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破解資金瓶頸,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礎和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部分,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縣一直是我國行政區劃的基本單位。幾千年以來,縣域范圍內的經濟、社會、文化交融發展,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縣域經濟已是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郡縣治、天下安」,治理縣政歷來就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策。黨的十六大非常明確地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對發展縣域經濟的高度重視。可以說,縣域經濟已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本文在結合剖析谷城縣域經濟發展瓶頸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突破思想瓶頸制約,推進觀念創新,消除縣域經濟發展阻力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縣域絕大多數幹部群眾開始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敢於破舊立新,轉變思想觀念,但也有部分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一是「舊」,穩重有餘,開拓不足,保守有餘,思進不足,因循守舊,創新不足。二是「怕」,招商引資怕肥水外流,企業破產怕資產流失,租賃買斷怕別人發財。三是「慢」,對政策理解慢,對機遇認識慢,推動發展動作慢。四是「閉」,思想不開放,眼界不開闊,滿足於小打小鬧,不敢大幹快上。五是「懶」,不是奮發進取,而是坐等觀望,不是實干巧幹,而是苦熬苦等。有的幹部水平低,懂傳統習慣的多,懂現代方式的少,懂自然現象的多,懂經濟規律的少;懂生產環節的多,懂市場營銷的少;懂行政管理的多,懂資本運營的少。有的對改革開放不僅不支持,反而妄加評說,把結構調整說成是「瞎折騰」,把企業改制說成是「敗家子」,把城市塑性說成是「圖名聲」,把招商引資說成是「大派送」。這些思想傾向與時代發展所需的創新思維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發展。解放思想,黃金萬兩;觀念守舊,路子難走。推動縣域經濟新一輪發展,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牢固樹立縣域經濟以民營為主,走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發展道路的理念,確立工業化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以民營化、城鎮化促進工業化。自覺把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工業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第一要務,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鎖定工業,在精力上聚焦工業,在責任上牽掛工業,形成談發展必講工業化、幹事業必抓工業的濃厚氛圍。二是要樹立新的條件觀。優勢與劣勢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優勢如果不大力張揚,最終會變成劣勢;劣勢如果正確引導,可能轉化為優勢。只要善抓機遇,趨利避害,銳意進取,任何條件都能大有作為。三是要樹立新的資源觀。資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既要靠自然資源,更要依賴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資源。四是要樹立新的市場觀。堅持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同時開放,資金、技術、項目全面引進。五是要樹立新的方法觀。著力實現「四個轉變」:(1)由習慣樣樣抓顧全大局向重點抓活全局轉變,變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為集中精力抓大事、重點突破活全局。(2)由習慣抓生產向抓市場轉變,堅持以銷定產、以質定價,用市場需求來指導生產,用市場規則來強化管理。(3)由習慣行政命令向示範服務轉變,大力興辦示範服務項目,干給群眾看,領著群眾干。(4)由習慣安排部署向狠抓落實轉變,整頓會風,倡導求真務實;力戒漂浮風,倡導實說實干;制止推萎風,倡導各負其責,撲下身子抓落實,真抓實干求發展。
二、突破結構瓶頸制約,推進產業創新,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實力
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目前,縣域經濟無論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還是產權結構、企業組織結構,都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地處鄂西北山區的谷城縣近年來通過大力興辦工業和發展特色農業,縣域經濟結構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目前經濟結構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工業上,谷城產品真正在省內、國同人市場上堪稱名牌的只有前軸、駱駝蓄電池、棉紗等產品,而且產品結構方面,存在「五多五少」的問題,即:傳統產品多,新型產品少;勞動密集型產品多,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少;大路產品多,名牌產品少;內銷產品多,出口產品少;配套產品多、終端產品少的弊端。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和市場份額有限,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各區域間產品趨同現象嚴重,面大線廣、小而全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且多數企業關聯度低,難以形成協作能力,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整體競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上,雖然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依然是初步的、階段性的。 結構不優,傳統種植、養殖仍然是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相關產業的帶動能力不夠強,農業資源優勢沒有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具體表現為農產品大路貨多,優質品少,農業名牌更少;農業科技水平低;區域性結構雷同,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雖然花了很大氣力,但對縣域經濟拉動力尚不明顯。相當一部分個體私營經濟仍滿足於「小商小販」,缺乏辦大項目、建在企業的氣魄。為此,今後一個時期,大力實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線。各地地理位置、資源狀況、經濟基礎等方面差別很大,縣域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要發展特色經濟,有特色才有影響力、競爭力、生命力,縣域經濟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發揮比較優勢,講求專業分工,在與國際、國內市場對接中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變大而全為大而專,變小而全為小而精。具體到谷城來講,工業上,要按照「近期抓市場,中期抓開發,長期抓人才」的總體思路,千方百計把現有的優勢產業做強做大。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相結合,重點培植汽車配件、紡織服裝、水力發電、化工建材四大縣域特色工業板塊,進一步扶持帶動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同步發展民營性質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工業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農業上,要堅持不懈地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堅持特色化、市場化、產業化取向,進一步壯大茶葉、花椒、蔬菜、制種等特色產業的規模;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知名農業品牌,推進農產品標准化、無公害化生產,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改善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促進傳統三產和新興三產的協調發展。根據谷城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第三產業的發展重點應在鞏固和提高商貿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傳統三產的基礎上,培育第三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發展旅遊業、社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社會保障等新興產業。尤其要突破性地發展旅遊業,要加強規劃意識、加強行業管理,改善服務質量;要提高組織水平,擴大對外宣傳的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境外遊客和周邊地遊客,著力提高旅遊接待人次;要在開發新景點、上大項目等方面做文章。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加快旅遊資源開發,建成全省旅遊經濟強縣。
三、突破資金瓶頸制約,推進機制創新,注入縣域經濟發展動力
近幾年來,受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縣域經濟的投入來源越來越少,特別是作為投入拉動型的欠發達地區靠積累自身很弱,靠貸款銀行相繼撤走,靠扶持可爭資金有限,靠融資招商成本較高。受政策調控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國家政策廣開財路減少了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弱化了縣級政府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控能力。從金融政策看,金融體制改革後,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明顯削弱。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少,國有商業銀行採取「壘大放小」的經營戰略,對縣域的信貸總幅減少,對農戶的小額信貸難以支持縣域產業化、規模化的經營,占縣域經濟主體地位的中小企業貸款十分困難,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制撤並了不少縣及縣以下的分支機構,貸款許可權上收,把從縣域內吸收的大量存款轉到大中城市,發展縣域經濟所需的資金無法滿足。最需要投入的縣域經濟發展反而缺乏強有力的信貸支持,該上的項目上不了,該搞的建設搞不成,企業在積累流動中自生自滅,不用說擴大再生產,就是現狀也難以為繼,有的甚至呈萎縮趨勢,嚴重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從財政政策看,隨著新的財稅體制的實施,地方可用財力越來越少,加上取消財政周轉金政策,財政主要用於保吃飯、保穩定,沒有任何資金可用於培植發展後勁,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日見衰弱。由於縣域經濟一方面「造血」功能不全,另一方面「輸血」能力不足,發展後勁不足、經濟增長乏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1994年實行分稅制的財政體制改革以後,留給地方都是零星的、徵收難度大的稅種,縣級財政徵收困難。再加上剛性支出逐年增長,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尤其是現行的縣級機構強調上下對口,機構人員過於臃腫,財政供養壓力大。所以,絕大多數縣級財政職能是「吃飯財政」,有的甚至是「半飢餓財政」。2004年,谷城全地域財政收入2.3億元,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僅9279.5萬元,而財政供養人員是17518人,財政捉襟見肘可見一斑。為此,我們認為,一方面,中央、省、市要加大扶持力度。擴大縣(市)經濟管理許可權。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讓利、放活」的要求,調整和完善財政體制,按照分稅分享、向縣(市)傾斜的原則,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央和省里應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對財政收入增長快、貢獻大的經濟強縣(市),中央、省應給予一定獎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類金融機構都要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努力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縣(市)金融機構吸收存款,要有一定比例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對信用擔保公司按規定實行稅費減免政策,適度擴大信貸擔保倍數;建立適應縣(市)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和授信制度;支持縣(市)的優勢企業、支柱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進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公司後備資源,鼓勵龍頭企業通過中小企業板市場或境外資本市場上市。另一方面,縣級自身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通過市場的辦法、運用市場的手段來破解資金投入難題。一是要著力發展項目經濟引來投資。要認真分析研究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精心選好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同時,要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著力盤活縣內人力、物力、智力資源,擴大開放領域,拓寬招商渠道,致力於以大招商促進大投入,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全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城鎮經濟聚集投資。要打破城鄉分割的格局,統籌城鄉發展是關鍵。突出發展重點,不斷提升縣城綜合功能。堅持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引導、鼓勵各類企業、資金、人才和技術向縣城集中,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和集聚,加快城鎮化進程。同時加快中心鎮發展,逐步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重點的城鎮體系。結合城鎮建設,規范工業園區建設、管理和服務,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群、要素集聚、資源集約、人才集中的「窪地」效應。 三是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增加投資。要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創業資源不足、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必須全方位發展民營經濟。要本著開放、放膽、放量、放活的原則,堅決破除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束縛,為民營經濟快速成長創造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一方面通過國有、集體企業的改革,完成產權置換,發展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另一方面通過對內對外招商引資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從而使民營經濟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要通過激活民間投資,啟動全縣大量儲蓄存款和民間資金進入民營經濟領域,逐步形成以社會資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四是大力發展「回鄉經濟」吸回投資。發展「回鄉經濟」就是聚集民資,依靠民力,發揮民智,實現民富的系統工程。要通過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越的環境吸引在外從事私營物業管理、商品營銷、企業生產和科技開發人員帶資金、帶技術、帶人才回鄉置產興業。
四、突破體制瓶頸制約,推進制度創新,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制度創新能大大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創新,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以農業為主的縣域經濟的發展;90年代初中期,鄉鎮企業的崛起、農村辦工業的創新,使縣域經濟獲得較快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同樣需要制度創新,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縣域經濟欠發達、制度創新相對滯後的地區來說,制度創新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應當看到,當前縣域經濟制度創新又進入活躍期,包括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組織、農民戶籍制度、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等。這些領域的制度創新,必然促進新階段縣域經濟的新發展。 為了有效地推進縣域經濟的制度創新,應突出抓住以下幾方面:一是要明確新階段縣域改革和制度創新的方向和目標,即要通過對農業生產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社會組織制度的調整和完善,掃除阻礙縣域經濟和工農業一體化的體制障礙,加快推進城鄉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的自由流動,形成城鄉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產業整合和企業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重組,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縣域經濟發展新體制和新機制;二是要積極培育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促進農戶之間土地流轉,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通過農戶土地使用權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將農戶土地集中起來,實現農業規模經營;三是創新縣域經濟組織,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可以採取「龍頭牽動」、「服務組織聯動」、「專業市場拉動」、「能人帶動」等方式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但無論採取哪些方式,都應堅持自願組成、互助合作,協調行動、保障利益,市場運作、民主決策,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等原則。四是要加快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改革推進縣域企業民營化進程,確立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五、突破條件瓶頸制約,推進環境創新,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引力
由於長期得不到國家的重點扶持,縣域經濟的發展環境特別是硬環境無法與大中城市競爭,山區縣經濟發展受硬環境的制約更為突出。以谷城縣為例,在硬環境方面,道路建設雖然下了很大氣力,但與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比,差距仍很大;通訊盡管近幾年得到了很快發展,但還有不少地方仍然不能方便快捷地與外界聯系;城鎮雖然檔次和品位有了很大提高,但規模較小,功能不全,吸引力和輻射力不強;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村水利設施老化,部分山塘、水庫使用日久,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薄弱;電力設施落後,電力供應不夠充足;工業園區作為現代工業發展的載體,在谷城縣剛起步,基礎設施、服務意識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一時難以形成資本、產業集聚的「窪地」效應。受硬環境影響,由於開發同樣的資源,我們的成本比別人高;銷售同樣的產品,我們的代價比別人大;外商外資在利潤驅使下難進來,企業產品在環境制約下難出去,經濟外向度較低。在軟環境方面,有些地方存在著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衙門化,公共權力個人化的傾向,「吃、拿、卡、要」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嚴重影響了招商引資,阻礙了縣域經濟發展。隨著加入世貿組織,縣域經濟已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大
⑵ 縣域經濟發展思路_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縣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基礎層次和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結合部,又是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匯點,也是宏觀與微觀經濟的銜接處。面向新世紀,理清發展思路,加快振興縣域經濟,對於實施第三部戰略部署,促進我國小康社會建設,加快現代化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統籌城鄉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一個縣域行政區劃的確立,必有它賴以形成且區別於其它區域的特定自然資源、人文環境、歷史淵源和地理區位等方面的優勢。發展縣域經濟,就要針對這些差異性,從市場的友則歲角度審視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就我縣而言,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就必須走出一條有別於其他地區的錯位競爭發展之路。
一、我縣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三大現實問題
1.我縣縣域經濟實力薄弱,財政運轉較為困難。主要表現在區縣經濟總量不大,運行質量不高,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在全省橫比排名較後。區縣財政拮據,大多屬於典型的「吃飯」財政,靠轉移支付維持運作;財政自給率低,財政調控能力有限;縣鄉政府歷史債務沉重,運轉比較困難。
2.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特色經濟尚未形成。主要表現為農業經濟二元結構特徵明顯,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現代化農業比例較小;農業產業鏈短,加工層次不高;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資源投入較大,農民增收緩慢;縣域經濟工業企業現代化程度低,規模效益不明顯;企業改制步伐相對緩慢,退出機制不健全,產權制度改革未完全到位。三產服務業所佔比例較小。特色經濟發展滯後,缺乏成型的支柱產業、龍
頭企業和拳頭產品;產品結構大部分停留在開發和粗加工階段,市場競爭力不強。
3.加快發展後勁不足,社會穩定壓力增大。表現在開放程度不足,外向度低。招商引資雖然引進了一批項目,但規模化、支柱型的項目還沒有,招商成本較高;區縣民營經濟規模不大。另外,就業的壓力較大,涉及改革和建設的矛盾較為突出。
(二)三大戰略陷阱
1.發展模式照抄照搬。表現在對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性深層次研究不夠。作為欠發達區縣,沒有很好查找分析與先進區縣自然資源、社會人文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及歷史背景的差異,盲目地照抄照搬別人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舉措,與形勢的不斷變化不相適應。或在制定區縣跨越式發展戰略時,對如何發揮好縣域經濟「後發優勢」研究不夠,造成定位不準、思路不清。
2.發展目標求全責備。表現在片面追求一、二、三產業的配套發展,對區縣之間自身產業優勢、劣勢分析比較不夠,制定發展目標求全責備;把握工作盯辯關鍵和著力點不夠,工作部署均衡用力,墜入了「什麼都搞一點、結果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突出」的陷阱,導致我縣經濟發展特色不突出,產業優勢拉動作用發揮不明顯。
3.發展理念傳統守舊。表現在市場經濟體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政府在調控縣域經濟運行時還程度不同地沿用計劃經濟體制時的行政方法,「好心辦壞事」;政府履行經濟職能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沒有發揮好,導致職能的錯位、缺位或越位,甚至對縣域經濟發展產生了負拉動作用。
(三)三大制約因素
1.體制制約調控有限。表現在對區縣的責、權、利不統一,財權與事權不對等,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理順;對經濟調控的空間很小,手段不足,能力有限;尤其是當前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出台一系列政策舉措後,縣域經濟面臨著融資困難、土地供給矛盾、發展空間狹小等制約較為突出。
2.機制制約執行力差。表現在對幹部的考核和激勵機制不健全,造成一些幹部在實際工作中力求平穩過渡,不思進取,好睜安於現狀,「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執行力不強。另外,由於過分強調任職年限內的政績,加上一些幹部頻繁調動交流,造成部分幹部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盲目「鋪攤子」,缺乏長遠的戰略考慮。
3.人才制約保障乏力。表現在勞動力素質整體水平較低,科技文化素質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高新技術人才、高層次管理人才以及懂經濟的領導人尤其奇缺;鄉鎮企業技術人員少,整體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現象也較為嚴重,無法滿足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二、 加快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 不斷推進思想解放
1.抓牢加快發展這一主題。只有始終抓牢發展第一要務, 我縣縣域經濟才能壯大總量、提升實力、增強競爭力,才能解決好前進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當前要努力克服縣域經濟中「小富即安、小進即滿和盲目自滿」的思想,把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多作縱橫比較,查找差距和不足,在全區牢固樹立「不發展即倒退,發展慢了也是倒退」的觀念。
2.強化市場調整二大意識。一是要樹立市場對資源配臵的主導作用意識,徹底破除計劃經濟、行政命令的思想觀念,用市場經濟的觀點解決新時期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
題,用市場經濟的觀點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關系,用市場經營的觀點指導工作,推動發展。二是在當前國家加強宏觀經濟調控及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下,要糾正部分幹部對宏觀調控的認識偏差,克服「等待觀望」意識,以調整應對調控,積極適應宏觀調控新的特點,強抓機遇,找准工作方向和新的著力點,有針對性地增添一些降低宏觀調控不利影響的措施辦法,繼續保持縣域經濟增長勢頭。
3.解放思想從領導幹部和經營管理者開始。要在各級領導幹部中破除因循守舊、唯書唯上、消極畏難等觀念,努力在大安營造五種氛圍:一是把能否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作為評判是非的標准,努力營造大膽改革、大膽實踐的氛圍;二是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不唯書唯上,努力營造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氛圍;三是堅決「支持乾的,教育看的,轉化懶的,懲治搗亂的」,努力營造大幹實乾的氛圍;四是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轉變「官」字,樹立「仆」字,把權力指導轉變為市場指導,把行政行為轉變為服務行為,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行政效率,努力營造高效運轉的政府運行機制和服務氛圍;五是重視創造有利於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間和環境,真正使各類人才願意來,留得住,幹得好,努力努力營造一種拴心留人的氛圍。另外,要在各級幹部和經營管理者中樹立「三敢」精神,一是敢進「大門口」,敢於跑「部」進廳到市,爭取項目、資金;二是敢見「大人物」,爭取各級領導和專家的支持和幫助;三是敢攀「大老闆」,敢於與各類大中型企業攀親結緣,開展經濟合作。
(二)明確特色經濟思路。制定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目標和思路,要以自身產業結構、空間結構、歷史文化資源的現狀和特點為基礎,結合省市的發展戰略,按照縣域經濟工
業化、城郊農業特色化、城鄉建設一體化、三產服務現代化、經濟模式外向化、發展主體民營化的「六化」目標,以加快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城鄉結構和投資結構的調整為主線,以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質的飛躍,努力形成大安縣域經濟特色。一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第一產業要圍繞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推進農業向產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第二產業要圍繞增強工業的核心競爭力,重點做大做強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華潤啤酒、醫葯、化工、等支柱工業;第三產業要圍繞建設「餐飲業」和「旅遊名區」,重點發展外向型的「大商貿」和特色旅遊。二是在城鄉結構調整上,以實施城鎮化戰略為重點,突出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村經濟的「雙帶動」,縮小城鄉差距。三是在投資結構調整上,根據當前產業政策變化,做到從房地產開發為主,調整為以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並重;從投資拉動為主,調整為以投資拉動和產業拉動並重;從增量拓展為主,調整為盤活存量與拓展增量並重。
(二) 全力把握工作重點
1.主攻工業強區這一關鍵。一是要加大協調力度,加快工業經濟示範基地建設步伐,完善工業基地的配套設施,引進資金、信息、人才和先進管理方式,增強對各類資源的聚集力。二是要做大工業經濟存量,對具有較好市場前景、成長型的工業企業,採取加大技術改造,幫助協調發展資金等多種措施,扶持其做大做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要擴大工業經濟增量,招商引資工作緊緊與市 「五大產業集群」構建緊密結合,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為其配套的項目,增加儲備國家鼓勵發展的項目,增強全區工業經濟的發展後勁。
2.夯實農業穩縣這一基礎。要著力做好「加減法」這道題目,一是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要加強市場引導,結合區域自然氣候條件和生產技能狀況確定農業生產項目,減少行政干預包辦。二是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要加快探索土地流轉步伐,減少農戶分散經營,堅持「城市化取向」、「生態縣取向」,建設好「近郊旅遊休閑農業示範區」和「遠郊禽畜養殖示範區」。三是要堅持「多予少取」,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嚴格執行涉農政策,確保農稅減免、退耕還林、糧食直補等政策落到實處,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四是要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增加農民非農就業,減少農民在農村、在土地上的數量。
3.加速城鄉一體化這一核心。一要按照我縣城市建設總規調整方案,把區域定位從城郊結合部轉變為城市中心區,抓好規劃和管理,突出特色和品牌。二要抓好經營土地這個核心,創新投資融資體制,著力推進禹王路、文昌街、健康路等老城區開發;建設好渦北新城區。三要著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和對人、財、物、企、商等資源聚集力。
4.樹立招商環境這一品牌。要堅持把優化軟環境作為環境建設的基礎和根本來抓,一是要著力優化信用環境、法制環境、政務環境,兌現招商引資企業稅收規模企業財稅扶持政策、骨幹企業納稅目標考核政策,發揮背靠大企業的優勢,擴大招商引資成效。二是要強化服務,繼續堅持和完善好為招商引資服務的措施和辦法,轉變服務理念,主動關心支持。
(三)努力提高執政水平
1.增強決策執行力。一是抓緊研究制訂科學的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修訂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完善經濟工作
領導責任制等制度,對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堅持實行單項目標考核;設立綜合目標獎、主要經濟指標考核獎、經濟工作重點項目獎和突出貢獻獎,堅持物質獎勵與給予榮譽、幹部考核任用相結合;對推進工作不力、無所作為的單位和個人制訂相應的考核辦法,真正調動全縣上下抓機遇促發展的積極性。二是要以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為核心,以提高執行力為目標,以開展「從嚴治黨、從嚴治政、從嚴治警、從嚴治企」為重點,深化作風興區建設。
2.採取有效調控手段。應在遵循間接調控和計劃指導原則的基礎上,運用好多種手段,加強對我縣縣域經濟運行的調控。一是通過財政政策進行調控,對縣域經濟基地、相關產業和企業制定完善相應的財稅優惠扶持、返還用於基礎設施投入、擴大生產等政策,並切實予以兌現;二是通過產業政策引導生產要素優化配臵,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縣域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三是運用行政手段調控縣域經濟運行和進行經濟監督,保障我縣縣域經濟的順利運行和平穩增長。
⑶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科學發展觀是新形勢下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要求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來發展。淄博作為一個正處於加速轉型時期的老工業城市,要把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作為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機遇,摒棄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思路,提升發展層次,扎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區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命門,始終把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始終把節能降耗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牢牢抓住不放。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各種手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針對我市傳統的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的現狀,牢固樹立新資源觀,把我市現有產業鏈中大量的中間型、原料型產品作為下一步加快發展的新資源,通過拉長產業鏈、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業已形成的龐大的存量資產,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產業布局、優化所有制結構等措施,注入優質增量,提高技術含量,搞好資本運作和品牌運營加以盤活,形成有效積累,夯實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突出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講,產業特色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要強化規劃引導,堅持比較優勢原則,立足各區縣發展基礎和潛在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著力構建特色明顯、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的區縣域經濟發展格局。把握好工業化進程,突出抓好「三個一批」,培植一批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大力繁榮發展服務業,有規劃、有重點地推動生產服務業、生活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發展。目前,我市各區縣擁有國家批準的經濟園區12個,要引導區縣搞好園區產業發展定位,大力培育園區的差異性優勢,把園區建成有特色、有實力、有後勁的區域經濟發展高地。繼續抓好經濟強鄉鎮、強村居和強企業建設,努力使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培植更多的區縣域經濟強勢增長點。
三、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加強「三農」工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發展區縣域經濟的重中之重,必須擺在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一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把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積極調整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實施「陽光培訓」工程,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抓好以「水、電、路、醫、學、氣」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安全和農村環境臟亂差等問題。不斷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盡快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擴大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探索建立健全農村養老、失地農民保障等制度。以「一池三改」(即建設戶用沼氣池,改廁、改廚、改圈)為重點,推動農村生態建設。三是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作為組群式發展的城市,淄博以城帶鄉的作用明顯,我們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科學編制和實施村鎮發展建設規劃。在城市近郊、重要經濟帶沿線,選擇部分有產業依託、區位和特色優勢明顯的鄉鎮,整建制推進城鎮化,使其成為繁榮農村、服務農業、聚集農民的重要載體,切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切實改善農村面貌。
四、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發展是增強區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緊緊抓住發達國家和長三角、珠三角產業、資本轉移的機遇,優化招商載體、改進招商方式,切實搞好項目策劃包裝,更加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堅持把招商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與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結合起來,提高項目准入門檻,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重點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環保產業以及基礎設施領域的項目。加強區縣域中小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的戰略合作,圍繞園區產業集群培育及優勢產業鏈拉長和配套,通過資產並購、股權並購、增資擴股、上市等多種方式,大力開展專業化招商。加強利用外資項目的管理和服務,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主動適應外經貿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大力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把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作為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在技改貼息、研發資金資助以及政策性貸款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著力擴大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引進產業鏈條長和技術含量、附加值高的加工貿易項目,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五、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優的公共項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是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把擴大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落實鼓勵就業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努力營造鼓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保障覆蓋范圍,全面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提高社會保障能力。發展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使解決特殊困難家庭基本生活問題制度化、長效化。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化醫療衛生體制和葯品流通體制改革,提高農村衛生保健水平,努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快以區縣文化中心為重點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開展「平安縣區」建設,扎實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六、大力優化區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實現區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最根本的是通過優化發展環境,激發區縣域經濟自身發展活力。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理清事權,擴大區縣經濟決策權、事務統籌權和社會管理權,增強區縣域經濟自主發展能力。繼續加大對高青、沂源兩個相對欠發達縣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深化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建設,建立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區縣域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和政績考評制度,形成推進區縣域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激勵機制。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要創造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積極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擔保基金,完善中小企業資金支持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扶持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成為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切實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注重把市場驅動和政府推動有機結合起來,有效破解區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難題。堅持依法行政,嚴厲查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努力營造讓各類市場主體放心、滿意的創業環境。
⑷ 縣域經濟的相關政策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對策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未來20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最大的難點和重點在於占國土面積93%、人口85%強的縣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鮮明提出了要「壯大縣域經濟」。 要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而減少農民的最重要途徑就是農村工業化,工業化水平低是絕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將縣域經濟與農業劃等號。縣域經濟不僅是農業經濟,而且涉及經濟領域的各個產業,僅僅依靠農業發展不可能克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土地與人口之間的尖銳矛盾及縣級財政困難、農民增收遲緩、農村發展嚴重滯後等各種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依靠工業的迅速發展來解決。立足我市縣域現狀,著眼長遠發展,我們認為,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不僅是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現實選擇。
(一)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引領縣域工業的發展
實踐已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富民強縣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必須依賴於龍頭企業的帶動。縣域發展工業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工業發展的首要途徑是與農業結合、與農民結合,才能充分體現資源優勢,實現個性特色,才能依託比較優勢成為市場競爭的贏家。2013年,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3萬個,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25戶,占總數的0.2%。規模偏小、生產集中度不高、示範帶動力不強,是我市產業化龍頭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尚存在著做大做強的巨大潛力。
1、加大對產業化優勢龍頭企業的重組整合,形成一批競爭力更強,帶動力更大的龍頭企業集團。一是著力打造寶雞乳業「航空母艦」。據專家預測,從2013年全國900多萬噸產量看,今後乳製品還有400多萬噸的發展空間。從優勢企業規模較強的範例看,短短幾年就躍居全國乳製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團,1997年新上17條國際最先進的液態奶生產線,一舉成為亞洲最大的液態奶生產基地,僅液態奶年產量就突破25萬噸,2002年產量將近翻了一番,帶動了周圍4萬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銀橋乳業集團帶動了周邊十多個縣區,三十多個鄉鎮的1萬多戶農民致富,2001年投巨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這些成功企業的發展歷程足見乳業未來發展的巨大市場潛力。乳業作為我市畜牧大市建設的支柱產業,也正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擁有乳製品加工企業12戶,佔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關山」、「得力康」、「飛天」等已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問題是: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不具備進軍大市場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場中則爭原料、搶市場,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才力。這種局面不徹底扭轉,既不利於乳品加工企業的長遠發展,也不利於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具體操作上,一方面瞄準液態奶的巨大市場,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新上高標準的液態奶生產線,占據本地市場,並逐步向外擴張;另一方面,通過資產運作,使現有乳製品企業成為緊密型企業集團。在產品上,各個公司根據自身優勢,主攻一兩個拳頭產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採取相同的操作規程和認證體系;在對外宣傳上,由集團公司統一負責,使我市乳製品企業的產品優勢和規模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二是重組以糧食產銷一體化為基礎的食品加工業。我市東五縣已形成了用於方便麵生產的硬粒專用小麥基地,有多個方便麵生產企業,並在西北乃至全國有一定優勢。可以「熊毅武」、「世聯麵粉」為龍頭,整合華豐,華祥、建忠等企業,利用規模優勢,增強競爭力。三是以「恆興」為龍頭,整合華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產企業,使其成為帶動我市果業發展的「巨艦」。
2、立足優勢和特色,大力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密切相關的深加工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我市的秦椒、蔬菜、畜產品、干雜果、中葯材等優勢產品和特色產業在結構調整中已初具規模,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很大,而與之相關的有影響、有實力的深加工龍頭企業卻很少。在抓好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積極發展以優勢農產品的深加工為主的企業勢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爾羊、秦川肉牛為代表的肉類畜牧業已初具規模,進一步發展必須依託深加工企業的帶動。因此,我市應從項目儲備、媒體宣傳、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各個方面加強工作,盡快興辦一批高起點、高標準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使之成為我市工業發展的新亮點和帶動農村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排頭兵。
(二)以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實現縣域工業新突破
工業園區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結合點,是縣域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承接項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園區建設,實現產業的集中連片,既能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又利於污染的集中治理,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因此,壯大縣域工業,工業園區建設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現有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我市縣域已有的五個工業園區,其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基礎設施都相對較好,但客觀地看,基礎設施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改善,缺乏大項目、大產業支撐,還必須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著力改善園區的硬環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先期投入總量大、周期長、見效慢、資金籌措困難,這是制約園區建設的「瓶頸」之一,可先由市、縣財政負擔一部分,動員有關部門支持一部分,入園企業出資一部分,通過置換土地等方式來籌集,盡快實現園區硬環境的優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招商引資是縣域工業園區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要立足縣域比較優勢,精心篩選成功率高,輻射帶動作用大的項目,積極開展諸如旅遊節、文化節等形式多樣、靈活機動的招商活動,廣泛參加各種形式的招商洽談會、博覽會。三要採取優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導民營企業、鄉鎮企業進入園區發展。一個園區如果沒有產業的支撐,充其量也只是個形象工程,有產業無特色,也就喪失了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園區建設一方面要立足務實,防止園區成為空殼,另一方面在產業項目選擇上,要在個性特徵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礎較好的縣城和中心鎮新建一批工業園。我市現有的五個縣域工業園分布於東五縣,五個山區縣還未形成明顯的工業園。在山區條件較好的重點鎮,按照「成熟一片,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針,再新建一批工業園。使之成為帶動山區工業發展的加速器。新建工業園要科學地做好發展規劃,在規劃制定上要體現實事求是原則、突出重點原則、明確目標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要突出當地資源優勢,突出項目的載體作用兩個特點。政府各級部門要從征地、稅收等各項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積極協調和解決好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園區建設盡快成規模、見效益。
(三)重振鄉鎮工業雄風,壯大縣域工業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工業的迅速崛起,極大地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尤其是縣域經濟的長足發展。在縣域工業中,鄉鎮工業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鄉鎮工業當年高增長時期的市場環境、機制優勢已不復存在,鄉鎮企業這一中國農民在實踐中的偉大創造在近幾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突出表現在:增長速度明顯趨緩、經濟效益下降、吸納勞動力能力減弱等。因此,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使鄉鎮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實現二次創業,是振興縣域工業的關鍵所在。
1、以產權制度為核心,不斷深化鄉鎮企業改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生產過剩,鄉鎮企業的低起點、小規模、高污染,技術落後、產權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顯,必然導致鄉企發展步入低谷。從深層分析,則是受制於鄉鎮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權制度改革的滯後,使鄉鎮企業在發展中的「國企病」充分暴露出來,主要表現為政企不分、產權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業難以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因此,必須以產權制度為核心,採用股份制、合作制、民營化等多種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鄉鎮企業盡快成為產權清晰、管理科學、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
2、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推進鄉鎮企業的資產重組。小、弱、散,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場佔有率低是2005年鄉鎮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鄉鎮企業要想重振雄風,謀求更大發展,必須在資產重組上下功夫。小型企業要按照產品鏈,積極向大型企業靠擾,同行業之間也要從提高規模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抵禦市場風險的戰略高度出發,廣泛開展以資本為紐帶的聯合與協作。食品、造紙、建材等都是我市鄉鎮企業中的優勢產業,通過資產重組,做大做強的潛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國內和國際市場大分工,敢於聯合起來「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調整結構,促進企業升級換代。鄉鎮企業普遍從「模仿」起家,沒有核心技術,加之裝備落後,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必須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進二次創業,打造核心競爭力,才能重振鄉鎮企業雄風。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從自己企業的市場定位出發,立足實際,分析市場、研究市場、細分市場,選准消費群體,找准切入點,以此為目標,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強研發,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要提升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徹底改變作坊式生產的現狀,進而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載體,是競爭中取勝的關鍵。鄉鎮企業要高度重視高科技人才在企業中的作用,把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為我所用與為我所有相結合。同時要做好對員工的終身培訓,鍛造學習型組織,不斷提升企業整體素質,使我市鄉企能駕馭不斷變化的市場和經濟環境,真正成為立於不敗之地的市場競爭主體。 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最有效的解決途徑就是減少農民。如果大多數農民永遠停留在土地上,農業效益就難有大幅度增長,農民收入水平就永遠難有大的跨越。因此,減少依靠土地的農民數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轉移農民的另一重要途徑在於城鎮化。城鎮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礎設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邊際成本就越低,資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經濟主體間的交流就越多,產業間自然會形成相互銜接的鏈條,人流、物流、信息流、產業鏈的互動性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就會出現以農興城、以城促農、城鄉聯動,農民不僅進得來、留得住,而且可以將城鎮的文化、科技、信息向農村擴散,更好地發揮「輻射源」的作用。我市與全國的城鎮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與發達地區比差距更大,振興縣域經濟,就必須做好城鎮化這篇大文章。2012年這種撤鄉建鎮,遍地開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只能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必須以中心城鎮建設為重點,實行優勢城鎮率先崛起,達到產業、人口、資本、資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實現規模經營,從而使城鎮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1、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
小城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選擇,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途徑。從轉移農村人口目標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業成本遠遠高於小城鎮,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難支撐在各類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面臨的困境、社會保障支付的壓力以及現有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水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進城定居的「門檻」。而小城鎮與農村的天然聯系和較低的進入成本,使其成為離開土地農民的理想去處,從這一點來講,其作用是大中城市無法替代的。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小城鎮將在活躍縣域經濟、推動城鎮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到2002年,我市經撤鄉並鎮後建制鎮的數量已達到96個,但小城鎮功能的發揮還遠遠不夠。加快小城鎮建設,一是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進行戶籍改革,加快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使農民進得來、留得住。二是小城鎮建設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對小城鎮的規模、功能做好科學規劃和定位,重點抓好十個縣城和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鎮,使之盡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鎮基礎設施條件,為人口聚集、產業聚集打好基礎。四是在山區縣要把扶貧攻堅、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在滿足就業的前提下,使部分農民一步進城。
2、依託大城市建設,完善城市體系
伴隨大城市建設,岐山、鳳翔撤縣設市和「一區七園」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小城市要抓住機遇,主動承接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發展「拾遺經濟」、「補缺經濟」和「城郊經濟」,大力引進大城市建設過程中轉移或外溢的產業和企業,積極開展與大城市大企業的生產合作,為其提供初級產品和零配件,實行配套協作生產,「借船出海」,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擴大城市規模,盡快成長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與小城鎮蓬勃發展的城市體系。
3、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的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鎮本身能否為進城農民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在未來發展中,第三產業將是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就成為推進城鎮化的主要舉措之一。我市縣域經濟中第三產業佔GDP的比例僅為21.8%,低於全市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就更大,說明縣域第三產業發展的空間還相當廣闊。各縣縣城及中心鎮,要從自身優勢出發,積極發展服務於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各種服務業,特別要重視發展農副產品流通業。
農產品流通是連接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強,對技術和資本要求相對較低,與「三農」聯接緊密等特點,同時在縣域第三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市縣域的辣椒、畜產品、蔬菜、瓜果、中葯材等優勢產品、特色產業要打開國內外市場,也必須依賴流通業的發展。各縣要根據本地實際,依託特色農業和特色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搞好產前信息、產中科技和產後銷售服務,加快農產品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步伐,重點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1)培育幾個區域性的綜合批發市場,或有特色的專業批發市場。(2)擴建、改造現有批發市場,不斷完善其綜合服務功能和管理的現代化程度。(3)營造品牌,培育優質名牌農產品,引導農民改變觀念,爭創名牌,以此開拓市場,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同時要重視應用好現代信息技術,一方面通過各種媒體大力宣傳我市各縣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促進農產品跨區域的流通,搶占國內外市場;另一方面通過網路技術,為農戶把握市場信息,提供優質服務。 21世紀以來,雖然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農業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農產品已出現市場飽和,進一步增加產量,市場已難以消化,加之入世後農產品的價格已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因此,簡單地依靠增產、提價已難以實現農民增收。依靠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出路仍在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近幾年來,我市的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區域特色仍不明顯,優勢產業還不成熟。要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使農業這一縣域經濟的基礎產業得以煥發生機。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優質、高效、綠色環保為前提,突出區位比較優勢,緊緊圍繞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蘋果、彌猴桃、干雜果、蔬菜、中葯材等拳頭產品,擴大規模,連片開發,專業化種植,優化農產品的區域結構,形成山、川、塬特色鮮明,主業突出,比較優勢明顯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
2、大力發展畜牧業。我市畜牧大市建設的實踐證明,畜牧業是農業經濟中發展最快、潛力巨大的產業,要在已有基礎上,做大規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區要結合退耕還林、還草,主攻畜牧業,進行無糧村、無糧鎮試點;川、塬糧食主產區,要進一步調整糧經飼比例,提倡在高效農田種植優質飼草,大力發展以高產奶牛為主的舍飼養殖,培育養殖大戶,以點帶面,推動畜牧業的大發展。
3、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結構調整。我市縣域內有五個省級星火密集區,32個農科專家大院,又毗鄰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這是一筆寶貴的科技資源,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綜合集成管理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通過示範引導,不斷擴大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使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始終處於以科技為先導的基礎上。 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興縣域經濟必須著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在廣泛引進各類高科技人才,不斷充實縣域科技隊伍實力的同時,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構建新型高效的農業科技引進示範推廣體系。一要應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暢、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與教育培訓信息體系。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廣泛採集、加工國內外最新適用科技信息,研製開發新特優農林牧種子資料庫,運用科技成果資料庫,農林專家咨詢系統等多媒體產品,將農村、農業、農民急需的科學技術及時有效地傳播到位,使科教與「三農」之間實現雙向直通,良性互動。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範體系。要依託專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範戶、示範村、示範鄉,形成層層有示範,處處有典型的格局。同時要加強鄉村專業技術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其在農業技術推廣示範方面的帶頭作用。三要引進推廣先進成熟的適用技術,要圍繞農業結構調整,重點引進推廣農林牧新優品種、規模化設施養殖、農林畜產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等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密切相關的新技術。
2、構建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農村教育培訓體系。要在鞏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農村教育和農村中小學技術滲透教育的基礎上,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擴大職業中學招生,大力發展農村廣播電視教育,加快培養一批新型農民。圍繞結構調整和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加快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加大對農村專業戶、示範戶以及中青年勞動力的科教知識與實用技術的培訓力度。總之,要在不斷強化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培訓形式,培養農村急需的實用技術推廣人才,普遍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吸納新技術的能力。
3、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農科教結合是實施「科教興縣」、「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教育為農村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主要途徑。農業、科技、教育部門要在各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現有人力、物力和財力,以項目為中心,以鄉鎮為重點,以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和人才培訓、科教推廣體系為手段,統籌制定計劃、安排項目、籌措資金、培訓人才,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力合作、分工負責的運行機制,提高科教興農的整體效益。 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必須通過改革為發展增添動力,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為發展注入活力。
一要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認真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法》,引導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二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縣級政府統籌的能力,把職能從用行政手段指揮和管理經濟轉變到用市場手段服務和調控經濟上來,轉變到營造經濟發展的環境上來。三要加快農村金融特別是信用社的改革。一方面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所急需的資金無法得到滿足。許多縣級金融機構面臨很大的信貸風險,信貸資產流動性差,無法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須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環境,加快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時建立縣級中小企業擔保機制,形成新的投融資體制。
互聯網發展
互聯網發展 :縣域經濟論壇 縣鄉幹部大本營縣域經濟是縣域頻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縣域頻道是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隆重推出的一個品牌頻道,頻道主旨是藉助中國產業信息網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以互聯網為平台,為中國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服務。縣域頻道以宣傳報道縣域經濟發展為關注點,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報道縣域經濟發展的成績,謳歌小康社會建設成就,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分析及資訊傳播。
縣域頻道具有雄厚的新聞資源、良好的政府資源、扎實的技術資源,同時作為國家級網路新聞媒體,具有客觀真實性、媒體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縣域頻道所開辦的欄目有今日要聞、圖片新聞、熱點視頻、政策法規、記者調查、紀實專訪、聚焦三農、縣域論壇、工業園區、鄉鎮經濟、企業風采、魅力城鄉、縣域旅遊、名優產品、招商引資等,一網打開,有關縣域發展的各種信息應有盡有。
縣域頻道擁有強大的編輯和記者隊伍,既有在各大新聞媒體工作多年的老記者和老編輯,也有剛走上新聞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同時縣域頻道還和各地宣傳部門廣泛合作,擴大和增加縣域頻道的新聞和信息來源。此外,縣域頻道擁有燈光系統和音響設備一流的演播廳,演播廳內可容納50人,精緻大氣,具備先進的無線寬頻上網設施,適合各種類型網上直播。
縣域頻道在審批後進行了為期數月的試運營,在試運營階段成功地完成了改版。在中國報協和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縣域頻道定於十月正式啟動開通。揚帆起航正當時,縣域頻道將在對中國地方產業經濟的報道上一領風騷。
2013年比較專業的論壇有:縣域經濟論壇 縣鄉幹部大本營
⑸ 淺議縣域經濟工作如何抓落實干到位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落實是一切工作的歸宿。實干就是能力,落實就是水平。一個地區發展的快慢取決於落實的成效,而抓落實能否到位,取決於對具體工作的要求和規范,只有切實強化落實意識,才能努力提升抓落實的能力和水平。抓落實既是工作作風問題,也是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問題,還是一個領導者的政治責任感問題。那麼,究竟如何抓落實、干到位呢? 「善談者未必善為」,推進縣域工作不僅要「善談」,更要「善為」,要把推進縣域工作變成上上下下共同的自覺行動。抓落實、干到位,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加強領導抓落實。工作好與壞,關鍵取決於領導班子是否堅強有力,領導幹部是否以身作則。領導班子堅強有力,領導幹部真抓實干,即使條件差、底子薄,也照樣出成績、出典型;領導班子軟弱渙散,領導幹部平庸無能,條件再好,也無所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要樹立強烈的抓落實意識,帶頭撲下身子抓落實,帶頭破解發展難題,把實乾的汗水灑在工作一線,把良好的威望樹立在群眾中間。要強化督查,堅持重點督查、隨機督查和定期督查相結合,對任務緊、時效強的工作,要不間斷督查。要把督查作為一種經常化的工作手段,「兩辦」和督查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及時督查,及時匯報通報督查結果,對初次督查未達到工作要求的,要進行通報批評,限期補上;連續兩次未達到要求的,縣委、縣政府對主要責任領導嚴格實行責任追究。 強化措施抓落實。因循守舊、循規蹈矩,幹不成大事業,敢於突破、善於創新,才會有大作為。要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結合實際,勇於破除舊觀念,突破舊傳統,打破常規思考問題,多換角度認識問題,善於接受新事物,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路子。謀劃工作要盡可能地把情況分析得更透徹一些,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慮得更周全一些,制定的措施不僅要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要有力過硬。凡是安排部署的工作、認準的事,就要堅定信心,下死決心,敢於直面矛盾、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動真格、出重拳,解難題、辦硬事、打硬仗,用有力過硬的措施掃清障礙、排除阻力,推動落實。 突出重點抓落實。抓住工作的中心和重點,帶動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經濟社會發展任務日益繁重、工作千頭萬緒、競爭壓力倍增的今天,尤其要掌握抓中心、抓重點的工作藝術和工作方法。各級幹部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全年重點是哪些、階段重點是什麼、突破點在哪裡,都要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在抓重點工作上,要堅持做到幹部配備側重重點工作、主要精力用於重點工作、財力支持優先重點工作、獎勵處罰體現重點工作。同時,對重點工作要堅持高起點、高標准、高質量,要有大氣魄、大手筆,體現超常規、創一流,敢想敢幹、敢為人先,敢與強者爭、敢與大者比,敢和別人叫板、敢跟自己較勁,跳出寧縣,著眼全市、全省,甚至全國,抓典型,出亮點,創一流。 嚴明紀律抓落實。凡是縣委、縣政府安排部署的工作,絕不允許找借口、搞變通、降標准,更不能左顧右盼、坐失良機,必須有一種坐不住的危機感、等不住的緊迫感,做到有令必行,雷厲風行,擲地有聲,快捷高效,說了算、定了干、馬上辦,按時限、按標准要求無條件落實。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一般幹部職工,都要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堅守工作崗位,蹲點的幹部就要住在點上,包村的幹部就要守在村上,堅決不允許脫崗溜崗,做到人到、心到、力到、成效到。各級各部門都要嚴明工作紀律,對工作不負責任的幹部職工要嚴肅處理,問題嚴重的要上報組織處理。 看重結果抓落實。工作成效是抓落實的最好證明。虎頭蛇尾不叫落實,維持現狀也不叫落實,應付交差更不叫落實。抓落實就必須有突破、有創新、有亮點,有摸得著、看得見的成果。我們就是要以各項工作是不是干到位,是不是全面或者超額完成任務,是不是位次前移,是不是在全縣、全市乃至全省抓出了典型、創造了經驗,來看班子、看幹部、定優劣、定獎罰。成效顯著的幹部,就是會抓落實的幹部,就是有能力的幹部,就要委以重任;工作一般化的幹部,就是平庸無能的幹部,就是不稱職的幹部,就要「調整座位」。(作者單位:寧縣縣委)
⑹ 如何提升湖南農業縣域經濟競爭力
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
3.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通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戶籍、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社會管理機制。
4. 堅持特色發展。發揮資源、區位優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形成縣域經濟特色。因地制宜,將優勢產業做出特色、將特色產業做出規模。注重特色園區、特色項目建設,促進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5. 堅持開放發展。以開放增強活力、凝聚動力,加大對外開放和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實行多元化招商,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引導縣域中小微型企業與大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推進中小微型企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壯大縣域非公有制經濟規模,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質量。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農業領域。
6. 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系統建設,著力改善縣域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修復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業源頭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和城鄉之間交叉污染。
三、推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點
7. 以水利和路網建設為核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強縣域水利、交通、電力、通信、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和抗災避險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路網結構,提高道路等級標准,提升通達、通暢能力,連通省際、市際斷頭路。加快縣域電力的擴容提質,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和農村通信全覆蓋,逐步實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水利建設,加大洞庭湖和病險水庫治理力度,抓好灌區續建配套和塘、壩、堰等小型水利設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災減災能力。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為重點,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統籌中心鎮、中心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
8. 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途徑,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提高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立足縣域現有工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以技術改造、創新發展為突破口,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用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現代工藝,做強傳統產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後產能。發揮縣域優勢,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縣域產業園(集中)區,完善產業園區布局規劃,明確功能定位,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和標准廠房建設,引導資源要素、企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支持縣域骨幹企業做大做強,促進縣域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增強縣域工業發展活力。
9. 以縣城和中心鎮為著力點,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做大做強縣城和中心鎮,加快中心村(社區)發展,構建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中心村(社區)為基礎,交通干線為主軸的新型城鎮體系。重點突出縣城擴容提質和功能完善,將產業園區建設與縣城擴容提質有機結合,提升縣城的承載力、帶動力和輻射功能。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配套、產業特色鮮明、能有效吸納農村勞動力及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鎮。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促進資本與人口向中心鎮聚集。加快省際邊界小城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培育鎮域產業,提高管理水平,推進省際邊界城鎮之間交通、旅遊、商貿、物流、人流的對接,建設一批省際邊界重點鎮,使其成為省際邊界區域性經濟中心,推動具備條件的省際邊界鄉改鎮工作。
10. 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優勢品牌為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突出農業基礎地位,用現代工業和科技裝備改造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縣域內每個主導產業重點打造1—2個骨幹龍頭企業,使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產業基地,做大做強糧食、生豬、油料、果蔬、棉麻、茶葉、烤煙、水產、竹木等優勢產業。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步伐,提高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實施現代種苗工程,提高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優質率,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體系,著力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與加工。著力培育知名農產品品牌,注重保護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推進農產品品牌整合,每個產業形成3—5個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普及、農民素質提升。
11. 以生產和生活服務為主要內容,努力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務。重點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服務外包、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縣域主導產業融合互動。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培育一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形成便捷高效、規范有序、聯通國內外的物流網路。適應加快縣域城鎮化要求,大力發展商貿、餐飲、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著力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新建一批農村綜合性市場,加快建設縣域商圈、商貿重鎮等。大力推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構建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抓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農業科技信息、農村金融保險等社會化服務。
12. 以地域文化和鄉村旅遊為內涵,加強文化旅遊建設。統籌推進城鄉文化建設,實施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壯大文化龍頭企業,推動縣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整合縣域文化旅遊資源,實施旅遊精品戰略,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依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等重點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遊精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著力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示範點。加強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合理利用,加快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
13. 以資源節約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著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高新技術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和節約資源,引導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依靠科技加快縣域新型工業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傳統工業的技術含量,加強高新技術對工業的滲透嫁接,提升傳統工業產業,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重點抓好良種繁育、農業生物、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集約化高效養殖、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等農業新技術。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形成國家扶持與市場引導、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鼓勵科研機構到縣市創辦經濟實體,促進縣市、院(所、校)對接,開展科技合作。
四、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各項配套措施。適當調整市、縣財政收入分配,促進財力分配向縣域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增強縣級政府可支配財力。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專項轉移支付使用限制,使縣級財政有更大的調劑空間。實行分類分檔配套,視情況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的縣級配套。支持縣域產業發展,從2012年起,增加省縣域經濟工作引導資金。創新財政扶持機制,實施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每年扶持3個特色產業,每個特色產業集中扶持3個重點縣市區,每個重點縣市區扶持3年。整合現有相關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鼓勵撤鄉並村,每撤並一個鄉(鎮)、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獎勵,並列入補助基數。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內生態補償機制。
15. 強化金融支撐。完善縣域金融服務功能,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穩步提高縣域新增貸款佔全省各項新增貸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縣域存貸余額比達1∶0.55以上。開發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特點的信貸產品,推動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間金融共同發展。引導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到縣市設立分支機構。大力支持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成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力爭5年內每個縣市區設立一家村鎮銀行。穩妥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支持每個縣市設立1—2家小額貸款公司。支持對中小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實行差異化監管政策,實行差別授權管理,下放授信審批許可權。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支持組建中小微型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信貸資金介入創造條件。開展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引導規范農戶和農村中小微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資金互助。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住房及宅基地、農業機械、水域使用權等抵(質)押貸款試點。對縣域內工業園區、中小微型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等經濟主體,開展信用評定,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繼續做好現有農業保險項目實施工作,積極探索將農房、土地規模流轉及地方農業支柱產業納入農業保險范圍,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實施「縣域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加強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體系建設。
16. 加強用地保障。確保科學發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重點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項目。對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央企等戰略性投資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分解下達土地使用年度計劃時予以統籌,納入所在市州計劃,對於重大項目徵收耕地所在市州、縣市區不能占補平衡的,實行跨市跨縣占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縣域產業園區傾斜,縣域產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與農村村莊整理復墾和新造土地增量掛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據項目投資強度確定用地規模,減少園區非生產性配套設施,嚴格控制廠區綠地面積,提高工業用地產出率。盤活土地存量,對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達不到投資強度、建築容積率過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時收回並重新進行招商。
17.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縣域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村官、「選調生」和「三支一扶」人員的選拔制度。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著力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把經濟管理經驗豐富、專業化水平較高的人才交流到縣域各層次領導崗位,從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定期選拔優秀幹部到縣市區工業園區或企業掛職或任職,鼓勵技術人員和海外留學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到縣市區創業,對縣市區引進的高級技術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級職稱)到縣域經濟領域創業滿3年的,由當地財政給予一定補助。繼續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從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選派技術人員到縣市區、鄉鎮掛職。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眼縣域產業提升和發展需要設置專業,切實培育縣域技能型人才。縣市區要加大統籌力度,充分發揮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統籌區域內各類專業培訓。
五、加強組織保障
18. 加強組織領導。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重大事項,組織、指導、協調、考核全省縣域經濟工作。省直有關部門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分工協作、責任明確、服務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指導和支持,要保持縣市區領導班子相對穩定,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無特殊情況至少干滿一個任期。有計劃地選派經濟強縣市區的領導到經濟欠發達縣市區任職,加大縣域幹部與省直、市直幹部交流任職和掛職、跟班學習的力度。建立全省縣域經濟運行綜合分析制度,對縣域經濟運行中傾向性、前瞻性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加強縣域經濟區域協作,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19. 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按照「能放則放、權責統一」的原則,選擇瀏陽市、耒陽市、澧縣、沅陵縣為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試點縣市,試點縣市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外,享受與地級市相同的經濟管理許可權。省級行政審批權,試點縣市能夠辦理的(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以及水電、礦產開發等涉及環境、資源保護等項目外),原則上直接放權或委託給試點縣市。試點縣市可直接參加省及省直部門召開的相關會議。試點取得經驗後,擴大推廣范圍。縣市區爭取上級支持的項目申報實行雙軌制,不需市級配套資金及平衡安排的項目由縣市區直接報省,國家、省的項目資金由省直接安排到縣市區。
20.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銳意改革,敢於創新。在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硬體建設的同時,著力優化縣域經濟發展軟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措施,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實行部門聯企業、領導聯項目負責制。建立健全部門協同的公共服務平台,為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創業創新、知識產權、投資融資、管理診斷、檢驗檢測、人才培訓、市場開拓、財務指導、信息化等服務。建立法治、陽光、規范、效能型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強化執法監督,規范執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打造誠信政府,完善企業信用評價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強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評和激勵機制。實行不同類型縣域經濟考核評估,從2013年起在繼續以規模總量為主考核經濟強縣市的同時,按長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個區域,對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實行分類考核。科學設定考核指標體系,新增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開放經濟及社會發展等指標。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將縣域經濟發展實績作為縣市區主要領導幹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大表彰獎勵力度,每年對上一年度經濟強縣市和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進行通報表彰,並按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⑺ 如何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討論稿
改革開放以後,縣域經濟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縣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0%多,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0%,縣域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縣域經濟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經濟放緩、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出口訂單減少這樣的宏觀環境下,縣域經濟發展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要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首先,要把加快經濟發展,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才真正體現了發展的硬道理。
其次,發展縣域經濟要與當地的新農村建設結合,要與農村綜合改革相結合。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明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路、目標和工作措施,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任務。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發展要求,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強飲水安全、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發展。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等各種稅費以後,農民負擔大幅度減輕,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明顯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減人、減事、減支與發揮政府職能的關系,鄉鎮機構該履行的職責、該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逐步加強。
第三,發展縣域經濟要堅定走工業強縣的道路。國內外發展的實踐證明,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是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工業化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是培植地方支柱財源、實現財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縣域工業的發展也是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能力。事實上,縣域工業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農業,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發展縣域工業必須將工業與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即大力發展與農業相關的工業或第三產業,如農產品、林產品、畜牧產品、水產品的加工、運輸、倉儲、銷售以及與農業發展相配套的服務業。只有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第四,發展縣域經濟要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聯系起來。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打開這種格局創造了前提。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已擴大到全國,並取得階段性成果。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推動了縣域經濟工業化的進程。
第五,發展縣域經濟要結合當地的城鎮化來進行。城鎮化有利於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於服務業的成長,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的同時加快城鎮化進程,也應成為縣域經濟的重頭戲。相對於城市已較大程度地實現了與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式而言,農村很大程度上還延續著傳統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城鎮化,也有利於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發展小城鎮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對小城鎮建設進行超前引導,科學規劃,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
的組織模式。
第六,發展縣域經濟要體現當地的優勢,以特色經濟作為龍頭。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本地特色為代價。特色經濟要堅持從本地區比較優勢出發,根據本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即經濟中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的相對份額,在某一產業上構建經濟增長極,形成縣域主導產業,提高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一是要立足現有條件,揚長避短,把自己的特色發揮出來,在比較中求生存,在優勢中求發展。二是要分析市場,深挖需求,謀求特色和優勢。資源總是稀缺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從外部獲取資源的能力及其內部整合利用資源的能力反映了企業的競爭優勢。資源本身並不會產生經濟價值,它們必須被放置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才能有效利用,並產生經濟價值。三是要把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單有自身的資源優勢,而現有條件下不符合市場的需求,不能發展;符合市場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備發展的能力,也不能脫離實際。
第七,發展縣域經濟要和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離不開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農民的收入來源主體正在發生轉移,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經營收入為主逐步轉為依靠非農產業的發展為主。鼓勵縣域內非農產業、中小規模工商企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減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是非常有利的。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
(來源:《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4日)
推進四大創新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發布日期:2006-03-16 點擊: 32次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縣域經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一、創新思路,把握發展方向
思路決定出路。縣域經濟能否大發展、快發展,除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扎實的工作作風外,關鍵要有與時俱進、科學明晰的發展思路。綜合分析永興的優勢與劣勢、潛力與困難、機遇與挑戰、縣情與民情,我們把永興的發展定位在建設「全省一流的縣城、一流的民營經濟強縣、一流的旅遊景區」上,把思路定格在「堅持項目帶動、調優經濟結構、突出工業強縣、實現跨越發展」上,把重點定點在實施「中國銀都」發展、工業園區帶動、永興冰糖橙品牌、旅遊產業開發四大戰略上。一是創新發展城鎮經濟思路。立足永興的區位優勢和現有基礎,堅持提質與擴容並重,著力經營城市,建成功能最強、生態最好、人居最佳、產業強壯、特色突出的特色工業城和現代山水旅遊城;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機制,加快小城鎮建設,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勵農民進城興業,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和城鄉互動。二是創新民營經濟發展思路。立足相對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以園區為依託,以市場為載體,堅持「四
為主」(經濟以民營為主,企業以民有為主,投資以民間為主,事業以民辦為主),落實「四不論」(不論何種形式,搞好就行;不論歸誰所有,繳稅就行;不論哪種所有制,能促進發展就行;不論級別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膽、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堅持「興」(圍繞特色產業開發興辦企業)、「引」(吸引大型企業集團投資辦企業)、「挖」(挖掘民間資本潛力辦企業)、「扶」(扶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並舉,在壯大工業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創新開放型經濟發展思路。立足後發優勢,以項目為支撐點,以提高服務質量為突破口,硬環境硬抓,軟環境抓硬,堅持「思想不通換腦子,工作不力換位子,阻礙發展摘帽子」,開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地招商引資。四是創新特色經濟發展思路。堅持「一鄉一品、規模經營、市場聚集、大戶帶動」,著力建設「一個園」(縣工業園)、「三個帶」(國道經濟帶、省道經濟帶、東部山區經濟帶),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大力整合金銀產業資源,打造「中國銀都」品牌,建設在全國有最大影響的白銀交易市場;大力開發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業,建成全省一流的旅遊景區。
二、創新機制,突破發展瓶頸
機制障礙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永興縣著眼於最大限度地釋放和激活生產力潛能,著力創新人、財、物的管理和使用機制。一是創新選人用人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完善保障機制,破除論資排輩,堅持放眼四海,唯才是舉,廣納群賢,不拘一格選人才,促進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合理流動。堅持以發展論功過,以業績定取捨,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有為就有位,無為便無位」的用人機制;堅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過論獎懲,以作為求地位,實行目標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實行縣級幹部聯鄉包產業、包項目責任制和部門包村辦實事、機關幹部「結對子」幫扶制度,獎優罰劣,做到了人盡其才。二是創新資金運籌機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實行鄉鎮「零戶統管」、部門「零基預算」,推行政府采購,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立足優勢資源,圍繞 「黑」(煤炭)、 「白」(白銀)、
「凈」(水電)
、 「綠」(永興冰糖橙)、 「奇」(丹霞山水)、 「彩」(煙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培植新興財源,優化了財源結構;面向市場,充分發揮產業引導資金的作用,變政府單一投入為社會多元投入,運用市場機制籌措、公司化運作建設資金,做到了財盡其力。三是創新物力使用機制。盤活城市有形、無形資產,堅持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放開搞活二級市場,實行競價拍賣、協議出讓,實現了土地資產的有效增值;將道路、公廁、垃圾場、公交線路等經營權和使用權推向市場,把死錢變活錢;對戶外廣告標牌經營權、公益設施和公益活動冠名權,進行轉讓、拍賣和租賃,把「無形」變「有形」。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深化企業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盤活了各類閑置資產,做到了物盡其用。通過機制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三、創新技術,增強發展動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提升縣域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關鍵。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經濟發展的一次飛躍。為此,永興縣大力加強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應用,加快技術創新,努力把後發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強勢。一是抓引進。加快發展人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及各類科技中介組織,健全科技創新支持體系,廣泛搜集科技信息,引進當地需要、市場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託項目,引進「候鳥式」人才,進行短期指導和技術攻關,通過一個項目、一個老闆,引進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廣。組建專業隊伍,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普及科技知識,增強群眾的科技意識;大辦各類科技園區,先示範、後推廣,典型引路,示範帶動,使
良種良法、先進技術和工藝得到群眾認可。三是抓應用。以園區為依託,運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突出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加速農業產業化、標准化和有機化進程,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載體,運用高新技術武裝傳統工業,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四是抓開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變,大力發展科技型企業,鼓勵科技人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營銷中心,鼓勵企業開展橫向聯合,加強校企、院企協作,努力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近幾年來,永興縣已有10多家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協作關系,實施技改項目28個,開發新產品34種。通過技術創新,增強了經濟發展動力。
四、創新環境,營造發展窪地
環境就是形象,就是生產力。良好的環境,不僅能帶來社會效應,而且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永興縣堅持「軟硬兼施」,力促硬環境上檔次,軟環境上水平。在硬環境上,大力加強城鎮、交通、水利、通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建設「全省一流的縣城」,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契機,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合理設置城市景觀、街道建築等,做到既反映歷史文化傳統,又體現現代氣息,以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著力構築「園林永興」。在軟環境上,完善政策,兌現承諾,以鐵的手腕、鐵的紀律、鐵的措施,徹底鏟除滋生「三亂」的土壤。對所有審批項目,實行一門受理、聯合審批、限時辦結的「一站式」服務;對重大項目,實行聯席會議制度,聯審聯批,特事特辦,專人服務,跟蹤落實;對重點項目,實行政府掛牌保護;對外資項目,實行全程代辦。把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幹部和執法機關的主要職能定位在服務上,大力營造規范有序、誠實守信、優質高效的親商環境;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市民素質,努力營造「誠信、純朴」的人文環境,以最寬的政策、最優的服務,努力打造「魅力永興」。通過環境創新,營造了發展窪地,激發了創業主體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