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三大經濟圈是指的哪幾個區域
中國三大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
1珠三角經濟圈
珠三角面臨南中國海,為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也即珠江的出口處,水陸交通發達、海外聯系便捷,是內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來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這說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並且有望成為世界矚目的特大經濟區。珠三角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實現了富饒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導入式」為主的發展模式;呈現出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爆發式」城市化;表現出多中心、高強度、聚集式的城市群發展形態;勾勒出內、中、外三個圈層的「圈層式」經濟與城市發展特點;在城市與鄉村的連接地區出現了一種「既非城市又非農村」的特殊空間結構形式。
2長三角經濟圈
長三角緊臨東海,為我國最大的內河長江的出口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三角經濟圈是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蘇州、無錫、徐州、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鹽城、淮安、連雲港、宿遷,浙江的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台州、金華、衢州、麗水,安徽的合肥、馬鞍山,蕪湖、滁州、淮南共30個城市。以滬杭、滬寧高速公路以及多條鐵路為紐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長江的黃金通道流經29個主要城市,把長三角引向內陸腹地,是世界與中國大陸連結的重要門戶地區。長三角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綜合性產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徵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平較高;城市大物流條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實力雄厚,高層次人才密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全國領先。
3環渤海經濟圈
環渤海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北部地區,通過京津唐城市帶引向中國北方腹地,區位特殊,工業密集、城市密布,是內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由京津領銜的環渤海灣經濟區產生於1986年,一般認為,狹義上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其目標是打造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城市。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已形成了「5+2」戰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北京和天津兩個市。環渤海地區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大型城市群;區域規劃發展的起步較晚,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於珠三角和長三角明顯落後;開始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台,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
--網路
詞條標簽:
⑵ 長三角經濟圈的1小時圈
徐志摩在其名作《滬杭車中》用「匆匆匆!催催催!」兩組擬聲詞,來形容從上海到杭州之間的距離被現代交通工具火車打破,而在他這首小詩發表87年之後,滬杭之間的空間再一次被呼嘯而過的高速列車濃縮為兩個數字:時速350公里,僅需45分鍾。
滬杭高鐵帶來的,或許不僅僅是出行的便捷與耗時的縮短,更是將長三角地區「一小時經濟圈」的形成推向了實質階段。滬杭高鐵與此前開通的滬寧高鐵一起覆蓋長三角地區,並向其他地區輻射的「一小時經濟圈」業已形成。
長三角地區目前經濟聯動效應明顯,人員流動頻繁。根據預測,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總客流量將達到55億人次,而長三角地區現有的鐵路、公路運輸能力已趨於飽和,特別是既有的滬杭鐵路,目前開行的都是客車,貨運列車已經基本無法安排,不能滿足沿線企業的貨物運輸需求,嚴重製約了經濟發展。上海鐵路局方面表示,滬杭高鐵開通後,原有滬杭鐵路上將增開貨物列車12列。滬杭高鐵的開通,無論是在旅客運送,還是物流運輸方面,都會有提升作用。更重要的意義則在於,滬杭高鐵開通後,將與早先開通的滬寧高鐵一起,形成長三角一小時經濟圈,進一步加強長三角經濟區域一體化的進程。
⑶ 經濟輻射效應的經濟圈范圍
從地域上看,目前的上海大都市經濟圈范圍是逐步擴大的四個圈:
第一個圈是上海市區600平方公里;第二個圈是6300平方公里的上海市全境;第三個圈是包括蘇錫常嘉的1.5萬平方公里;第四個圈是9萬平方公里長江三角洲全境。
在爭論後,上海終於放棄了上海城計劃而走向「大上海」,上海用1990年代整個10年練的是第一圈的內功,之後,上海想用四條道路輻射出大上海經濟圈:
一條是南京到浦東機場的磁懸浮列車或高速輪軌,將南京納入上海的一小時圈。
一條是杭州到浦東機場的磁懸浮或高速輪軌,將杭州納入「一小時圈」。
一條是鹽城經崇明至浦東大小洋山,過跨海大橋至寧波的沿海鐵路。
加上大小洋山至上海市區的道路,以上海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將完成。
「上海的輻射與集聚為時尚早,關鍵是把路修出去,人家才能接受你輻射,這需要7至10年,中央已批准了四條輻射線的建設。」
據悉僅這些基礎投資即達一萬億,在未來五年上海每年支出2000億。
諸大建說,上海的計劃除了立意較高外,從小城鎮戰略轉向特大城市競爭戰略也得到中央認可。
並非上海「說故事能力」特別強,看似鏡花水月的大上海戰略有堅實的現實基礎。
在國際競爭中,特大城市蔓延帶(或稱經濟統計區)成為國際間競爭的主力,紐約經濟帶多達200個城市,在整個美國經濟中舉足輕重。特大城市群落控制國家命脈,大東京控制了日本全國90%的銀行,三分之一的跨國公司。
國際城市理論權威彼得豪認為這些特大城市蔓延帶將打破以往的城市中心論思想,將形成多個中心,或無中心,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城市將平滑地自然延伸。
浙江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立對於浙江來說是一大進步,寧波與上海直通,說明浙江擺脫了「增長極理論」的陰影,資源的自由流通,企業的選擇將由他們根據自己的成本來進行。
同時浙江希望通過跨海大橋,能形成與上海相連的杭州灣城市群落。寧波、杭州、上海將形成等邊三角形,浙江的三角戰略明顯是想以三角構成長三角的經濟蔓延帶,在浙江方面看來,這三角每一端分工明確:上海,金融中心;杭州,居住與旅遊中心;寧波,航運中心。,浙江政府將與上海協商杭州與上海的「點對點」交通,即杭州到上海各地實行城市間交通公交化。
而上海則堅持自己的「同心圓計劃」,以上海目前城市中心向外放大圈。盡管上海的大戰略以「三角洲發展」為己任,在城市布局上仍然用「攤大餅」的傳統方式———盡力做大已有城市的邊境。有專家認為,這顯然與上海房地產行業的巨大利益有關,中心地區的土地批租已將耗盡,極需擴大新的增值土地。
⑷ 長三角經濟圈是指哪些地方
長三角經濟圈是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鹽城、淮安,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台州、金華、衢州,安徽的合肥、馬鞍山,共22個城市。
⑸ 中國8大經濟圈是什麼
1.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GDP:江蘇+浙江+安徽+上海=17.4萬億人民幣
2.環渤海經濟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東=14萬億人民幣
3·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
GDP:廣東+香港+澳門=10.5萬億人民幣
4.中部經濟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萬億人民幣
5.海西經濟圈
GDP:福建+台灣=6.6萬億人民幣
6.西南經濟圈
GDP:重慶+四川+雲南=6.5萬億人民幣
7.東北經濟圈
GDP:黑龍家+遼寧+吉林=5.22萬億人民幣
8.西北經濟圈
GDP:陝西+甘肅+寧夏=3萬億人民幣
事實上中國還有兩個經濟圈已經成型:
1.北部灣經濟圈
GDP:廣西+貴州=3萬億人民幣
2.中原經濟圈
GDP:山西+河南=5.3萬億人民幣
八大經濟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所沿襲的東、中、西區域劃分方法已經不合時宜。為此,報告提出"十一五"期間內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並可將四個板塊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的具體構想。
其中,毗鄰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應建設成三個基地和一個中心。這份由國務院智囊機構發布的《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對"十一五"期間內地區域劃分提出了一些具體設想。報告還指出,由福建、廣東、海南等三省組成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緊鄰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⑹ 大上海經濟圈的介紹
大上海經濟圈,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帶,包含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以上海的經濟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成為類似大紐約、大東京等經濟圈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都市群體。此經濟圈包含一級中心城市上海、兩個二級中心城市南京、杭州,以及若干個三級、四級中心城市。
⑺ 一小時經濟圈的各地案例
重慶一小時經濟圈
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指中國重慶市以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等主城9區為核心,一小時交通范圍內所覆蓋的21個區縣。是重慶將來首要發展的地區。
按照基礎條件較好、道路交通便捷、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經濟聯系密切、發展水平接近的原則,將距內環高速公路一小時車程范圍內符合條件的區縣,納入一小時經濟圈。
具體范圍如下:
主城9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
周邊區縣: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大足區、潼南區、銅梁區、榮昌縣、璧山區。
面積2.87萬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4.8%。
武漢經濟圈
武漢經濟圈指以武漢為中心的100公里半徑內,包括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8個中小城市在內的地區,是中國中部及長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但在具體范圍的確定上,可能是泛指市域,也可能僅指市區。還可包括漢川、大冶、應城、雲夢等市(縣)在內。它包括城市經濟圈、城市旅遊圈和城市農業圈。
武漢城市圈內現有1個特大城市,1個大城市,7個中等城市(和4個小城市)。武漢城市圈的近期目標為,到2020年將武漢城市圈建成為中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這個增長極,有望成為中國第四個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