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國家經濟策略有哪些

國家經濟策略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28 14:30:02

A. 國家戰略有哪些

1、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2、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製造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實施製造業降本減負行動。3、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4、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5、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第三條 戰略導向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B. 二戰之後各國經濟發展的策略說法有哪些·

1、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

(1)抓住發達國家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2)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3)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勞動者素質。

2、從共性角度比較二戰後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方式。

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成為二戰後迅速崛起的工業大國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依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教育、科技,造就經濟發展所需的後備人才;創造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

3、二戰後亞洲經濟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

①面臨的機遇:A、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走上獨立發展道路;B、二戰後,世界局勢處於相對穩定時期。C、世界經濟進入調整發展時期,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D、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面臨的問題:A、人口多、基礎差、各地發展不平衡,長期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地位;B、長期的殖民統治,受西方列強控制較嚴重,易產生政治或經濟的動盪;C、國際經濟舊秩序、世界大國的影響和制約;D、亞洲國家差異大,內部矛盾復雜。

③中國的態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4、從歷史機遇、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德、美、韓經濟發展原因:

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美國則在原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穩定發展。韓國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並一躍實現了工業化。歷史機遇:聯邦德國利用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和馬歇爾計劃援助。美國則在戰後利用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場。韓國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開始工業化進程。

經濟發展戰略:聯邦德國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並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推行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美國加強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韓國政府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從發展密集型產業到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高技術產業,實行不均衡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在經濟領域推行出口主導型產業化戰略,依靠「要素投入型發展模式」,經濟在短期內迅速起飛。這種增長模式雖然在當時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其負面影響也逐漸明顯。90年代後期,「要素投入型發展模式」累積的弊病,包括增長里衰退、勞資糾紛等矛盾紛紛呈現,最終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打擊。政府調動資源集中開發首都圈的特定地區,不均衡的發展方向使得以漢城為中心的首都圈以11.8%的國土集中了全國人口的48.3%、稅收的71%和韓國百強企業的91%。首都圈的人口、產業、經濟、權力的過度集中,一方面以犧牲地方利益為代價,致使地方的發展潛力衰退和活力喪失,從而導致韓國出現

「高費用、低效率」的國土結構,最終造成國家的整體競爭力下降、社會的凝聚力削弱。另一方面,韓國的首都圈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首都圈作為韓國經濟中心擔負著帶動全國經濟發展的壓力,同時又承受著諸如高地價、高利息、高物流費和交通、環保、教育和衛生壓力。為了克服不均衡發展及其負面影響,自2003年盧武鉉的國民參與政府上台以來,韓國一直致力於國家均衡發展戰略的策劃與實施,並且正計劃以過去4年所取得的成果與經驗為基礎,布置與推行第二階段的均衡發展政策,以克服地區間發展的差距,謀求韓國經濟、社會的更大發展,強化韓國的國際競爭力。韓國政府正通過國家均衡發展戰略,激發首都圈以外全國所有地區的發展潛力,確保新的增長動力,從而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國家均衡發展戰略以革新、均衡、產業、空間、質的發展五大政策為支撐,力圖促進地區間互助發展,以「建立多核型、創造型均衡發展社會」為目標。在這個戰略的指導下,參與政府成立了國家均衡發展委員會作為推進戰略的指導與研究機構,並制定了國家均衡發展特別法以保證戰略的實施,同時制定了「五年發展計劃」和「國家特別財政預算」,設立特別會計。具體說來,國家均衡發展戰略包括五大主要政策:第一,革新政策。這項政策主要是要對以前地方政府、大學及企業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強制結構進行變革,創建地區創新體制。在這種新體制下,以地區政府革新體系為龍頭,地方自治團體、企業、大學、研究所、NGO等之間建立各種形態的水平合作關系,相關主體各司其職又相互合作,充分發揮各個主體在發展中的優勢。地區政府的革新體系與計劃為各主體提供互聯網路以及交流學習的平台,企業負責技術應用與商業,大學和研究所負責培養人才及研究開發,地方自治團體負責地區革新計劃的推動和起到支援作用,民間團體和媒體參與革新成果的推廣,從而形成產、學、研一體式項目。第二,均衡政策。該政策主要是針對不發達地區人口減少、教育醫療條件落後等問題而制定的政策。為了解決這些地區的問題,政府推出「新活力項目」,每年投入約2千億韓元規模的財政援助,為不發達地區注入經濟活力。第三,產業政策。參與政府制定了一個國家均衡發展的五年計劃,並指定了8個革新示範地區,每個示範區重點扶植4個戰略產業。從2004年起,該政策推行比較順利。這些戰略性產業從傳統的產業部門開始轉向最尖端的產業領域,形成文化、旅遊、數字化傳輸等廣泛的產業領域。在全部的64個戰略產業中,其中21個產業在投資、就業、銷售等各個方面取得了優秀的成績。該政策對於韓國啟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第四,空間政策,即分散政策。參與政府推出行政中心復合城市建設戰略,將行政機關和公共機關部門向地方搬遷,從而形成多個小型的中心,並以此為基礎,重構國家競爭力的新中心,而不是以首爾為唯一的中心。該政策計劃在2008―2014年間完成政府12個中央部門、4個處、2個廳的遷移。行政中心復合城市可以將革新政策、均衡政策、產業政策和空間政策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加速發展與提升競爭力。第五,質的發展政策。這一項政策注重「創建適於生活的地區」,其目標在於改善居住環境、保護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空間質量,創造地區特色文化品牌。參與政府的國家均衡發展戰略從推出到現在,還只有短短的4年時間,對還處於實施階段的戰略進行定性的評價還為時尚早。但從相關研究資料可以看出,該戰略的大部分政策已經開始啟動並且取得了初步成果,有些地區的產業政策也正在調整之中。據統計,韓國地方的生產總值比率已經由2002年的51.3%提高到2005年的52.6%,地方出口率也由2002年的60.9%增長到2005年的67.2%。2006年國家均衡發展委員會的問卷調查顯示,大約63%的國民表示支持均衡發展戰略,46%的表示贊成該戰略,53%滿意均衡發展戰略及實踐。可見,該戰略的發展趨勢是非常不錯的。

C. 我國當前實施的促進經濟發展措施有那些

中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空前挑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開了新一輪宏觀調控。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傳遞了清晰的信號:直接有力、擴大內需的調控措施將推動中國經濟走出困境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11月份以來,從擴大內需的十大措施出台,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保增長的調控目標,再到目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三十條意見出台,越來越細化的調控舉措逐步勾勒出新一輪宏觀調控的路徑——既要保當前經濟增長,又要抓住難得契機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保增長、促消費、調結構:積極財政政策釋放能量

進入四季度以來,工業生產、出口、財政收入、CPI和PPI等經濟指標的顯著下滑表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顯現。但不少專家表示,隨著一系列擴張性調控政策逐步實施,中國經濟增速有望在明年一季度觸底後逐步回升。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慶說,16日公布的今年1至11月中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6.8%,這一增速雖然比前十個月增速略有回落,但仍處高位,表明積極財政政策下不斷擴大的投資規模將逐漸顯效,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面對國內外挑戰,中國重啟積極財政政策成為新一輪宏觀調控的最大亮點,意味著具有「立竿見影」效果的財政政策將在宏觀調控中釋放越來越多的能量。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明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除了擴大投資規模以外,將實行結構性減稅,用減稅、退稅或抵免的方式減輕稅負,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並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民生投入,支持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先進裝備製造業、服務業、中小企業、重大改革等,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所謂結構性減稅就是「有增有減,結構性調整」的一種稅制改革方案。具體則根據我國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相應調整稅收政策,在優化稅制結構的同時,可以開征一部分新稅種,降低一部分稅種的稅負,以達到刺激經濟、擴大投資和內需的目的。

國家近期宣布將在全國推廣「家電下鄉」和「農機下鄉」,發出了擴大農村消費的積極信號。財政部表示,積極財政政策一方面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促進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稅收優惠等手段促進農村、住房、汽車、服務業和旅遊業等重點領域的消費。

明年1月,增值稅轉型和成品油價稅費改革的適時出台,表明了當前正是中國經濟調整結構的重大契機。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大力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立足當前的拉動投資,促進企業加快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從而保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說,擴大內需既是中國經濟面對危機的應急之策,更是未來發展的長遠戰略。其背後是經濟發展方式從投資和出口拉動型向內需拉動型的重大轉向。他預計,到2010年,隨著政府拉動內需政策效應的充分釋放,主要靠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將初步形成,中國經濟將開始新一輪發展。

釋放流動性、增信貸: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拉動經濟增長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如果將中國經濟比做一條大船,貨幣就是「載舟之水」,金融的作用則在於促使「資金之水」流動起來。中央當前採取的一系列金融措施,正是要將這「水」從央行和商業銀行的「堤壩」中釋放出來。

從國家提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到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經濟發展的九項金融措施,再到進一步細化的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三十條意見,中國正在出台一系列保增長的金融政策,通過促進貨幣信貸總量的合理穩定增長,為經濟航船提供廣闊水域。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正逐步傳導至實體經濟,全球陷入衰退邊緣,企業融資難成為全球問題。為解決流動性問題,國家提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促進貨幣信貸的穩定增長,央行更是在3個月時間內四次下調利率,三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同時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總量的控制。

王慶認為,當前中國釋放流動性的效果正在顯現。根據央行11月份金融數據,11月份貸款出現同比大幅上漲。但同時,貨幣供應量增速下滑局面依然未能有效緩解,而銀行惜貸現象仍然嚴重。相關跡象表明,資金之水雖然流進了商業銀行,但仍未能很好地進入到企業生產中去。

基於此種狀況,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三十條意見對貨幣政策、信貸服務、資本市場、保險、融資渠道、外匯管理、金融服務、財稅支持、改革風險等九個方面內容進行了具體部署。其中,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滿足合理資金需求等兩項內容位列眾措施之首。

中國國際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成都大學副校長張其佐認為,這三十條意見是落實當前宏觀調控政策更具針對性的體現,其中提出的爭取全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7%左右的目標,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M2最高增長目標,體現出當前宏觀調控反周期調節的特點。「如果這個目標能夠達到,能夠適時地擴大流動性、擴大基礎貨幣的發行,對工業的增長,就業的保障和經濟平穩發展,意義重大。」

此外,針對銀行惜貸現象,金融三十條意見明確提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對基本面比較好、信用記錄較好、有競爭力、有市場、有訂單但暫時出現經營或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

張其佐說,這三十條意見還體現了當前宏觀調控的另一特點,就是財政貨幣政策正在更好地與產業政策相配合協調。實現保增長的關鍵就是要保工業。中國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階段,工業的增長對於經濟增長、就業增加至關重要,目前向企業傾斜的政策,都是為了保證企業的發展。

「對銀行來講,保增長是一個大局,如果銀行純粹基於這種風險而畏縮不前的話,就會影響工業增長,從而使經濟下滑的問題變得更嚴重,銀行自身的存量貸款也會很受影響,最後受危害也自然包括銀行業。所以對銀行來講,也需要擴大信貸投放,在經濟保增長的同時,才能保住自己。」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

股市、樓市、車市:擴張調控政策工具促市場穩定發展

無論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三十條意見,老百姓關心的股市、樓市、車市三大市場都受到了高度關注。如何提振市場信心、促進這三個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持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加強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治理水平,加強資本市場監管,增強投資者信心。會議強調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同時,將住房和汽車消費列為明年擴大消費的重點領域。

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三十條意見則進一步明確將出台信貸政策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並支持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發展,拓寬汽車金融公司融資渠道。

分析人士認為,這對三個市場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將有效增強人們對市場的信心,穩定預期。而積極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更是為市場回暖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程偉慶預計,明年二季度,政策對實體經濟提振效果會逐漸露出端倪,基本面預期的企穩會逐步取代純粹的情緒刺激,成為股市新的且強有力的提振動力。

對於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業來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各項政策基調更是為其走出低迷狀態創造了有利條件。分析人士認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能夠有效為房地產開發企業「輸血」,維持企業資金鏈不斷裂,防止房價「超調」,早日穩定購房人的預期。而除了信貸規模的擴張,未來可以預見的降息可能節約房地產企業資金成本,這將成為穩定房價及購房人預期的重要條件。

另外,降息將帶來購房成本下降,引發交易量持續回暖。數據顯示,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次日,上海的日均預售套數比11月上升了35%,比10月份則是上升了56%。北京雖然受季節因素影響冬季售房量會下降,但12月份日均銷售僅比11月份下降25%,比10月份仍然上漲20%。

已經構成居民一大消費點的汽車市場也有望在新一輪調控中受益。雖然受經濟增速下降影響,在居民資產價格縮水和收入增長放緩的壓力下,明年汽車業發展不容樂觀。但從長期來看,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以及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都是汽車業的利好因素。

答案補充
哪些貨幣政策?大幅度降息,住房首付減少,幫助受困企業融資,發放購物券……

D. 發展中國家採取哪些措施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發展中好陸國家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採取措施如下。
1、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順應經灶盯濟全球化的潮流,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之中。
2、確定自身發展戰略,制定適合自身的經濟發展友辯頃戰略。
3、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提高國民經濟的競爭力,改善國內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促進自身產業的優化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處理好效率、公平與競爭問題等。

E.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

綠色發展是「十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理念,其核心在於實現環境與經濟之間的有機平衡關系,並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這里高質量一詞給出的環境與經濟之間的有機平衡關系絕不是一種低水平的平衡,而是在較高效率基礎上實現的平衡。從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理論來看,也就是我們只能往曲線的右邊(即從上坡到下坡)前進,而決不能走倒退路,更決不能回到曲線的原始起點。福利的改善,而不是福利的惡化,才是人類社會普遍的追求和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各種波動和反復,也就是環境與經濟的平衡關系是動態變化的,有時候也有可能出現退幾步進一步或退一步進幾步的各種情況,相對於長期穩定向好的勢頭而言,這些情況其實都是正常的。

那麼,當前在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的背景下,值得我們探究的是,受環境與經濟兩側變化的同時影響,環境與經濟的平衡關系是否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以及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化?

根據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目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增長6.1%。」「污染防治持續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生態環境總體改善。」也就是說,就2019年的總體情況看來,環境與經濟兩端實現了齊頭並進的穩定發展態勢。這表明,經過持續努力,綠色發展戰略已經逐步取得成效,環境與經濟的嚴重失衡關系已經得到扭轉。

這一點在新冠疫情發生的過程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以來,經濟發展形勢變得異常復雜和困難。在此關鍵時刻,如果沒有過去幾年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那麼恢復經濟可能將面臨更大的困難。就此而言,之所以我們可以在國內疫情過後快速復工復產,不僅僅取決於各種貨幣財政金融政策,同時也離不開環境與經濟之間更加和諧的平衡關系,正是這樣的有機平衡關系為我們推動經濟復甦創造了有利條件。

嚴重失衡得到緩解的同時,環境與經濟之間仍然存在結構性矛盾,這個最大的結構性矛盾就是環境與經濟的比價關系沒有調整到位。所謂調整到位,有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標准,就是要素的流動。比如資本要素,在生態環境部門和經濟部門之間是否可以實現基本的均衡性流動,即兩個部門的回報率基本一致。除去最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那些環境治理領域外,市場中的綠色產品和非綠色產品之間目前顯然不僅沒有實現均衡,而且還存在很大落差,導致資本出現單向流動。其原因在於綠色產品的生產效率還遠遠沒有達到非綠色產品的水平,體現在資本市場上,資本自然就偏好生產效率高、回報率高的部門。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構性矛盾呢?這一方面與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另一方面無疑可以歸因於某些市場不完全的因素,比如,缺乏綠色的標准體系、信息不對稱、綠色誠信水平不高等,這些都是我們在綠色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難題。這也恰恰就是生態環境短板背後的經濟學含義所在。

但短期看,經過長期治理,生態環境領域將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而我國經濟一直在承受較大的壓力。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迫切需要,今年又受到疫情影響。與此同時,還不得不面臨就業、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底線約束。

為了緩解經濟壓力,我國目前採取了很多措施。一方面,不定增長目標,減緩來自各方面約束的壓力;另一方面,全面刺激經濟,推動中小微企業的全面復甦,包括在線經濟、居家經濟、地攤經濟等非正規經濟部門的發展。

F. 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如下:

1。體制結構仍然不合理,長期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

中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影響發展的體制和制度障礙依然存在,重大改革面臨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2、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東海岸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正在擴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

3、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低、農村發展滯後的狀況沒有改變。

「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4、通貨膨脹壓力仍然存在

農業生產資料、部分農副產品和部分工業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

5、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住宅、安全生產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很多。

解決方案如下:

1、深化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關鍵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經濟增長,實現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3、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6)國家經濟策略有哪些擴展閱讀: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於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製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

G. 中國特色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在新世紀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基拿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瞎團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特點是:

(1) 它的目標貫穿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具有穩定性。

(2) 它的內容是概略的,不是詳盡的。

(3) 它的范圍是全局的,不是局部的。

確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一般依據是:

(1) 各國的具體國情。包括社會制度、現有生產力基礎、國土大小、資源條件、人口多少和教育水準、科學技術狀況、歷史文化傳統、成敗經驗等。

(2) 客觀規律。包括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自然生態規律、科技規律等。

(3) 國際環境、所處時代和國際地位、他國經驗。

(4) 理論基礎。包括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基本理論和指導思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從80年代初以來逐步得到重視。

制磨鋒橘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應把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既要考慮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化與進步,又要考慮經濟基礎的發展和上層建築的改變及居民的生活習慣、倫理道德、歷史文化傳統的揚棄和推陳出新,並把改善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作為中心目標。

H. 我國應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策略是什麼

我國應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策略是什麼?
(一)充分認識外貿的積極作用,堅持發展外貿不動搖
改革開猜哪放以來,我國流通現代化進程取得長足進步。流通已從計劃經濟時代的末端產業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先導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面臨新的考驗。中央提出,必須堅持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相結合,通過扎實細致的工作,千方百計穩定外需,努力把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為此,我們要加快發展流通產業,充分發揮流通對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的積極作用。通過流通產業的發展,引導過剩產能逐步消化,增加社會就業等,降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的沖擊與危害。
發展外貿作用:1促進國內經濟增長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國家市場蕭條、外需萎縮,致使我國許多出口導向型企業產品積壓,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一方面,一些企業受累於產品積壓,其產品已經在市場上滯銷;另一方面,卻有一些地方還盲目新上同類項目。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既穗虧碼要在保增長中更加註重推進結構調整,又要堅持市場引導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為消化過剩產能創造條件。
2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
加快發展流通產業,不僅可以引導企業消化過剩產能,擴大內需,還可以增加就業。從國際上來看,商業從業人員在就業人口中比例普遍比較高。英、美、空答日、加等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一般在10%以上。我國一些大城市商業就業比例也比較高。如北京,據2008年的統計數字,流通業為社會提供240萬個就業機會,相當於全部就業人口的25%。但從全國平均水平看,目前商業從業人員約為8000萬人左右,僅佔全國就業人口的6.73%。這說明流通產業還有大量吸納社會成員就業的潛力。
3提升國際影響力
在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所處發展階段的限制,不可避免地遇到我國發展所特有問題,這些問題如何在會計上進行處理,如何恰當反映方為國際資本市場所認可,需要我們從維護國家利益和謀求長遠發展的大局出發,深化會計對外交流與合作,力爭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在制定中吸收我國經驗,並為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的制定貢獻力量。
(二)積極調整發展戰略,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是推動貿易強國進程的戰略舉措。我國已是貿易大國,但大而不強。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我國外貿商品的質量、檔次、附加值還不高,企業研發、設計等核心競爭力還不強,行業協調能力和政府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能力還不夠。要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動貿易強國進程,我國外貿發展方式必須進行戰略性轉變。
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進一步穩定出口。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國家出現經濟失序、債務失控、決策失當的趨勢,下一步還會繼續發展,我們應冷靜觀察,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特別是要發揮我國貿易大國的優勢,大力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繼續穩住出口方面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是多方努力擴大進口。面對當前新形勢,我們要堅持進口和出口並重,把擴大進口和穩定出口結合起來,把積極擴大進口作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從多方面加強和改進進口工作。一要擴大進口的國別。二要擴大進口的領域。三要擴大進口商品的品種。
三是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對於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服務貿易發展面臨良好機遇,服務領域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潛在空間很大,服務出口大有可為,要把服務貿易作為轉變我國外貿發展方式的切入口,加快推進服務貿易發展。
(三)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
我們現在是外貿出口大國,但不是外貿出口強國,最主要的表現在我們是以數量,而不是以品牌、質量和創新來取勝。今後我們要培養自主品牌,靠創新、靠技術含量和品牌質量贏得市場認可,大力培育一批「中國製造」同時也是「中國創造」的有高科技含量的商品,這些商品再也不是以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而是真正以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為主的產品。加大國內自主創新、科技創新進步所需要的進口,加大對戰略物資的進口,包括戰略儲備、能源、礦產、糧食等資源進口。另外,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在制定進口政策時也應考慮納入服務行業。

(四)加快產業布局調整,促進製造業梯度轉移
一方面要實現加工貿易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提高加工貿易產品技術含量,提高關鍵零部件的加工製造能力。另一方面要優化加工貿易區域布局,引導加工貿易梯度轉移,促進東、中、西部產業布局的合理調整。同時還要引導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發展,由單純加工向設計、研發、品牌、服務等內容延伸。
(五)加快建立海外營銷網路,構建外貿發展的的外部支撐體系
我們需要到海外去投資,但並不完全局限於生產製造業。最關鍵的是要構建海外的營銷網路,海外的倉儲、運輸、批發、零售以及政府支持的海外服務機構。這樣可以解決兩大問題,一是能把將來過量的貨物貿易的比例降下來,對於企業自身,對於結構轉型調整以及貿易平衡都十分有利。另外,人才隊伍在海外主要市場要發揮積極的作用,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理性經營、高水平的經營,要學會處理與當地的關系,如何維護中國良好的形象,將是穩定我國在全球影響力的一個決定性因素。這就需要進行培訓,要對企業的國際化大膽投入,提高整體的海外營銷能力。

(六)積極參加全球經濟治理,營造良好國際貿易環境

中國應該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而參與的關鍵在於提出新的理念,即一種更好的維繫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制度。這是能否贏得世界上更多國家的支持和響應的關鍵。中國在參與過程中,第一,應該在討論以及拋出建議時要大膽,要用我們的理念影響別人,如和諧世界、互利共贏、包容性,這些概念大家都能接受。但具體操作方法還需要下工夫做一些超前研究,去引導去促成。第二,對於我們內設的改革方向不必過於計較,可以當作談判籌碼,創造和諧配合的氛圍,以贏得尊重,確立我們在世界經濟當中的地位。在關鍵核心問題上要力爭力保

I.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優先戰略有哪些(諸如重工業優先、效率優先戰略)

經濟的本質就是物質、信息、資金、人員的增值交換。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先戰略就是為增值交換提供最優的基礎設施交換平台。具體的戰略:1)全民培訓互聯網,讓中國網民是美國等世界強國的4倍以上,這樣,信息的溝通就能夠加強信息增值交換,了解供求,落後地區的面貌就可以改變。2)大力加強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如稠密的鐵路、公路、電力、船運,空運網,高效的通信、銀行、金融網。3)大力發展軍力,如建設1000多艘巡洋艦,5000架直升飛機,2000架殲20, 和1000架大型運輸飛機,5000架中型運輸機,讓中國的軍方和民間飛行員數目達到至少150 000人。4)大力發展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特別是亞洲緊鄰國家的貿易,使得他們對我國的經濟依存度達到至少60%,然後拓展同世界各國的貿易。5)大力培訓省部級以上的高官,讓他們到了解世界的大趨勢,科技發展的方向,世界各國特點和強項。長此以往,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世界各國的財力,世界各國的重點研發,都被中國黑洞吸收。6)收回外蒙古,收回台灣,收回藏南,收回南海島嶼,收回釣魚島!!!

閱讀全文

與國家經濟策略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委婉的表達婚姻 瀏覽:350
幸福樹長了黃斑怎麼辦 瀏覽:214
哪些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的 瀏覽:927
幸福樹施什麼 瀏覽:990
愛情走到分手路口怎麼辦 瀏覽:243
2020上海事業考試滿分多少 瀏覽:945
37歲婚姻不好離婚怎麼辦 瀏覽:972
怎麼製作健康寶掃碼登記表 瀏覽:975
以故事得已故事什麼意思 瀏覽:352
幸福的羅如是說明什麼 瀏覽:17
女人經濟停留多久 瀏覽:279
被塵封的故事奇跡石是什麼 瀏覽:910
古代兒童早慧故事有哪些 瀏覽:389
如何理解愛情生活 瀏覽:111
關於革命事業的領袖人物有哪些 瀏覽:864
去哪裡找膠州第一美女 瀏覽:690
美國經濟霸主多少年 瀏覽:411
美女怎麼這么不愛笑 瀏覽:860
寮國美女嫁到中國辦證需多少錢 瀏覽:669
有哪些英雄以及故事讓你難忘 瀏覽:249