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對循環經濟的創新認識

如何對循環經濟的創新認識

發布時間:2023-05-30 02:02:19

❶ 關於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實踐與思考

一、引言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要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黨中央的這些源察決策與要求,鉛襪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走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消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是目前全社會共同關心,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循環經濟迅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關鍵詞」。循環經濟是20 世紀90 年代後出現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資源循環經濟,是將生產所需的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循環經濟的特點是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形成對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低度開采,高度利用,低量排放」的利用模式,使經濟系統中的資源和能源利用和諧有序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它要求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三個原則,即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開發和利用效益,增強資源供給的保障能力,推行礦業清潔化生產,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礦業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我國礦業發展呼喚循環經濟

(一)我國礦業發展現狀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從古至今,礦產資源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在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無不與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緊密相關,甚至某些國家的發展完全依賴於礦產資源的開發(如中東及非洲的石油生產國)。近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更遠勝以往。作為一個經濟和資源大國,礦產資源的開發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95%的能源、80%的工業原料和70%的農業生產資料,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強基石。

中國礦業是中國工業化過程的基礎產業。我國是一個陸地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人口13億的大國,要實現現代化,趕上發達國家,礦產資源是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礦業是最為重要的基礎產業。新中國成立近58 年來,礦業生產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貢獻,礦業的大發展促進了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大發展,增強了我國的經濟實力、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但是,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卻付出了巨大槐裂激的資源和環境代價。至今,我國經濟粗放型增長模式並沒有根本改變,資源消耗迅速增長,對國外資源和國外礦產品市場的依賴程度明顯加大,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凸現。

主要表現在:①我國礦產資源總量較為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截至2003 年初,我國已發現171種礦產,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 158 種,已發現礦床、礦點20 多萬處,其中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 1.8 萬余處。我國已查明的礦產資源總量大,主要礦產已探明儲量潛在價值約佔世界礦產總值的12%,居世界第3 位。但是,我國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②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2004年35%的鐵礦石和46%的氧化鋁,60%的銅資源,41%的原油依賴進口。有資料表明,按目前的資源保有儲量,到2010 年我國46%的主要有色金屬礦山將因資源枯竭而關閉,到2020年僅有不足20%的礦山能維持生產。我國礦山城鎮共計390多座,進入中晚期發展階段的礦業城市就已超過80座,其中因資源瀕臨枯竭進入衰老期的礦業城市已有47座。此外,礦業城市多是由國有礦山支撐,而全國8000 多座國有礦山大部分都在困境中掙扎,面臨資源枯竭的礦山高達40%。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已為關閉110多座資源枯竭的礦山(即最終破產的礦山)埋單200 多億元人民幣。③在我國資源面臨嚴重短缺的同時,資源的利用率卻沒有明顯提高,資源產出率、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嚴重偏低。礦產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礦產資源日趨不足的問題日益尖銳,按照礦業特有規律來發展,勢必要發展礦業循環經濟。

(二)礦業發展造成巨大的礦產資源破壞與浪費

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是減量化,即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量。礦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循環的起點,尤其應該實現減量化。事實上,我國的礦產資源被破壞與浪費驚人。我國不但礦產資源儲備不足,而且存在著支柱性礦產後備儲量不足,中小礦床及貧礦、難選礦、小礦多,富礦、大型和特大型礦很少,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匹配以及礦產開發利用過程中資源浪費大等主要問題。此外,我國礦產資源采礦損失和浪費現象較嚴重。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每年礦產資源開發損失總值約780多億元。我國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比國外要低10%~20%,而非金屬礦產開發尚在初級階段,利用水平更低。

首先主要集中體現在「四低」:①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意識低。開展綜合利用的礦山比例只佔礦山總數的1.4%,大中型礦山都在不同程度地開展綜合利用,其中綜合利用較好的佔40%。礦石產量占總產量一半的小型礦山,基本沒有搞綜合利用。②綜合利用指數低。我國綜合利用指數為50%,比國外低近30%。許多可以綜合利用的組分尚未利用,不僅白白浪費掉,反而造成了環境的污染。③ 綜合回收率低。據1999年調查資料,共伴生組分綜合回收率40%~70%的國有礦山企業不到40%,大量非國有小型礦山根本不進行綜合回收。有色金屬礦山綜合回收率為35%,比國外水平低10%。④綜合利用技術水平低。綜合利用工藝技術不過關,礦山企業沒有能力或不願對難選礦物處理方法投入研究開發。其次是礦業秩序混亂,亂采濫挖現象嚴重。由於歷史和體制方面的原因,全國礦區普遍秩序混亂,很多礦山都存在采富棄貧、采厚棄薄的現象,資源浪費驚人。一些企業為追求經濟利益,采易棄難、采富棄貧,直接進行掠奪性開采。其直接後果就是礦山貧化率加快,資源利用率低,礦山生命力直線下降。同時,由於亂挖坑道破壞了地質構造,一些礦體已無法開采,儲量大大減少。

(三)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

從我國面臨的經濟高速增長、環境狀況嚴峻、資源相對缺乏的形勢出發,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是重要的戰略選擇,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緩解資源短缺和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實施國家資源戰略重要途徑。

我國的礦業資源狀況,一方面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另一方面資源開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綜合利用水平低、浪費嚴重。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

發展礦業循環經濟要求礦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這可以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行永續利用的方針。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原料、燃料的浪費和廢棄物的產生,從而減少對大氣、水質和土地的污染,滿足環保的要求。同時對最終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滿足資源利用後廢棄物零排放要求,是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

(3)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可提升礦業企業競爭力。

隨著礦產品貿易的全球化趨勢,礦業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礦業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走內涵發展道路。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可以降低礦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礦業企業的競爭能力得到本質上的提升。

(四)積極構築礦業發展新模式

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手段。針對我國礦業發展的現狀,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要達到循環經濟的最終目標,我們必須拋棄舊的礦業發展模式,將循環經濟的原理運用到礦業發展中來,積極構築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理念和核心競爭力的礦業發展新模式。即構築礦產資源開發與節約利用並舉,依法保護和合理使用資源,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率,降低廢棄物產出率,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實現資源永續循環利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礦業發展新模式。這就要求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礦業企業為主體,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增強礦業企業競爭力為目標,加強法制建設,強化政策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礦業循環經濟宏觀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1)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法規體系。

我們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以立法的形式為發展循環經濟鋪平道路,用法律的手段為循環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要著手制定我國的《廢棄物處理法》、《循環經濟法》、《資源循環利用法》、《循環經濟企業投資融資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體系;認真貫徹落實已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依法促進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等。根據循環經濟的理念健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山環境管理制度,完善國家有關礦山環境保護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並從礦山環境保護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源頭抓起。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一方面要用足用好國家現有對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優惠政策的鼓勵、引導和扶持作用。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如從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方面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實行優惠政策。建立循環經濟評估體系,在礦山開發建設的前期,必須進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可行性和礦山環境保護的論證,並及時跟蹤進行中後期的循環經濟評價。

(2)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服務職能。

政府是產業發展、產業資源整合和循環經濟發展的推動者。發展循環經濟需要體制、觀念和制度的配套創新,政府要優先設計制度框架,明確生態環境因素作為生產要素的地位。同時政府要在發展循環經濟中,明確各利益實體的權責,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要把循環經濟的發展與政府業績考核相掛鉤,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強的體制後盾。發揮地方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作用,積極探索區域循環經濟新模式,建立生態礦業園區、綠色礦山等。擴大循環經濟示範區的范圍,加強試點工作。依法推進礦業企業清潔生產,加強礦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

(3)引入先進科學技術確保礦業循環經濟發展。

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關鍵是要按照「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通過綜合利用技術和無害化、低害化的新工藝技術來實現。目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剛剛起步,特別是在礦業領域,尚未形成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體系,投資風險大。為此,要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水平。首先按照減量化原則,節約使用資源。一是鼓勵對礦產資源實行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綜合開發、綜合利用。鼓勵和支持礦業企業開發利用低品位難選冶資源、替代資源和二次資源,擴大資源供應來源,降低生產成本。二是首先引進先進技術裝備。高新技術現代裝備的引進,使采礦回採率、選礦回收率及綜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其次要在礦業企業中加快推行清潔生產,減少廢棄物排放。清潔生產要改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走內涵發展道路。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改進、改革采礦方法、提高選礦、冶煉的工藝技術水平,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逐步達到廢棄物的零排放;再次是在礦業活動中循環利用資源。鼓勵對廢棄物及二次資源的回收利用。努力探索綜合回收、綜合利用的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搞好礦山尾礦的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搞好礦區水資源的重復循環利用,提高礦區的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技術,實現礦山有限資源的循環重復利用。

三、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幾點思考

(一)國有地勘單位對發展礦業循環經濟負有歷史使命

緣於國有地勘單位工作性質與礦業經濟的不可分割性。以河南省地調一隊為例,地調一隊創建於1957 年,系河南省地礦局駐洛陽的一支以地質找礦和科研為主的技術、知識密集型單位。根據省地礦局的地質工作總體部署和要求,我隊履行國有地勘單位職責,發揮技術優勢,主要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地質勘查、水工環、地質災害評價與治理等業務活動。多年來,在省地礦局領導下,經廣大幹部職工辛勤工作,地調一隊找礦成果顯著,先後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 項,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一等獎1項;地礦部找礦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9項、四等獎5項,地礦部勘查成果獎5項,地礦部科技成果獎5項;河南省科技成果獎2項。我隊曾兩次榮獲「全國地質勘查功勛單位」,兩次被國務院授予「為我國黃金工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稱號,原地礦部曾先後兩次授予我隊「科學技術研究先進集體」並給予「金礦勘查一等功」嘉獎。諸多榮譽獲得的背後是勞動、智慧投入,說明國有地勘單位在掌握勘探、普查、詳查、開發各環節及其周期性規律方面具有其他任何部門或單位不可比擬的優勢。

(二)國有地勘單位因其工作特點和對區位及人文地理等熟悉程度,在進行指導綜合性開采時具備一定的優勢

制定開采方案,可以統籌規劃,在開采時高、低晶體礦石統一開采,加強共生、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實現綜合勘查,改進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實現資源的保護性開采。杜絕采富棄貧、資源浪費。另外,通過對礦山周邊已知地質、物化探等找礦資料的分析和再開發,採用新技術在礦山周邊進行找礦使礦山儲量增加,延長礦山服務年限,使礦山資源有一個穩定的儲量。

(三)國有地勘單位要對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發揮積極作用

礦業開發涉及到找礦、探、采、選、冶及礦產品加工業等各個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因而各個環節必須環環相扣、融為一體,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1)加強開發前的可行性研究及評價,確定合理、最佳經濟而又充分利用資源的開采建設方案,採用先進采選冶工藝,避免只顧眼前利益,不管後續發展,只追求高額利潤,不管資源利用狀況的掠奪式開采。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加強開采方式及開采方法的研究與選取,最大限度地提高采礦回採率和避免不安全隱患。第二,加強選冶方案的論證和選取,採用先進的工藝及設備,提高資源利用率,避免環境污染,最大限度延長礦山壽命及設備更新周期。第三,加強企業上馬前選冶配套基礎設施的選址及可行性論證,一方面選冶廠、生活區基礎設施以及尾礦庫等應盡量避開資源出露范圍,避免壓礦,減少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尾礦庫的選址與管理直接關繫到生命安全、環境污染及資源的再利用,上世紀末小秦嶺、熊耳山地區發生多起因暴雨造成礦渣與尾礦壩潰決形成特大泥石流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極大。

(2)加強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實現無廢生產工藝。我國共、伴生礦多,80%左右的金屬和非金屬礦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尤其以鋁、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床為多,在開發利用的139 個礦種中,有87 種礦產部分或全部來源於共、伴生礦產。對於目前能綜合開發利用的,要改進采選工藝,綜合回收;目前不能綜合開發利用的,要保存保護好廢石及尾礦,以備將來資源二次開發利用;目前不能綜合開發利用並且隨著開發的同時會流失的,則應加以保護,等工藝成熟時再開發利用,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造成不應有的資源損失和浪費。

(3)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走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我國屬於粗放型經濟,每年消耗的資源與美國大致相當,而產生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卻只有美國的1/10,以位居世界第3 位的礦石產量支持排名世界第9位左右的GNP(國民總產值),這說明中國單位GNP的資源消耗至少是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3 倍,資源利用效率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要實現節約型資源開發戰略,就必須增加資源開發利用的科技含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4)採用再資源化新技術,對二次資源開發利用。目前,選礦過程中有用組分的損失很大,對大部分有色金屬礦石來說,選礦損失達10%~25%(有時高達40%),對稀有金屬礦石,選礦損失高達30%~55%;在尾礦中,某些殘余金屬的含量水平較高,有時甚至超過原生礦石;有些共生礦伴生礦在開發利用時只回收了主要組分,而伴生組分卻留在廢石及尾礦中。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選冶技術的不斷提高,各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廢石堆和尾礦庫,原先不是礦的和不能回收利用的,現在已成為一筆不可低估的資源財富。所有這些廢石堆和尾礦壩都可作為人工礦床加以研究、開發和利用。因而如何使廢物再資源化,並採用新技術提高其利用率就顯得更為重要。

四、結束語

根據我國礦業發展現狀,發展循環經濟要貫徹到礦業的每一個環節,從勘探開發、加工利用到尾礦利用,必須加強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改善技術管理、生產管理,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稀缺和環境污染兩大問題。政府和企業目標要相統一,都要積極以循環經濟的理念構築礦業發展新模式,實行資源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追求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構建和諧社會。

❷ 什麼叫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就是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的經濟活動形式。它要求在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按照物質能量層級利用的原理,把自然、經濟、社會和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統籌考慮,立足於生態,著眼於經濟。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和實現途徑,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理論基礎

(1)哲學和生態學基礎——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哲學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2)經濟學基礎——稀缺性(資源稀缺有價);外部性(污染的負外部性);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

(3)工程學基礎——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等等。

(4)熱力學基礎——熱力學第一定律(物質不滅);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原理)。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程會強:關於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考

❸ 什麼是循環經濟,請結合環境保護法加以闡述,謝謝~!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這種經濟中,人們高強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提取出來,然後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氣和土壤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範式,從而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興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卡爾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類所面臨的危險。「循環經濟」一詞,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敬鬧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其「宇宙飛船理論」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早期代表。大致內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開發資源、破壞環境,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因此,宇宙飛船經濟要求一種新的發展觀:第一,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增長型」經濟為「儲備型」經濟;第二,要改變傳統的「消耗型經濟」,而代之以休養生息的經濟;第三,實行福利量的經濟,摒棄只著重與生產量的經濟;第四,建立既不會使資源枯竭,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能循環使用各種物資的「循環式」經濟,以代替過去的「單程式」經濟。
20世紀90年代之後,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了關於循環經濟的思想。此後對於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
1998年引入德國循環經濟概念,確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從可持續生產的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2002年從新興工業化的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2003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2004年,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獨立特徵,專家認為其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系統觀。循環是指在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於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二是新的經濟觀。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要素中,資本在循環,勞動力在循環,而唯獨自然資源沒有形成循環。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僅僅沿用19世紀以來機械工程學的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配睜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是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在考慮自然時,不再像傳統工業經濟那樣將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也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是新的生產觀。傳統工業經濟的生產觀念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亮賣罩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在生產過程中,循環經濟觀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ce)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並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同時,在生產中還要求盡可能地利用可循環再生的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如利用太陽能、風能和農家肥等,使生產合理地依託在自然生態循環之上;盡可能地利用高科技,盡可能地以知識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使人類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五是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拚命生產、拚命消費」的誤區,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同時,循環經濟觀要求通過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如賓館的一次性用品、餐館的一次性餐具和豪華包裝等。

❹ 你是如何認識循環經濟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工程系統

循環經濟是由環境和經鄭圓橡濟系統構成的開放、動態的系統,正是因為系統的開放,從而使得循環經濟系統異常活躍,並能對相關環境做出積極反應。
開放性是實現系統和諧有序的前提。系腔鉛統只有開放,才有可能從外界環境不斷地引入負熵流,把自身的熵排入到外界中,從而實現系統的有序,推動系統發展。系統的孤立或封閉只能導致系統的死亡或使系統處於紊亂無序狀態。
循環經濟是將經濟系統看作具有有限資源和環境容量的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開放子系統,以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態環境為核心目標,使喊旁生態環境、經濟與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

❺ 如何理解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的豐富內涵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不同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自力更生為主的內循環發展模式,也不同於改革開放以來「兩頭在外」的「雙循環」發展模式。

當前,我國提出的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全球疫情蔓延、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世界經濟模式重構,中國經濟關系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受阻。

為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梗阻問題,為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而構建的一種新發展格局,這種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點在於暢通國內的經濟循環。

同時,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中國經濟新發展階段下的發展戰略選擇。

(5)如何對循環經濟的創新認識擴展閱讀

從國內形勢來看,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鮮明特徵。新矛盾、新問題、新任務的產生,意味著過去的發展戰略和模式需要重新定位和調整。

首先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舊動能轉換,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從最初的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

依靠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來發展經濟已動力不足,當前經濟增長要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❻ 老師關於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的理解

中文名稱:循環經濟英文名稱:circular economy

定義1:模仿大自然的整體、協同、循環和自適應功能去規劃、組織和管理人類社會的生產、消費、流通、還原和調控活動的簡稱,是一類融自生、共生和競爭經濟為一體、具有高效的資源代謝過程、完整的系統耦合結構的網路型、進化型復合生態經濟。所屬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城市生態學、生態工程學和產業生態學(二級學科)定義2:將生產所需的資源通過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獲得使用價值,實現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經濟生產模式。所屬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生態學(二級學科)

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即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簡介
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徵,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目的是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循環經濟,它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循環經濟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基本特徵
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循環經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其基本特徵是:
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
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主要體現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獨立特徵,專家認為其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的系統觀
循環是指在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於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新的經濟觀
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要素中,資本在循環,勞動力在循環,而唯獨自然資源沒有形成循環。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僅僅沿用19世紀以來機械工程學的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新的價值觀
循環經濟觀在考慮自然時,不再像傳統工業經濟那樣將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也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新的生產觀
傳統工業經濟的生產觀念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在生產過程中,循環經濟觀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ce)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並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同時,在生產中還要求盡可能地利用可循環再生的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如利用太陽能、風能和農家肥等,使生產合理地依託在自然生態循環之上;盡可能地利用高科技,盡可能地以知識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使人類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新的消費觀
循環經濟觀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拚命生產、拚命消費」的誤區,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同時,循環經濟觀要求通過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如賓館的一次性用品、餐館的一次性餐具和豪華包裝等。
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途徑研究
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途徑,從資源流動的組織層面來看,主要是從企業小循環、區域中循環和社會大循環三個層面來展開;從資源利用的技術層面來看,主要是從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三條技術路徑去實現。
發展的三個組織層面
從資源流動的組織層面,循環經濟可以從企業、生產基地等經濟實體內部的小循環,產業集中區域內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中循環,包括生產、生活領域的整個社會的大循環三個層面來展開。
(1)以企業內部的物質循環為基礎,構築企業、生產基地等經濟實體內部的小循環。企業、生產基地等經濟實體是經濟發展的微觀主體,是經濟活動的最小細胞。依靠科技進步,充分發揮企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以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廢物排放為主要目的,構建循環經濟微觀建設體系。
(2)以產業集中區內的物質循環為載體,構築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生產區域之間的中循環。以生態園區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推廣和應用為主要形式,通過產業的合理組織,在產業的縱向、橫向上建立企業間能流、物流的集成和資源的循環利用,重點在廢物交換、資源綜合利用,以實現園區內生產的污染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形成循環型產業集群,或是循環經濟區,實現資源在不同企業之間和不同產業之間的充分利用,建立以二次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3)以整個社會的物質循環為著眼點,構築包括生產、生活領域的整個社會的大循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生產生活,通過建立城鎮、城鄉之間、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循環經濟圈,在整個社會內部建立生產與消費的物質能量大循環,包括了生產、消費和回收利用,構築符合循環經濟的社會體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的社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發展的三條技術路徑
從資源利用的技術層面來看,循環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從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和無害化生產三條技術路徑來實現。
(1)資源的高效利用。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水平和單位要素的產出率。在農業生產領域,一是通過探索高效的生產方式,集約利用土地、節約利用水資源和能源等。如推廣套種、間種等高效栽培技術和混養高效養殖技術,引進或培育高產優質種子種苗和養殖品種,實施設施化、規模化和標准化農業生產,都能夠提高單位土地、水面的產出水平。通過優化多種水源利用方案,改善溝渠等輸水系統,改進灌溉方式和挖掘農藝節水等措施,實現種植節水。通過發展集約化節水型養殖,實現養殖業節水。二是改善土地、水體等資源的品質,提高農業資源的持續力和承載力。通過秸稈還田、測土配方科學施肥等先進實用手段,改善土壤有機質以及氮、磷、鉀元素等農作物高效生長所需條件,改良土壤肥力。利用酸鹼中和原理和先進技術改造沿海的鹽鹼地,或種植特效作物對鹽鹼地進行長期土壤改良,提高鹽鹼地的可種植性。控制農葯用量,嚴禁高毒農葯,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膜,推廣可降解農膜,減少其對土壤的侵蝕;畜禽養殖排泄物採取生態化處理,減少其對水體污染。適時調整放養密度和品種、合理投餌與施肥,防止養殖水域和灘塗的水質與塗質惡化。減少使用抗生素等葯物,保證農作物產品和畜禽產品滿足健康標准。在工業生產領域,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主要體現在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等方面,是通過一系列的「高」與「低」、「新」與「舊」的替代、替換來實現的,圍繞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過高效管理和生產技術替代低效管理和生產技術、高質能源替代低質能源、高性能設備替代低性能設備、高功能材料替代低功能材料,高層工業建築替代低層工業建築等來促進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圍繞資源的合理利用,在一些生產環節用余熱利用、中水回用,零部件和設備修理和再製造,以及廢金屬、廢塑料、廢紙張、廢橡膠等可再生資源替代原生資源、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等資源化利用等以「低」替「高」、「舊」代「新」的合理替代,實現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在生活消費領域,提倡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推廣節能、節水用具。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不是要削減必要的生活消費,而是要克服浪費資源的不良行為,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
(2)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過構築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建立起生產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道,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向自然資源的索取,在與自然和諧循環中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在農業生產領域,農作物的種植和畜禽、水產養殖本身就要符合自然生態規律,通過先進技術實現有機耦合農業循環產業鏈,是遵循自然規律並按照經濟規律來組織有效的生產。包括:一是種植——飼料——養殖產業鏈。根據草本動物食性,充分發揮作物秸稈在養殖業中的天然飼料功能,構建種養鏈條;二是養殖——廢棄物——種植產業鏈。通過畜禽糞便的有機肥生產,將豬糞等養殖廢棄物加工成有機肥和沼液,可向農田、果園、茶園等地的種植作物提供清潔高效的有機肥料;畜禽糞便發酵後的沼渣還可以用於蘑菇等特色蔬菜種植;三是養殖——廢棄物——養殖產業鏈。開展桑蠶糞便養魚、雞糞養貝類和魚類、豬糞發酵沼渣養蚯蚓等實用技術開發推廣,實現養殖業內部循環,有利於體現治污與資源節約雙重功效;四是生態兼容型種植——養殖產業鏈。在控制放養密度前提下,利用開放式種植空間,散養一些對作物無危害甚至有正面作用的畜禽或水產動物,有條件地構築「稻鴨共育」、「稻蟹共生」、放山雞等種養兼容型產業鏈,可以促進種養兼得;五是廢棄物——能源或病蟲害防治產業鏈。畜禽糞便經過沼氣發酵,產生的沼氣可向農戶提供清潔的生活用能,用於照明、取暖、燒飯、儲糧保鮮、孵雞等方面,還可用於為農業生產提供二氧化碳氣肥、開展燈光誘蟲等用途。農作物廢棄秸稈也是形成生物質能源的重要原料,可以加以挖掘利用。在工業生產領域,以生產集中區域為重點區域,以工業副產品、廢棄物、余熱余能、廢水等資源為載體,加強不同產業之間建立縱向、橫向產業鏈接,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再生利用。如圍繞能源,實施熱電聯產、區域集中供熱工程,開發余熱余能利用、有機廢棄物的能量回收,形成多種方式的能源梯級利用產業鏈;圍繞廢水,建設再生水製造和供水網路工程,合理組織廢水的串級使用,形成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產業鏈;圍繞廢舊物資和副產品,建立延伸產業鏈條,可再生資源的再生加工鏈條、廢棄物綜合利用鏈條以及設備和零部件的修復翻新加工鏈條,構築可再生、可利用資源的綜合利用鏈。在生活和服務業領域,重點是構建生活廢舊物質回收網路,充分發揮商貿服務業的流通功能,對生產生活中的二手產品、廢舊物資或廢棄物進行收集和回收,提高這些資源再回到生產環節的概率,促進資源的再利用或資源化。
(3)廢棄物的無害化排放。通過對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減少生產和生活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農業生產領域,主要是通過推廣生態養殖方式,實行清潔養殖。運用沼氣發酵技術,對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進行處理,化害為利,生產製造沼氣和有機農肥;控制水產養殖用葯,推廣科學投餌,減少水產養殖造成的水體污染。探索生態互補型水產品養殖,加強畜禽飼料的無害化處理、疫情檢驗與防治;實施農業清潔生產,採取生物、物理等病蟲害綜合防治,減少農葯的使用量,降低農作物的農葯殘留和土壤的農葯毒素的積累;採用可降解農用薄膜和實施農用薄膜回收,減少土地中的殘留。在工業生產領域,推廣廢棄物排放減量化和清潔生產技術,應用燃煤鍋爐的除塵脫硫脫硝技術,工業廢油、廢水及有機固體的分解、生化處理、焚燒處理等無害化處理,大力降低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氣、廢液和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量。擴大清潔能源的應用比例,降低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有害物質排放。在生活消費領域,提倡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費方式,培養垃圾分類的生活習慣。
起源及發展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興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蕾切爾·卡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類所面臨的危險。「循環經濟」一詞,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其「宇宙飛船經濟理論」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早期代表。大致內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開發資源、破壞環境,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因此,宇宙飛船經濟要求一種新的發展觀:第一,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增長型」經濟為「儲備型」經濟;第二,要改變傳統的「消耗型經濟」,而代之以休養生息的經濟;第三,實行福利量的經濟,摒棄只著重與生產量的經濟;第四,建立既不會使資源枯竭,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能循環使用各種物資的「循環式」經濟,以代替過去的「單程式」經濟。
20世紀90年代之後,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了關於循環經濟的思想。此後對於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
1998年引入德國循環經濟概念,確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從可持續生產的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2002年從新興工業化的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2003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2004年,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相關思考研究
主要觀點1
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它抓住了當前我國資源相對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結,對解決我國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主要觀點2
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原則的重要性不是並列的,它們排列是有科學順序的。現在學術界提出了「4R」、「5R」、「6R」原則,如除「3R」外加上「再組織」、「再思考」、「再製造」、「再修復」等等,我們認為這些原則是針對某些不同層次或領域,如管理層面、意識層面或某些行業領域提出的更加具體、具有針對性的原則,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則的基本性和普遍性。

❼ 什麼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英語:circular economy)是一種再生系統,藉由減緩、封閉與縮小物質與能量循環,使得資源的投入與廢棄、排放達成減量化的目標。循環經濟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好比說是一個未來真正可永續發展、零浪費,並可與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所擁有的資源共生的想法。

循環經濟所想像的未來是所製造生產的每個產品都經過精心設計,並可用於多個循環來使用,不同的材料與生產製造的循環皆經過仔細考量搭配,如此一來,一個製程的輸出始終可成為另一個製程的輸入。

在循環經濟中,將是零排放、零廢棄,所生產出的副產品或受損壞的產品或不再想用的貨物並不會被看作是「廢物」,而是可成為新的生產周期的原材料和素材。

(7)如何對循環經濟的創新認識擴展閱讀:

循環經濟所涵蓋的范圍涵括有形及無形的產品、理念、模式及行為,包括產品、基礎設施、設備和服務。這個概念適用於所有行業,包括「技術」資源(金屬、礦物及石化資源)和「生物」資源(食物、纖維、木材等)。

由於石化工業遍及人類生活周遭,對人類生產模式有決定性的影響,許多思想領導者主張從化石燃料做起,將產業模式轉向使用循環可再生的能源,並強調多樣性、具有彈性,以及系統永續的特徵。

在各界廣泛的討論中,循環經濟的實踐范疇並也包括貨幣和金融體系,透過廣義的生產體系,達成人類經濟資源利用的全面翻轉。另有些思想先驅者已經開始呼籲,建議對經濟表現的衡量工具進行改造[7],增加循環生產模式在衡量體系中的權重。

❽ 什麼是創新產生價值——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洞氏扒,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

循環經濟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並釀成了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後果: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使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循環經濟的特徵是實納昌現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

循環經濟體系是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核凳環利用、廢物高效回收和綠色消費為特徵的生態經濟體系。由於它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並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有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❾ 怎樣做到循環經濟

更為長遠的舉措則是建立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機制。廢品回收涉及面廣,如果只停留在單純行業監管層面,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有必要從更高層面對其加強監管,要加快廢舊商品回收法規建設,將廢舊商品回收處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回收處理企業應該理順成本分攤機制。由於行業缺乏統一監管,成本負擔往往全部轉移到廢品拆解處理企業身上,這樣的話,無疑會降低處理企業的積極性。正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研究所研究員李麗所言,按照國際成熟經驗,包括銷售者、處理、利用各個環節的企業都應該平均分擔商品廢棄後的處理成本。政策上應該加強對廢品回收企業「小、散、亂」格局的治理。小企業大量存在導致的問題,一是回收渠道被佔用,二是帶來的環境二次污染問題嚴重。對此,有專家建議,在每個城市設立專門的開發園區,將區域內從事廢品回收的企業統一納入園區管理,區內統一污水處理、垃圾焚燒、垃圾填埋,杜絕二次污染。

❿ 什麼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一脈相承,強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於一體的系統工程。循環經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和環保問題。

而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准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等社會發展的整體協調。

(10)如何對循環經濟的創新認識擴展閱讀

循環經濟意義:

1、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國資源稟賦較差,雖然總量較大,但人均佔有量少。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2、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重。水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農村環境問題嚴重。大力發展循環經

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3、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低。

實踐證明,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4、發展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

傳統的高消耗的增長方式,向自然過度索取,導致生態退化、自然災害增多、環境污染嚴重,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損害。

要加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工業化道路。

閱讀全文

與如何對循環經濟的創新認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味的婚姻該怎麼做 瀏覽:248
031愛情數字什麼意思 瀏覽:752
經歷多少磨難如今愛情事業雙豐收 瀏覽:275
jk羅琳寫的故事怎麼樣 瀏覽:92
女生演唱幸福是什麼 瀏覽:648
經濟緊張如何解決 瀏覽:611
網路經濟具體有哪些 瀏覽:41
經濟學三大理論內容是什麼 瀏覽:912
事業單位稅款徵收崗做什麼 瀏覽:947
女蛇四月和男蛇二月婚姻如何 瀏覽:268
美女適合什麼軟體 瀏覽:1001
婚姻60分是什麼意思 瀏覽:380
哪些星座愛上同星座會幸福 瀏覽:549
你要的愛情是什麼圖片 瀏覽:669
人民幣健康碼需要什麼材料 瀏覽:446
沒有性的婚姻對身體有什麼危害 瀏覽:314
美女你怎麼也唱這么傷感的歌 瀏覽:942
什麼詞祝賀家人幸福合適 瀏覽:739
為什麼你的屏幕上前故事 瀏覽:175
愛情公寓都有哪些演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