老師的文章從產業與人口流動等方面對武漢與周邊互動狀況的把握是精準的,更為我們關注武漢與湖北提供了新的啟迪。
為更好的關注武漢和湖北,從今天始我們將陸續轉載本次來武漢考察老師的內容,以供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全省正在發生的變化!
以下為正文:
縱觀全國,只有兩座城市被冠以大的稱號——大上海和大武漢。
武漢被國父孫中山報以極高期望。在其所著的《建國方略》中設想了這樣的宏偉藍圖,「所以為武漢將來立計劃,必須定一規模,略如紐約、倫敦之大。」
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武漢都大大超過了這兩座城市。
但更「嚇人」的是,武漢還在繼續變大大大!
武漢究竟有多大?
以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為例,這個城市單論面積大小,就比49年之前的北平還大,時人調侃,「緊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漢口」。
不過,真正讓這座城市被高看一眼的,還是其經濟地位。
在二十世紀初,武漢作為九省通衢,扼住了千里黃金水道長江的咽喉,光是漢口的對外貿易總額,就高居全國第二位。
你可能很難想像,一座內陸城市的進出口貿易,竟然能佔全國貿易額的12.4%。
當時的武漢,擁有內地唯一一個可以跟沿海相匹敵的通商口岸。稱其為內陸的光榮之城,也不為過。
因此,漢口被盛譽「駕乎津門,直逼滬上」,名氣一度流傳海外,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過去繁盛,未來同樣被抱以重大期望。
美國未來學家麥金利•康韋曾經做過這樣大膽的預測:
武漢將在21世紀世界十大超級城市裡排第二位,高於另一入選城市——上海之前。
先別忙著驚訝,武漢大學歷史學教授馮天瑜這樣做出解讀:
「康韋的理由在於,以更長遠的星球戰略家眼光來看,一個城市賴以生存的基本元素就會超越任何政策人為因素凸顯出來:水資源,中心位置這樣的地理因素,高校人才這樣的地緣因素,工商業基礎。」
確實,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武漢各項優勢著實得天獨厚。
「十里洋場大上海,大江大河大武漢」。武漢被稱為「千湖之市」,坐擁長江和漢江,全市面積中四分之一是水面。
不只是水資源豐富,武漢地理位置更是極佳,是國家樞紐中心城市之一,同時鮮少被各種天災侵襲。
要論高校人才,武漢更是全國聞名的大學城。截至2020年,武漢有多達92所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多達130萬。
在帶領湖北乃至中部崛起,構建內循環為主的新經濟格局中,武漢都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前陣子,我應邀參加武漢市網信辦和新浪微博、新浪湖北組織的大武漢C位見活動,有個新的發現——
武漢,又雙叕變大了。其膨脹速度之快,簡直令人驚奇。
先給大家看一組數據。
從2000年-2010年,武漢都市圈九個城市當中,除了武漢和臨近的鄂州之外,其他7個城市均呈現人口凈流出的局面。
其中,十年間潛江人口萎縮了4.5萬人,黃石萎縮4.7萬人,咸寧少了23萬,黃岡最為誇張,流失了94萬人。
里頭,有不少人就是被武漢虹吸走的。
在中西部,「合一省之力肥一市」是常見的發展模式,四川、重慶、安徽、湖北等都不例外。
武漢作為中部六大省會中,唯一一個被賦予副省級地位的城市,虹吸效應當然不弱。
2006年,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所所長秦尊文發現,湖北全省163家上市後備企業中,有95%計劃將總部遷至武漢。
有人就感慨,「窮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漢之威名」!
在大都市圈時代下,城市的「馬太效應」一定是會越來越強的。
然而,我驚奇的發現——
最近十年,咸寧、黃石從人口凈流出轉為人口流入城市。
黃石一掃往日頹勢,增加近4萬人,咸寧一口氣凈增20萬人口。加上鄂州保持住定力,武漢都市圈的九個城市,已經有四個正增長了。
整個城市群的人口流失情況正在顯著緩解。按理說,隨著高鐵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小城市人口會加速流向附近的特大城市。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奇跡?
原因就在於,武漢通過有意識的產業轉移和經濟輻射,帶領整個都市圈走向共同富裕。中心城市武漢,從集聚效應改為擴散效應,推動周邊城市人口凈增長。
武漢的未來,相當可期。這座英雄之城,正在奔跑的路上。
⑤ 武漢未來發展前景如何「十四五」將是武漢的黃金五年
未來,我國各城市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特別是對人才的爭奪。可以發現,今年以來武漢城市圈動作頻頻,實際上城市經濟圈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模式,很多省份都在嘗試當中。對於武漢未來的發展前景還是充滿樂觀的,「十四五」將是武漢的黃金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