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保羅·薩繆爾森是誰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生平簡介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1935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隨後獲得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並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任經濟學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部的創始人。他是那些能夠和普通大眾進行交流的為數極少的科學家之一。他經常出席國會作證,在聯邦委員會、美國財政部和各種私人非營利機構任學術顧問。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是當代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謹凱經濟學的最後一個通才。他是當今世界經濟學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經濟學的各個領域,是世界上罕見的多能學者。薩繆爾遜首次將數學分析方法引入經濟學,幫助經濟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減稅方案」,並且寫出了一部被數百萬大學生奉為經典的教科書。他於1947年成為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的首位獲得者,並於197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成長求學
保羅·薩繆爾森1915年5月15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加里(Gary)城的一個波蘭猶太移民家庭,其父親法蘭克·薩繆爾森是一名葯劑師,1923年其家搬到芝加哥居住。193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36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41年獲的哈佛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哈佛就讀期間,師從約瑟夫·熊彼特、華西里·列昂惕夫、哥特弗里德·哈伯勒和有「美國的凱恩斯」之稱的阿爾文·漢森研究經濟學。薩繆爾森盯灶出身於經濟學世家,其兄弟羅伯特·薩繆爾森、妹妹安妮塔·薩繆爾森均為經濟學家,另一個侄子則是大名鼎鼎的美國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
過往職務
1940年,薩繆爾森受聘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1944年,薩繆爾森被提升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副教授及輻射實驗室經濟學研究員。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他來到美國戰時生產局和戰爭動員重建辦公室任職,並擔任美國財政部經濟顧問。
1945年兼任福萊切法律與外交學校國際經濟關系教授。
1948-1949年古根漢姆研究員。
與世長辭
美國經濟學泰斗保羅·薩繆爾森十三日在其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家祥則喚中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薩繆爾森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他的經典著作《經濟學》以四十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超過四百萬冊,是全世界最暢銷的教科書,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這本著作,將西方經濟學理論第一次系統地帶進中國,並使這種思考方式和視野在中國落地生根。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領域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被稱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
薩繆爾森出身於一個經濟學世家,他的侄子正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而兄弟羅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經濟學家。 薩繆爾森自一九四0年以來一直就職於麻省理工學院,他的逝世令許多昔日學生和友人唏噓不已。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蘇珊·霍克菲爾德十三日說:薩繆爾森「改變了他接觸的一切」。
B. 宋鴻兵被打為什麼呢
為泛亞站過台。被泛亞受害者打局嫌的。出老臘卜來混總是要還的。
宋鴻兵被打,是一隻披著經濟學外衣夾帶私貨的老狐狸露出原形,侍穗不冤。不過打他的那幫人,也不是什麼好鳥,貪婪而又踐踏法則的事在他們這里不算個事,識別市場風險、對自己負責,他們也不需要。
總的來說,這一場鬧劇,是一群投機分子毆打了一個投機份子。
C. 請問第一台電腦一體機是誰發明的
電腦始祖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憑他的天才和敏銳,在電腦初創期,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基礎,從而規范和決定了電腦的發展方向。時至今日,我們所有的電腦又都叫「馮·諾依曼機器」,就是對這位數學天才最好的評價。
馮·諾依曼
對於馮·諾依曼來說,人類第一台電腦造了一半時才參與開發,多少有些遺憾。但是,他剛好在那大機器程序存儲問題無法解決的關鍵時刻出現,這使得馮·諾依曼的天才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明確指出:一定要徹底實現程序由外存儲向內存儲的轉化,原有的設計必須作修改,經費不夠再追加。在馮·諾依曼的影響下,整個研製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馮·諾依曼提出了新的改進方案:一是用二進制代替十進制,進一步提高電子元件的運算速度;二是存儲程序(Stored Program),即把程序放在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中,換言之,把能進行數據處理的程序放在數據處理系統內部,程序和該程序處理的數據用同樣的方式儲存,即把程序本身當作數據來對待。馮·諾依曼的改進方案被稱為「愛達法克」(EDVAC),即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Electronic Diserete Variable Computer)的簡稱。
1945年6月,他寫了一篇題為《關於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的草案》的論文,第一次提出了在數字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中存放程序的概念(Stored Program Concept),這是所有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範式,被稱為「馮·諾依曼結構」。按這一結構建造的電腦稱為存儲程序計算機(Stored Program Computer),又稱為通用計算機。時至今日,所有的電腦都逃脫不了馮·諾依曼的掌心,我們所有的電腦,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馮·諾依曼機器」,它超越了品牌、國界、速度和歲月。
摩爾定律
當人們不斷追逐新款PC時,殊不知這後面有一隻無形的大手在推動,那就是摩爾定律,而這著名定律的發明人就是高登·摩爾(Gordon Moore)。
高登·摩爾
1965年的一天,摩爾順手拿了把尺子和一張紙,畫了一張草圖,縱坐標代表不斷發展的集成電路,橫坐標是時間。他在月份上逐個描點,得到一幅增長的曲線圖。這條曲線顯示出每24個月,集成電路由於內部晶體管數量的幾何級數的增長,而使性能幾乎翻倍提高,同時集成電路的價格也恰好減少一倍。後來高登·摩旅悄爾把時間調整為18個月。摩爾是在集成電路技術的早期作出結論的,那時候,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還遠未出現,所以他在1965年的預言並未引起世人的注意。
高登·摩爾的另一壯舉是在1968年與羅伯特·諾伊斯帶頭「造反」,率領一群工程師離開仙童公司,成立了一家叫集成電子的公司,簡稱「Intel」,這就是今日名震世界的英特爾公司。
預言大師
凱的形象既不像傲慢自拆閉渣大、反潮流的黑客,也不同於一夜暴富的計算機富翁,更不像象牙塔里的計算機科學家。他時常穿著跑鞋和燈芯絨褲子,一小撮鬍子,短短的、略微零亂的頭發,使他看上去極為普通。即使他是你的老闆,可能也不會給你留下多深的印象。但這也不是說他很謙遜,他喜歡引用自己的話,且經常以這樣的詞作為發言的開端:「凱的第一法則指出……」。
阿倫·凱
阿倫·凱(Alan Kay)不是一位公眾人物,但在計算機界,尤其是技術圈內,他是能讓大家都心服口服屈指可數的大師之一。成為矽谷的又一位億萬富翁或讓他當麻省理工的院長,都無法激起他的興奮,但他會有足夠的耐性與一群8歲左右的孩子一起玩電腦。他最大的樂趣就是發態團明他喜歡的東西。
阿倫·凱是Smalltalk面向對象編程環境語言的發明人之一,也是面向對象編程思想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他還是筆記本電腦最早的構想者和現代Windows GUI的建築師。
近年來有一句話挺流行:「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不少人誤以為此言出自尼葛洛龐帝之口,實際上,這句話是阿倫·凱的名言。有很多人說布蘭德是第一個使用PC一詞的人,但布蘭德說自己也是順手牽羊,最早提出「PC」概念的就是阿倫·凱。20世紀90年代程序員設計的基本模式就是「面向對象」,發明這一術語的也是阿倫·凱。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份備忘錄上,阿倫·凱還正確預言到,「20世紀90年代將有成百萬的個人計算機,而且都將連接到全球公用的信息設施上」,這不正是今天的互聯網嗎?
集成電路之父
矽谷是傳奇人士扎堆之地。但是一個人要想在矽谷同時獲得財富、威望和成就,實在比登天還難。舉目遠眺大概只有羅伯特·諾伊斯(Robort Noyce)才是惟一一位三位於一體式的人物。
羅伯特·諾伊斯
作為集成電路的發明者,諾伊斯在科學史上已名垂青史,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促成了歷史的大轉折。而且他還與別人共同創辦了兩家矽谷最偉大的公司,第一家是半導體工業的搖籃——仙童(Fairchild)公司,這已成為歷史;第二家則仍躋身美國最大的公司之列,這就是英特爾公司。他帶著特有的神聖和威嚴,讓同行和對手都得永遠敬仰。以尖刻著稱的矽谷雜志《Upside》敢對矽谷任何一位大腕兒進行任何刺激,但對諾伊斯卻只能畢恭畢敬,在諾伊斯去世前幾天的采訪錄,甚至成為雜志社經常炫耀的一種榮光。
在仙童,諾伊斯最大的成就是發明了集成電路。當基爾比在德州儀器用鍺晶片研製集成電路時,諾伊斯和摩爾已把眼光直接盯住了硅晶片,因為硅的商業前景要遠遠超出鍺。1959年2月,諾伊斯為「微型電路」申請了專利,但沒有為他用平面處理技術製造的集成電路申請專利,直到同年7月才補全了這一手續。而此前德州儀器公司已宣布生產集成電路的產品,該公司的基爾比擁有第一個專利,但他的設計不實際,而諾伊斯則是第二個提出該專利的人。於是整個60年代,仙童和德儀相互控告,最後法庭將集成電路的發明專利授予了基爾比,而將關鍵的內部連接技術專利授予諾伊斯。諾伊斯的專利使仙童公司在沉悶的70年代得以存活下來,這一時期的仙童成為矽谷最具神話色彩的歷史。
當然諾伊斯成就的最高峰還是英特爾公司,他與高登·摩爾和安迪·葛魯夫一同創業,而且構建了業界極為罕見、完美和諧的三人「執政」局面。三人的合作只能說是天作之合,缺任何一位可能都會讓英特爾歷史大幅改寫。諾伊斯自然是最耀眼的人物,傳奇式的發明家、仙童公司的總經理和半導體業的「政治家」,他是英特爾公司的「臉面」。而甘於默默無聞的高登·摩爾則是公司的「心臟」,沒有摩爾,英特爾不可能有足夠的力量和士氣;而沒有強硬的葛魯夫,英特爾甚至不會成為一家著名的大公司。
微處理器之父
1971年1月,第一個可以運轉的微處理器誕生了,定名為「4004型」。其中,第一個「4」是指以4位為單位的設計思想,後一個「4」是指由英特爾製造的第4種專用晶元,而它的發明人就是特德·霍夫。霍夫認為自己佔了天時和地利之便:「如果我們沒有在1971年發明4004微處理器,那麼別人也會在一兩年裡發明它。」
特德·霍夫
在普遍認為大型機才是大有可為的時代,霍夫另闢蹊徑,投入到微處理器的研製中。霍夫說服了剛從仙童公司跳槽的斯坦·麥卓爾與他合作,共同設計了一種比4004型更強大的微處理器,稱為「8008型」,這是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微處理器。
1973年8月,「8080型」微處理器問世,它首次使用了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藝,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微處理器之一,這也是第一個通用微處理器,是20世紀最後25年裡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
著名的《經濟學家》雜志將霍夫稱作是「第二次大戰以來最有影響的7位科學家之一」。1978年,他被提升為英特爾研究員(至今一共只有兩個人獲得過類似的稱號),這意味著他在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權。
在評價微處理器和PC時,霍夫說:「我對微處理器在個人計算機中的應用感到非常驚訝,我也沒有想到人們會僅僅為了業余的愛好而買微機。隨著影像游戲機的發展,個人計算機成為人們又一種娛樂工具,任何一位發明家如果能夠創造出什麼來提供給人們娛樂,他就能獲得成功。」
PC之父
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微電腦的殊榮,現在一般都歸到愛德華·羅伯茨(Edward Roberts)身上。
愛德華·羅伯茨
羅伯茨是位電腦愛好者,1974年,羅伯茨決定利用8080微處理器裝配一種供黑客試驗的計算機,《大眾電子》雜志為尋找獨家新聞,主動上門觀看了羅伯茨的設計方案,之後決定讓他製成一台原型機,由雜志社在封面予以報道。
1975年1月,《大眾電子》封面刊出一台很小的計算機照片,大字標題寫著:「世界上第一組堪與商業機相媲美的以成套形式提供的小型計算機——牛郎星8800」。根據雜志的介紹,「牛郎星」勉勉強強算是一台電腦,在金屬製成的小盒內,羅伯茨裝進兩塊集成電路,一塊即8080微處理晶元,另一塊是存儲器晶元。既沒有可輸入數據的鍵盤,也沒有顯示計算結果的「面孔」。插上電源後,使用者需要用手按下面板上的8個開關,把二進制數「0」或「1」輸進機器。計算完成後,面板上的幾排小燈泡忽明忽滅,就像軍艦上用燈光發信號那樣表示輸出的結果。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裝置,卻引發了大地震。羅伯茨的「牛郎星」電腦問世後,美國出現了一個電腦業余愛好者購買散件、在家庭車庫內組裝微電腦的熱潮。 盡管「牛郎星」十分原始,但它把計算機發展到大型機時代料想不到的輝煌階段。
商用軟體之父
個人電腦的真正颶風是由AppleⅡ颳起的,而AppleⅡ成功的重要推進器就是VisiCalc電子表格軟體。因為售價3000美元的AppleⅡ對家庭並沒有多少吸引力,但配備了電子表格的AppleⅡ,就足以讓人們把VisiCalc作為惟一的理由而購買它。從某種意義上說,AppleⅡ就是一台VisiCalc機器。
布萊克林
VisiCalc的發明人就是丹·布萊克林(Dan Bricklin)。1973年畢業後,布萊克林進入DEC,與他人合作編制了DEC的第一個字處理軟體WPS-8。26歲時,布萊克林進入哈佛商學院尋求新的職業生涯,他在哈佛的分時計算機系統上用BASIC編寫軟體,進行財務計算。當時他常遇到的問題是,對不同的題目必須重新編寫程序,於是他便開始思考能否用一種通用的計算模式來解決該問題。布萊克林用一個周末的時間粗粗地做出了一個演示版本。雖然這個演示版本是用BASIC寫成的,速度很慢,而且行列只能添滿一屏,但它已經具備電子表格的許多基本功能,此時已是1978年初。由於AppleⅡ等個人電腦產品的問世,布萊克林和麻省理工的老朋友富蘭克斯頓一起合作,成立了軟體藝術公司(SA),決定為AppleⅡ開發VisiCalc,發行商是丹·弗萊斯特拉的公司叫Personal軟體公司(PS),可以說這是最早的微機應用軟體公司。
電子表格VisiCalc的出現將PC從業余愛好者手中的玩具變成了炙手可熱的商業工具,獨立地改變了PC業的發展方向。布萊克林創造的不僅僅是一個產品、一家公司,而是整個軟體產業。VisiCalc引發了真正的PC革命,它極大地激勵了軟體開發者,並從此宣告了PC商用化的到來。
IBM PC之父
如果說個人電腦之火是由蘋果引燃的,那麼IBM的介入,才真正將這場大火燃遍全球,熱度持續近20年而不減。而締造IBM PC的,就是頗富個人魅力的唐·埃斯特利奇。
埃斯特利奇
1980年中,IBM召集高層咨詢會議,要對如火如荼的個人電腦浪潮作出應對。這時實驗室主任洛伊站起來,提議打破常規,秘密組織一個精幹小組,在一年內搞出PC來。 洛伊僅挑選了12名最優秀的工程師來演繹一段類似蘋果公司經歷過的傳奇故事,擔當這個名為「西洋棋」項目的負責人就是埃斯特利奇。以往,埃斯特利奇在工作上被認為「極不合作」,不聽別人使喚,只憑自己的意思行事。而這種不合群的態度,正適合IBM PC計劃,洛伊將它交給埃斯特利奇,事實證明這個選擇十分英明。
1981年8月12日,IBM PC如人們預想的那樣跨進了PC業,沒有人驚奇和興奮,因為要等一段時間,人們才真正明白PC時代的開始。在第一台PC發布前幾個月,埃斯特利奇還著手下一代產品——PC XT的開發。XT的推出,再次把IBM推到PC科技的最前端,XT瘋狂暢銷,使IBM一舉佔有企業PC市場的75%。同時埃斯特利奇還啟動另一計劃,以PC攻打家庭市場,但推出時間太晚,錯過了聖誕銷售旺季,後來這個產品無疾而終。1982年,埃斯特利奇開始著手下一個大計劃,即生產真正強勁的AT機。AT機象徵著IBM是惟一能使用80286處理器的廠商。1984年 8月,AT機推出好幾個月後,競爭對手才推出AT級產品。1984年, IBM PC的收入已達到40億美元,這意味著光是PC一個部門就可以在美國工業公司中排名第74位,並可名列美國第三大計算機公司,僅次於IBM自己和DEC。埃斯特利奇還安排了一個爭議性的計劃,讓經銷商銷售個人電腦,這是IBM產品第一次由非IBM業務代表的人銷售, 從而開拓了電腦分銷的先河。
1985年8月2日埃斯特利奇終於帶著太太,去渡公司承諾已久的假期。兩人乘坐的191航班試圖在暴風雨中降落到達拉斯機場時,飛機失控,埃斯特利奇和太太瑪麗不幸喪生。雖然他的生命結束於不幸的飛行事故,但打開昨日的篇章,歷史永遠會承認一個真正有貢獻的人。
PC軟體先鋒
加里·基爾達爾被稱為PC軟體的開拓者,因為正是他打開了微處理器和微電腦之間的通道,在PC革命英特爾公司鋒利的彈片中,有著基爾達爾歷史性的貢獻。
加里·基爾達爾
加里·基爾達爾敏銳地發現,4004微處理器可以用來編製程序,基爾達爾突然想到:「能不能在這里編制電腦的程序呢?」,這想法誕生了微程序(Microprogram)設計。基爾達爾在DEC公司的PDP-10小型機上為英特爾4004微處理器創建新的「微語言」後,英特爾馬上聘請基爾達爾做技術顧問。在基爾達爾的主持下,創建了在個人電腦史上革命性的微處理程序設計語言PL/M(Programing language for Microprocessor)。這一新的語言隨著Intel 8008、8080微處理器的進展,對個人電腦的革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沒有基爾達爾這一貢獻,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肯定還會在計算器里「沉淪」許久,PL/M語言與Intel、Zilog、Motorola微處理器的結合,在70年代末,終於使微機的性能能同60年代的大型機和小型機相媲美。
另外,基爾達爾還是第一個光碟(CD-ROM)驅動程序的編寫者,也是圖形用戶界面的先驅,當時還沒有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的說法,基爾達爾把它叫做「圖形環境管理員(Graphic Enviroment Manager)」。
電腦奇才
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是電腦界的一位奇才,被稱為「人機交互」領域里的大師。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他在人機交互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共發表論文30餘篇,擁有20餘項發明專利。世界上第一個電子郵件系統(E-Mail)、文字處理系統、在線呼叫集成系統和超文本鏈接都出自他之手。另外,他還發明了電腦顯示器上的多重視窗、共享屏幕的電視會議、新的電腦交互輸入設備等等。在恩格爾巴特的眾多發明中,人們最熟悉的就是電腦上用的滑鼠。1963年,美國國家專利局批准恩格爾巴特幾年前提交的一份申請,確認一種叫「搜尋點擊」的輸入裝置是一項獨創的技術。在英語中,mouse有老鼠的意思,因此「搜尋點擊」裝置又被稱為滑鼠。1968年,恩格爾巴特應邀參加在舊金山舉行的一次電腦會議,在會上,他拿出了許多令人吃驚的絕活:視窗(Windows)、超媒體(Supermedia)、群件(Groupware),還有滑鼠,這也是滑鼠第一次作為「搜尋工具」公開亮相。
道格·恩格爾巴特
MS-DOS之父
誰都知道MS-DOS是美國微軟公司的產品,而且正是MS-DOS使微軟公司實現了從一個不知名的軟體開發公司到全球軟體巨頭的第一次飛躍。MS-DOS曾是微軟公司的拳頭產品,長期統治著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雖然現在的微軟「視窗」已經成為新一代PC操作系統霸主,但MS-DOS對業界的功勞仍不可磨滅。不過MS-DOS的真正主人蒂姆·帕特森的名字可能並不為每個人所知道。
蒂姆·帕特森
帕特森在西雅圖電腦製造公司任副總裁時,自己動手花了半年時間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統,命名為SCP-DOS,本意為「快而粗糙的磁碟操作系統」,這個SCP-DOS便是現在DOS的前身。SCP-DOS推出之後,應用效果不錯,但也曾被數據研究公司指責剽竊了他們當時頗受歡迎的CP/M操作系統。這兩個操作系統確實有相似之處,不過 SCP-DOS在儲存數據、組織文件等方面與CP/M有極大的不同。那麼後來SCP-DOS如何成為MS-DOS呢?這還得從IBM的「西洋棋方案」說起。
1980年,IBM公司決心開發自己的個人電腦,便制定了「西洋棋方案」。他們需要找一家軟體公司合作開發一套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當時的微軟為了不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向IBM稱自己有軟體操作系統,實際上,雖然當時微軟公司在軟體行業已有一席之地,但依靠的卻是其程序語言,並無現成的操作系統。為了與IBM公司合作,微軟不得不去找帕特森。
微軟從帕特森那裡,僅以2.5萬美元的轉讓價格便獲得了SCP-DOS的使用權。SCP-DOS雖比較粗糙,但已經具有了雛形,只要在其基礎上進行加工,搞出合乎要求的產品並不太難。事實上,SCP-DOS對微軟的重大意於義在於,它使IBM公司放棄了CP/M,轉而與微軟合作,從而成就了微軟的未來。
1981年4月,帕特森離開了西雅圖電腦製造公司,投到微軟公司門下,這時才知道自己的操作系統被微軟拿來作為IBM公司合作的產品之一。他當時非常惱火和後悔,不過也無可奈何,自己的成果雖然潛力無限,但在西雅圖電腦製造公司卻無法得到推廣,相反由微軟公司去發展完善,總比埋沒了要好。 便攜計算機之父
在矽谷歷史上,亞當·奧斯本(Adam Osborne)絕對算得上是一個人物,他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得到了一份為英特爾新發明的微處理器編寫說明書的工作,隨後成為技術領域的自由撰稿人,先後在計算機雜志《界面時代》(Interface Age)和《Infoworld》上開辟專欄。
亞當·奧斯本
但奧斯本有更大的計劃,他想要成為這個行業的一分子、矽谷的大亨,向對他的邏輯天才發生過懷疑的人證明他們的錯誤。他毫不謙虛,甚至有些自大地說:「我跟每一個人說,他們應該製造什麼,可是沒有人聽我的話,所以我自己去製造了。」
令人驚奇的是,奧斯本證明了他的設想是合理的。奧斯本有兩個很妙的主意:首先,利用眼下電路體積變得越來越小的優勢,製造出一種既小又輕而且結實的攜帶型個人計算機;其次,把當時需單獨購買並且價格昂貴的最流行軟體,算在個人計算機的價格內賣給顧客。此前,硬體和軟體公司從來不會同時提供這兩項服務。
1980年3月,在西海岸計算機展覽會上,奧斯本見到了為一家硬體公司設計電路板的Lee Felsenstein。奧斯本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並對Felsenstein提出設計要求:這台計算機一是要廉價結實,既小又輕;二是要捆綁字處理和電子表格軟體。
1981年4月奧斯本Ⅰ型計算機全新亮相,含軟體在內的整機價格僅1795美元。這一下子就轟動四方,到1981年9月,公司月銷售額就攀升至100萬美元,第二年公司收入就達7000萬美元。
但奧斯本公司在成立的第二年的年中,便開始出現嚴重的錯誤。管理上的混亂導致產品質量下降、交貨延誤和財政空虛,而市場策略的錯誤更使它功虧一簣。當時在市場上占統治地位的是IBM,而奧斯本公司的「管理者」卻不能與之兼容,這本不算太糟,但奧斯本不能忍受這樣的情況。於是,奧斯本在新產品投放市場一星期後,宣布他已開始准備與IBM兼容,這等於無形之中宣布自己的產品已經過時,使銷售量頓時一落千丈。一個美麗的計算機神話僅僅維持了不到兩年時間。這個以自己的創新理念,促使計算機業發展方向發生革命的人物,這個一度是PC業內最具影響力、最富爭議的人物,就這樣從業界淡出,將一切甩在了自己的身後。
磁碟之父
各種類型的軟、硬磁碟,是個人電腦最重要的存儲設備,磁碟的歷史並不太長,從世界上第一台硬碟發明至今,也不過40餘年時間。
艾倫·舒加特
20世紀50年代,IBM公司董事長小托馬斯·沃森迅速把事業擴展到美國西海岸,下令在加利福尼亞聖何塞市附近新建實驗室和工廠。約翰遜帶領著30多名青年工程師,在不到三年時間,就為IBM創造了引人注目的技術成果——磁碟存儲器。在約翰遜領導IBM聖何塞實驗室研製硬碟的過程中,一位名叫艾倫·舒加特(Al.Shugart)的青年工程師發揮了關鍵作用。
舒加特1951年大學畢業後加盟IBM,在研究部門工作了十多年。 1969年,他離開IBM建立舒加特合夥人公司,並研製出世界上第一片以塑料材質為基礎的5英寸軟磁碟,即PC機上使用的標准軟盤。
1974年,舒加特首次創辦的公司倒閉,五年之後,舒加特重返電腦行業,在著名的矽谷腹地, 與過去的幾位同事共同創建了希捷(Seagate)技術公司,專門為個人電腦研製高性能的小型硬碟。
1980年,希捷技術公司宣布研製出第一台5.25英寸溫式硬碟,容量達5~10MB,後來成為IBM PC/XT個人電腦最具特點的標准配置。 舒加特領導的這家公司,目前已是資產數十億美元、員工10餘萬人的世界上最大的PC硬碟生產廠商之一。
自由軟體之神
20世紀末,軟體業發生的最大變革就是自由軟體的全面復興。在自由軟體的浪潮下,軟體業的商業模式脫胎換骨,從以賣程序代碼為中心,轉化為以服務為中心,而理查德·斯托爾曼則被稱為軟體業的自由之神。有人說,斯托爾曼應該算是世界上寫軟體最多的程序設計師。但是,斯托爾曼真正的力量是他的思想。在斯托爾曼的理論下,用戶彼此拷貝軟體不但不是「盜版」,而是體現了人類天性的互助美德。對斯托爾曼來說,自由是根本,用戶可自由共享軟體成果,隨便拷貝和修改代碼。他說:「想想看,如果有人同你說『只要你保證不拷貝給其他人用的話,我就把這些寶貝拷貝給你』。其實,這樣的人才是魔鬼」。
理查德·斯托爾曼
理查德·斯托爾曼一副披頭士的打扮,看起來像現代都市裡的野人,但如果他將一件「麻布僧袍」穿在身上,又戴上一頂圓形寬邊帽子,有如繪畫作品中環繞聖像頭上的光環。一眨眼的功夫,他又變成聖人,散發著先知般的威嚴和力量。野人與聖人,恰恰就是這位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理查德·斯托爾曼的雙重屬性,他既是當今商業軟體領域野蠻的顛覆者,又是無數程序員和用戶心目中神聖的自由之神。
D. 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怎麼樣具體怎麼投資的
泛亞有色金銷羨屬交易所是全球最具規模的稀有金屬現貨投資及貿易平台,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批准、監管的專業有色金屬現貨交易所,其使命是利用中國獨有的稀有金屬資源優勢,先進的電子商務模式,提升中國稀有金屬產業鏈價值,形成稀有金屬國際定價中心。 現在主要做的業務是保本投資理財產品,年收益大概在11%到13%,資金靈活,採用T加1,本金是幾無風險,中央二台財經頻道每天滾得條都有指數報的!2013年10月20日,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渣局和央視財經頻道、中國銀行共同舉辦的投資者教育活動,「2013投資風向標-全國巡迴投資報告會」烏魯木齊站舉行。(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演講)。可以具體了解下放心投資,上海泛亞有色金屬交虧梁拍易所官方授權機構0396地址: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17樓! 咨詢QQ:1586890628
E.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韓秀雲
職務: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兼任中央電視台財經評論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及《經濟日報》總編室經濟顧問。
工作經歷:
1978年—1982年,韓秀雲就讀於南開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1982年—1984年,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師從谷書堂、蔡孝箴教授,畢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84年—1991年,任教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1991年—1993年,獲德國基金會獎學金赴德國科隆大學經濟系作訪問學者;
1993年—1995年,在德國慕尼黑國防大學經濟管理系讀博士學位;
1995年起,繼續任教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經濟系副教授和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講授宏觀經濟學位課程。
研究領域:
教學研究方向: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經濟實情的結合,中國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研究,中國社保體制研究,香港經濟問題研究,國際匯率趨勢研究。
出版專著
《推開宏觀之窗 第2版》,中信出版社,獲2004年第14屆中國圖書獎。
《看不懂的中國經濟》,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獲2008年度十佳圖書。
《金融海嘯與我何干》,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獲2009年度輸出版優秀圖書獎。
《推開宏觀之窗 第3版》,經濟日報出版社,2011年版。
《中國新趨勢》,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清華韓秀雲講經濟》,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
《中國新經濟》,中信出版社,2020年版。
科研項目
深圳市委託清華經管學院項目《深圳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及其進一步深化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提高我國工業生產率的因素的研究》。
香港委託清華21世紀發展研究院及清華經管學院項目《保持和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對策研究》。
香港委託清華21世紀發展研究院及清華經管學院項目《香港高科技發展戰略研究》。
主講課程
資本論專題、經濟學基礎、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中國制度環境、中國與世界經濟
F. 回顧歷史,奧運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情況影響到底有多大
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是一種需求沖擊,不過,這種沖擊是短暫的,尤其會在奧運會舉行期間集中爆發,形成需求的「峰聚效應」。
奧運經濟影響主要是通過收入與支出、投入與產出實現的。舉辦奧運會的支出就是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投入。
根據中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測算得出,北京奧運會每年為我國GDP增長貢獻0.3%-0.5%經過100年發展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出於和平目的規模最大的活動,奧運會已經具有全球性、持續性、綜合性、超大型化、文化內涵高、籌辦時間長、投資巨大、參與人員眾多和競賽水平高等特點。它已成為一項具有巨大社會、經濟御畝、政治、文化等綜合效應的令人矚目的活動,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輿論及商業集團廣泛的關注。奧運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現今任何一項其他社會文化活動。
為什麼1984年以後辦的奧運會能獲得眾多國家的青睞,究其原因,舉辦奧運會能獲得很多的資金、人員和物資等方面的收入。但舉辦奧運會收入巨大的同時,舉辦奧運會所需要的支出也非常巨大,舉辦城市少則十多億美元,多則近百億美元的花費。奧運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多元化的綜合現象,在國際的發展也凸顯其重要性及前瞻性。
從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角度看,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是一種需求沖擊,即奧運會引發對基礎設施投資、旅遊出口、電視音像出口、商業貿易等需求的變化,通過直接效應和乘數效應影響主辦地的產出、收入和就業水平。不過,這種沖擊是短暫的,尤其是會在奧運會舉行期間集中爆發,形成需求的「峰聚效應」。
一、北京奧運會對北京市及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奧運經濟影響主要是通過收入與支出、投入與產出實現的。舉辦奧運會的支出就是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投入。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產生經濟影響的大小與對奧運會進行的投資大小關系密切,在邊際成本內,投入越大,產生的經濟影響越大。
在通過對成本和收入預算體系分析得出:如果支出不包括基礎設施方面的花費,則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而如將舉辦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的花費計入舉辦奧運會的花費,奧運會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就會降低,甚至出現虧損,此時奧運會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比人們通常預計的要小。
分析奧運會的收入來源、比例、支出去向得出,國際奧委會對舉辦城市的資助是按一定比例進行的,而組委會自身的收入具有很大的彈性,因此從組委會的管理及效率入手即可增加收入。
從舉辦奧運會獲得的收入來源將舉辦奧運會的模式分為:政府投資為主的模式譽派;完全依靠市場營銷收入的模式;依靠市場營銷為主,政府投資為輔的模式。根據洛杉磯奧運會、蒙特利爾奧運會和巴塞羅那奧運會等工程支出多少,借鑒北京在舉辦2008年奧運會在增加收入、減少支出、擴大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以避免更多的問題。
探討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機制顯示,奧運會首先作用於主辦地的支出、形象和技術,然後通過經濟系統中的互動機制最終體現為產出、收入、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變化。根據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2000年悉鎮虛森尼奧運會的經濟影響研究表明,奧運會經營盈利、凈經濟效益為正;奧運會經濟影響的絕對數值較大;奧運會經濟影響的強度數值不大;奧運會受益產業比較集中;奧運會促進主辦城市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奧運會經濟影響效果存在著差異性。
筆者根據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歷屆奧運會的入境旅遊效應顯示,奧運會的入境旅遊效應比較明顯,相比之下國內旅遊並不突出;奧運會旅遊活動主要基準在主辦城市和地區,區域擴散效果不突出,從數值上看奧運會旅遊效應的強度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大;但奧運會對主辦地形象具有比較好的改善效果;對奧運會旅遊和經濟影響的預測應該保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產生的經濟影響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正面影響中,直接影響包括促進舉辦城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就業增長,相關產業發展,投資環境改善等;間接影響包括提高人力資本,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負面影響指體育設施閑置,城市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損,社會額外支出增多等方面。
二、奧運經濟使京津冀區域經濟增長比例達1.23%,為我國創造210萬個就業機會
奧運會對京津冀區域增長的途徑表現在經濟聚集效應的影響。經分析得出,北京奧運經濟所產生的規模經濟的作用,表現在對京津冀區域出口的擴張帶來經濟的聚集,新的企業和勞動力將被吸引到這個區域。這將致使區域經濟的成本降低,從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隨著集聚效應的增大,京津冀區域的經濟成本轉而回升,從而又產生經濟活動向其他地區轉移的「擴散效應」。
從這個角度分析北京奧運經濟的動態性區域經濟影響得出,主辦城市北京由於舉辦奧運會產生「溢出」性的需求效應,北京由於經濟和社會成本的上升,從而向河北、天津地區擴散經濟、旅遊和交通活動,經濟會因此增長1.23%。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財政局統計的2000年悉尼奧運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顯示,主辦奧運會對勞動力有很大的需求。結合中國的情況,目前的多數失業屬結構性失業而不是周期性失業,根據北京政府對奧運經濟體系中供給方面的因素,以及奧運經濟對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彈性考慮,在面對奧運會積極的短期需求沖擊時,就業數量的提高程度會更大,至2008年為止,奧運經濟為中國累計提供210萬個就業崗位。這210萬個就業機會一是通過奧運會所需工程建設以及在奧運會之後永久使用需要專人管理、運行等所帶來的就業;二是通過舉辦奧運會極大地改善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能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資以及旅遊,這些投資和旅遊將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三是通過舉辦奧運會使參與奧運會工作的北京市民為舉辦奧運會需要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從而提高人力資本,增強了競爭力,從而增加了就業機會。
三、北京奧運會為中國經濟增長0.3%-0.5%,為北京經濟增長2%
根據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報告的財政預算,北京奧組委預算支出16.09億美元,預算收入為16.25億美元,盈利0.16億美元,非組委會預算中,沒有奧運會也將發生的非組委會支出項目包括環境保護、公路鐵路交通和機場建設費用,合計123.85億美元;而因奧運會而發生的非組委會支出項目包括體育場館和奧運村,合計18.71億美元;非組委會預算支出(城市、地區或國家政府以及私人投資)總計為142.56億美元。這樣,奧運會相關總支出為158.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12億元人民幣。
最近,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指出,僅北京市的奧運投資就達2800億元,其中64%用於基礎建設。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則預期北京奧運經濟在未來7年裡北京投資和消費市場的總需求將超過30000億元人民幣。
奧運會所帶來的經濟沖擊(投資、消費、出口、政府債務等)能夠創造更多的勞動力和產出需求,從而促進國內就業和國民收入在數量上(而不是長期增長率)的增加。
根據中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測算得出,北京奧運會每年為我國GDP增長貢獻0.3%-0.5%。由於尚缺少對中國大型體育賽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實證檢驗,還不能斷定北京奧運會促進經濟增長的期限。
經過進一步分析預測得出,北京奧運會對北京市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因為奧運會對北京市的基礎性資源或者生產過程改進或者資源的更集約化利用,那麼無疑將提高北京長期經濟增長的能力,這種改進或增加的程度有多大,以及從這種改進或增加的時間性來講,增長的期限能到2015年左右。
http://wenwen.soso.com/z/q4509690.htm
G. 泛歐泛亞是什麼意思
泛歐的概念,最早來侍知源於1941年。彼時,正當納粹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德國地緣政治學家卡爾·豪斯浩弗,將世界劃分成了4個泛區:泛美區、泛亞區、泛俄區以及泛歐區。其中,泛美區是指南、旦談派北美洲的聯合,以美國為主導;泛亞區是指從東北亞至模賀東南亞,再至澳大利亞的聯合,以日本為主導;泛俄區是指蘇聯、西南亞及印度的聯合,以蘇聯為主導;泛歐區是指歐洲與非洲的統一聯合,以德國為主導。表面上,四大泛區是這位經濟學家設計的四大生存空間,實質上,卻是以大國為中心重新劃分了勢力范圍,用以輔佐希特勒的政治野心。四大泛區的提出,成為希特勒出兵東歐、進佔西歐的法國,並以北非為突破口進入非洲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日本鼓吹的「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淵源。當然,「二戰」早已結束,伴隨著國際軍事法庭對法西斯的審判和德國民族的自省,四大泛區劃定的勢力范圍早已顯得不合時宜。但「泛區」的概念,卻保留了下來。正如豪斯浩弗所言,泛區是「在空間上尋求顯示其自身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如今,「泛歐」之名數見不鮮,很多企業和組織都以其為名,在歐洲更是掀起了一場「泛歐運動」。
H. 郎咸平是怎麼從「郎監管」墮落到與騙子同台的
http://news.ifeng.com/a/20160412/48433904_0.shtml
昨天,郎咸平與上海快鹿之間的關聯被媒體證實。縱觀郎咸平李敏十幾年大陸創業史,他從一個意氣風發的直言書生,變成鎂光燈下的明星學者,再到目前頻頻與騙子同台,郎咸平本人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郎咸平(資料圖)
最近郎咸平一定很苦惱,因為一直有媒體說他和《葉問3》票房造假的快鹿集團有關聯,昨天更是有調查媒體將這一層關系證實。
真的是很不給郎教授面子,作為一個經濟學者,說人家和騙子同台也太影響人的公信力了。
不過看看郎咸平這十幾年,從一個意氣風發的直言書生,鎂光燈下的明星學者,為啥會「墮落」到與騙子同台呢?
曾代表中小股民疾呼: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十五年前,剛剛出名的「郎監管」恐怕沒有這樣的苦惱。是時,郎咸平剛剛到大陸發展不久,擔任《新財富》雜志的學術顧問(2001-2003),之後半年,郎咸平攜手《新財富》創下「郎罵」的名聲,其犀利辛辣可見一斑。
在這段時間,郎咸平首創「研究型報道」,並向當時如日中天的德隆系發起進攻。
當年的郎咸平是這樣工作的:「假如說是10個董事,有的在北京,有的在新疆,我們就派助理到這10個城市的工商局把資料調出來,再看它的股東、董事是誰。這個工作做了3個月。我們帶了律師去,資料上都有各地工商局蓋的公章。通過這種功夫,一個龐大的邪惡帝國浮出水面了,整個一場製造資金黑洞的前奏!」
為此郎咸平頗為自得:「我們所用的資料都是他們自己公開披露的信息,要用這些信息來證明其中的矛盾,沒有『兩把刷子』是不敢的。」即使反對他的經濟學家也承認:郎咸平的財務分析是一流的。
當時德隆系資本市場第一猛庄之稱,一度涉足幾乎所有金融行業。所以郎咸平以學者身份第一個站出來痛罵德隆,說「大家投入德隆的錢是拿不回來的」。舉世嘩然。而他2003年在演講中又放言「德隆資金鏈不出半年就綳不住了」,一語成讖。
「當我證明德隆是錯的以後,多少企業感到震驚!這就是我的市場!」郎咸平從此被當作中小股東代言人,博得「郎監管」之名。而在網路民意調查中,郎謹團咸平的支持率高達90%。
成功預言德隆的倒台後,郎咸平又大膽抨擊TCL、海爾、柯林格爾等一系列國有大中型企業,在當時「國退民進」的爭論中,他也屢遭圍攻炮轟,但他依然故我,詞鋒尖銳。
「我反對『國退民進』,即使企業家幹得再好,也不能把企業送給他!」
他代表中小股民大聲疾呼:「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郎咸平批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雛軍顧雛軍用「安營紮寨」、「乘虛而入」、「反客為主」、「投桃報李」、「洗個大澡」、「相貌迎人」、「借雞生蛋」的「七板斧」巧取豪奪了大量國有資產,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
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在上海復旦大學發表題為《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以格林柯爾為案例講述大型國有企業如何在產權改革過程中資產被私人所侵吞,致使股市中小股民利益受損等問題,並倡導立即停止目前的產權改革,而應建立一套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
郎咸平當年的道德感覺是這樣的:「從2003年底2004年開始,社會、輿論對我的期許非常高,對我個人品格的要求很高:你必須完全獨立,不然怎麼替中小股民說話。」在采訪中,郎咸平直言自己想成為真正的「郎監管」:「如果我來負責國企的話,必須以全民利益為中心進行改革,建立一個職業經理人制度,政府強力監管、信託責任和激勵三者並行。」
在當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記者任田采訪時,郎咸平還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所學所思所想都是為了完成一個偉大的革命,我義無反顧地沖擊,永不言敗,沒有任何妥協,其實失敗的概率是很大的。目的就是想引起政府的震動,通過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將一切還之於老百姓。」
這個階段的郎咸平被媒體描述為「瞄準大型國企產權改革大膽開炮的憤怒書生」。
有經濟學家一針見血指出:「郎咸平沒有把『國資流哪晌枝失』研究訴諸經濟學界,而是訴諸媒體,由此可見呼籲的不是學界,而是公眾的反應,是炒作。」
而郎咸平表示:「我就是要呼籲公眾意識的覺醒,來推動我的主張實現。我根本就不稀罕經濟學家對我的肯定,我真正稀罕的是民眾和企業家對我的肯定。」
於是在報紙上、網路上,甚至在他主持的電視「脫口秀」里,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在不遺餘力地「鼓吹」的郎咸平。
「我要做經濟學領域的謝霆峰」
郎咸平的這一面也常常被人提及,被人議論。
少年郎咸平初中成績差、被分到不能升學的「放牛班」,每次升學、考試都是莫大的難題,即使從沃頓商學院歸來,去太大申請工作也竟然被拒。《新民周刊》的描述:「過多挫折、過多壓抑讓郎咸平比常人更渴望成就。」判斷自己在海外和香港不可能有大的發展,郎咸平轉戰大陸。
據描述,當時「他一下飛機,就有很多人打招呼,學生、記者圍著他追問,大企業家見到他又敬又畏,圈內人有事都會給他打電話。郎咸平興奮地奔走於課堂、講座與電視主持之間。」
他的一位助手說:「郎先生太享受這種當明星的感覺了,他天生就喜歡被人推崇和簇擁。」郎咸平自已也承認:「我是一個喜歡生活在閃光燈下的學者。」
郎咸平(資料圖)
對自己成名成腕的強烈慾望,郎咸平倒也不否認:「我要做經濟學領域的謝霆峰。」也正是這一點讓人詬病。
郎咸平確實堪稱「經濟搖滾」明星,媒體描述「他的前衛、尖銳、顛覆性以及在公眾中受歡迎程度足以讓崔健黯然遜色。」
他曾經說過:「語言需要包裝,局部放大,把你最完美的一面呈現出來。我發現我做的事情和女明星是一樣的。」
2009年他在采訪中自況:「這一兩年可能算是我由學術開始向大眾化轉型的階段。以前在象牙塔里做文章,到了這一兩年慢慢爆發了,是我這么多年積累的爆發。我發覺我的外在也好、學養也好,可能更適合在鎂光燈下發揮,把這些復雜的問題用非常簡單的、平易近人的語言,我個人稱之為「百姓經濟學」的方式向公眾傳播。」
隨後數年間,郎咸平經歷了更徹底的轉型,鳳凰財經曾專門總結:「短短數年間,郎咸平從籍籍無名到大名鼎鼎。而這期間,郎在公眾面前表達的思想也經歷了兩次轉向:從技術性的財務分析到戰略家的指點江山,再到碎片化的時評家。這兩次轉向正對應著社會情緒的起起伏伏。或者說,是郎對社會情緒的精準把握。」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偶爾會在采訪中提到「一看就知道受眾是什麼樣的人」、「我在不同場合講不同的話」。
郎咸平這一階段的文章包括「美國正通過三大戰爭殖民化中國經濟」、「奢侈品市場火爆是經濟更大危機的前兆」,而最能體現郎咸平敏感嗅覺的是專訪郭美美。
郎咸平因采訪郭美美母女而成為受關注的「娛樂人物」
2011年6月,郭美美炫富事件引發廣泛關注。8月,郎咸平就在《財經郎閑評》節目中,對郭美美母女進行了獨家專訪。
節目中,郭美美母女用炒股的故事解釋巨額財富的來源,引發了潮水般的討論質疑。而一貫犀利的「郎大炮」,在當期節目中的表現也讓人們大呼有失水準,有刻意為郭美美「洗白」之嫌。知情者透露,郭美美母親郭登峰還是郎咸平的粉絲。
經過這么一鬧騰,郎咸平頗為尷尬,在這一問題上緘口不言。而不少舊日粉絲態度也頗為失望。某家電連鎖商高層以「SAP牧童」的名字在微博上發言說,以前對郎先生的言論大部分還是持贊同觀點的,這次看完其采訪視頻後,那真是百感交集啊,郎咸平,你怎麼了?!甚至有網友引用李敖的話表示不滿———「郎咸平越來越不靠譜了……」
這個階段的郎咸平正是「在鎂光燈和鮮花掌聲不離左右的前學者今明星」。
為多家融資公司「站台」 出場費一次60萬
大概是為了把名聲變現,郎咸平穿梭在各類經濟投資類講座之中,期間給泛亞等大型融資平台「站台」並不在少數。
據中國講師網信息,郎咸平的出場授課費為25萬,而另據行業內人士透露,郎咸平的出場費在2014年已經達到60萬,堪稱近幾年最貴的經濟學家,位列「最能掙錢的學者」之一。
郎咸平授課費用
2011年7月以來,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曾多次相繼在杭州、上海、寧波、溫州、西安、昆明、大連、哈爾濱、烏魯木齊等城市舉辦了多場投資報告會,並邀請郎咸平等學者與觀眾們現場交流。
郎咸平講座的相關博文
郎咸平的照片被印在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投資報告會的宣傳單頁上,宣傳單頁上還有的是「比黃金值錢,比股票安全」等等泛亞相關產品的宣傳語。
泛亞宣傳單頁
2013年10月20日,泛亞和中國銀行新疆分行在烏魯木齊舉辦投資報告會之前,泛亞方面曾發文稱,郎咸平教授參加新疆秋季投資者報告會的消息一經發出,主辦方的熱線電話幾乎打不進去,一票難求。如此火熱的投資報告會、銀行機構的大范圍推介,導致新疆地區成為泛亞騙局的「重災區」之一。
此外,郎咸平曾發文,表示泛亞最重要目的是為國家掌控金屬定價權。不過他同時指出像這類有色金屬,如果不是專家或專業人士的話,投資遠期交易會比較危險。
去年泛亞兌付危機爆發。12月15日,為泛亞站台的宋鴻兵在一場投資策略報告會上遭泛亞投資人圍攻。
5天後郎咸平在微博發布聲明,表示已委託律師對馬勝金融公司和昆明泛亞金屬交易所提起侵權訴訟,原因是馬勝金融及泛亞濫用名義魚目混珠兜售產品,給其名譽和投資人造成重大損失。他同時表示,從未擔任過任何公司的任何職位,也從未推薦任何公司的金融產品並呼籲網友舉報類似的招搖撞騙的公司。
禍不單行。
今年3月,上海快鹿集團操控的電影《葉問3》爆發假票房事件,接著,快鹿系旗下包括金鹿財行在內的若干理財平台出現兌付危機,其中僅金鹿財行的資金缺口就達3億。期間不斷有消息曝出,郎咸平父子與快鹿集團有關聯。
郎咸平撇清關系的聲明
4月4日,郎咸平發出了前文所述的聲明,表示:「本人從未擔任過任何公司(包括快鹿集團)的任何職位,也不給任何金融機構的產品代言。我兒子在上海從事金融工作,因此他們和上海的金融公司有正常的業務往來理所當然,但是一切往來都是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的規定,他們從未參與金鹿財行以及快鹿集團旗下其他P2P平台的任何業務。」
但是昨天,郎咸平和快鹿的關系被《棱鏡》證實。
據報道,《現代工商》雜志2010年一篇專訪快鹿董事局主席施建祥的文章稱,施建祥「已邀請了郎咸平擔任擔保公司的獨立董事」。東虹橋擔保成立後,而郎咸平系該公司的「戰略合作」對象。
郎咸平的兒子郎世瑋跟快鹿也有密切聯系,郎世瑋創立了「郎基金」,與郎基金有很多交集的哲琿金融旗下互聯網金融平台「合拍貸」在2014年與快鹿集團主發起的「東虹橋擔保」簽訂了合作協議書,東虹橋為貸款的借款方提供本息保證。」
此外,《棱鏡》獲得一份郎咸平次子郎世傑的名片顯示,其職位為上海快鹿投資集團的「副總裁」,該名片所留固話為東橋擔保公司所使用。另外,郎氏家族與快鹿共同控制香港一家上市公司。
這似乎與郎咸平先生的聲明有些出入,希望他不要太過頭疼。
記得郎咸平自己曾經說過:「正因為我不站隊、不迎合和依附任何利益團體,他們才對我肯定和信任;而有了他們的認可,我才能走上一個新台階,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來。」
想出名沒有錯,想傳播通俗易懂的觀點也沒有錯,關鍵在於,一個有理想的經濟學者,不能太浮躁。
「我是不是也曾經浮躁過、投機取巧過?有,當然有,我一點都不諱言自己的缺點。如果說我有一點點值得大家欣賞的地方,那正是能夠從曾經的浮躁和投機取巧中悟出一點改進的思維。」
在2009年的一次對話中,郎咸平如是說。
I. 急求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詳細資料、著作……一切的一切!不分巨細 什麼都要!謝謝大家!!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是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復雜性等范疇的貢獻。
弗里德曼是《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有極大影響。
生平
弗里德曼生於紐約市一個工人階級的猶太人家庭,父親是Jeno Saul Friedman,母親是Sarah Ethel Landau(1892-?),兩人從奧匈帝國(今烏克蘭一帶)來到美國邂逅,曾在血汗工廠工作。弗里德曼是家中第四個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他的三個姊姊包括:Tillie F. Friedman (1919-?)、Helen Friedman (1920-?)、以及Ruth Friedman (1921-?)[1]。在高中時,弗里德曼父親逝世後,舉家搬到新澤西州的羅威市(Rahway)。
他16歲前完成高中,憑獎學金入讀羅格斯大學。原打算成為精算師的弗里德曼最初修讀數學,但成績平平,1932年取得文學士,翌年他到芝加哥大學修讀碩士,1933年芝大碩士畢業。上第一堂經濟課時,座位是以姓氏字母編排,他緊隨一名叫羅斯(Ross Director)的女生之後,兩人6年後結婚,從此終生不渝。弗里德曼曾說他的作品無一不比羅斯審閱,更笑言自己成為學術權威後,羅斯是唯一膽跟他辯論的人。當弗里德曼病逝時,羅斯說:「我除了時間,什麼都沒有了。」
畢業後,他曾為新政工作以求糊口,批准了許多早期的新政措施以解決當時面臨的艱難經濟情況,尤其是新政的許多公共建設計畫。輾轉間他到哥倫比亞繼續修讀經濟學,研究計量、制度及實踐經濟學。返回芝加哥後,獲Henry Schultz聘任為研究助理,協助完成《需求理求及計算》論文。為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工作時,他1940年曾完成一書,指醫生的壟斷局面導致他們的收入遠高於牙醫,引起局方爭議,令該書要在戰後始能出版。
弗里德曼在威斯康辛大學任教了一小段時間,但由於在經濟學系裡碰上了反猶主義者的阻撓而只得返回政府部門工作。
1941至1943年,他出任美國財政部顧問,研究戰時稅務政策,曾支持凱恩斯主義的稅賦政策,並且也確實協助推廣了預扣所得稅制度。43至4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參與Harold Hotelling及W. Allen Wallis的研究小組,為武器設計、戰略及冶金實驗分析數據。1945年,他與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eorge Stigler到明尼蘇達大學任職,1946年他獲哥倫比亞大學頒發博士學位,隨後回到芝加哥大學教授經濟理論,期間再為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貨幣在商業周期的角色。這是他學術上的重大分水嶺。
在他的自傳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為羅斯福新政工作時,「當時我是一個徹底的凱恩斯主義者」。隨著時間過去,弗里德曼對於經濟政策的看法也逐漸轉變,他在芝大成立貨幣及銀行研究小組,在經濟史論家Anna Schwartz的協助下,發表《美國貨幣史》鴻文。當時他挑戰主張凱恩斯主義的著名經濟學家觀點,抨擊他們忽略貨幣供應、金融政策對經濟周期及通脹的重要性。他任職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逾30年,力倡自由主義經濟,並與徒弟徒孫,打造出著名的「芝加哥學派」。
他過,他通常反對政府幹預的計劃,尤其是對於市場價格的管制,他認為價格在市場機制里扮演著調度資源所不可或缺的信號功能。在《美國貨幣歷史》一書中,他提出經濟大蕭條其實是政府對於貨幣供應管制不當所致。後來他在2006年說道:「你知道嗎?很奇怪的是為何人們仍以為是羅斯福的政策讓我們脫離了經濟大蕭條。當時的問題是,你有一堆失業的機器和失業的人民,你怎麼能靠著成立產業壟斷集團和提升價格及工資來解決他們的問題?」
他接著在芝加哥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直到1976年,在這30年裡他將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形塑成一個緊密而完整的經濟學派,被稱為芝加哥經濟學派。在弗里德曼的領導下,多名芝加哥學派的成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1953-54年間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任教。從1977年開始弗里德曼也加入了史丹佛大學的胡佛研究所。弗里德曼在1988年取得了美國的國家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92年獲諾貝爾經濟獎的貝克爾形容,弗里德曼可能是全球最為人認識的經濟學家,「他能以最簡單的語言表達最艱深的經濟理論」。他亦是極出色的演說家,能隨時即席演說,極富說服力。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形容佛老思考快如閃電,據說辯論從未輸過。「無人敢說辯贏了他,因與他辯論過已是無限光榮,沒多少人能與他說上兩分鍾。」
弗里德曼是學術世家。他妻子羅絲是經濟學家,其妻兄長Aaron Director是芝加哥大學聲望顯赫的法律學教授。弗里德曼育有兩名子女,包括女兒珍尼·弗里德曼及大衛·弗里德曼,大衛本身是無政府資本主義學說的重要學者。大衛的兒子Patri畢業於史丹福大學,2006年時在Google任職。
他於2006年11月16日在舊金山三藩市家中因心臟病發引致衰竭逝世。
重要著作:
《實證經濟學論文集》(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消費函數理范》(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資本王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
《價格理論:初稿》(Price Theory:A Provisional Text);
《美國貨幣史· 1867年一1960年》(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一1960)與施瓦茲(Anna J.Schwartz)合著
站在凱恩斯的對面
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曾使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和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聞名於世;二戰後,西方社會20餘年的經濟繁榮更讓凱恩斯思想大放異彩。但正是在凱恩斯主義的鼎盛時期———20世紀50年代,以弗里德曼為主要創始人的貨幣學派打著對抗「凱恩斯革命」的旗號誕生了。
弗里德曼的理論具有兩個重要特點:堅持經濟自由,強調貨幣作用。
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凱恩斯的政府幹預思想。弗里德曼認為,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市場經濟具有達到充分就業的自然趨勢,只是因為價格和工資的調整相對緩慢,所以要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況可能需要經過一定時間。如果政府過多干預經濟,就將破壞市場機制的作用,阻礙經濟發展,甚至造成或加劇經濟的動盪。
他還強勁地攻擊凱恩斯所倡導的財政政策。弗里德曼認為,在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政府增加開支將導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將引起私人投資和消費的縮減,從而產生「擠出效應」,抵消增加的政府支出,因此貨幣政策才是一切經濟政策的重心。
反通貨膨脹的旗手
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漲」為貨幣學派帶來了大展宏圖的歷史機遇。長期實施凱恩斯主義的擴張性經濟政策終於給西方經濟帶來了惡果。70年代之後,各國的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赤字越來越大,失業越來越多,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在這種經濟形勢下,經過10多年發展起來的貨幣學派選擇了通貨膨脹為主要靶子,提出了以穩定貨幣、反對通貨膨脹為中心內容的一系列政策主張。
與其他經濟學家不同,弗里德曼把通貨膨脹的責任完全歸到了政府的身上。「沒有一個政府肯於承擔通貨膨脹的責任,即使不是很嚴重的通貨膨脹也是如此。政府官員往往尋找各種借口,把責任推諉給貪婪的企業家、剛性的工會、揮霍無度的消費者、阿拉伯的酋長、惡劣的氣候以及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理由。無疑,企業家是貪婪的,工會也有剛性,消費者並不節約,阿拉伯酋長提高了石油價格,天氣往往不正常,然而所有這些只能提高個別商品的價格,並不能使一般物價普遍提高。」
弗里德曼認為,根治通貨膨脹的惟一出路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控制貨幣增長。控制貨幣增長的方法是實行「單一規則」,即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時候要「公開宣布並長期採用一個固定不變的貨幣供應增長率」。
由於這些政策主張順應了西方經濟在新形勢下發展的需要,因此贏得了許多的贊同者和追隨者,並且得到官方的特別賞識。1979年,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相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將貨幣學派理論付諸實施,奉行了一整套完整的貨幣主義政策;美國里根總統上台後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中,也把貨幣學派提出的制定一種穩定的貨幣增長政策作為主要項目;瑞士、日本等被認為是「成功地控制了通貨膨脹」的國家,自稱其「成功的秘密」就在於實行了貨幣學派的「穩定的貨幣供應增長率」政策。貨幣學派一時聲譽鵲起,被普遍看作凱恩斯學派之後的替代者,弗里德曼更是被稱為「反通貨膨脹的旗手」。
「負罪」的獲獎人
1976年,弗里德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當他從座位上起立以便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獲獎證書時,一位觀眾突然舉起「自由歸於智利人民」的橫幅站起來進行抗議,大喊「資本主義下台,弗里德曼下台」,會場一陣騷亂。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智利的軍事政變說起。20世紀70年代,智利軍人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阿連德政府。阿連德是社會黨人,上台後推行國有化和計劃經濟。這些政策引起智利國內經濟倒退與混亂。皮諾切特上台後開始用強力手段推行市場經濟改革,改革方案是由薩克斯等一批美國青年經濟學家策劃的,這些人中不少曾受教於弗里德曼。這種經濟轉型引起智利國內失業與貧窮現象嚴重,遭到左翼人士反對,皮諾切特對他們實施鎮壓,國內矛盾激化。於是,一些人指責弗里德曼同智利問題有牽連,設在瑞典的智利委員會則把弗里德曼稱為「要對當前智利的失業飢餓政策負有罪責的經濟學家。」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頒獎典禮上的抗議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頒獎典禮上的尷尬從另一個側面也表明弗里德曼經濟政策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影響力。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運行無處不滲透著弗里德曼的思想與主張。後來的事實證明,智利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是成功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通貨膨脹也降了下來。
然而,事情的兩面性再一次出現: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從1980年的22%降到1984年的4%的同時,失業人數從100萬上升到300萬;同出一轍,1979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分別為12.7%和5.9%,4年後,這兩個數據變為3.2%和7.6%。物價降下來了,但人們卻又承受著失業的痛苦。「堅持!」這是弗里德曼始終如一的信條。於是,奇跡出現了:1993年~2000年,美國經濟出現了持續8年的低通脹、低失業率的經濟增長。有人說,美國的經濟是里根栽樹,柯林頓乘涼。真的如此嗎?弗老在其中的作用又有幾分呢?恐怕擅長統計分析的弗里德曼自己也難以回答。
米爾頓·弗里德曼三次對中國的訪問
用學術貢獻和社會影響力來衡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可以說是20世紀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經濟學家。這位學術界的大人物對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與其夫人羅斯合著的自傳《兩個幸運的人》中,除了美國之外,另一個占據篇幅最大的國家就是中國。
1980年、1988年、1993年,弗里德曼三次來華訪問。他在自傳中寫道:「對中國的三次訪問是我們一生中最神奇的經歷之一……」
1980年的訪問是唯一一次由官方正式邀請的訪問。邀請者是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邀請者希望弗里德曼就世界經濟、通貨膨脹、計劃經濟社會中市場的運用等問題發表演講。這時的中國,改革的進程剛剛開始,人們對於未來要走的道路幾乎一無所知。他們只是知道過去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弗里德曼沒有聽到一個人說過文革的好話。但他也發現,人們往往對經濟問題知之甚少,對市場體制運作的方式基本上一無所知。比如,在一次座談中,一位將要前往美國考察的副部長的問題是:「在美國誰負責物資分配?」弗里德曼的反應是「嚇了一跳」。他建議這位副部長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看看,了解一下沒有中央分配者的經濟體制是怎樣運轉的。
弗里德曼這時對中國的判斷是改革剛剛開始。並且不能排除出現反復的可能。
1988年,主要是在張五常的安排下,弗里德曼第二次訪華。這次訪華是三次中最重要的一次,這不僅僅是由於弗里德曼見到了當時中國的主要中央領導人,而且由於訪問的范圍更大,弗里德曼得以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觀察和了解。同時,弗里德曼的自由經濟觀點,在當時中國改革持續深入情況下得以更清晰地傳遞給了中國的決策者和學術界。
在這次訪問中,弗里德曼在各地走訪了許多正在蓬勃發展的商品市場。在這些市場中,客人真實感受到了 中國經濟發展的生機和活力,也看到了中國進一步改革面對的核心問題,那就是政府是否願意為了經濟發展而放棄自己的某些特權。
1993年,弗里德曼第三次訪華。這時的中國改革,在經歷了反復以後,重新開始快速發展。客人在中國已經可以享受到不亞於其他國家的服務。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弗里德曼還訪問了成都和重慶等地。私營企業、民間商業的發展給弗里德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這時的中國政府的改革方向似乎與1988年有所不同。政府開始強調日本韓國式的對經濟的控制,認為這是未來的方向。弗里德曼顯然無法同意這一點。但這時的中國,已經不再像改革初期那樣盡量地吸收外界知識了。但另一方面,弗里德曼關於市場與政府關系的觀點這時倒更符合中國的現實問題。中國到底是走向自由市場制度,還是嘗試一條 「第三條道路」?這個已被弗里德曼解決的問題將繼續困擾中國多年。
在三次訪華中,弗里德曼近距離地觀察了一個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的變遷過程,他盡力向中國人介紹了他關於自由市場制度的知識,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觀念。作為一個經濟學家,他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深入影響了一大批中國人——其中不乏能夠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中國發展道路的人。可以說,在這十幾年中,弗里德曼原有的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擴充到了中國,而中國,也因此受益良多
J. 曾紅極一時的「經濟學家」郎咸平,是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壇的
導致郎咸平走下神壇的,主要有以下三個事件:
站台風波
先後站台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的龐氏騙局、快鹿、望洲財富 ,被網友評為「江左霉郎」。
郎顧之爭風波
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在復旦大學發表演講,點名指責格林柯爾董事局主席顧雛軍在收購科龍、美菱等4家公司中使用了欺騙手段,席捲國有資產。顧雛軍強硬回應,由此引發了「郎顧之爭」。郎顧之爭」以顧雛軍鋃鐺入獄告終。
郭美美事件
郭美美曾因在微博以「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身份炫富,將「紅會」帶入輿論漩渦。2011年8月,郎咸平專訪郭美美母女。節目中,郎咸平一改往日犀利的形象,主動幫助郭家母女澄清王軍與紅十字會的關系,並助推塑造了郭家媽媽的「股神」形象。
另外,郎咸平和繆姓空姐的官司,讓人們進一步看清了郎咸平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