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49年至1956年我國農村經濟基礎的變化趨勢是什麼
1949年至1956年我國農村經濟基礎的變化趨勢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所有制。
現如今實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大多數地區,貧困山區或者農村地區,想要脫貧致富,優先要發展的就是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主要含義就是人們通過思想,使用其自身發明創造的工具,在我們的國家、星球上創造的經濟,具體來說,包括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其所帶來的產品或者流通等經濟活動。
具體來說,其包括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農業,以汽車工業等重工業生產或者小商品生產等輕工業生產為主的工業,還有包括交通通信業、商品服務業、文化產業為主的服務業。發展實體經濟不僅僅是改善農村貧困狀況的堅實基礎,也是構建全國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
農村基礎設施方面改善
要想落實農村實體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各農級幹部,需要針對農村實體經濟的發展的自身特點,根據各村具有的獨特特色,為改善其基礎設施方面的不足爭取幫扶資金,完善各方面基礎設施。
這種基礎建設首先是提升公共教育服務。對於農村而言,村民往往容易忽視教育問題,導致我國文化普及行動沒有辦法順利進行,通過提升公共教育服務,不僅可以提升鄉村兒童的文化課學習問題和素質提升問題,還可以解決部分鄉村青年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