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香港為什麼能挺過來
原因:因為1997年的香港不僅自身擁有8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且身後還有中央政府128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兩者相加超過日本的2080億美元,居當年世界第一位。
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猖狂進攻,香港特區政府決定予以反擊。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准備與之一決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恆生期貨指數的結算日,特區政府與炒家爆發了大決戰。
特區政府頂住了國際金融炒家空前的拋售壓力,毅然全數買進,獨立支撐托盤,最終挽救了股市,有力地捍衛了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保障了香港經濟安全與穩定。
(1)香港經濟如何回暖擴展閱讀:
世裂燃界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判賣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1997年夏,亞洲爆發了罕見的金融危機。在素有「金融強盜」之稱的美國金融投機商索羅斯等一幫國際炒家的持續猛攻之下,自泰國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匯市和股市一路狂瀉,一蹶不振。在東南亞得手後,索羅斯決定移師香港。
香港慶祝回歸的喜慶氣氛尚未消散,亞洲金融風暴便已黑雲壓城。在請示中央政府後,特區政府果斷決策,入市干預。經過幾輪「肉搏戰」,國際炒掘源逗家彈盡糧絕,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終勝利,保住了幾十年的發展成果。
❷ 香港經濟是靠什麼發展的
1、香港經濟主要是依靠轉口貿易、旅遊觀光、購物三種發展方式。
2、轉口貿易又稱中轉貿易。轉口貿易是指國際貿易中進出口貨品的生意,不是在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直接進行,而是通過第三國或地區)易手進行的買賣。這種貿易對中轉地來說就是轉口貿易。貿易的貨品能夠由出口國運往第三國或地區),在第三國不通過加工轉換包裝、分類、選擇、收拾等不作為加工論)再銷往消費國;也能夠不通過第三國而直接由生產國運往消費國,但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並不發生貿易聯系,而是由中轉國分別同生產國和消費國發生貿易。由於中國是世界上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所以這種貿易形式,也幾乎變成躲避貿易制裁的專用方式之一。由於香港是一個自由港又稱自由口岸」,是全部或絕大多數外國商品可以免稅進出的港口。這種港口劃在一國關稅國境即關境)以外,外國商品除進出港口時免繳關稅外,且可在港內自由改裝、加工、長期儲存或銷售。只有將貨物轉移到自由港所在國內消費者手中時才需繳納關稅,因而香港利用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做轉口貿易一方面可獲取巨大的商業利益;另一方面又可幫助中國商品開辟新的外貿途徑,規避他國的貿易制裁。
3、旅遊觀光是香港一張亮麗的名片。香港地華南珠三角地區,氣候溫暖宜人,又具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觀,因此中外人士在此既能找到自身文化的符號,又能欣賞異域景觀。中外遊客樂此不疲;
4、購物也是香港經濟景觀的另一大特色,因為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沒有關稅,所以各種奢侈品都比較便宜,因而被稱為購物天堂。
❸ 香港今年經濟怎麼
香港今年經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香港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將下降8.3%,失業率也將上升至6.8%。
為了改善香港的經濟狀況,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放寬財政政策,提高政府支出,支持小企業吵耐,支持失業者,支持消費者,支持金融機構等。此外,政府還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支持就業,支持企業,支持消費者,支持金融機構等。
此外,政府還採取了一系胡指列措施來改善香港的經濟狀況,包括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升做春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政策,改
❹ 試論推動香港持續繁榮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戰略舉措
香港回歸祖國20年以來正是國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戰略期,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不景氣與本地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等各種挑戰與沖擊,香港依託「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的發展格局,利用內地市場腹地與資源要素,促進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轉變,提升知識型生產性服務業的比較優勢,進一步鞏固了其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盡管近年來受樓市盤整、股市波動、零售欠佳、貿易乏力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香港經濟增長與產業轉型有所放緩,但香港仍是全球經濟自由度最高的城市,軟硬兼優的經商環境、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立體化的物流系統與專業化的離岸貿易平台依然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正是清醒意識到香港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央始終堅定不移深化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平台與合作機制,全力支持香港融入「自由貿易區」、「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強化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中所扮演的資金募集、專業服務、樞紐運營與供應鏈管理的重要角色,為香港繼續保持傳統優勢與進一步激發新優勢,創造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香港各界正在積極回應國家發展的資金、技術、平台所需,發揮自身的服務、法治、管理所長,充分利用國家經濟現代化和國際化為其拓展的廣闊成長空間,提升區域競爭力,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多積極因素與正面能量。
❺ 沒有製造業的香港,靠什麼持續發展經濟
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 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 工業出口占總出口的81%,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 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 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 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 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今天的香港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 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達到12717億港元,貿易總額達到32307億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貿易實體 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10丌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銀行 , 擁有外資銀行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2000年末香港股市總市值達48625億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額達790億美元 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匯儲備高達1075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香港經濟發展的優勢 香港的優勢在於其屬國際化的城市,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完備的法律體制 自由貿易政策和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以及金融網路、通訊基建網路等便利因素。 此外,香港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等優勢條件 使得香港發展成為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❻ 香港現在靠什麼產業支撐發展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新聞稿:
「這四個主要行業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並且創造就業,是香港經濟動力的所在」。
而事實上,這些主要行業確實在帶動香港渣鉛的經濟發展。
在2005年-2015年的十年時間里,香港的本地GDP從1.4萬億港元上漲到了2.4萬億,這其中四個主要行業就佔了一半左右。
當然,現在的支柱又多了一根,那就是香港的房地產。房地產的比重在經濟中是逐漸加大的,看看香港的房價就知道了。以前內地人去香港,看重的是香港的金融中心的定位,金融服務發達對於國際貿易其實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現在我們再看相關新聞,基本上是內地富豪去香港買豪宅,買千尺豪宅、買半山豪宅,那個價格都是令人咋舌的。
但是傳統行業既是機會又是桎梏,所以香港這些年 科技 競爭中缺少優勢,以至於香港在吸引科創鋒冊人才方面也是操碎了心,現在也開始從世界各地搶
科技 人才了。
香港有「四大支柱產業」的說法,分別是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 旅遊 和工商支援、專業服務業。這些支柱產業,建立在幾代香港人努力奮鬥打拚的基礎之上,也與香港特殊的 歷史 與地緣因素直接相關。回歸祖國 20 年來,隨著周邊環境的巨變,香港勢必要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探尋新的發展思路,准確定位自身。
跨越式成長階段
對香港來說,產業的升級與遷移並不是新鮮事。
上世紀50年代,香港的轉口貿易興起。50-70年代,香港積極發展製造業,紡織、成衣、電子等勞工密集型工業高速成長,並帶動了工業多元化。這是一個讓香港獲益良多的發展階段,製造業占總體經濟30%以上,奠定了香港銀梁宏成為亞洲四小龍的基礎。
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香港製造業北移,第二產業佔比從1980年的31.8%降至1997年的14.6%。香港產業結構輕型化,向服務經濟轉型,第三產業飛速成長。從數據上看,這是香港 歷史 上發展最快的階段,人均GDP增長了6倍多,一舉進入世界前十前五,也是香港最為意氣風發的年代。發展這么快,主要拉動力量是服務業,1983年以來增長率高達17%,世界上沒有任何地區可以相比。而其中,金融、保險、地產、商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增長率更是高達21%。
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兩波強力拉動,讓香港成為耀眼的「東方之珠」。90年代前期,香港GDP相當於整個中國大陸的五分之一,達到了不可想像的 歷史 最高比值。中國改革開放前20年,可以說受益最大的是香港,發展速度超過了內地城市。此時的香港,連文化影響力都非常大,影視與歌曲在東亞非常流行,在全球都有相當地位。
80、90年代的超級增長,讓香港成為亞太國際金融中心。超過500家銀行在此聚集,世界百大銀行有85家進入香港。這里有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世界第二大外匯市場,第三大黃金市場。以此為基礎,香港的基金管理、股票分析、融資策劃、商業服務領先整個亞洲。世界著名的顧問、法律咨詢、會計公司,都將香港作為重要基地。仍然在製造業辛苦打拚的中國大陸此時並不清楚,這些利潤豐厚的現代金融行業,是經濟繁榮的頂端產物。香港抓住了這個機會,在短短20年內實現了跨越式的成長。
超級增長的背後
但是客觀地說,香港畢竟體量太小,這種超級增長的基礎並不穩固,很大程度是靠 歷史 機遇,而非內部產業自然升級。世界領先的銀行與金融、咨詢服務公司跑來香港,不是因為香港本身的五六百萬人口,而是面向整個東方世界。
此時的香港,是整個中國大陸出口全世界的轉口中心,超然的地位全球獨一無二。香港製造業雖然遷出,但仍然在華南的生產網路中佔有重要地位,香港廠商1996年在珠三江僱傭了超過500萬工人,產業鏈中研發、設計、營銷等高端部門仍然在香港,是整個香港經濟的重要根基。
但香港製造業在北移華南之前,層級並不高,即使不遷走,也很難自然發展出全球頂級的金融服務業、專業服務業。香港以金融服務為龍頭的產業結構,表面上與紐約、倫敦、東京類似,但是背後作為支撐的製造業、高 科技 行業基礎,與這些頂級城市相比有不小差距。
因此,1997年的香港雖然處於經濟極度繁榮之中,卻也並非沒有隱憂。廣為人知的是香港的地產泡沫,短短十餘年房價上漲超過10倍。1998 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捅破了人們的樂觀預期,到2003年房價下跌超過60%,許多人資不抵債甚至破產,如著名歌手鍾鎮濤,自1996 年起開始炒房,在遭遇金融危機後,負債累累,並於 2002 年申請破產。但是房價後來慢慢恢復,到現在甚至比 歷史 頂點還高不少了。金融風暴對香港的影響,是很多人的收入再也回不到從前,香港的營業經理,一直沒有恢復1998年前的收入,比那時要低三分之一。
香港回歸之後,與其說是在尋找產業發展的新路,不如說是經濟基礎受到各種沖擊的考驗。產業基礎並不牢固的香港,面對這些考驗,難言樂觀。而香港尋找新發展方向的努力,也受到基礎薄弱的制約,取得的突破不多。
2003年,為扶持香港經濟,中央政府與香港簽定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將廣闊的內地市場向香港服務業等產業開放。最明顯的是「自由行」,到香港 旅遊 的內地遊客數量連年暴增,2013年內地遊客占遊客總數75%,超過4000萬人次,是2013年的4.8倍。得此強助,香港 旅遊 業在回歸後取得了突破性發展。2003年至2013年,過夜遊客在港消費額暴增51倍,高達1527億港幣, 旅遊 業也成為香港支柱產業之一。但之後受2014年9月佔中事件的影響, 旅遊 業增長乏力。
香港產業的 科技 基因
香港回歸初期,正是信息 科技 產業革命火爆全球之際。香港也推出了發展信息 科技 的產業規劃,如佔地24公頃投資158億的數碼港計劃。代表人物李澤楷1999年投資220萬美元占騰訊20%的股份,按照騰訊最新市值 3000 億美元計算,如持股至今,其股權價值將達 600 億美元。
從貿易金融向知識 科技 轉型,是很好的想法,信息 科技 也確實是能取得飛速成長的極好產業。如果香港能抓住這次機會,將會是又一次產業飛躍。可惜的是,香港雖然資本雄厚,但缺少發展出IT大公司的能力。
回頭看,香港應該利用資金優勢招攬全球IT人才,面向大陸市場與全球市場發展IT能力。但是香港產業發展 歷史 上就缺少 科技 基因,投入重金建設的高校雖然有全球頂級的基礎設施與師資力量,但 歷史 尚短,與產業難以匹配。
因此,香港的信息 科技 發展計劃浮於表面,脫離產業發展核心。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卻抓住了IT產業軟硬體發展的核心,華為、騰訊等企業成長為全球頂級企業。香港的IT企業沒有找到合適的市場,也沒有開發出值得一提的軟硬體產品,基本只是在本地小市場做一些不大的應用。
2001年,李澤楷將手中騰訊的股權以 1260 萬美元轉讓給了南非MIH 公司,這種投資眼光的事不宜苛責。但是整個香港沒有跟上IT時代,連電子商務、互聯網服務、移動支付、交易軟體、商務軟體應用都落後於內地,反應了香港的 科技 與產業基礎存在嚴重缺陷。
香港面對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是2000年以後中國大陸企業開始的製造業產業升級。
其實90年代末港資企業在內地製造業地位很重要,產業鏈上的位置也很好,如果在整個中國的技術升級潮流中跟上形勢,香港的相關企業也會有大發展。但是香港業者在內地的製造業企業,技術層級本來就不算高,注重的又是外貿交流、品牌、營銷,與內地創業者及國企集團相比,對研發缺少原始的本能關注。隨著內地製造業企業不斷產業升級,港資企業慢慢脫離技術大潮,原有的產業鏈優勢逐漸瓦解。企業在香港招高管、經理、銷售相對容易,招研發就缺少積累。這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人才資源錯配,即使高管、經理、銷售也慢慢能力下降,收入下降,曾經以技藝高明著稱的香港技師日漸凋零。因為研發的退步,本就不穩固的產業基礎,在回歸20年以後,已經相當不容樂觀了。在亞洲四小龍中,香港幾乎是產業基礎表現最差的,人均GDP已經被注重研發的新加坡超過。
香港也曾經提出「中葯港」、「 科技 園」等產業構想,都是與數碼港類似的產業園區。但由於整個城市研發基因的缺失,發展不溫不火。設想靠重金投入,憑空造出產出豐富的 科技 園區,在全球來看,缺少成功的先例。以產業為依託,產學研合作共同升級是更為自然的辦法,根基是產業實踐。缺少高校資源的深圳,以產業發展為核心進行的高 科技 轉型進展很好,成為中國最突出的創新型城市。而同一時間段,香港的製造業產業基礎悄然瓦解, 科技 創新雖然投入重金,也難有抓手。
再尋定位
讓香港成為航運中心、區域發展中心之類的設想,並非香港單方面努力就能實現,需要整個區域的配合。香港回歸以後不久,中國加入WTO,進出口貿易飛速發展,香港作為航運中心其實受益極大。但是內地城市也要發展,以前依賴香港,條件具備了自行開展貿易是自然趨勢。香港集裝箱吞吐量從全球第一降到全球第五,並非發展策略有問題,而是內地發展的必然結果。
現在來看,香港的優勢產業仍然極為突出,金融、貿易物流、 旅遊 等行業在全中國城市中地位超然,與之相關的工商與專業服務也有相當優勢。只是回歸20年來,這些產業優勢或多或少有所減少,或者依賴內地的支援,這不免令人失望。而香港 社會 ,也因為產業未有新的突破,呈現了「內卷化」的趨勢。香港經濟極其依賴地產業務,貧富分化非常嚴重,供給不足房價高漲,青年生活困苦缺少希望,也因此產生了一些 社會 問題。
香港應該意識到,回歸之前的高速發展並非全靠自身努力,而是有相當的地緣政治因素,金融等高端產業存在基礎性問題。更不能因為表面上的高端產業而自視過高,忽視與內地經濟的緊密結合。香港應審時度勢,放低姿態,加入到蓬勃向上的中國經濟發展大潮中,尋找自身的定位。
中國經濟在迅速發展演變,而香港在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半個世紀中發展成就極為突出,在資金、商業網路、金融基礎等各方面的積累很多,對中國的發展仍然能發揮很大作用。香港應該腳踏實地放棄一些沒有基礎的設想,也不要過於突出特別行政區的獨立性,將自己置身於中國城市之外,而是應該順應潮流,在整個中國的背景中找到自己的優勢。可惜的是,因為一些政治性的紛爭,雖然有識之士認識到了這個大方向,香港對於產業發展發向仍然缺少足夠共識。香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紛爭不斷,發展受影響不小。
展望未來,如果香港能凝聚共識,又能得到祖國大陸的大力支持,沒有理由發展不好。香港回歸以來的產業發展經驗教訓值得總結,只要跟上中國整體的前進步伐,未來值得期待。
想找最近的數據統計,暫時沒找到,只找到了02年到12年香港統計年刊。
數據很明顯,香港作為一個主體的時候,這十年間,基本上全部依靠大陸賺錢,而對其他國家基本上是負的。那麼都是什麼產業支撐呢?
一,金融,港人引以為傲的金融,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塊豬肉從不同的人手裡過,每個人手裡都會粘點豬油。中國改革開放來,外部進來的資金和內部出去的資金大部分都要經由香港結算,豬肉從手過的多了,自己也就肥起來了。
二,轉港,俗稱二道販子。大陸貨物進來後,轉一下,發往世界各地,另一個是世界各地的貨物進來,轉一下,進入大陸。
三, 旅遊 ,這個微乎其微,占港經濟不超過10%.
四,房地產,這個就沒啥好說了,自己人剝削自己人。
所以,總得來說,香港依靠大陸才有今天的繁榮和發展。
金融業服務業是香港最重要也是最傳統經濟支柱,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香港,金融服務業肩負帶動香港發展成為知識型經濟體的重任。每年,金融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80%以上。
地產、進出口貿易和 旅遊 這三大產業也是支撐香港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特別是 旅遊 產業比重逐年上升
金融業是香港最重要的傳統經濟支柱-金融服務業;金融服務業肩負帶動香港發展成為知識型經濟體的重任。
每年,服務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80%以上。其中,地產、金融、進出口貿易和 旅遊 並稱香港經濟的四大龍頭產業。
擁有多項制度優勢:資金自由流動、法制和監管健全、市場運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機構高度國際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緊隨倫敦和紐約之後,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亞洲主要的資產管理中心、亞洲第三大銀行中心(全球首100銀行中有73家在香港營業),以及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
金融,海運,轉口貿易, 旅遊
香港的產業現在主要是金融和貿易業。很多國外的大公司都是通過香港的中介買賣來和中國內地做生意。而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在全球都是有重量氛圍的。七八十年代,香港一度有製造業的中心,但是隨著成本的增加,製造業的中心慢慢移到了廣東一帶。所以目前香港的優勢就是金融貿易和服務業...
香港經濟發展的三輛馬車:金融、 旅遊 、貿易
首先是金融,今天的香港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 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達到12717億港元,貿易總額達到32307億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貿易實體 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10丌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銀行 , 擁有外資銀行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2000年末香港股市總市值達48625億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額達790億美元 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匯儲備高達1075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香港經濟發展的優勢 香港的優勢在於其屬國際化的城市,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完備的法律體制 自由貿易政策和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以及金融網路、通訊基建網路等便利因素。 此外,香港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等優勢條件 使得香港發展成為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其次是 旅遊 購物,大陸人最喜歡去香港迪士尼、各種購購購,這里就不多說了
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和 旅遊 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
1.香港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
擁有多項制度優勢:資金自由流動、法制和監管健全、市場運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機構高度國際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緊隨倫敦和紐約之後,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亞洲主要的資產管理中心、亞洲第三大銀行中心(全球首100銀行中有73家在香港營業),以及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在上市融資方面,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在2009至2011年均佔全球第一位。國家「十二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以及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2.香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貿易和服務中心,既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也是全球第十大貿易經濟體系。香港其中一個獨特優勢,是以「中國香港」名義參加國際貿易組織。
3.香港擁有企業管理及各服務行業的專業人才,專業服務一向是香港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之一,其中法律、會計、建築和相關工程以及醫療服務優勢尤其突出。香港的專業人才擁有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豐富的國際網路和管理經驗,亦熟悉國情及內地市場。
4.香港是亞洲最受歡迎的 旅遊 勝地之一。2012年全年訪港旅客總數超過4864萬人次,其中約七成為內地旅客,其餘為歐美和亞洲區內的旅客。
香港是個多元共融的國際都會,既保留著傳統的中國文化,又受西方風尚的影響,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在積極發展高 科技 現代化城市的同時,香港有購物消閑的好去處、享譽國際的美酒佳餚、富吸引力的主題公園、風景怡人的大自然景色、獨特的文化遺產如括廟宇、圍村、祠堂和富中西色彩的建築等,是觀光、商務和家庭 旅遊 ,以至消閑及消費 旅遊 的最佳地點。
香港是世界一線國際城市之一,是我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有四大經濟支柱產業,分別是金融服務業、進出口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 旅遊 業。
香港緊跟著祖國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未來的發展更加誘人,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識人士已溶入大灣區經濟發展浪潮之中,香港未來更加有活力大發展,是人們嚮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