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互聯網是如何發展的
Internet發展史 國際互聯網是美國高科技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美國政府出於軍事目的不得已而為之的產物。為了分散因遭遇外國核武器打擊本國軍事指揮控制系統所帶來的危險(即當網路中的某一物理層遭到破壞不至於影響整個網路系統的正常運行),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立了一個實驗型的網路架構APRANET,資金來源於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規劃局(APRPA)。起初,只有幾個著名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及軍事設備承包商等單位被允許與APRPANET聯接。APRPANET的建立雖然是出於軍事上的目的,但在和平時期,這一網路卻極大地方便了各部門的研究人員在該網路上進行信息及技術數據交流。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又建立了一個更加龐大的網路架構NSFnet。1990年,APRPANET中止了與非軍事有關的營運活動,隨即NSFnet便成為國際互聯網初期的主幹網。由於是政府出資,NSFnet因而只對大學院校及公共研究機構免費開放,而且限制在該主幹網傳輸與商業活動有關的數據信息。然而許多大企業都對網路潛藏的巨大商業機會表示了極大的關注,並且出現了一些由企業自主興建的主幹網路。到了1992年,由於網路技術已日趨成熟,NSF為了推進國際互聯網的商業化進程,宣布幾年後將停止營運NSFnet,並開始積極鼓勵和資助各類商業實體建立主幹網。從此,國際互聯網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商業化進程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NSFnet也於1995年正式退出。要了解國際互聯網,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幾個重要事件。國際互聯網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發展息息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以及技術上的創新是決定國際互聯網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網路的主要功能是交換信息,而採取什麼樣的信息交換方式則是網路早期研究人員面臨的首要問題。 1961年,MIT的克蘭洛克(Kleinrock) 教授在其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包交換思想,並在理論上證明了包交換技術(packet switching)相對於電路交換技術在網路信息交換方面更具可行性。不久,包交換技術就獲得了大多數研究人員的認同,當時APRPANET採用的就是這種信息交換技術。包交換思想的確立在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史上是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因為包交換技術使得網路上的信息傳輸不僅在技術上更為便捷,而且還在經濟上更為可行。國際互聯網發展中的第二個里程碑是信息傳輸協議(TCP/IP)的制定。網路在類型上有多種,諸如衛星傳輸網路、地面無線電傳輸網路等等。信息的傳輸在同樣類型的網路內部不存在任何問題,而要在不同類型的網路之間進行信息傳輸卻會在技術上存在很大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DARPA研究人員卡恩(Kahn)在1972年提出了開放式網路架構思想,並根據這一思想設計出沿用至今的TCP/IP傳輸協議標准。 在TCP/IP中,「啟侍網路」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即任何一個能傳輸數據分組的通信系統都可以被視為網路。這樣,只要採用包交換技術,任何類型的數據傳輸網路都可相互對接。由於兼容性是技術上一個重要的特徵,因而標準的制定對於國際互聯網的順利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TCP/IP標准中的開放性理念也是網路能夠發展成為如今的「網中網蠢陵」——Internet一個決定性因素。第三個里程碑事件是互聯網頁(World Wide Web,又叫萬維網)技術的出現。早期在網路上傳輸數據信息或者查詢資料需要在電腦上進行許多復雜的指令操作,這些操作只有那些對電腦非常了解的技術人員才能做到熟練運用。特別是當時軟體技術還並不發達,軟體操作界面過於單調,電腦對於多數人只是一種高深莫測的神秘之物,因而當時「上網」只是局限在高級技術研究人員這一狹小的范圍之內。 WWW技術是由瑞士高能物理研究實驗室(CERN)的程序設計員Tim Berners-Lee 最先開發的,它的主要功能是採用一種超文本格悄檔吵式(hypertext)把分布在網上的文件鏈接在一起。這樣,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在大量排列無序的文件中調用自己所需的文件。1993年,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國家超級應用軟體研究中心(NCSA)設計出了一個採用WWW技術的應用軟體Mosaic,這也是國際互聯網史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軟體。該軟體除了具有方便人們在網上查詢資料的功能,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即支持呈現圖象,從而使得網頁的瀏覽更具直觀性和人性化。可以說,如果網頁的瀏覽沒有圖象這一功能,國際互聯網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如此巨大的進展的,更不用說發展電子商務了。特別是,隨著技術的發展,網頁的瀏覽還具有支持動態的圖象傳輸、聲音傳輸等多媒體功能,這就為網路電話、網路電視、網路會議等提供一種新型、便捷、費用低廉的通訊傳輸基礎工具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適應未來商務活動的發展。如果說,最初網路的發展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信息交流的需求,而現在通過網路進行的商務活動或者人們所熟悉的電子商務則是國際互聯網今後發展的主要推進器。可以肯定的是,國際互聯網仍將以一種不可預見的飛快速度向前發展,同時,如何發展網路經濟也將成為每個國家不可廻避的重要問題
㈡ 有誰知道 網路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嗎
一、網路經濟的內涵
眾所周知, 知識經濟是以電腦、衛星通信、光纜通信和數碼技術等為標志的現代信息技術和全球信息網路「爆炸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現實經濟運行主要表現為信息化和全球化兩大趨勢。這兩種趨勢的出現無不與信息技術和信息網路的發展密切相關。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開發與創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速度,從而使知識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程度空前提高; 全球信息網路的出現和發展,進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傳遞和擴散,使傳統的國家、民族界限變得日益模糊,使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地球村」,從而使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全球化趨勢。因此,知識經濟實質上是一種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全球網路經濟。
在這里,我們可以把網路經濟概括為一種建立在計算機網路(特別是Internet) 基礎之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的經濟形態。它不僅是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產業的興起和快速增長,也包括以現代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和迅猛發展,更包括由於高新技術的推廣和運用所引起的傳統產業、傳統經濟部門的深刻的革命性變化和飛躍性發展。因此,絕不能把網路經濟理解為一種獨立於傳統經濟之外、與傳統經濟完全對立的純粹的「虛擬」經濟。它實際上是一種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經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的高級經濟發展形態。深化對知識經濟的研究和認識,我們不難發現,盡管目前人們對未來經濟的描述有多種說法,諸如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後工業經濟、新經濟、注意力經濟等等,但它們的基礎是相同的,這就是計算機與計算機網路,特別是國際互聯網路。
目前,進入國際互聯網路的伺服器和個人電腦,已經擁有了一個更加先進的交互網路「www 系統(World Wide Web) 」。它是Internet 上提供的一種高級瀏覽服務。藉助這個系統,即使不懂計算機的人也可以享受計算機帶來的各種便利。因此, Internet 自20 世紀80 年代建立以來,發展非常迅速。90 年代以來更呈現指數性發展的趨勢,每年都有幾百萬個新的站點加入。現在聯入Internet 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160 個,與之相連的站點也由最初的幾千個增加到9000 多萬個。
人們利用Internet 不僅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得各種各樣信息,包括最新科技、金融動態和商品供求信息等等,而且可以利用Internet各種功能為商業拓展服務。因此我們可以說,Internet 帶來的不僅是一場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將引起人類經濟活動方式的深刻變革。美國在20 世紀末創造的長達10 年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和低赤字」的新經濟奇跡,便是對這種變革的最有力、最生動的證明。
目前,在人類的商務活動中網際網路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網際網路上無限豐富的信息資源和用戶資源,不僅能使使用者降低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獲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經濟利益。因此,互聯網的應用正從一般的信息瀏覽功能,向更具價值創造功能的網路經濟方向發展。可以說,網路經濟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網路經濟時代已經向我們走來。
二、網路經濟的發展趨勢
在新千年之際,美國經濟在持續高速增長了10 個年頭以後,出現了放緩的跡象,並由此引發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速下降,給網路經濟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而對網路經濟的發展前景產生懷疑,失去發展網路經濟的信心。美國經濟經過長達10 年的高速增長之後,作出一些調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這不過是市場經濟內在規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現而已。
我們說網路經濟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不僅是因為它創造了美國經濟長達10年的高增長奇跡。更重要的是因為它為現實經濟增長構築起一個全新的技術平台,提供了一種將信息資源轉化為經濟收益的高效工具,營造了一種全球化的經營環境。人們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可以進行計算機自動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和計算機集成製造等,實現生產的自動化,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並使個性化的小批量生產的邊際成本最小化;人們利用發達的計算機網路,可以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資源共享,從而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為經營決策服務,並大大加快高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速度,把信息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經濟資源;人們通過由計算機網路連成一體的全球化市場,可以實施真正的全球化經營戰略,優化全球范圍的資源配置,提高整個人類社會的經濟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可見,網路經濟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它本身能夠立即產生多少有形財富和利潤,更重要的是它所營造的是一種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為全體社會成員提高社會發展能力和經濟創造力提供一個平台,使所有產業都構建在一個新的起點上,使企業有可能實現財富迅速積聚和跳躍式發展。
網路經濟不同於以往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在網路經濟時代,信息產業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各種服務行業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在信息產業空前發展的基礎上,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將進一步增強,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以及跨國生產、跨國經營活動等將更加活躍;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個經濟運行的機制、方式和規則等也必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網路經濟發展的最為直觀的形式是電子商務的出現和迅猛發展。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運用Internet 來進行采購和銷售。這不僅意味著商業機會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著一個真正的全球性「新興市場」的誕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斷擴大其市場影響,增加其市場份額,保持其競爭優勢地位,就必須加入Internet 。
網路時代電子商務的應運而生及其快速增長,必然使其影響逐步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環節,並對傳統的企業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管理模式、經營策略、貿易渠道和營銷觀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戰。一個企業要想搶占市場先機,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它就必須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建立起快速、機動、靈活、高效的生產組織系統和經營管理系統。
三、我國發展網路經濟的思考
在全球網路革命如火如荼、飛速發展的時代潮流面前,中國的網路業也不甘居人之後。我國政府從20 世紀90 年代初開始,便相繼實施了「金橋」、「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在發達國家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背景下,我國的一批信息技術專家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了我們自己的「高速信息網計劃(CHINA) 」,1993 年10 月15 日,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通信光纜,縱貫中國南北的京漢廣通信「大動脈」全線開通,拉開了我國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序幕。我國企業從1994 年開始涉足電子商務,並取得了喜人的成績。1998 年是世界電子商務年,中國也掀起了一股電子商務熱,我國的「中國商品市場」從當年7 月1 日起,正式進入Internet 。1999 年在上海舉行的「99《財富》全球論壇」年會又傳出消息:到2003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網路市場。由此不難推斷,中國經濟也必將融入全球網路經濟的大潮之中。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應未雨綢繆,及早對即將來臨的網路經濟進行科學的理論探討和分析,認真研究和總結全球范圍內網路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正確制定和實施符合我國國情的網路經濟發展戰略,加快我國網路經濟發展的步伐,對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增強我國廣大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我國正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在全球網路經濟剛剛興起的時代背景下,要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大力加強網路經濟基礎設施和網路人才隊伍建設,推動以現代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產業發展。
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我國廣大企業將在全球市場上與國外企業展開激烈的國際競爭。如果我們不能用現代信息技術把民族企業武裝起來,不能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我國的傳統產業進行徹底的改造,它們是難以同國外的競爭對手相抗衡的。為此,也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對網路經濟的研究和認識,特別是加強對網路經濟發展的應用研究,將網路經濟發展趨勢同我國經濟的現實運行緊密結合起來,探討我國現實經濟與網路經濟發展的對接問題。具體講,加快我國網路經濟發展的步伐,要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正確選擇網路經濟發展戰略。要在深刻認識和把握網路經濟運行的機制、規律、方式和特點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我國網路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
2.大力加強網路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要在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網路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網路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現實狀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進和加強我國的網路經濟基礎設施建設。
3.建立一支適應網路經濟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在深入分析和認識網路經濟發展對新世紀勞動者素質要求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符合網路經濟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網路經濟發展人才。
4.積極推進對傳統產業或企業的網路化改造。要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產業或企業進行網路化改造試點,推動企業上網,指導上網企業充分利用網路優勢,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形成安全、高效的網路經濟發展技術保證系統。在充分認識國內外網路經濟運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上網企業特點,研製、開發適應我國網路經濟發展要求的技術保障系統,確保網路經濟安全。
6.加快制定網路經濟發展政策。在認真總結國內外網路經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和企業上網要求,加快制定和實施有利於網路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為我國網路經濟發展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和法律保障
㈢ 網路經濟的優勢和發展前景是什麼
在網路經濟壞境下要取得競爭優勢 就要很好的融入網路 要快 要准 要精
1快獲取 分析發布 抓取價值信息要快
2要准 不要瞎忙活 要有自己清楚方向
3要精簡 要精簡以用戶體驗為主
1.加快進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信息化創造有利條件。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快大型骨幹網路建設,盡快建立起全國和地區互聯網路交換中心,努力擴大我國互聯網的覆蓋面。同時,為加快網路體系的建設和推廣,還應重視發揮有線電視網路的作用,積極促進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和電信網「三網合一」,把有線電視作為最有發展前途的寬頻接入網。此外,要盡快擴大各重點網路的國際出入口帶寬,加大接入網的建設力度,進一步擴大網路互聯容量,增強數據傳輸能力,提高網路利用效率,為我國企業實現信息化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2.鼓勵和支持大企業與國外的大公司建立戰略聯盟。在網路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企業在競爭中已明顯處於劣勢,而運用戰略聯盟與國外大公司建立起多種形式的技術聯盟,加強企業的研究與開發能力,增強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是企業高速成長的一種重要選擇。應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我國的大企業與國外的大公司建立起各種聯盟。一是建立企業合作開發聯盟,以加快企業技術開發的速度,降低企業單獨進行研究與開發所帶來的技術不兼容性的風險,爭取自己的技術比競爭對手早一步進入市場。二是建立技術轉讓聯盟,通過擴大技術轉讓規模,使自己的技術以最快的速度流行起來,以爭取更多的客戶,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盡快形成行業技術標准,戰勝競爭對手。三是建立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縱向技術聯盟,使上下游企業之間利用互補技術的專有能力、資金、設備和已經建立的用戶基礎,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和更高質量的互補技術支持,贏得競爭優勢,擴大市場份額。
3.積極促進企業之間電子商務B2B的發展。從電子商務在我國的推行情況來看,發展B2C的電子商務模式還有待於網路硬體、軟體設施的逐步完善,而B2B的電子商務模式盡管在我國起步較晚,卻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事實上,B2C的電子商務模式在工業發達國家的推行情況也不十分理想。因此,我國應以發展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為重點,盡快制定促進全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總體框架,並抓緊組織實施。尤其是要針對我國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瓶頸」,盡快解決好網上交易的安全問題,並在互聯網外的領域完善、構築電子商務的傳遞和服務平台。
4.加強企業信息化的軟、硬體建設。從企業自身來說,要在政府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為開展電子商務創造條件。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率的信息基礎設施,如建立和完善企業的信息管理系統、合理選擇網路、建立企業網站等。其次是為企業內部的各系統建立起運用電子商務的規則,並合理選擇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再次是研究確定企業實施電子商務的整體經營戰略,不斷拓展企業的電子商務業務領域。此外,還應注意網路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並加強對職工進行網路技能的培訓,為實現企業信息化建立起一支合格的專業人才隊伍。通過利用現代網路技術裝備企業所屬的各職能部門,改造經營決策、研究與開發、生產製造、市場營銷和財務結算整個過程,從而提高企業對信息收集、傳遞、分析、綜合的能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管理》 沈志漁)
網路經濟的發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網路經濟認識的逐步深化,網路經濟的發展將會迎來一個又一個新的高潮。下面的三則報道,僅僅是對這種前景的初步窺測。
● 比爾·蓋茨的預測
2000年6月19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比爾·蓋茨的一篇講話。比爾·蓋茨認為,互聯網不久將邁入第三階段。按照他的劃分,互聯網第一階段是公司設立網站,第二階段是開展電子商務,第三階段是信息量身定做。
比爾·蓋茨認為,從公司角度來看,第一階段最關心是否設立了網站,網站瀏覽人數多不多,點擊率如何等等。 第二階段公司覺得必須進行電子商務,經營者開始重視來自網上交易的營業額。從個人角度來看,第一階段用戶只上網瀏覽及閱讀,從網上獲得信息。第二階段用戶開始使用網上信息,互聯網成了理想的資料庫。這兩階段的最大特點是,用戶在同一個時間內只能上一個網站。在第三階段,從技術上來說,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都是個人化的,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為用戶量身定做的,呈現方式更是完全根據工作的需要。
比爾·蓋茨認為,在第三階段的互聯網時代,相信有更多個人或公司資訊是在網路上,不管身在何處,資料隨時可得。現在最大難題是如何讓更多公司及家庭連接到寬頻網路上。所謂量到質的改變,只要量沖破一個點,互聯網很自然會進入第三階段,我們的生活也會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 王志東與楊元慶的預測
前新浪總裁王志東指出,互聯網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三階段即將開始。
王志東認為,國際上1993年以前,中國1998年以前,屬於互聯網第一階段,即「接入為王」的階段。國際上1993年至2001年,中國1998年至2001年,屬於互聯網第二階段,即「內容為王」的階段。最近一兩年互聯網已進入第三階段——「應用為王」的階段。其核心是更加強調軟體的力量,更加強調軟體和互聯網的結合,更加強調軟體、互聯網和具體的運用的結合。
在發表於《光明日報》6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聯想總裁楊元慶對未來網路的應用模式作了比較詳盡的說明,「我們認為,它將以主動的方式,無縫地整合網路有效資源,為用戶提供高效、貼切的服務。」具體說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 主動的互聯網服務
就是用戶體驗從目前的「人圍著系統轉」變為「系統圍著人轉」。在這種服務面前,系統成為主動者,它不斷根據你的習慣、個性和需求提供服務。
○ 整合的互聯網服務
目前的互聯網可以提供許多服務,但它們之間是相對獨立的。未來的服務應該是一體化有機統一的,它會根據用戶的需求把網上的資源提煉出來,經自動組織和整理後提供給用戶一個完整的服務,即同一個服務使用不同的資源。
○ 貼切的互聯網服務
目前互聯網提供的是共性的、繁雜的服務,而未來互聯網將提供個性的、恰當的服務。
○ 高效的互聯網服務
目前互聯網提供機械的、低效的服務,未來的互聯網將提供智能的、高效的服務。未來的互聯網是高帶寬、大存儲、快處理,使用戶在快速獲取服務的同時降低費用、提高效率。
○ 無縫的互聯網服務
無縫強調的是服務流的連貫性,它把多種服務順暢地銜接在一起,使分散和斷續的互聯網服務變為統一和連續的服務。
● 朗訊公司的預測
朗訊科技公司貝爾實驗室總裁在貝爾中國研究院成立時,曾對互聯網的未來發展趨勢作出七大預測:
○ 到公元2025年,我們生活的地球將披上一層「通信外殼」,這層外殼將由熱動裝置壓力計、污染探測器等數以百萬計的電子測量設備構成,負責監控城市公路和環境,並隨時將測量數據直接輸入網路,其方式類似我們的皮膚不斷將感覺數據傳送到我們的大腦。
○ 到2010年,全球網際網路裝置之間的通信量將超過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量。屆時人們家中的洗碗機將能自動呼叫生產廠商並報告故障,廠家則可進行遠程診斷。
○ 帶寬的成本將變得非常低廉,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隨著帶寬瓶頸的突破,未來網路的收費將來自服務而不是帶寬。交互性的服務,如節目聯網的視頻游戲、電子報紙和雜志等服務將會成為未來網路價值的主體。
○ 個人及企業將獲得大量個性化服務。這些服務將會由軟體設計人員在一個開放的平台中實現。由軟體驅動的智能網技術和無線技術將使網路觸角伸向人們所能到達的任何角落,同時允許人們自行選擇接收信息的形式。給母親打電話可以簡單到只需說一聲「媽媽」即可自動接通。
○ 網際網路將從一個單純的大型數據中心發展成為一個更加聰明的高智商網路。其中的個人網站復制功能將不斷預期人們的信息需求和喜好,用戶將通過網站復制功能篩選網站,過濾掉與己無關的信息並將所需信息以最佳格式展現出來。
○ 高智能網路將成為人與信息之間的高層調節者。用戶可以和通信設備直接對話,如說「我想和芝加哥的某人談話」,通信設備就會為您找到最佳連接路徑。
○ 我們將看到一個充滿虛擬性的新時代。在這個虛擬時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會極大地改變,那時我們將進行虛擬旅行,讀虛擬大學,在虛擬辦公室里工作,進行虛擬的駕車測試等。
㈣ 網路經濟的十種策略 | 新經濟新規則
新經濟降臨,我們的世界正向一個高度科技化的全球經濟體轉型。新經濟的三個特點:全球化;注重無形的事物(觀點、信息、關系等);緊密地互相聯結。所以新經濟下的社會是一個深深植根於無處不在的網路的社會。
根據以往經濟變革中值得借鑒的經驗,我們需要遵循新經濟的新規則,所以,要學習並了解:1) 當前新經濟環境下的的經濟規則是怎麼樣的; 2) 在這樣的經濟局勢下我們需要採取什麼什麼樣的策略,也就是本書揭示的網路經濟的十種策略。
下圖為本書的思維導圖:
2、推動大眾化的網路連接最可靠的方式是去開拓草根民眾的力量,去網羅、連接最分散的底層力量。
3、任何過程,即使是最龐大費力的過程,都可以通過自下而上的集群思想來解決。這種集群的力量需要某些來自上層的指點才能充分發揮效能。 如果沒有來自頂層的指導和管理,自下而上的控制方式會在面臨很多選擇時停滯不前。如果沒有某種領導元素存在,下層的廣大群眾會在很多選擇面前喪失行動力。 企業需要領導層監督的力量,社會網路需要政府的監管,技術網路需要標准和規范。
4、拓展滴底層力量的能力范圍會比關注頂層的作用獲得更豐厚的收益。在未來十幾年中,新經濟帶來的巨大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對分權式和自治式網路的開發和利用。
1、網路擁有比我們現有投入大的多的價值,同時網路會鼓勵成功者取得更大的成功,即回報遞增,網路經濟中成功是自我增強的。
2、網路的指數型增長是很奇特的,其長期的復合回報效應會經過一個迅猛增長的點。但是形成增長勢頭之前,需特別注意這個點。
3、追求成為在一個領域中的第一或者最好的,有時有效,但並不是一直都這樣。網路世界中競爭的結果並不單純由競爭者的實力決定,而是由細節決定,甚至包括被正向反饋成倍放大的運氣。網路可以將微小的優點放大並鎖定成優勢。
3、新經濟中,創新遠比價格更為重要,因為價格只是創新的副產品。過去擁有創新的動力就是擁有了意義。現在,創造意義比擁有動力更為重要。
1、網路經濟的價值來源於普及,在網路經濟中,數量越多越充分,價值也越高。與工業時代的稀缺價值和飽和法則不同。
2、每當一個封閉系統開放,它就開始更直接地與其他系統交流,於是也得到了這些系統所帶來的價值。普及效應的概念是要創造某種盡可能多的系統和標准來管理它的事物。一個事物接觸的網路越多,它的價值越大。無論是一個發明、一家公司或一項技術,隨著它參與的系統數量呈線性增加,它的價值呈指數增加。
3、網路經濟充滿了各種可能性,有巨大的豐富性。在所有復雜的鏈接中能夠產生無數的新機會和相互作用,在網路里把握的機會越多,新的機會就能越快地出現。
1、價格不斷趨於免費,網路經濟里的最佳策略是先人一步推行低價。所有能被復制的東西,無論是實體還是虛擬的都遵守價格下降曲線,質量提高而價格下降。新經濟中,知識和科技同時擴張,推高需求曲線,壓低供給曲線。
2、我們的任務是製造新產品,然後推進其降價。即,要以比商品化更快的速度來發明新產品、新服務。最有價值的東西應該是那些普遍存在的而又免費的東西。要達到普遍存在成本最低的方法是免費。在低價免費面前,公司應該:把免費當作定價終極策略;核心產品免費的同時,高價出售其他服務;最重要的,遵循低價免費是為一項服務或商品最終免費做預演。
3、在富足的世界裡,唯一稀有的資源是人類的注意力。免費贈送吸引人類注意力或思想份額,然後轉化為市場份額,即先慷慨後財富。如免費APP的會員收費或附加功能收費。
4、推出「不完善」的半成品並不是降低成本的絕望表現,當客戶比你聰明時,這是完善產品的最明智舉動。如軟體推出測試版。
1、個人忠誠從公司轉向網路和網路平台,隨著公司的命運和網路交織在一起,網路的完善變為更加關鍵。公司的繁榮與網路的繁榮緊密聯系在一起,它的運行平台或運行標准如果能取得成功,公司就能取得成功。
2、網路經濟中,公司主要的關注點已經從公司價值最大化轉向網路價值最大化。每一個網路科技都遵循前標准期、標准期和植入期三個階段。
3、網路經濟中,每次交易所花精力越來越少,但建立這些交易間的共同准則所要花費的精力越來越多。隨著非實體經濟崛起,經濟領域將建立更多的標准。
4、要繁榮,先建設網路,培育網路以達到最大化的繁榮。想要抬高你的產品,就抬高它所在的網路,想要抬高你的公司,就抬高它所支持的標准。
1、瞬息萬變的年代意味著本地的成功不是全球的成功。一個公司可能達到高效的頂峰,但可能在錯誤的山上。訣竅是要選一個有很大發展空間的領域來是勝出。在新經濟中,不穩定、不均衡是常態,最優化不會持續太久,已經建立的領域會突然瓦解,新的領域會突然出現,被困在局部頂峰不可避免。
2、在山頂回退並不是反對完美,而是反對短視。因為若是聚焦於內部,特別是狹隘地執著於世界最好會讓一個企業看不見新高點,從而消弱長期適應能力。一個公司要在自己的領域外廣泛地探索,有時甚至要看看完全相反的領域。
3、一個公司能力越是綜合,想要只通過微小的改變來轉型就越難,成功的公司在高度變化的環境中更容易失敗。適應多變環境唯一的希望是採取「臭鼬模式」,應支持邊緣地帶和臨時隔離,想要最大的創新,先擴大邊緣范圍。在新經濟波濤洶涌、快速變化環境中,只有反應敏捷、順應變化、行動快遞的公司才能成功。
1、隨著電子環境不斷延展,地域影響力在減弱,而空間影響力在增加,經濟將占據越來越多空間。
2、網路經濟需要中介,網路去哪,中介就會跟隨到哪。而且,節點越多,中間人就越多。網路中的所有節點都是中介。因此網路經濟推動中間市場的形成。它輸送技術,促成中間市場,個人定製技術將不斷加速。
3、在擁有業務前,首先需要一個人數不多不少、人與人互相交流的社區。網路經濟調動了「愛好者部落」「信息達人」的力量,網路將他們粘合成為中間市場,最終會被商人或銷售人員瞄準。
1、網路經濟從改變進入到「流變」的狀態,流變推翻既有事物,為更多創新的誕生提供溫床。如果系統保持和諧與平衡狀態,那麼它最終會停滯甚至死亡。創新即是顛覆,永恆的創新即持續的顛覆。
2、網路充滿騷亂與不確定性,真正的創新要足夠與眾不同,同時具有危險性。最優系統的特點是規矩少,臨近混亂。系統中成員之間形成足夠共識,他們互相約束以至於不限入無政府狀態,但重復、浪費、不完整信息及低效率等弊病比比皆是。
3、為了延續創新,你需要追求持續的失衡。而追求持續的失衡意味著不能被顛覆嚇倒,半途而廢。網路經濟中能夠駕馭改變與差異的人將獲得犒賞。
1、網路經濟中,經濟規則的核心是增進聯系。然而信息充足時,對等關系取而代之。新型關系模糊了雇員與客戶的界限,使公司與客戶合二為一,呈現為一個整體。生產和消費合成一個動詞:產消。現在生產者在消費,消費者同時在生產。
2、與客戶建立更加親密的關系、鼓勵產消模式的拉動力,可以通過:創造客戶想要的,記住客戶曾經的偏好,猜想客戶的偏好,最終改變客戶的偏好。
3、誰擁有最聰明的客戶,誰就能獲勝。可以通過公司幫助客戶學習、反轉市場中信息通常流動的方向和凝集客戶的集體智慧三種方法實現。鼓勵客戶互相對話,形成親密團體和愛好者部落企業,將會培養更聰明更忠誠的客戶,並且創造出更聰明的產品和服務。
4、信息青睞對等的客戶關系,成功亦是如此。網路需要更睿智的客戶。新經濟始於技術,終於信任。隱私問題最能體現網路經濟的機會與挑戰。企業必須把隱私看作一種培養真摯關系的途徑,而不是障礙。首要任務是修復信息的對稱性,要激發信任,用戶需要知道個人信息去處及能獲得的回報。
1、經濟財富的源頭始於機遇,正是不斷膨脹的機遇空間創造了持續發展的經濟。每一個發明都意味著更多新發明,而從那些新發明中又會創造出更多新的可能性。被抓住的每一個機遇都會引發至少兩個新的機遇。
2、不要解決問題,去尋求機遇。創造更多新機遇,比起優化已有的東西,能夠使你收獲更多。在未來,把下一件事情做對,比把同一件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意義的多。
3、對於任何人、組織和國家而言,他們要做的關鍵決定,不在於如何通過重復做一件事情來提高生產力,而在於如何協調機會的爆發,選擇正確的事情來做。
㈤ 網路經濟的發展歷史
世界級網路開發應用公司: IBM--微軟--雅虎、亞馬遜--GOOGLE
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網路公司:中華網、網路、空中網、盛大網路、e網、新浪、搜狐、網易。
網路可以創造個人財富的神話,網路的潛力是巨大的。
2007年6月中國網民超過2億人,還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增長。
中國最大的IT門戶:天極網 綜合門戶:新浪
網路的威力:顛覆傳統的商務(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IBM)
顛覆傳統的通信
顛覆傳統的娛樂游戲
信息產品的成本結構:高固定成本;低變動成本
信息就像牡蠣,越新鮮越昂貴
免費吸引人群,盡早獲得網路效應`
經營模式創新:產業鏈法
效率法
版本劃分法
收入模式創新: 免費法
鎖定效益法
版本劃分法
客戶模式創新
中國網路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實現途徑:
復制 並購 內部資源整合
中國網路企業成功的三大因素:
領導人 技術 資金
㈥ 網路經濟學現狀
網路經濟學發展概述
隨著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對網路經濟學的研究也日益成為一個熱門的領域。但是,直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研究體系,多種相關的研究內容和相似的學科名稱並存,容易造成混淆和誤解。本文試圖通過對國外有關領域研究現狀的概述和分析,向讀者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研究脈絡,為進一步的「網路經濟學」探討奠定基礎。
以Internet為基礎結構的網路經濟的發展,引出了許多技術上和經濟學上的問題。直到目前為止,許多關於互聯網發展和網路經濟的研究工作都是圍繞技術進步展開的,其焦點集中在網路工具和機制的設計上。但隨著網路經濟的深入發展,無論是互聯網本身的進一步成長,還是網上經濟活動的開展,都需要經濟學原理的解釋和指導。今天,與網路經濟相關的經濟學正在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盡管如此,至今網路經濟學尚未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在國外,經濟學家們對涉及互聯網和網路經濟發展的不同領域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名稱常常重復,而實際的研究范圍則有所交叉,但又各有側重。由於網路經濟本身仍然處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至今沒有人對這些術語作權威的規范。這樣,在使用中,人們常常不加區別地使用這些術語,這無疑給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都造成很大的困難。因此,在進行網路經濟學的基本分析之前,我們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澄清不同內容的「網路」經濟學之間的關系,並對它們加以界定。
一、早期的網路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
早在今天的網路經濟(或者說是數字經濟)出版之前,在經濟學中就已經出現了「網路經濟學」這一學科,有時也被人稱作「網路產業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Network Instries),它實際上一直被劃歸在通信經濟學(The Telecommunication Economics)的范疇中,其中包括對電信、電力、交通(公路、鐵路和航空)等基礎設施行業的經濟學研究。之所以被稱為「網路經濟學」,是因為這些行業共同具有「網路」式而非「垂直」(Vertical,亦稱縱向相關)的經濟結構特徵。這類的網路經濟學主要研究與有限資源的最優配置相關的經濟學問題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其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對接入政策的討論。
接入,又被稱為互聯(Interconnection),是網路問題中的一個經典概念:當某一家公司在網路中掌握著「瓶頸環節」(Bottleneck Link),通常也可以叫做「基礎設施」(Essential Facility)的時候,別的公司要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必須要通過這個瓶頸環節,連接到這個基礎設施上的時候,就出現了互聯。在不同的網路行業中,由於接入問題的技術特徵是不同的,具體的術語也有所不同,比如在電信業中被稱為接入(單向)或者互聯互通(雙向),而在電力工業中則稱為傳輸問題,但問題的實質都是相同的。在接入問題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接入定價,即如何對某種「瓶頸」資產的使用確定成本的分配和費用的計算,以期在建立一個有效的定價機制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摩擦成本,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除了接入定價以外,在這類「網路(產業)經濟學」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對規制與競爭的激烈討論。由於網路行業固有的技術經濟特徵和網路外部性的存在,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網路行業存在規模經濟和自然壟斷的傾向,因此經濟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制定各種規制制度和反壟斷制度並對這些法規的效力進行分析,例如美國AT&T公司的分拆一直是「網路(產業)經濟學」分析中的經典案例。近年來,由於經濟現實和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網路(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開始將其討論的焦點從制定各種經濟法規轉移到引入激勵規制和市場競爭,以建立一個存在多種互相競爭的市場結構的主題上來。
從上述「網路(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出發,西方經濟學界對與之相關但又側重不同的一些經濟學問題進行了研究,同樣也稱為The Economic of Networks。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始人之一的Nicholas Economids教授於1996年10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al Organization》上發表了一篇《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對網路產業中廣泛存在的網路外部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Economids教授從對不同類型的網路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徵——由聯結不同節點的鏈路組成,在其結構中具有一個固有的特徵,即網路的各個組成成分之間是互補的,換句話說,一個網路所提供的服務是由許多互補的成分組成的——開始,將討論的焦點集中在由互補性引發的網路外部性問題上,分析了網路外部性的來源、網路外部性對網路服務定價和市場結構的影響,並將其他經濟學家對網路外部性的研究進行分類,分為從宏觀視角進行的和從微觀視角進行的分析。之後Economids教授從對網路外部性的研究擴展到對兼容、技術標准合作、互聯和互操作性問題的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它們對定價、網路服務質量以及在不同的所有權結構下的網路鏈接價值的影響。同時Econnmids教授還指出,由於這些問題都是互補性作用的結果,因此實際上對於那些呈現出很強的互補關系的「垂直」產業,這些經濟規律同樣也是適用的。
與前一種「網路(產業)經濟學」相比,盡管Economids教授所研究內容是這類「網路(產業)經濟學」的基礎(網路產業的許多分析都是從網路外部性的基本特徵衍生而來)。但他的研究顯然超越了網路產業本身的運作,從網路產業的具體分析中抽象出來,而將研究重點集中在「網路」本身,僅從網路所具有的物理性質出發,討論具有網路形態和特徵(這種網路可以是真實的物理網路,也可以是虛擬的網路)的一切經濟系統的經濟學問題。從具體內容上看,這部分名為「網路經濟學」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又屬於產業組織理論的討論范疇,也就是說,其討論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網路產業中的廠商結構和行為(經營策略和內部組織)、市場結構和運作而非整個具有網路特徵的基礎設施行業的資源配置、政府規制和行業競爭,這正是我們前述的那類「網路(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可以說,這兩者應當同時屬於「網路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國外也將這兩類同時統稱為「網路經濟學」。但是這兩者之間顯然是存在區別的。
二、Internet經濟學 (Internet economics)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計算機網路(後來演化成為Internet)的發展使得有關計算機網路的經濟學問題成為「網路(產業)經濟學」的一部分,最初是關於電子計算機的區域網、廣域網的成本核算、收費標準的一些經濟學討論,後來逐漸增加到對Internet服務價格、稅收和服務提供者競爭等的分析。這些在決定互聯網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互聯網網路投資的獲利能力、制定適當的政府政策方面的研究主題都被經濟學家納入了「網路經濟學」(更具體地說,這是「網路產業經濟學」)的討論范疇。1999年3月在荷蘭鹿特丹大學召開的「網路經濟學」國際研討會上,列入的議題就包括「網路理論」、「電訊」、「網際網路」(Internet)與「航空運輸線」。
在Internet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拓展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的同時,經濟學家們逐漸認為繼續將關於Internet的討論放在「網路經濟學」的總學科中進行,繼續將互聯網及其相關產業與電力、航空、電訊技術、廣播電視、鐵路等稍顯傳統的生產部門放在一起研究已經不合時宜了,為了適應Internet和網路經濟的前進腳步,一門新的「Internet經濟學」發展起來。
1995年3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舉辦了Internet經濟學研討會(a Workshop on Internet Economics)。會後,由美國學者Lee. W.McKnight和Joseph.P.Baley將會上的發言稿編纂而成《Internet Economics》一書。在書中,首次比較明確地闡述了Internet經濟學的定義:Internet經濟學是一門研究Internet服務市場的經濟學,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對Internet中「雲」的部分的經濟解釋,弄明白在網路之「雲」中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它會存在,以及它的關鍵經濟特徵是什麼。
經濟學界認為,Internet經濟學實際上是「網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甚至更有人把它作為通信經濟學的分支加以考慮。從Internet經濟學的主要研究范圍來看,確實如此。但是由於Internet既和其他的通信網路具有共同之處,也存在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它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超出了原來的通信經濟學的范疇,從而使得「網路經濟學」向前發展了一大步。
由於Internet本身的存在和發展只是近幾年的事,關於它的經濟學研究也就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其研究主題主要包括對擁塞定價的討論、ISP如何就互聯問題和多址傳輸分配成本等。同時,在《Internet Economics》一書中,將電子商務的經濟學討論也涵蓋在Internet經濟學之中,但所涉不廣,總的來說,Internet經濟學仍然主要是從Internet服務價格和服務提供者的競爭方面出發,研究與有限資源的配置、Internet投資獲利和適當的政府政策有關的問題。
三、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也許網路時代的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的一個不同之處就在於它必須隨時跟上技術和經濟發展的變化。網路經濟時代,技術和經濟本身就處在不斷的變遷之中,作為其經濟解釋的經濟學必然也如是。當技術界中Internet通信的真正本質在發生著變化的時候,經濟學家們開始認為即使是Internet經濟學也無法完全反映網路時代的經濟現實,目前在經濟學中出現了用「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取代Internet經濟學的新趨勢。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當然在於技術的迅速發展。從技術上看,下一代的網路通信將可能會繞過傳統的電話網路或有線網路,而通過衛星直接將數據傳送到個人計算機中。這樣的無線通信已經開始廣泛應用於許多商業部門中,比如尋呼服務、行動電話服務以及衛星電視之中。通過低空地球衛星和計算機中的紅外線感測器,未來的網路結構可能並不需要以有線網路為基礎。盡管目前Internet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信息基礎結構的同義詞,但是當所有這些有線網路和無線網路都轉變為數字網路並且成為可互相操作的網路系統之後,今天的有線連接的Internet將僅僅是信息網路結構的一小部分了。以此為基礎,以「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來取代「Internet經濟學」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當信息基礎結構從有線通信網路發展為各種不同結構的包括衛星電視和無線通信網路在內的綜合形式時,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就不僅僅包括有關定價、資源配置和政府規制等問題了。與早期的「網路(產業)經濟學」的發展相似,經濟學家預測其分析重點將有可能集中在如何建立一個包含不同類型網路相互競爭的基礎結構市場上。總的來說,盡管著眼點和側重點尚有待於將來進一步的研究,但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將比Internet經濟學更加超越通信經濟學簡單擴展的外延,這一點卻是毋庸質疑的。
四、電子商務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伴隨著對Internt作為信息基礎結構地位的質疑,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象《Internet Economics》中那樣,把電子商務經濟學內容置於Internet經濟學之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應地出現了「電子商務經濟學」。其代表作品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的經濟學家Soon—Yong Choi、Dale O.Stahl和Andrew B.Whinston所著的《The Economics of Electronic Commerce》。關於電子商務經濟學的概念,Internet經濟學和電子商務經濟學是不能混淆的兩個定義。電子商務的根本在於它通過通信網路和傳輸系統使得交易更為便捷,在於它組織市場和開展交易的方式,即通過可視化的市場代理商、數字產品和電子過程進行交易。這樣一種經濟過程和承載它運作的技術平台沒有必然和永遠的聯系。盡管由於Internet的開放性和用途廣泛使得它目前成為電子商務所選擇的使用媒介,這使得人們常常將通過Internet進行的商務活動等同於電子商務。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任何一種數字通信媒體都將有可能支持電子化市場的運作,Internet從本質上說僅僅是一種電子商務最初運作時暫時依賴的基礎結構,電子商務這樣一個具有革新意義的市場形式不論是建立在何種基礎結構上都能夠存在並且起作用。基於這一觀點,電子商務經濟學所研究的,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市場上,市場過程和產品發生了怎樣的基本變化,市場參與者在生產、營銷、消費過程中應當就產品選擇、市場戰略、價格制定等考慮哪些新的影響因素。這顯然和Internet經濟學甚至是信息基礎結構經濟學所研究的網路產業的資源配置、市場競爭等大不相同,是不能相互混淆的。
從電子商務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來看,它討論了在網路經濟時代數字產品和實物產品的經濟學含義;它應用了基礎微觀經濟學理論,論述電子交易市場上的質量不確定性、市場信息、市場中介和新的市場效率問題;分析了在網路時代十分敏感的版權問題。同時,電子商務經濟學還系統地進行了網上營銷、網路廣告、信息查詢、產品差別定價、金融電子商務的經濟學分析。總的來說,電子商務經濟學是對一個買賣雙方、產品和交易過程都發生了本質性改變的市場進行的微觀經濟分析,目的是為一個全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經濟學基礎,並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戰略前景作出了預測。
從我們對相關的「網路經濟學」的簡介和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關於我們正在經歷的網路經濟,尚未形成一個系統而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人們只是針對網路經濟中出現的一些經濟現象和問題進行了分散的、不完整的研究。這主要是因為網路經濟本身尚處在發展的初期,有許多經濟規律尚未被人們發掘出來,隨著網路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新的事物將不斷出現,網路經濟學本身還處在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中。
但是,不論怎樣,當技術和經濟本身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迫切需要相應的經濟學理論來指引和帶動技術和經濟的下一步增長和擴張。當網路帶來的最初狂熱過去以後,當人們又開始懷疑那些曾經讓人們激動萬分的「網路利益新規律」的時候,清晰而嚴謹地分析網路經濟中的經濟學問題,向人們提供一個盡量完整的解釋框架,就成了當務之急。許多經濟學家正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從「網路經濟學」的發展來看,有一點是相當明確的:適用於今天的網路經濟的經濟學規律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來自傳統經濟學中的基本原理,而不是象一些文章中所斷言的那樣,認為網路經濟時代需要重建經濟學系統,舊有的經濟學將受到時代的拋棄。正如Shapiro和Varian在《信息規則——網路經濟的策略指導》一書中所說:「如果你觀察得當,網路經濟中的許多方面都可以在舊的經濟中找到。」新的網路經濟學並不是對傳統經濟學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繼承和發展,既包括了傳統理論在網路經濟中的運用,又包括了挑戰傳統經濟學的新說法和新理論,以這樣的態度和理解去進行網路經濟學的研究,才是最適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